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强筋祛风鹿衔草.docx
- 文档编号:7175248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0.91KB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强筋祛风鹿衔草.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强筋祛风鹿衔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强筋祛风鹿衔草.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强筋祛风鹿衔草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强筋祛风鹿衔草
鹿衔草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Pyrolacalliantha H. Andres 或普通鹿蹄草Pyroladecorata H.Andres 的干燥全草。
又名:
破血丹、鹿含草、鹿安茶、鹿蹄草、鹿寿茶、紫背金牛草、紫背鹿衔草。
原植物鹿蹄草又名冬绿,分布于东北、华东、西南及河北、山西、甘肃、陕西、青海、河南、湖北、湖南;普通鹿蹄草又名卵叶鹿蹄草、雅美鹿蹄草、山美人鹿蹄草,分布于华东、西南及陕西、河南、湖北、湖南。
本品药材性状:
根茎细长。
茎圆柱形或具纵棱,长 10~30cm。
叶基生,长卵圆形或近圆形,长 2~8cm,暗绿色或紫褐色,先端圆或稍尖,全缘或有稀疏的小锯齿,边缘略反卷,上表面有时沿叶脉具白色的斑纹,下表面有时具白粉。
总状花序有花 4~10 余朵;花半下垂,萼片5,舌形或卵状长圆形;花瓣5,早落,雄蕊10,花药基部有小角,顶孔开裂;花柱外露,有环状突起的柱头盘。
蒴果扁球形,直径 7~10mm,5纵裂,裂瓣边缘有蛛丝状毛。
气微,味淡、微苦。
本品味甘、苦,性温;归肝、肾经。
功能:
祛风湿,强筋骨,止血,止咳。
中医临床用于风湿痹痛,肾虚腰痛,腰膝无力,月经过多,久咳劳嗽。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品有抗菌,抗生育,抗炎,升高血浆cAMP,免疫促进,强心,降血压,扩张血管及抑瘤作用。
鹿衔草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滇南本草》,原称鹿含草。
谓“紫背者好。
叶团,高尺余。
出落雪厂(今东川)者效。
”当指普通鹿蹄草。
《本草纲目》谓“鹿蹄多生江广平陆寺院荒处,淮北绝少,川陕亦有。
苗似堇菜,而叶颇大,背紫色。
春生紫花,结青实,如天茄子。
”与鹿蹄草相似。
谢志民等及宋平顺本草考证认为,历代文献以鹿衔、鹿啣、鹿衘、鹿含命名的植物性药材有12科16属共19种,仅云南就有12种。
衔、啣、衘为异体字,与含意同意近。
鹿衔之名最早见于唐《新修本草》,为祛风药“薇衔”之别名,云“此草丛生,似充蔚及白头翁,其叶有毛,茎赤。
疗贼风大效。
南人谓之吴风草,一名鹿衔草,言鹿有疾,衔此草差。
”然薇衔至宋代就已失传。
作为药材正名,鹿衔草始出《滇南本草》,又名鹿含草。
但《滇南本草》存在不同的版本,鹿衔草之名实出《植物名实图考》,并对鹿衔草有更详细的记载,结合其插图可知,为鹿蹄草科植物普通鹿蹄草。
此浙江杭州称其为红鹿衔,云南丽江称小鹿衔和紫背鹿衔草。
鹿衔草之名,在云南省实际上是一类药材的通称。
《植物名实图考》于豆瓣绿下载“惟滇南凡草性滋养者皆曰鹿衔”,并载有由豆瓣鹿衔草、紫背鹿衔草、岩背鹿衔草、石斛鹿衔草、竹叶鹿衔草和龟背鹿衔草组成的“六味鹿衔草膏”。
近现代资料载云南尚有鸡咀鹿衔、大鹿衔、小鹿衔、鸣鹿衔、鹿衔草膏和花叶鹿含草。
古代本草收载的以鹿衔(啣、衘、含)草命名的药材或植物,流传至今的以普通鹿蹄草和鹿蹄草为最早,在历代本草中亦占主要地位。
鹿蹄草之名,始见于南宋《宝庆本草折衷》,于山慈菰项下载:
“《录验方》云:
即玉簪花根也……”,应为百合科植物玉簪Hostaplantaginea(Lam.)Aschers.,其叶卵圆形,基部心形,正像鹿蹄。
一说鹿蹄草之名首见于南宋地方本草《履巉岩本草》,其所绘图甚精美,文献已据药图考订为堇菜科堇菜属 Viola 植物;同时认为试剑草、羊蹄草也均为堇菜属植物。
Pyrola属植物在明代称之为鹿蹄草,系指植物叶形而言,清代称其为鹿衔草系指药材及其功效,《中国药典》目前的收载方式正反映了这一历史的真实面貌。
普通鹿蹄草中化学成分含鹿蹄草素即2,5-二羟基甲苯、山柰酚-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呋喃阿拉伯糖苷、高熊果酚苷、鹿蹄草苷、金丝桃苷、2’’-O-没食子酰基金丝桃苷β-谷甾醇苷。
鹿蹄草含鹿蹄草素、N-苯基-2-萘胺、伞形梅笠草素、高熊果苷、高熊果酚苷、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槲皮素、没食子鞣质、肾叶鹿蹄草苷、羟基肾叶鹿蹄草苷和儿茶素、6-O-没食子酰基高熊果酚苷、金丝桃苷、2’’-O-没食子酰基金丝桃苷。
许多文献报道,鹿蹄草及其同属植物的主要成分为熊果苷,并以其作为鉴别鹿蹄草的依据。
王军宪等通过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鹿蹄草中不含有熊果苷。
文献中所指的熊果苷可能是指高熊果苷,因两者在薄层板上Rf值及荧光颜色非常接近。
同时通过文献考证表明,没有人确切从鹿蹄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过熊果苷,认为该属植物中含有熊果苷的说法不确切。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
(1)白花鹿蹄草,总状花序少花,花小,纯白色,萼片披针形,渐尖头,长超过花瓣的1/2;分布于湖南、贵州、云南,功效与普通鹿蹄草相同;
(2)花叶鹿蹄草,茎斜升,连同花葶高15~20cm,下部7~5cm处生叶并有鳞片,叶互生,接近或分开,薄革质,卵形或矩圆形,长3~4cm,宽1.7~3cm,顶端急尖,有细微凸,基部急狭成楔形,下延于叶柄,叶柄长3~4.5cm,稍超过叶片,总状花序有花3~4朵,相距1cm,花葶中部有苞片1个,花伏垂,广开,直径15~18mm,花瓣倒卵圆形,长7.5mm,宽6mm,蒴果直径7~8mm;特产台湾;(3)紫背鹿蹄草,根茎连同花葶高15cm,基部生叶2~4片,叶薄纸质,宽卵形或近圆形,长宽1~3cm,总状花序有花2~4朵,有时1朵,彼此远分开,萼片卵状三角形,尖头;分布于陕西、河南、四川、云南、西藏,功效同鹿蹄草;(4)贵阳鹿蹄草,总状花序多花,花较大,外面棕紫色,里面白色,萼片矩圆形,长为花瓣的1/3;分布于贵州,全草用于虚劳咳嗽,劳伤吐血,风湿关节痛,崩漏,带下病;(5)长叶鹿蹄草,根茎连同花葶高25cm,基部蔟生叶2~4片,叶纸质,椭圆形,长4~7cm,宽2~3cm,花葶细而直立,总状花序有花4~6朵,萼片披针形,常为花瓣的2/3,花白色带粉红,花柱长,往往露出花冠之外;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功效同鹿蹄草;(6)大理鹿蹄草,叶为坚硬革质,宽卵形或近圆形,边缘有明显的圆齿,萼片三角形至三角状披针形,长约2.5mm,基部宽2mm,花瓣宽卵形,长7~10mm,宽5~7mm,黄绿色;分布于云南、西藏,全草祛风湿,补虚益气;(7)红花鹿蹄草,植株高大,高15~30cm,叶片较大,近圆形、圆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5~6cm,宽2.5~5.5cm,两面有时带紫色,花葶上的鳞片状叶狭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萼片三角状宽披针形,长3.5~5mm,花冠紫色,花柱长6~10mm,伸出花冠,蒴果带紫红色,直径7~8mm;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新疆,功效同鹿蹄草;(8)日本鹿蹄草,又名鹿寿草、鹿衔草;茎直立,近圆形或略具角棱,单叶互生,近于丛生,叶片卵圆形,先端圆,全缘或有细疏锯齿,基部楔形或略带圆形,革质,叶柄与叶片长几相等或稍长,扁平带紫色,萼片披针状三角形,苞片线状披针形,花白色,花柱长11~13mm,蒴果扁球形;分布于东北及河北,河南、台湾,全草用于虚劳咳嗽,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足膝无力及各种出血症;(9)贵州鹿蹄草,叶椭圆形或矩圆形,上部1/3处最宽,长5~7.2cm,花白色,花柱直,后倾斜;分布于贵州;(10)小叶鹿蹄草,根茎连同花葶高10~15cm,基部蔟生叶4~6片,有时较少,叶革质,圆形或宽卵形,长1.5~3.5cm,宽1.5~3cm,花葶中部以下有几个苞片,总状花序有花9~12朵,花瓣排成圆球形,长约6mm,宽4.5mm;分布于新疆,全草祛风除湿,强筋壮骨,止血,止痢;(11)短柱鹿蹄草,根茎细长横生,连同花葶高(7)12~20cm或更高,基部蔟生叶4~8片,叶卵形或宽椭圆形,少为圆形或宽卵形,长2.5~3.5cm,宽2.3~4cm,花葶上部有1~2个苞片,总状花序有花7~20朵,密生,长2~8cm,萼片短,卵状三角形,长为花冠的1/4,花冠几为圆球形,花瓣稍张开,花柱短而直,花丝粗短而围着花柱,柱头粗于花柱;分布于东北及新疆、四川、云南、西藏,功效同鹿蹄草;(12)台湾鹿蹄草,根茎横生,斜升,连同花葶高20~30cm,下部3~4cm处生叶4~6片,叶互生或近对生,纸质,卵状菱形,长2~3cm,宽2~2.5cm,顶端圆形或有微缺,基部斜切变狭,下延于叶柄,边缘有圆齿,缺刻内有微凹,上面叶脉明显凹入,叶柄细长,超过叶片3倍,花葶基部有苞片,总状花序长5~8cm,有花8~11朵,花远生,相距1~2cm,蒴果扁圆球形;特产台湾;(13)云南鹿蹄草,总状花序5~6花,萼片卵状披针形,基部以上最宽,花白色或带粉红色;分布于云南;(14)肾叶鹿蹄草,根茎连同花葶高10~20cm,基生叶2~5片,叶肾形或广卵形,基部深心形,萼片短,长宽几相等,花柱长,露出于花冠之外;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15)圆叶鹿蹄草,根茎细长横生,斜升,连同花葶高15~30,基部蔟生叶4~6片,叶广卵形至圆形,质较薄,长3~6cm,宽2.5~5.5cm,叶柄长可达2倍于叶片,花葶有1~2苞片,总状花序有花8~15朵,花较小,萼窄披针形,花瓣圆卵形,内凹,长6.5~9mm,宽4~5.8mm,花柱长,外露;分布于东北及新疆、内蒙古,功效同鹿蹄草;(16)鹿蹄草,根茎长而横走,斜升,连同花葶高20~30cm,基生叶4~7片,叶革质,圆卵形至圆形,边缘强度反卷,下面往往呈灰蓝绿色,花葶有1~2个苞片,总状花序多花密生,花瓣白色或稍带粉红,长8~10m,宽6~8mm;分布于云南、西藏、四川、湖北、贵州、陕西、青海、甘肃、河北、河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全草供药用,作收敛剂,民间用作补药,用于虚劳咳嗽,还可强筋健骨;(17)皱叶鹿蹄草,根茎连同花葶高14~26cm,基部蔟生叶多数,叶厚而硬,宽卵形至近圆形,长3~4.5cm,宽2.8~4.3cm,基部圆或圆截,上面脉深凹,呈粗皱纹,下面脉粗强隆起,萼片长过于花瓣1/3,但短于1/2,舌形,花柱顶部有明显环状加粗成阔的柱头盘;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功效同鹿蹄草;(18)珍珠鹿蹄草,根茎连同花葶高约15cm,基部蔟生叶6~8片,并有鳞片,叶薄革质,近圆形,有时近肾形或卵形,长3cm,宽2~2.5cm,总状花序有花8~11朵,花伏垂,花瓣宽卵形、近圆形,长7~8mm,宽5~6mm;分布于东北及新疆、四川、云南、西藏,功效同鹿蹄草;(19)鳞叶鹿蹄草,茎生叶退化成鳞片状,向上有1~2片小的正常叶,宽椭圆形,边缘有尖锐锯齿;分布于东北;(20)四川鹿蹄草,叶宽卵形、卵形或近圆形,叶柄长通常不超过叶片的1~2倍,花黄色,萼片舌形,顶端突然狭缩成短刺尖头,边缘有细微齿;分布于四川,功效同鹿蹄草;(21)杏香兔儿风(菊科),又名小鹿衔、毛鹿含草、金边兔草;具匍匐状较短的根茎,茎直立,高30~60cm,具棕色长毛,不分枝,叶5~6枚,着生茎的下部,近乎轮生,叶片卵状长椭圆形,长3~10cm,宽2~5cm,先端圆钝,基部心脏形,全缘或呈波状、稍有短刺齿疏生,头状花序细长,成总状花丛,花白色,稍有杏仁气味,瘦果倒披针状长椭圆形,长4.5mm,宽约1mm,扁平,冠毛棕黄色;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全草用于虚痨咳血,湿热黄疸,瘰疬,水肿,痈疽肿毒;(22)云南兔儿风,又名小鹿啣,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筋骨痛;(23)牛舌三七(菊科),又名鹿衔草,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块根有小毒,功能活血止血,消肿解毒;(24)紫背天葵草(菊科),又名紫背鹿含草,高50~70cm,须根多数,根出叶丛生,长匙形,长7~12cm,宽2~3c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边缘有粗齿,幼时被毛,老则脱落而近无毛,叶脉明显,头状花序排列成聚伞花序顶生,花黄色,舌状花有柄,倒披针形,先端3齿裂,管状花狭长漏斗形,5齿裂,瘦果,多绢毛;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肝炎水肿,小儿疳积,月经不调,带下病,产后腹痛,跌打骨折;云南称其为紫背鹿衔草;(25)岩白菜(虎耳草科),又名大鹿含、大鹿衔、岩背鹿衔草,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全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止血,止泻,调经;(26)石斛(兰科),又名石斛鹿衔草,分布于西南等地;(27)土丁桂(旋花科),又名小鹿衔、鹿含草,纤细被毛草本,茎高20~70cm,多少分枝,扩展或斜举,叶互生,卵形、椭圆形或矩圆形,长约5~10mm,先端短尖,基部钝圆,全缘,两面密被丝毛,花小,腋生,单生或2~3朵同生于纤细的花序柄上,萼片5,花冠漏斗状,浅蓝色或近白色,直径6~8mm,雄蕊5,蒴果球形,种子4粒;分布于中南及江苏、福建、台湾、安徽、浙江、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咳嗽痰喘,黄疸,胃痛,消化不良,痢疾,泄泻,淋症,带下病,跌打损伤,腰腿痛;(28)荞麦(蓼科),又名鹿蹄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和栽培;(29)水麻芀,又名鹿蹄草、戟叶蓼,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全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风镇痛,止咳;(30)竹叶兰(鸭跖草科),又名竹叶鹿衔草、紫背鹿衔草;高30~40cm,根多条,丛生,茎直立或倾斜,单生或2茎丛生,节膨大,有棱线,单叶互生,叶片狭长,长7~12cm,宽10~14mm,先端渐尖,基部鞘状,抱茎,全缘,上面被白色长毛,叶鞘边缘处密被毛茸,花小,紫色,圆锥花序顶生,有分叉,花瓣3,倒卵形,发育雄蕊3,蒴果阔卵形,长约7mm,种子数枚,呈不规则片状,深棕色;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全草清肺,解毒;(31)根茎水竹叶,又名小紫背鹿衔;(32)肉质伏石蕨(水龙骨科),又名鸡嘴鹿衔、鸣咀鹿衔,分布于西南及广西,全草用于小儿惊风,肺热咳嗽,风湿痛,骨折,中耳炎,毒蛇咬伤;云南称其为豆瓣绿(鹿)衔;(32)石韦(水龙骨科),又名鹿含草;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33)豆瓣绿(胡椒科),又名瓜子鹿衔草、豆瓣鹿衔草;高10~25cm,茎基部匍匐,下部几节常生不定根,节间有粗纵条纹,多分枝,叶4或3片轮生,带肉质,有透明腺点,椭圆形或近圆形,长9~12mm,宽5~9mm,两端钝圆,穗状花序长2~4.5cm,苞片近圆形,雄蕊2,浆果卵状球形,顶端尖,长近1mm;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福建、广东、广西,全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毒,润肺止咳;(34)山慈姑:
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等,又名鹿蹄草,分布于黄河流域至西南、华东、华南、西南及陕西等地;(35)千灵丹(兰科),又名兜兰、花叶鹿含草,分布于云南蒙自,全草用于瘾疹,肾虚,风热咳嗽;(36)自扣草(毛茛科),又名鹿蹄草,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各地,全草用于目翳,黄疸;(37)石莲花(卷柏科),又名鸣鹿啣,分布于西南及广西,全草通经散血,止血生肌,活血祛瘀,消炎退热;(38)双蝴蝶(龙胆科),又名白鹿含、白鹿衔,分布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全草清肺止咳,解毒消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用 中药 品种 论述 祛风 鹿衔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