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资格面试教案.docx
- 文档编号:7136705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38KB
物理教师资格面试教案.docx
《物理教师资格面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教师资格面试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教师资格面试教案
物理教师资格面试教案
物理教师资格面试教案
【篇一:
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浮力》......................................................2
《欧姆定律》..................................................6
《电功》.....................................................10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7
《运动的快慢》...............................................21
《变阻器》...................................................27
《电磁感应现象》.............................................31
本资料为云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科目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复习下载,切莫错过说课试讲考试公告和考试时间以及网上报名。
《浮力》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
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
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
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
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
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
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
钉重。
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
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
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
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
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
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
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
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
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
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
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
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
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
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
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
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
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
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
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第一节:
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
(1)下沉:
f浮<g
(2)上浮:
f浮>g
(3)悬浮:
f浮=g
(4)漂浮:
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4.布置作业:
1.2.3.
【篇二:
初中物理教师资格面试“串联电路电压”备课纸】
教师资格证国考面试即将来临,很多考生并不知道初中物理教师资格面试如何备考,中公江西教师网特此为大家示范了题目为“串联电路电压”的面试备课纸,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
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篇三:
2014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
2014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
2014年广东教师资格考试网上申报已经开始了,应广大考生所需,本文章以“高中物理”为广东教师资格面试说课示范整个流程,看下文: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形式。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3、重点与难点。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
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重物)引出电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同时也为最后揭示电能表的应用打下了伏笔。
接下来是概念的形成阶段,这是本节的核心,在分析电功的实质时,我强调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
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或发生化学反应等等。
通过实验、微机模拟等手段,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书中的实验可见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通过电动机做功,利用电灯发光来增加感性认识,利用投影电流表和电压表来增加可见度,并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
另外,在实验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渗透,即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还通过微机动态显示研究电路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盘转动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
最后介绍一度电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渗透节能意识。
为了巩固电功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组程序题,通过这组由浅入深的形成性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第五题的训练(练习题另附),目的是提醒学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个因素,更不能顾此失彼。
小结中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微机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三、教学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在先物理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的教育。
来解决,所以我便着重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展知识的外延,至于其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细、过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 教师资格 面试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