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改大纲.docx
- 文档编号:7160152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7.09KB
高中化学课改大纲.docx
《高中化学课改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课改大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课改大纲
2007年高中化学课改专题: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doc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1.设计思路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
为充分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设置两个必修课程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
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
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应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四、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本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
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可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现作如下说明。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使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3.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5.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中如何体现新标准?
2004-8-188:
39:
00 来源:
. 作者:
佚名
一、高中化学课程在培养目标的变化和意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要以社会、学科、学生自身发展所广泛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化学科学思想和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和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1知识技能
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
2能力方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3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
二、化学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要求
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由必修课、选修课组成。
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兴趣特长的不同以及毕业后的不同去向来分类进行教学。
必修课内容为一些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侧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选修课内容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适当拓宽和加深。
本大纲分两类课程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化学只含有必修课内容,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
化学含有必修课加选修课内容,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
高中一年级只安排必修课的教学。
课时安排建议
必修(化学):
讲授和课堂活动95课时
学生实验21课时
机动和复习24课时
总计140课时
必修加选修(化学):
讲授和课堂活动170课时
学生实验42课时
机动和复习59课时总计271课时
化学注意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例如,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不仅要求介绍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化学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还要求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等,但教学要求适度。
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注意精选内容、分清主次。
例如,Cl侧重于Cl2的介绍,S侧重于SO2和浓H2SO4的介绍,N侧重于NH3和HNO3的介绍,Si侧重于硅酸盐工业的介绍,等等。
同时,还注意增加了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知识。
例如,要求介绍碘与人体健康、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等知识,以使学生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
这些知识选入的面相对较宽,但教学要求大多为“常识性介绍”,着眼于素质教育。
化学计算以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为主要内容,较大程度地减少了计算题的类型和降低了综合计算题的难度。
化学实验以性质实验和制备实验作为重点。
化学Ⅱ除了包含了化学Ⅰ的全部内容外,还在化学Ⅰ的基础上适当拓宽和加深了部分内容。
例如,要求介绍氢键的形成及对一些物质性质的影响、晶体的类型与性质的关系、反应热及热化学方程式、平衡常数、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等。
同时,还增加了一些专题型研究课题,如硫酸工业的生产工艺、物质的检验、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
对于化学计算,除了要求掌握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外,还要求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多步反应、燃烧热和有机物分子式确定的计算等。
化学实验除性质实验和制备实验外,还选入了一定数量的鉴别实验、定量实验和设计实验。
总之,对于化学,在使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更多地侧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
(一)合理构建教材的体系
如何将所确定的课程内容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涉及课程模式问题,具体到教材,又涉及教材的体系问题。
任何教材都需要有一个基本的体系,以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本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近些年来,对中学化学的课程模式问题有不少争论,有推崇“学科中心论”的,也有推崇“社会中心论”的,不同的课程模式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中也都有体现。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写历史,总是在“学科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之间来回摇摆,时而以“学科”为中心,时而又以“社会”为中心,而“文革”中的以“典型生产引路”、“以化学工业生产为主线”的教材编写,把“社会中心论”推到极端。
课程模式在“学科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间的来回摇摆,本身就说明了这两种课程模式都有其长处,但又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
于是又有人提出了“融合论”,意在将这两种课程模式融合,互相取长补短,以求使课程模式更完美。
这或许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因任何一种课程模式都不会固定不变,它们都需要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而融进新的内容。
例如,这两种课程模式都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问题。
因此,在确定教材体系时,既要认真研究这些课程模式,但又不宜拘泥于这些固定的课程模式,应该允许不同模式和不同风格的教材的试验和存在。
但不管编写哪种课程模式的教材,在构建教材体系时,都应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教材体系的构建应反映高中化学课程内容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把高中化学中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它们散而不乱,前后照应,循序渐进,即起到骨架的作用。
对于高中化学来讲,最能体现学科基本结构的是课程内容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亦即化学理论。
其中,物质结构理论和物质变化的理论是高中化学中的最重要理论。
高中化学中的物质结构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和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等;物质变化的理论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规律、有机物的合成等。
这两部分理论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研究物质结构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物质的变化,并利用物质的变化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相应地,根据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来探究物质的结构等。
因此,这些理论的应用很广,它们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常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并可贯穿于高中化学教材的始终。
2.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使理论的教学能在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并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也能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这是我国多年来中学化学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不应丢弃。
当然,在具体穿插编排这两部分内容时,更应关注理论内容,因如果在穿插编排时遇到矛盾的话,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在理论内容。
尤其要精心处理好理论的提前与靠后、集中与分散、直线上升与螺旋上升等问题,因这些往往是教材能否易教易学的关键。
(二)加强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对于完成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还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都离不开化学实验。
因此,应该十分重视对实验教材的编写。
改革实验教材的主要问题是要转变实验教学的价值观念,明确实验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只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或者验证某些知识,而是具有多种功能。
应使化学实验贯穿于教材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设疑和研讨,小结和复习,习题和课外活动等,以尽可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
实验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目前各学校的实验条件,但也不能为目前的实验条件所限。
要有一个与高中化学课程任务相适宜的实验目标,适当增加实验的数量和提高实验的质量。
在目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适当编入一部分边讲边做实验,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某些单纯注入结论式的编写方法,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也可克服目前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内容雷同的不足。
对于必选课教材中的化学实验,改革的步子可以相对大一些。
在目前验证性实验和制备实验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定量实验和有机物合成实验。
如果单从实验技能训练由易到难的角度考虑,学生分组实验教材自成体系、独立成册可能更好些。
但从化学教学总体效果考虑,将学生实验与有关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编写似更好一些。
可以考虑今后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可分插在有关章、节之后,使教材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与化学实验成为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此外,还应认真研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好实验和简单易行的好方法,及时将它们吸收入教材。
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注意有毒尾气的处理,等等。
(三)体现教学方法改革
教材改革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不仅涉及课程模式,而且还涉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内容以及编写方式有很大关系。
这是因为教材在编写时,其内容的组织和表达等,必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编写者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意图,因此,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在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教材编写者一定要认真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及时总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方法,并在教材中给予适当体现,为推动广大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
概括而言,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启发式教学,即从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出发,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提供积极思维、研究讨论和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不仅了解知识本身,而且也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教材中体现教学方法改革的另一个问题是要有整体观念和综合观念,即应避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和僵化。
不是任何教材都适宜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或“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方法的,也不能使教材完全程式化,限制教师只能按照教材的编写程序来教学,而是应精心处理好教材内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实验条件以及电化教学手段等各个要素,谋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组合。
以上只是对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设置、内容及教材编写等问题进行的初步研究,还有些问题,如教材中习题的作用和编制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浅谈化学课程改革
大连市108中学/赵扬
摘自:
《大连市108中学》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的反映了课程内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载体。
当今知识的更新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作为知识、技能的载体----教材也必然的不断向前发展、更新换代。
一、教材的修改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化学教材经历了翻译----编写----修订几个重要的时期。
80年代以来,就作了4次修订和调整。
其原因只有一个:
教材编制理论性太强,内容艰深,分量太重,重视了科技尖子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全民素养的提高,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某些知识陈旧,已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几次修订的重心都是删掉偏深的理论,降低教材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更新教材的内容,与实际联系,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新教材(高一化学,2000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修订较以往教材的修订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1.重视知识更新与体现现代化要求
伴随科技发展,知识革新,原教材的内容显得有些陈旧。
而新教材重视和体现知识的更新,把与高科技、环境、材料、信息和生命科学有关的知识引进教材,使中学生接触了许多现代化的内容,尤其与社会生活、人类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
使学生了解了化学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会利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全面的了解自然,正确、辨证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重视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生认知特点的结合
教材编制的“三序”原则是教材发展的经验总结,当确立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建构教材编制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教材编制体系的优劣决定了教材功能发挥的好坏。
在对新、原教材的比较中发现,新教材有多处内容改动,并且更加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3.加强了理论知识在教材中的指导作用
课程编制要正确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的关系。
新教材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化学用语等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联系sts等生产生活实际知识的编制较原教材有所不同、且有很大提高。
4.优化了课程编制体系,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新、原教材的课程编制体系有很大差别。
原教材的内容展现多以描述性为主,重视科学结论的传授,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大都为验证性实验。
这种编制体系往往造成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从而也反映了应试教育的一个侧面。
新教材的编制体系主要以发现法为主。
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1]新教材并不直接把科学结论显露出来,而是先提出与科学结论有关的问题(多以“讨论”形式出现),然后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的物质条件(如实验、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分析、归纳、抽象或做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发现新的事物,获得新知识。
新教材中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大都为探究性实验。
这种编制体系关心学生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从而,在教材这个硬件中,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1.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新教材给教师的最大体会:
不光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能力;新教材的编制不光起到了教材的本能作用----知识传播的载体和教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且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工具。
我们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改观过去死抠书本知识、高考考点,应该努力的探索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
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提高学生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共处的能力和学会发展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核心和归宿,教师应该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去从事21世纪的教育事业。
“教育要实现现代化,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不能不从观念、思想、方法、行动上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
2.不断学习、提高教学能力
未来的教育事业不但要求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转变,而且也要求改善和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
以前观念认为:
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这种旧观念早已被迅猛膨胀的知识所埋没。
目前比较有共识的一点:
教师应该有一股源源不断补充知识的自来水。
例如化学科学中,纳米技术、高分子材料、分子机器等前沿领域的东西已经进入生产、生活以及课堂,而这些内容对于教师而言也是陌生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努力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和跨学科之间的一些知识。
同时学习和完善有关教育理论的知识,像教育学、心理学、教法、教育管理等师范性知识。
例如,可以学习巴格莱(williamchandlerbagley)的要素主义理论、布鲁纳(j.s.bruner)的结构主义理论、杜威(johndewey)的儿童中心论以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说等等国外影响较大的教育理论,国内的有陕西省搞的“诱思探究教学法”、浙江省搞的“情、知、性教学法”等等当代教育成果。
3.认真研究大纲、教材、学生,领会课改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感觉新教材内容多,课时少,开篇的理论知识很难讲、难教,学生难掌握,许多教了几十年的教师突然感觉不会教书了。
其实教师应该精研新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一定要把教学生学会知识的传统教育思想转变到教学生会学的现代教育理念上来。
在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规定,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由此,教师应该以课程、教材为基础,以探究为手段重新审视和更新教法把当前课程改革的宗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尊重学生主体的责权性,落实课程的公平性和育人宗旨。
4.重视学生的过程评价
教育是一门科学,就得重视过程,不应该单一的强调结果。
为了达到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人格、创新能力等,就应在对学生学业测评中引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测评,把结果测评和过程测评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至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结尾
当今,竞争愈加激烈,不论科技,还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或全民素质的竞争。
人才的培养或全民素质的提高都得依靠教育。
“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在教育中,无论整个课程结构、还是具体的教材编制等的课程建设都是至观重要。
当然,要搞好课程建设不是一年、两年短时间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除了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
正如2001年6月教育部王湛副部长在部分省市基础教育宣传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宣传要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鼓劲加油”。
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新课程实施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使课程改革沿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作者:
Admin 来源:
中小学教师帮手网 录入:
Admin 更新时间:
2007-9-1514:
35:
55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摘要:
高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生活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化学课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