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业海珍品苗种业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
- 文档编号:7132764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1.01MB
海水养殖业海珍品苗种业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
《海水养殖业海珍品苗种业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水养殖业海珍品苗种业行业分析报告文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水养殖业海珍品苗种业行业分析报告文案
海水养殖业海珍品苗种业行业分析报告
一、行业管理4
1、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监管体制4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4
3、我国目前海水养殖相关标准5
二、海水养殖行业概况6
1、海水养殖业在我国渔业中的重要地位6
2、我国海水养殖业的“五次浪潮”7
3、我国海水养殖业现状10
(1)养殖总量10
(2)养殖结构11
三、我国部分海珍品养殖情况12
1、我国扇贝养殖基本情况12
2、我国海参养殖基本情况15
四、我国海珍品苗种业概况18
1、海珍品苗种业对于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意义18
(1)苗种的成功繁育是海水养殖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18
(2)海珍品苗种的优化是保持海水养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20
2、我国海珍品苗种业的市场化程度和行业竞争格局20
3、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21
(1)环境壁垒21
(2)技术壁垒22
(3)人才壁垒22
(4)资金壁垒22
(5)品牌壁垒22
4、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23
(1)我国海珍品苗种供给状况23
(2)我国海珍品苗种供求状况24
5、影响行业利润水平变动因素分析28
(1)产品价格28
(2)苗种成本28
(3)单位产出29
6、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30
(1)影响海珍品苗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30
(2)影响海珍品苗种业发展的不利因素32
7、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33
8、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34
(1)周期性34
(2)区域性34
(3)季节性35
9、行业上下游产业状况35
10、行业发展趋势35
(1)现代遗传育种技术将进一步得以应用和推广35
(2)原良种体系将更为完善36
(3)苗种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37
五、行业竞争情况38
1、虾夷贝苗竞争情况38
2、海湾贝苗竞争情况39
3、海参苗竞争情况40
一、行业管理
1、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监管体制
根据1986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国渔业法》,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重要渔业水域、渔港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
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国家对水域利用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可以用于养殖业的水域和滩涂。
单位和个人使用国家规划确定用于养殖业的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的,使用者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核发海域使用权证,许可其使用该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
目前,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为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及农业部渔业局,省、市(地)县一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为海洋与渔业厅、海洋与渔业局,依法对所辖行政区域的渔业进行分级管理。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自80年代初期至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并实施了较为完善的渔业相关法律法规,并发布了诸多支持我国渔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从而为我国渔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目前,我国与渔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主要包括如下:
3、我国目前海水养殖相关标准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亦加强了与此相关标准的制定,目前共有标准55项。
其中,按标准级别划分,有国家标准9项,农业行业标准9项,水产行业标准37项;按标准类型分,有种质标准9项,亲体苗种标准15项,养殖技术规11项,配合饲料标准7项,其他标准13项。
二、海水养殖行业概况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且大多具有丰富的饵料,气候适宜,为我国发展海水养殖业提供了优良的物质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水养殖连续20多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海水养殖生产国,海水养殖产量约占全球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海水养殖业在我国大农业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在一些沿海地区,海水养殖已经发展为当地农村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和渔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动力。
1、海水养殖业在我国渔业中的重要地位
从产业划分来看,我国渔业主要包括捕捞和养殖两大类,其中捕捞又可分为海洋捕捞和陆捕捞,养殖可分为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
2008年,我国渔业水产品总量达4,895.6万吨,渔业产值5,520.6亿元,其中:
养殖水产品总产量3,412.8万吨,产值4,128.9亿元(含苗种);捕捞水产品产量1,482.7万吨,产值1,391.7亿元。
养捕产量比例为70:
30,产值比例为75:
25,养殖在我国渔业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
2、我国海水养殖业的“五次浪潮”
在我国海水养殖业高速发展历程中,以“鱼、虾、贝、藻、参”为代表品种的“五次浪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成功实现了“养殖超过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历史性突破。
(1)第一次浪潮:
60年代以来,以海带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天然海带只适应冷水生长,而中国海域因水温太高不适宜海带生长。
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曾呈奎院士等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人工移植的科学研究,先后创造海带夏苗培育法、筏式养殖技术、“罐施肥”技术,成功地把这一亚寒带生长的海藻移植到、、和省沿海,使我国海带的总产量大幅度提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带生产国,全世界80%的海带是由我国生产的。
(2)第二次浪潮:
80年代以来,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80年代初,以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苗种技术”,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使我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虾养殖生产国。
(3)第三次浪潮:
90年代以来,以扇贝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贝类养殖浪潮自70年代末,我国开始人工养殖扇贝,主要品种为栉孔扇贝,80年代初步实现养殖产业化。
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并成功突破了一整套工厂化苗种与养成关键技术,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在我国北方海域形成了海湾扇贝这一新品种养殖产业,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
“海湾扇贝工厂化苗种及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获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80年代中后期,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从日本引进虾夷扇贝,突破了苗种培育和底播、浮筏养殖技术,使虾夷扇贝养殖在我国北方、等地迅速推广,产值已达30亿元。
到目前为止,贝类养殖仍然是我国海水养殖业的主要品种。
扇贝、蛤蜊、牡蛎、贻贝、螠蛏等在全国海岸带广泛养殖,2008年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产量约1,008.1万吨,稳居世界第一位。
(4)第四次浪潮:
20世纪末以来,以鲆鲽养殖为代表的海洋鱼类养殖浪潮1992年,农业部黄海水产所雷霁霖院士首先从英国引进冷温性鱼类良种大菱鲆,突破了工厂化苗种关键技术,成功实现养殖产业化,目前年产量达5万多吨,年总产值逾40亿元。
近几年来,特别是以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为代表的鲆鲽类名贵鱼种工厂化养殖发展迅速,昔日国际市场上的“贵族”鱼类在中国迅速推向市场,标志着一个新的海水鱼类养殖浪潮的到来。
(5)第五次浪潮:
近几年来,以参鲍养殖为代表的海珍品养殖浪潮上世纪70年代,由于对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捕捞强度过大,致使资源趋于枯竭。
自80年代开始,我国首次突破刺参产业化苗种,接着又完成一系列养殖技术的研究。
近年又开展了刺参病害防治、刺参苗种复壮、良种培育等研究,建立了刺参育种技术平台。
我国海参养殖近年来发展迅速,2008年产量已达到9.3万吨。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科学家就开始进行鲍鱼的人工育苗和养殖。
水产研究所所长洪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从解决皱纹盘鲍的种质问题入手,采用遗传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将皱纹盘鲍种杂交和杂种优势应用于大规模皱纹盘鲍育苗生产,进而推动了鲍鱼养殖产业的发展。
2008年,我国鲍鱼养殖产量超过2万吨。
从我国海水养殖业的“五次浪潮”来看,每次浪潮的来临大都与海产品苗种的技术突破有着密切关系。
3、我国海水养殖业现状
(1)养殖总量
2008年,我国海水养殖面积达到1,578.91千公顷,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4.11%,较上年增加247.4千公顷,增幅18.58%。
海水养殖产量1,340.3万吨,较上年增长33.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海水养殖产量占当年海水产品产量的51%,占当年水产品总产量的27%。
海水养殖产值1,263.4亿元,占当年渔业总产值的23%。
(2)养殖结构
2008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构成如下:
可见,贝类养殖在我国海水养殖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我国贝类养殖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代就有沿海渔民从事牡蛎增值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扇贝养殖更是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的第三次浪潮,目前我国贝类养殖已达30多种,主要品种有:
皱纹盘鲍、太平洋牡蛎、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海湾扇贝、合浦珠母贝、文蛤、菲律宾蛤仔、贻贝、缢蛏、泥蚶等,其中产量最大的为牡蛎、蛤和扇贝,2008年产量依次为335.4万吨、305.8万吨和113.7万吨,合计占当年国海水养殖贝类总产量的74.88%。
从贝类主要品种的养殖区域分布来看,主要牡蛎养殖省份为、、和,主要蛤养殖省份为、、、、和,而扇贝养殖省份主要集中在、和。
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
首先,环境、病害问题日益突出。
海水养殖以近岸水域为主,对局部海域的养殖开发超出了养殖容量,造成水质污染,病害日趋严重,养殖物死亡率升高、品质下降。
其次,海水养殖仍以分散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
养殖生产利润水平总体较低,经营风险大。
再次,海水养殖技术水平较低,劳均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集约型技术推广应用进程缓慢。
最后,海水养殖发展不平稳,产量、利润等指标波动明显,波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另外,在海水养殖的行政管理、产业服务、质量安全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部分海珍品养殖情况
1、我国扇贝养殖基本情况
扇贝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翼形亚纲、珍珠贝目、扇贝科。
扇贝种类繁多,我国人工养殖的品种有虾夷扇贝、海湾扇贝、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等,环渤海的、、三省扇贝产量约占我国扇贝总产量90%以上。
扇贝自古即为名贵海珍品。
扇贝闭壳肌尤为肥大、鲜美,干制品俗称“干贝”,系与海参、鲍鱼等齐名的我国传统“海八珍”之一。
干贝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肝糖、琥珀酸等多种人体必需营养物质。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扇贝(特别是软体部)含有多种活性物质,有抗肿瘤、抗衰老、降血压等功效,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我国扇贝养殖模式主要分为底播养殖和筏式养殖两种。
前者是指将幼贝直接撒播在适宜生长的海底。
这种养殖方式由传统的扇贝采捕作业演化而来,其特点是劳动和资本投入较低,对海域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养殖生产可持续性强;但由于底播生产养殖密度小,且对海域的底质、水文状况要求较高,因此生产规模受到一定限制,目前以獐子岛为代表的部分虾夷扇贝养殖企业主要采用这种方式。
筏式养殖是指将幼贝按合理密度放入合适容器吊养在筏架等浮式养殖设施进行养殖的方式,1977年前后出现于、等地。
这种养殖模式具有养殖集约度高、可控性强、海域适应性好等优点,但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环境负效应比较明显,易引发饵料不足、病害传播、大面积减产等问题。
筏式养殖技术出现后,不久即成为扇贝养殖的主要技术,并将扇贝养殖从北方少数地区推广到全国沿海,目前我国出产扇贝的90%以上是通过筏式养殖生产的。
我国扇贝养殖,尽管由于浅海海域环境恶化、种质退化、养殖密度失控等因素造成期间养殖规模和产量出现一定的波动,但伴随着种质改良、品种结构优化、养殖方式和技术改进等有效措施的实施,总体上呈良好的发展势头。
扇贝养殖产量自1990年的14.7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93.4万吨并于2008年达到113.7万吨。
近几年我国扇贝养殖规模及产量增加情况如下:
从我国扇贝养殖品种看,栉孔扇贝是原产于我国的主要扇贝品种,贝壳较大,壳高可达70毫米以上,适温能力较强,最高和最低致死温度分别为-2摄氏度和35摄氏度,同时对海水酸碱度耐受能力和耐干露能力较强,在适宜条件下可离水10小时不死,但相对于海湾扇贝,生长周期较长(从稚贝至成贝一般为1-1.5年),养殖成本较高,价值不高,死亡比较严重。
我国于70年代末开始尝试引进生产周期更短、更适合在国大规模养殖的扇贝品种。
80年代初,我国先后引进了原产于日本的虾夷扇贝和原产于美洲的海湾扇贝。
(1)虾夷扇贝。
属扇贝科中个体最大的种,最大壳长可达16厘米(重450克)。
生长速度快于栉孔扇贝,自采苗算起,养殖17-23个月平均壳长可达10厘米,重140-150克。
虾夷扇贝是冷水性动物,自然种群分布在日本北部和俄罗斯东部海域。
虾夷扇贝是日本最主要的扇贝养殖品种,70年代最高产量曾达60万余吨。
我国扇贝养殖所普遍采用的半人工采苗技术、中间育成技术和筏式(垂下)养殖技术最早都起源于日本的虾夷扇贝养殖。
从1980年开始,我国、沿海相继引进了虾夷扇贝。
20世纪80年代初,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先后多次引进虾夷贝苗种,于1983年试养殖成功,1984年人工繁育苗种成功。
2008年我国虾夷扇贝产量达30万吨,产值37亿元,养殖区域主要包括和。
(资料来源:
市海洋渔业协会)
(2)海湾扇贝。
海湾扇贝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生长快、养殖周期短是海湾扇贝在我国获得到广泛发展的根本原因,它使扇贝的养成期从1年左右进一步缩短到半年,基本可以做到春季苗种、秋季收获,不仅缩短了养殖时间,也避开了冬季恶劣天气,使生产成本和养殖风险进一步降低。
2008年我国海湾扇贝产量达60万吨,产值12亿元,养殖区域主要包括、和。
(资料来源:
市海洋渔业协会)
2、我国海参养殖基本情况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海参有1200多种,其中可食用的有40多种。
我国有海参140多种,约20余种可以食用,以北方黄渤海海区刺参的品质最好。
刺参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爽口,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糖、无胆固醇的营养保健品,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此外,刺参药性甘温,有“补肾经,益精髓,消痰涎,壮阳疗痿”之功效,自古就是我国名贵的海产品,被列为海产“八珍”之一,有“海中人参”之美誉,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
目前,刺参养殖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沿海水产养殖的重要新兴产业之一。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展刺参人工苗种及增养殖技术的研究,70年代利用天然海域投放参苗进行人工增殖,80年代进行刺参大水体高密度人工苗种,90年代以后日益完善刺参多形式的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这为刺参的养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其中对刺参夏季休眠不生长难题的突破,还推动了刺参工厂化养殖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牟平一带就开始规模化养殖刺参,2002
年后日渐升温,和两省因此成为我国刺参的主产区,特别是市利用自身独有的自然资源优势,随着该市不断增加对海参养殖业的投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海参繁育、养殖、生产基地,并形成了苗种、生产、加工、市场开发一条龙的产业体系。
2004年至2008年我国海参养殖面积和产量情况如下:
虽然近几年我国海参养殖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从整个产业看,仍面临着基础设施及养殖工艺落后,养殖方式不够完善,种质资源下降、缺乏优质苗种,疾病危害严重等诸多问题。
为了促使我国海参养殖健康、持续发展,需进一步优化养殖方式及设施工艺,保障养殖容量与养殖生态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海参疾病监控体系,加强病害检疫和防疫,特别应加快优良海参种质资源体系建设,在海参人工养殖中,切实做好筛选、引进和人工培育产卵量大、受精率高、幼体变态顺利、稚参及成参成活率高、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个体大、皮质肥厚、加工出成率高、胶原蛋白丰富的纯正海参品种,积极筹建省级以及国家级海参原良种场,充分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品质好、生长快、抗病抗逆能力强等优良海参苗种选育工作。
四、我国海珍品苗种业概况
1、海珍品苗种业对于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意义
海珍品苗种业位于海水养殖产业链的最顶端,是整个产业链中最活跃、最重要的要素,亦是整个产业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
海珍品苗种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影响海水养殖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根据FDA(世界粮农组织)统计,良种对养殖产品单产增加的贡献率已经达到25%,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达到40%。
海珍品苗种业对于我国海水养殖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苗种的成功繁育是海水养殖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海珍品苗种来源主要分为自然取得、半人工苗种及全人工苗种。
①自然取得。
即通过对特定海域的海珍品天然种群通过适当的方式在一定期间进行采苗,但该方式由于苗种资源有限,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种质纯度较差,难以为人工养殖提供足够高质的苗种来源。
②半人工育苗。
即根据海珍品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繁殖盛期用人工方法向自然海区投放适宜的附着基,使其幼虫附着变态,发育生长,以获得养殖所需苗种的方法。
如从我国扇贝养殖来看,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就利用扇贝壳采集扇贝苗,60年代发明了“洋葱袋”式采苗器。
1975年,我国在荣成、长岛等地海域投放采苗器采集到少量苗种,实验获得初步成功。
经过1976年至1978年的实验摸索,半人工采苗技术逐步完善成熟。
我国长岛县采苗规模也逐年扩大,1979、1980、1981三年间采苗袋投放数量分别为3.2万、4.1万和4.5万,采苗数量从460万个增加到1.3亿个,从而为我国扇贝养殖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苗种。
同全人工苗种相比,半人工采苗技术要求低,成本较低,但由于该技术对海域的气象水文条件要求较高,只有在风浪小、水流通畅、水质清澈、盐度较高且海珍品种群达到一定规模的近岸海域,才有可能取得具有生产意义的采苗效果,因此半人工采苗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③全人工育苗。
即工厂化育苗,指从海珍品亲本的选择、蓄养、诱导排放精卵、受精、幼虫培育及采苗等,均通过人工模拟海水环境在苗室或特定的暂养区进行。
全人工苗种通过一系列规化操作实现了苗种的标准化生产流程,从而大大提高苗种产量,以更好地满足养殖需要,同时可以通过人工控温促熟提早苗种,缩短生长周期,可以通过多倍体育种、选种来培育优良新品种。
全人工苗种技术在实现我国海珍品养殖产业化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由于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苗种技术”,并在全国沿海及时推广,从而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并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第二次浪潮。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对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捕捞强度过大,致使资源趋于枯竭,自80年代开始,我国组织科研力量先后成功突破海参及鲍鱼产业化苗种的关键技术,从而推动了我国海参、鲍鱼人工养殖的迅速发展,并最终形成为我国第五次海水养殖浪潮。
(2)海珍品苗种的优化是保持海水养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病害、苗种质量、养殖生态环境三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其中苗种质量主要表现在:
亲本质量参差不齐,近亲繁殖严重,优质遗传基因不明显等,上述因素使得相当部分海珍品苗种质退化,抗病性较差,个体较小,生长速度慢,生长周期长。
因此应积极开展海珍品苗种的引进、选育、自育、自繁以及品种改良工作,不断优化和提高苗种质量,以促进我国海珍品养殖的更快、更好发展。
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无论是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还是养殖效率、养殖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升都依赖于苗种业的相应发展。
2、我国海珍品苗种业的市场化程度和行业竞争格局
我国海珍品苗种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以贝类苗种为主,海参、鲍鱼、海胆等多种海珍品苗种为副的养殖格局,属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
在我国海珍品苗种业长期发展的历程中,某些企业利用其技术、资金、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在行业崭露头角。
根据中国渔业协会对我国部分海珍品苗繁育情况的调查统计并出具的《关于我国部分海珍品苗主要繁育企业产量情况的说明》,目前,行业生产虾夷贝苗、海湾贝苗及海参苗的优势企业包括如下:
3、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1)环境壁垒
首先,无论是亲本的繁育,还是海珍品苗的培育以及暂养,都需要一定的海域环境,且对该区域的水质、水深、温度、咸度等要素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其次,我国对水产苗种生产有较高的“绿色”要求。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我国主要养殖品种的病害亦日趋严重,苗种、养殖废水的排放使海区近岸水域造成污染,这不仅造成大面积赤潮,还会使沿岸的生态环境恶化,水域生物多样性减少。
着眼于我国海水养殖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于1999年颁布实施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并自2005年起对水产苗种生产企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从而将大批“绿色”不达标水产苗种生产企业排除在外。
(2)技术壁垒
海珍品苗种业涉及海洋物理、海水化学、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声光电子等诸多领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我国海水养殖业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没有一定的技术支撑,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3)人才壁垒
人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对于集诸多技术于一身的海珍品苗种业显得更为突出,无论是亲本的繁育与蓄养、苗种的培育与暂养等一般生产流程,还是具优质遗传基因新品种的开发等高难度课题,均需技术人才的主持与干预。
没有一定技术人才的储备,企业将难以在行业立足。
(4)资金壁垒
海珍品苗种培育车间、暂养区域及科研等均需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没有一定规模的资金支撑将难以进入该行业。
(5)品牌壁垒
苗种的质量关乎养殖的产出和质量,良种更是养殖环节高产出和高质量的有效保障;而苗体作为自然生物,其质量本身就难以识别、判断。
鉴于此,养殖企业和养殖业户对苗种的采购均十分慎重,更信赖具有品牌和知名度的优势企业。
4、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1)我国海珍品苗种供给状况
我国海珍品苗种业发展迅速,已发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门,全国海珍品苗种企业已接近5,000家,总育苗水体达1,500万立方米,产值达45亿元。
我国海珍品苗种业迅速发展主要源于:
①养殖业迅猛发展拉动的需求增长的刺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水养殖连续20多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海水养殖生产国,海水养殖产量约占全球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
其中,以扇贝、海参、鲍鱼为主的海珍品,由于其营养价值丰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其市场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其养殖规模增长尤为迅速。
根据统计,2008年我国扇贝养殖面积达208.2千公顷,总产量达113.7万吨,产值突破60亿元,其中虾夷扇贝产量达30万吨,产值达37亿元,海湾扇贝产量达60万吨,产值达12亿元;刺参养殖面积达11.2千公顷,总产量达9.3万吨,产值达100亿元;鲍鱼产量达5,500吨,产值达12亿元。
我国海珍品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海珍品苗种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并刺激了苗种行业的迅猛发展。
(数据来源:
市海洋渔业协会)
②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基于海珍品苗种业对我国海水养殖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出台了诸多优惠措施对其予以扶持,大大刺激了企业投资海珍品苗种业的热情。
③繁育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亲本改良、远缘杂交等繁育技术的突破和成熟,工厂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水 养殖业 海珍品 苗种 行业 分析 报告 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