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培训.docx
- 文档编号:7138165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3.29KB
班主任培训.docx
《班主任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主任培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主任培训
2013秋季学期班主任培训材料
2013.9
有的班主任工作没少做,可效果并不明显。
分析一下,发现不少老师是把一个数学符号写错了,具体地说就是把七个不等式写成等式了。
一、合“法”不等于合情
班主任常常会用各种“制度”“常规”“守则”等规范学生,从课上到课间、从教室到宿舍、从学校到家庭、从学习到做人,“规则”一项不漏。
表面看,班级纪律井然有序,效果不错,但在遇到纠纷时,往往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比如,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一视同仁,却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
按规定,这没有任何问题,但这种做法对那些“学困生”要求过高,只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其实并不符合情理。
所以,规则、制度不一定越多越好、越细越好,关键是要有理有据、合情合法。
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可以被灌注的“容器”,强行要求他们“接受”各种规定,而要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从而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和持久性。
否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郁闷心理或抵触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健康成长,还很有可能让我们教育者遭遇尴尬或处于被动。
二、“发火”不等于威严
有的班主任,有时见学生犯错误便大发其火,以显示自己的威严,不成想声音提高了,威严却降下来了。
真正的威严是靠以身作则树立起来的,要有正气及正义感,要有让学生尊重、敬畏的人格,要有为学生甘于俯身的气度,要爱憎分明、敢说敢做。
在批评学生时要抓住“事件”本身来谈,不要翻老账,更不要将小事扩大,无限上纲,要表现出同情和体贴之情。
说到底,班主任的威严不是让学生怕,而是让学生敬。
如果学生怕你,就会“敬”而远之、“口服心不服”了。
三、创新不等于进步
有些班主任喜欢在班级工作中搞“创新”。
参考成功班主任的经验,照搬刊物上的做法,甚至还结合本班的特点作了再加工,于是,创新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
给同桌写一封信;征集“奥运祝福一句话”;和特困生一起幸福……一连串的活动新颖别致,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
但是,如果只是短期的、没有过程的、没有延续性的活动,又能促进什么?
带动什么?
班主任工作创新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班级的进步。
如果不按学生的心理特点搞创新,创新就会苍白无力。
所以,我们应该少喊口号多抓实际,少玩花样多做实事,立足本班实际,这样的创新才会更加实际、更有成效。
四、谈话不等于谈心
我们经常看到,班主任在办公室里或走廊上与学生谈话。
尽管班主任心平气和、苦口婆心,但效果却不甚理想。
也有教师一脸的严肃,言辞严厉,滔滔不绝,但效果也不好。
为什么这样的谈话出力不讨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呢?
究其原因,和学生谈话,班主任不应该一味地灌输和说教,而应针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和性格特点,有事则谈,无事则免。
谈话要讲究方式、技巧:
重要的事专门谈,一般问题随机谈,心理问题静下来谈,生活问题关切地谈,学习问题严谨地谈,纪律问题严肃地谈,琐碎小事及时谈,思想压力经常谈……需要注意的是,谈话不是训话,谈话也不是个人演讲,而是师生间相互交流在、相互沟通、教学相长,应使谈话成为师生心灵交流的过程,这样的谈话才是谈心。
五、小事不等于闲事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的确,“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
班里每天都会出现许许多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此我们常常视而不见或当作无关紧要的的闲事而忽略。
殊不知闲事看着闲,小事觉得小,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由“天之骄子”到“杀人凶犯”的马加爵,就是因为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又没得到及时的教育疏导而形成心理疾病,最终走向极端。
对于班主任来说,一件不起眼的不事,很可能就是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切不可忽视。
因此,班主任要细心观察,以静观动,动静结合,及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其思想动态,以使工作“有的话矢”。
六、激情不等于效果
年轻气盛的班主任,往往激情满怀,对未来、对工作、对每一位学生都信心百倍,以为靠自身的激情必能干出一番成绩。
但实际效果往往并非如此:
自己激情十足,学生却无动无衷;自己大谈特谈,口号减了不少,计划定了不少,可是学生那里地不声不响,以致自己很“受伤”,甚至大失所望。
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问题在于,班主任的激情没有转化为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一位老师能够既保持自己的激情,又激发学生的热情;既发挥自己的优势,又找到符合学生需求的共同点,那么,青年教师振臂一呼的效果就会好得多,年轻的优势就会凸现。
七、公开不等于公正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造成影响。
班级中,学生成绩难免参差不齐,性格、品行因人而异,而班主任往往有意无意地偏爱一些学习成绩优异或者听话的学生,对他们倍加关心和呵护,在处理问题时也偏向、迁就优等生,而忽视、疏远后进生。
比如,有的班级规定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优先选择座位;有的班级把成绩作为表彰奖励的重要条件。
这些不公正的条文公开之后,使得“把优等生安排在教室的‘黄金地段’,而把后进生安排在偏、后、角的‘三角地带’”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有时为了让学生“无话可说”,班主任就采用“集体讨论”“举手表决”等形式,将其不公正掩蔽在“公正”的外衣下。
其实,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心灵是敏感的,哪怕是你认为微不足道甚至根本就没有留意的小事,都可能给他们留下不公正的印象。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
“孩子们只要一次因不公正的侮辱而深受的震撼,就会由此在一切方面看到不公正。
”
也许在班主任工作中,还有更多“不等式”,班主任应从这些“不等式”中领悟到“拥有健康的学生观和教育观的意义所在。
送给班主任的十则寓言故事
2013.10
一、班主任工作就和交朋友的道理一样
先看一个故事:
一只乌鸦打算飞往南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一起停在树上休息。
鸽子问乌鸦:
“你这么辛苦,要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
”乌鸦叹了口气,愤愤不平地说:
“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里的居民都不喜欢我的叫声,他们看到我就撵我,有些人还用石子打我,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
”鸽子好心地说:
“别白费力气了。
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会不受欢迎的。
”
许多人总喜欢责怪别人,怪环境不好,怪别人不喜欢他不欢迎他,但他总不反省自己的为人举止,是否值得他人尊重及欢迎。
假如一个人不经常反省自己,只会责怪别人和环境,他就会和这只乌鸦一样,到处惹人讨厌。
由此看来,不被人讨厌是结交朋友的最好办法。
做班主任也一样,只要学生不讨厌的班主任就是好的班主任。
做个好的班主任并不难。
可为什么很多班主任感觉难呢?
主要是评价标准的问题,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是否成功,我只看一点:
当遇见学生时,学生是否会微笑着向你走来。
二、做个无忧的班主任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见一老农赶着驴子,驴欲啃路边的小麦,农夫喊:
“尽想好事。
”随手轻轻地给了驴一鞭。
驴慢悠悠继续前行。
见此情景,心羡老农——他太幸福了。
“尽想好事”,好事成真当然是幸福的。
要是我们的学生都听话,按照我们的“吆喝”前行多好。
“尽想好事”这话不太好听,不管怎样,有点好事想总比没有的好。
我们心中有梦才会有前行的目标,才会有前行的动力。
那就做个梦吧:
做个无忧班主任。
三、班主任不要做雕刻家,要做个欣赏家
过去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成为雕塑,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一块石头却成为路边石,被人搬来搬去,还经常受到践踏、污损。
路边石极不平衡地说道:
“老兄呀,三年前,我们曾经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今天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理特别痛苦。
”雕塑石头答道:
“老兄,你还记得吗?
三年前,曾经来了一个雕塑家,你不愿意改变,更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告诉它只要把你简单雕刻一下就可以了。
而我那时想象未来的模样,乐于改变,也不惧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
于是,雕刻家在你身上只是简单地处理了一下,在我身上呢?
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我经受的改变是你的数倍,我忍受过的痛苦比你多得多,这才产生了今天的不同啊!
”路边石听了这一席话,既惭愧,又后悔。
看完这个故事,千万不要认为我们想成为学生的“雕刻家”,对学生又是“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品。
”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只有学生自己能改变自己。
我们要作的事是放大他们美好的一面,积极上进的一面。
当他们受到污染时,为他们除去污汁。
鼓励他们积极地面对人生,对自己负责,做自己命运的雕刻家。
四、班主任的育人目标
一位国王总觉得自己不幸福,就派人四处去找一个感觉幸福的人,然后将他的衬衫带回来。
寻找幸福的人碰到人就问:
“你幸福吗?
”回答总是说:
不幸福,我没有钱;不幸福,我没亲人;不幸福,我得不到爱情……就在他们不再抱任何希望时,从对面被阳光照着的山岗上,传来悠扬的歌声,歌声中充满了快乐。
他们随着歌声找到了那个“幸福人”,只见他躺在山坡上,沐浴在金色的暖阳下。
“你感到幸福吗?
”
“是的,我感到很幸福。
”
“你的所有愿望都能实现?
你从不为明天发愁吗?
”
“是的。
你看,阳光温暖极了,风儿和煦极了,我肚子又不饿,口又不渴,天是这么蓝,地是这么阔,我躺在这里,除了你们,没有人来打搅我,我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
“你真是个幸福的人。
请将你的衬衫送给我们的国王,国王会重赏你的。
”
“衬衫是什么东西?
我从来没见过。
”……
每个人都在追寻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诠释各有不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自我感觉,关键是如何把握这种象征和感觉。
同样的道理,班主任的育人目标就应该去追寻学生幸福的象征,追寻学生幸福的感觉。
这种象征、感觉是什么?
这难以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但我们知道学生幸福的象征,学生幸福的感觉都写在学生的脸上。
这需要班主任的万能定律:
“呵护那一点点光”解读。
班主任育人目标就是——学生幸福的象征,学生幸福的感觉。
五、有一则《井蛙归井》的寓言故事:
井里的青蛙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它去看海。
大鳖平生第一回当向导,非常高兴,便欣然同意。
一鳖一蛙离开了井,慢慢前行,来到海边。
青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惊叹不已。
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进大海的怀抱,却被一个浪头打回沙滩,措手不及喝了几口咸水,还被摔得晕头转向。
大鳖见状,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带着它游海。
一蛙一鳖漂浮在海面上,乐趣无穷,青蛙也逐渐适应了海水,能自己游一会儿了。
就这样,它俩玩得很开心。
过了一阵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咸的海水。
它也有些饿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它可以吃的虫子。
青蛙想了想,对大鳖说:
“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海里的生活。
最要命的是,这里没有我能吃的食物。
看来,我还是要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
”
于是,青蛙向大鳖告别,回到了自己的井中,过着平安快乐的生活。
原来如此,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马尔比·D·马布科克说:
“最常见同时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是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
”其实,成功的要素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成功的教育方法是不容易学不到的,假如容易学得到的话,我想领导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让我们出去学习,专攻“点金之术”,那教育就简单了。
故事给我们很好的启示,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不必太在意与名家的不同。
可能你会说:
“井底之蛙,见识少,才会这样说。
”或许你说得也没错,我们生活的世界真的是很有趣,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等等,就看你看到那一面。
我看还是努力把别人的教育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具有鲜明的个性。
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教育难题
拿破仑·希尔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对我们每个人都极有启发。
塞尔玛陪伴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里。
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天气热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阴影下也有华氏125度。
她没有人可谈天——身边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们不会说英语。
她非常难过,于是就写信给父母,说要丢开一切回家去。
她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这两行信却永远留在她心中,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
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
一个看到泥上,一个却看到了星星。
塞尔玛一再读这封信,觉得非常惭愧。
她决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
塞尔马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他们的反应使她非常惊奇,她对他们的纺织、陶器表示兴趣,他们就把最喜欢但舍不得卖给观光客人的纺织品和陶器送给了她。
塞尔玛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物态,又学习了有关土拨鼠的知识。
她观看沙漠日落,还寻找海螺壳,这些海螺壳是几万年前的,这沙漠还是海洋时留下来的……原来难以忍受的环境变成了令人兴奋、留连忘返的奇景。
是什么使这位女士内心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
沙漠没有改变,印第安人也没有改变,但是这位女士的念头改变了,心态改变了。
一念之差,使她把原先认为恶劣的情况变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
她为发现新世界而兴奋不已,并为此写了一本书,以《快乐的城堡》为书名出版了。
同一个学校,班主任的知识水平应该说没有明显的差异,差异很小。
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教育效果的很大差异。
积极的教育心态容易使教育成功,消极的教育心态必导致教育失败。
在这方面应该说,我们有切实的体会.
七、教育行为开始之前一定要换位思考
有一位作母亲的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
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
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
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
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真是一位细心的母亲。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与学生换位,反思我们的教育,真的有点可怕。
学生犯了错事时,老师经常采取一些责问、训斥、罚站等做法。
这样的做法学生根本不会有安全感,设想一下没有安全感的教育怎么会有效呢?
难怪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之后,没有期待到想象的效果时,也多半觉得委屈,“好心没好报”。
其实,这样的大动肝火,不如宽容、谅解和体贴入微的感情上的感化。
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
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教育学生,这样的教育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教育才会有效,学生才会有自信,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奋斗的行动。
老师给予学生一分关爱,燃起学生一分自信。
切记,教育行为开始之前一定要换位思考。
八、班主任完美定律
有三个这样的孩子:
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
“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曾经还遭遇到退学的命运。
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
他叔叔绝望地说:
“孺子不可教也!
”
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
“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
”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这个答案不会让你感到意外吗?
我们做过类似的傻事吗?
曾被我“预言”不成器的学生中,虽没有像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似的著名人物,但也不乏活得滋润、幸福的,事业小有成绩的。
我真的担心那些被我“预言”不成器的学生,现在是否真的就不成器了?
其实,每个学生都心存着一个梦想,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们不能发现它,那是我们还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
面对学生应该怎样做呀?
再看看下面的故事,我想会有答案。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
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
“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的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
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道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
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
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
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
她庆幸自己没有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
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
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够辛苦吗?
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
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
就是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后来,这个孩子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故事中没提到母亲的答案是什么,给我们留下了个性的想象空间。
我想母亲的答案一定很完美!
故事没有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教育思路,但也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班主任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寻求“完美答案”的精神。
只要我们这样做了,或许教育效果不一定好,至少不会伤害学生。
只要我们这样做了,或许我们不一定会成为好班主任,起码我们不会平庸。
九、爱怎样会变成伤害
有一个湖,叫天鹅湖,湖中有一个小岛,住着一个老渔翁和他的妻子。
渔翁摇船捕鱼,妻子养鸡喂鸭,除了买些油盐,他们很少与外界往来。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
老夫妇看到这群远方来客,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还没有谁来拜访过。
渔翁夫妇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招待天鹅,渐渐地这群天鹅就和渔翁夫妇成了朋友。
它们在岛上不仅敢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而且在老渔翁捕鱼时,它们随船而行,嬉戏左右。
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往南飞,它们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上栖息。
当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觅食的时候,老夫妇就敞开他们的茅屋让它们进屋取暖,并且给它们食物。
这种关爱一直持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
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的时候冻死了。
有时候爱得多了也是一种伤害,并且致命。
我们工作中有没有因“爱”给学生造成了伤害?
总担心学生无法建立班级秩序,我们建立的班规;
总担心学生做不好卫生,我们做出的榜样;
总担心学生违规,我们的苦口婆心;
总担心学生春游出问题,我们放弃了学生寻找春天的渴望;
这些“爱”,有的会伤害他们的心灵,有的会使他们心灵碎弱,有的会使他们逃避责任!
太细心的“关爱”使他们无法面对现实。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就要接受社会的摔打。
十、班主任万能定律:
呵护那一点点光。
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和母亲的故事。
朋友们!
这个故事要用心去读。
孩子两岁了,第一次看见一只蚂蚁。
也许别的母亲会鼓励她的孩子去一脚踩死那只蚂蚁来锻炼他的胆量。
可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却柔声地对他说:
“儿子,你看它好乖哦!
蚂蚁妈妈一定很疼爱她的蚂蚁宝宝呢!
”于是小孩就趴在一旁惊喜地看那只蚂蚁宝宝。
它遇见障碍物过不去了,小孩就用小手搭桥让它爬过去,母亲一脸欣喜。
后来,孩子上幼儿园了。
有一次,他吃完了香蕉随手乱扔香蕉皮。
她没有像一些母亲那样视而不见,而是让他捡起来,带着他丢进果皮箱里。
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的熏陶下,她总要把垃圾扔进果皮箱里,有一次对面才有果皮箱,她就过马路去丢雪糕纸。
妈妈看着她走过去。
然而一辆车飞奔过来,小女孩像一只蝴蝶一样飞走了。
她妈妈就疯了,每天都在那个地方捡别人丢下的垃圾。
当地人感动了,从此不再乱丢垃圾,他们把那些绿色的果皮箱擦得一尘不染,在每一个果皮箱上都贴上小女孩的名字和美丽的相片。
从此,那个城市成为一座永远美丽的城市。
故事讲完了,孩子的眼眶湿润了。
他说:
妈妈,我再也不乱扔东西了。
孩子上小学了。
可是最近他总是迟到。
老师找了他的母亲。
她没有骂他,或者打他。
临睡觉的时候,她对他说:
“孩子,告诉妈妈好吗?
为什么那么早出去,却还要迟到?
”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他每天都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
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他去河边看了日出。
她说:
“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
”这一天,他没有迟到。
傍晚,他放学回家时,他的书桌上有一只好看的小手表。
下面压着一张纸条:
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你说是吗?
爱你的妈妈。
后来,孩子上初中了。
有一天,班主任打来电话,说有严重的事件找她去学校。
原来,儿子在课堂上偷看一本画册,里面有几张人体画!
她的脑袋嗡了一下。
和老师交换了意见后,她替儿子要回了那本画册,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第二天早晨,儿子在他的枕头上发现了那本画册,上面附着一封信:
儿子,生命如花,都是美丽。
所以一朵花枯了,很多年后,我们还能忆起;所以一个女人死了,千年后,我们还能怀念她的美丽,比如李清照,还有秋瑾。
孩子,从美出发,记住那些让我们感动的细节,比如一片落叶,一件母亲给你织的毛衣,一个曾经为你弯腰系过鞋带的女孩……有一天,你就会以你充满色彩和生命的心香感召世人,就像你小的时候我给你讲的那个飞翔在果皮箱上的小女孩。
人们爱她,因为她是天使……
这位极聪明伟大的母亲懂得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一点点优点,并用无微不至的圣洁的母爱呵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
而那一点点不曾被扑灭的光,总有一天会洒成满天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照亮这个我们深爱着的人世啊。
让我们虔诚地把故事牢记在心,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孩子“那一点点光。
”总会有那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让我们一起努力!
让“呵护那一点点光”永存心中,作为我们教育行为的准则。
2013.10
2014年春季学期班主任培训材料
人人都是小管家个个都是好帮手
----德育工作方法新探
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品德优良,素质全面有创新意识“四有”新人的一项基础工程。
怎样设计和创新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歇马学校提出“个个都是小管家,人人都是好帮手”的德育工作目标,进行了创新探索与实践。
一、发挥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出现滑坡现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
德育形式化、口号化,说教化。
远离生活、情感的德育缺乏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来说就缺乏魅力,学生参与德育活动主动性差。
实践证明,德育要产生入脑,入心的效果,光说教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开展各种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来进行,这不仅符合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好强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因此,我校重视通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注重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班主任 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