黑龙江东方学院本科日语论文.docx
- 文档编号:7178398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5.37KB
黑龙江东方学院本科日语论文.docx
《黑龙江东方学院本科日语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东方学院本科日语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东方学院本科日语论文
黑龙江东方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芥川龙之介其人其文
姓名李明锋
学号084450214
专业日语
班级08级2班
指导教师孙维晶
学部外国语
答辩日期2012年5月20日
芥川龍之介其人其文
要 旨
芥川龍之介は日本大正文壇に新思潮派の代表的な人物であり,日本文学史上に重要な地位を占めている。
彼の小說は題材と芸術構想の両方にそれぞれの特色を持っていてる。
創作技巧は完璧的な境が迫っている。
ご承知のように,彼の歷史題材小說は,現代の文学式で,《現実》というのを歷史背景の中に置いて,深刻的な社会意義を含んでいる。
本文は《羅生門》を例をとして,この大正鬼才の芸術の底を突っこんでみないとおもう。
キーワード: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芸術
芥川龙之介其人其文
摘 要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坛新思潮派的杰出代表,在日本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小说,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想上都各有特点,在写作技巧上,接近艺术的完美境界。
众所周知,芥川的历史题材小说,是以现代文学的形式将“现实”置于历史背景之中,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尝试着以《罗生门》为例,探究这位大正鬼才的艺术之路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艺术
目 录
要旨…………………………………………………………………………………………ⅰ
摘要…………………………………………………………………………………………ⅱ
绪论……………………………………………………………………………………………1
第1章芥川龙之介其人……………………………………………………………………2
1.1大正鬼才的身世………………………………………………………………………2
1.2亲人及师友……………………………………………………………………………2
1.3鬼才的诞生……………………………………………………………………………3
第2章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特点……………………………………………………………4
2.1艺术至上主义………………………………………………………………………4
2.2 利己主义……………………………………………………………………………4
2.3后期作品风格的转变………………………………………………………………5
第3章《罗生门》体现的芥川式的特点…………………………………………………6
3.1开山之作《罗生门》…………………………………………………………………6
3.2文风特点及产生原因………………………………………………………………6
结论……………………………………………………………………………………………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芥川龙之介其人其文
绪 论
在群星闪耀的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芥川龙之介可以说是格外耀眼的一颗,作为大正文学的代表人物,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一百四十多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散文,游记诗歌。
他的作品新颖别致风格独特,长期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是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只奇葩。
芥川于三十五岁时,以安眠药结束了他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的人生和作品,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话题,人们分析他的性格,探讨他的艺术,品评他的作品。
在璀璨的日本文坛,像他这样身后也能招致如此众多的褒贬的作家,也为数不多。
本文拟就其一略评一二,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导。
不盛感激和荣幸。
第1章 芥川龙之介其人
1.1 大正鬼才的身世
芥川龙之介号澄江堂主人,俳号我鬼,1982年出生于东京的一个没落世家,因为是辰年辰月辰时出生而被命名为龙之介。
芥川并不是他的本姓,而是作为养子,其养父的姓,他的父亲叫新原敏三,生母叫福。
在龙之介出生不到9个月的时候,他的生母精神失常,新原敏三不得不将长子龙之介过继到其舅父家里。
他的舅父芥川道章是东京府土木科长,喜好文学,杂俳,篆刻,这对芥川有很大影响,使他从小就受到日本古典文学的熏陶。
他的文笔才华,早已从江东小学的时候就显示出来。
11岁时,他编集传阅杂志,写了许多文章,并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府立三中。
随后1911年免试进入第一高中文科系。
这一时期,他广泛阅读涉猎欧美文学,1913年,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系,立志成为学者。
但由于对大学课程的失望,使他放弃了做学者的愿望。
1914年,他同久米正雄,菊池宽等人第三次复刊了“新思潮”。
1915年,在《帝国文学》上发表了《罗生门》。
但最初这篇作品并未引起当时文坛的注目。
真正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他的作家地位的是1916年发表的《鼻子》。
1916年大学毕业后,在海军机关学校任教,不久便辞职,专门从事写作。
他以洒脱、洗练的文笔写出许多颇富批判、讽刺意义的短篇。
特别是在历史小说的范围内,开辟了新的领域,作为新技巧派领袖而引人注目。
从1920年前后开始,他改变了历史小说一边倒的做法,开始尝试现代小说的创作,转向对现实的文学创作,自发表《秋》以后,转变为以现代文学为主题的写作作风
1.2 亲人及师友
在他11岁时,精神失常的生母过早地离开人世,给其身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芥川一声都生活在狂人的儿子的心理阴影中,这也是他最后选择自杀之路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最后著作《侏儒警语》中,有这样的描述“遗传,命运,偶然,是支配我们命运的三个因素。
”对他的评价当中有这样的论述,他既有作家的天才,又有狂人的遗传因子,所以他的作品当中弥漫着一种鬼气。
他的生母虽然一生都没有抚养过他,但是却对芥川的人格及文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在他的家庭生活中对他产生影响的要算是他的姨妈了,这位终身未婚的姨妈,对芥川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溺爱,但也正是她极力的反对芥川的初恋,在经过了艰难的思想斗争后,芥川终于同意与喜欢的弥生分开,但恰恰也是这件事,让年轻且天性敏感的芥川意识到了人性的自私,这也是催生了他的名著——《罗生门》的主要原因。
芥川在学生时代学业出众,免试进入高中。
之后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科,在校期间参加文学活动,发表文学作品,结交了一批当时文坛上的有识之士,这时期不得不说的是,他成为了夏目簌石的弟子,这也成为他最后走向文学高峰的重要一步。
1.3 鬼才的诞生
在日本文坛上,人们把有才能的作家分为人才、天才、鬼才三类,芥川龙之介以其独特的创作才能而被称为“鬼才”。
纵观芥川十几年的创作生涯,可以看出历史小说在他的创作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1916年他在《新思潮》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鼻子》,夏目簌石读到后,非常赞赏,对他多方关怀。
这段时间他也开始创作俳句。
之后在1916年又连续创作了《芋粥》、《手巾》,在文坛确立了新锐作家的地位。
1918年他发表《地狱变》,讲述了一个战国时期的残酷故事,通过画师,画师女儿等人的遭遇。
反映了纯粹的艺术和无辜的底层人民受邪恶的统治者的摧残。
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观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四个月,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和《江南游记》等。
龙之介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他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
后写作现实题材。
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
第2章 芥川龙之介作品特点
2.1 艺术至上的主义
《地狱变》发表于1918年,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很多研究者将其理解为地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
而实际作者是要借这篇小说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至上的主义。
小说取材于日本古籍《宇治拾遗物语》和《古今著闻集》。
作者将自己在现实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艺术与道德的相克及矛盾赋予《宇治拾遗物语》中的画师良秀,通过一个侍奉了崛川老殿下二十年的侍者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为画地狱变屏风放弃了一切的画师良秀的故事。
良秀为了创作地狱变屏风,受了很多苦,费了很多心血,放弃了所有宝贵的东西,但也到达了自己艺术的顶峰,贯彻了“艺术至上”的信仰。
地狱变屏风是良秀艺术的最高代表,他为了创作这幅屏风,把所有的东西——道德,以及自己最疼爱的女儿都牺牲了。
女儿是身为艺术家的良秀的人生,是良秀走向艺术殿堂的障碍,他要追求艺术,就要把自己的人生投入到创作中去。
芥川龙之介也曾说过:
“当艺术与人生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艺术家应该毫不犹豫地为了艺术牺牲人生。
”
我们可以归纳芥川龙之介对艺术和人生的态度:
艺术至上的,但艺术和人生也是矛盾的,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用毕生的经历和信仰去追求更完美的艺术,然而现实情况下,艺术家不仅受到自己能力瓶颈的局限,周围人的不理解等因素的阻碍,这种矛盾不可调和,注定了真正的艺术家悲剧性的命运,因为对于一个真正热爱艺术的艺术家而言,摆脱这种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死亡,而这也正是芥川最终选择的道路。
2.2利己主义
芥川龙之介着力揭示现实社会中的利己主义,所谓利己主义,是与利他主义相对应的。
利他主义提倡尊重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而利己主义者面对任何选择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高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可以说,利己主义心理是对人性中丑恶的劣根性的一种概括,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利己主义存在着不同的表现状态:
显性的利己主义和隐性的利己主义。
在小说《罗生门》中,芥川将这种利己主义表现为一种道德感的逐渐缺少过程。
人们很容易将之归因于残酷的生存环境。
然而在芥川的许多部小说中,他又揭示了另一种利己主义:
人们并不面临生存与否的尖锐问题但是却依然选择利己主义,可见这种利己的动力已不完全是来自外部,更多是来自人自身的与生俱来的劣根性的体现,这是芥川对人性的清醒认识。
芥川还塑造了一些没有明确利己意识的潜在利己主义者,这种潜在利己主义者更具有危害性。
如《鼻子》这篇小说中,内供的情绪由于鼻子的长短变化而不断波动,然而他又是一个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可悲人物。
这些旁观者正是芥川笔下的没有明确利己意识的潜在利己主义的体现者。
出于利己主义心理拼命地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从而刻薄地对待他人,希望恢复从前的差距,让不幸者从新不幸,宁可牺牲他人来保护自己。
这是人性中卑劣的利己心理在作怪。
利己主义者将自我与他人之间划出界限,形成矛盾的对峙,单方面地造成你我之间互不相让的争夺。
由此可见,人的利己主义无处不在。
2.3后期作品风格的转变
芥川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幻灭感。
1927年初,发表《玄鹤山房》通过老画家之死,揭露家庭内部的纠葛,反映了人生的惨淡和绝望心情,暗示旧事物的衰亡和新时代的来临。
写这篇作品时,芥川已萌发自杀的念头,使以后的作品如《海市蜃楼》等充满了阴郁的气氛。
《河童》通过虚构的河童国,抨击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
遗作《齿轮》和《某傻子的一生》描述作者生前的思想状态。
评论集《侏儒警句》阐述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看法。
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
他的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这是他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
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盎然,别具一格。
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纪念芥川在文学上的成就,从1935年起设立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学奖”,他一直是日本优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学奖。
第3章 《罗生门》体现的芥川式的特点
3.1 开山之作《罗生门》
芥川影响最大的小说之一是《罗生门》。
这篇小说发表于1915年《帝国文学》上。
芥川曾经过经历初恋的失败。
他热恋的姑娘是和他的养父家有交情的吉田家的女儿弥生。
但由于养父家的强烈反对,这场恋爱最终被拆散。
通过恋爱的挫折,他强烈的感受到了人类本性的丑恶与人类的自私性。
他认为在爱情中也交织着利己主义,生存本身就是一种痛苦,最终倒向虚无主义。
在这种虚无主义人生观的支配下,他写了《罗生门》。
《罗生门》在发表的当时虽然没有引起文坛的瞩目,但它是最初,也是最巧妙地显示了芥川作为作家的天赋和可能性的作品,被认为是他真正的处女作,并成为芥川初期历史小说中不可低估的名篇。
小说取材于芥川爱读的《今昔物语》。
他描写了一个因被解雇而走投无路的仆人,在“饿死与当强盗”的徘徊中看到了罗生门上一个老太婆拔死人的头发去换钱的恐怖行为,遂坚定了决心,剥去老太婆的衣服做强盗去了。
这可算是芥川小说中“鬼气”最浓的作品了,他用现代的思想来解释这段历史故事,尖锐地暴露出陷于穷困境地的人类的自私本性,道出了在面临吃与被吃这种境地的时候作为人,最终还是只考虑自己的人生观,他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揭示出好人与坏人,善与恶竟是那样紧紧地挨在一起,使人难以分开,读后令人毛骨悚然。
全篇作品,通过仆人和老太婆的对话,暴露出封建王朝统治下的腐败情景和自私自利的社会现实,写出了在充满罪恶,伪善的社会里,生存是痛苦的这一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3.2文风特点及产生原因
纵观芥川文学生涯,不难看出其作品主要集中在大正年间,作品除随笔,评论,童话,自传性小说外,大多为优秀的短篇小说。
作品根据取材内容,可大致分为历史小说,宗教题材小说等。
前者有《罗生门》、《鼻子》、《芋粥》、《偷到》、《戏作三味》、《地狱变》等。
后者有《侍奉人的死》、《邪宗门》、《黑衣圣母》、《南京基督》等。
这两部分占其作品的一大部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特点。
他从开始追求宗教的“美”与“善”,到最后的怀疑、迷惘,也是和他的人生追求,命运归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芥川文学的评价大多数人都给予很高的赞誉,“给人与古典的感觉、静谧、沉着,将深度和重点有条理地汲入读者心田。
”江口涣则有褒有贬:
“芥川作品的基调是包含着理智、精炼的幽默。
作者总是站在生活的外侧静观旋流”,“作为人生的旁观者,没有对作品倾尽全心的热情,也就没有打动人灵魂的力量”。
总之,芥川文学是人重新发现了古典作品的深远意义,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写出了历史小说、“切支丹物”等宗教题材小说、童话、自传性小说、评论等大量作品,给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学遗产。
结 论
纵观芥川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一直都被笼罩在阴郁、恐惧、无奈当中,他的内心没有得到过半刻的轻松和平静,他用自己超乎寻常的敏感的心捕捉到了人性当中潜藏着的自私,邪恶。
并且把这些丑陋无限的放大,体现在文学作品当中,再把它抛向人类和作者本人。
这种巨大的失望和无助,让他一步一步走向崩溃与痛苦的边缘,也许自杀对这样的一人来讲未必真的不是另外一种解脱。
话虽如此,但是从文学史角度上来讲,英才的陨落毕竟是一件让人觉得惋惜的事。
本人通过对这位鬼才生平和其作品的通读及思考,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日本大正时期的整体文学氛围,以及对芥川的思想特点和文风特点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分析。
深知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将来的研究当中还将一一深入,争取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出版社、1998:
65-77
[2] 陈德文、日本现代文学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56-162
[3]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外国文学出版、1999:
245-251
[4]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8
[5] 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Z]、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53-58
[6] 乔莹洁、借鉴与创新—评罗生门[J]、外国文学研究、2000,4期:
[7] 王向远、东方文学史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97-102
[8] 三好行雄、芥川龍之介必携[C]、學燈社、1979:
34-37
[9] 菊地弘、久保田芳太郎、芥川龍之介研究[C]、明治書院、昭和63
[10] 平崗敏夫、芥川龍之介—抒情の美學[M]、大修館書店、1987:
365-36
[11] 海老井英次、芥川龍之介人と美學、勉誠出版、2003:
77-78
[12] 石割透、芥川龍之介—初期作品の展開、有精堂、1985:
33-37
[13] 森本修、芥川龍之介—近代文學資料5、桜楓社、1974:
7
[14] 岩井寬、芥川龍之介—芸術と病理、金鋼出版、1969:
103-107
[15] 冢田良平、芥川龍之介、學燈社、1954:
53-58
致 谢
论文得以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首先要感谢孙老师,因为论文是在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孙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
孙老师指引我的论文的写作的方向和架构,并对本论文初稿进行逐字批阅,指正出其中误谬之处,使我有了思考的方向,她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她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
孙老师本来就有的教学任务,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在一次次的回稿中,精确到每一个字的批改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使我在论文之外明白了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 东方 学院 本科 日语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