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docx
- 文档编号:7129465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85KB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docx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名词解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仅供参考)
肖庆峰整理
一、文字部分
1、甲骨文:
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
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
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
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
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
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
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
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
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
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11、隶变:
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
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
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
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
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
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
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
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
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
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异体字:
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重文:
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
《说文解字》中指与小篆相对的“古文”、“籀文”等异体字。
23、许慎:
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主要著作有《五经异议》、《说文解字》等。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据形说义的有系统的字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24、《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
对后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25、《说文》四大家:
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26、说文学:
指以《说文解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因为包括古代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也成为文字学的代名词。
27、文字学:
广义的文字学包括对古代汉字形、音、义的研究,义近于古代的“小学”。
狭义的文字学指对汉字形体结构、形义关系等的研究。
一般所说的文字学即指狭义的文字学。
28、三仓:
又作三苍,是秦代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的合称,是用小篆作为规范文字书写的字书,也是当时儿童识字的课本。
29、《史籀篇》:
相传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字书。
原书已佚,《说文解字》中有引用,与秦国的大篆近似,后世称《史籀篇》的字体为“籀文”,即大篆。
30、石鼓文:
唐代初年在陜西出土的先秦时期十块鼓形石上用大篆所刻的文字,称为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31、三书说:
现代学者唐兰主张将汉字的结构归纳为象形、象意、形声三种,称为三书说。
后来文字学家裘锡圭主张将汉字结构归纳为表意、形声、假借三种,也称为三书说。
32、右文说:
宋代学着王子韶首倡从声符推求字义的一种文字学见解,即声符相同的字,其意义也相同。
如从“戋”得声的字都有“小”义,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等。
这一学说对探讨同源词和文字的音义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世学者也指出其具有牵强附会之弊。
33、孳乳:
文字学上指源词派生出新词后,便要造一个记录新词的新字,这种现象叫孳乳。
由孳乳派生而产生的新字
1
叫孳乳字。
34、省形:
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形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
如《说文》“耊,从老省,至声。
”
35、省声:
文字学上指作为形声字声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现象。
如《说文》“炊,从火,吹省声。
”
36、亦声:
文字学上指合体字的一个偏旁作义符,另一个偏旁也作义符同时兼作声符的现象。
如《说文》“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
”
二、训诂、词汇、修辞部分
1、训诂:
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
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
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
(1)形训(据形索义):
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也叫据形索义。
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可用于形训的解释。
(2)声训(因声求义):
又叫音训,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也叫因声求义。
其作用在于明假借、溯语源、探词义、寻词族。
(3)义训:
用定义、归纳等解释字词内涵和外延的训诂方法。
4、义训的具体方法:
(1)同训:
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的方法。
如“初、哉、首、基、徂、落、权舆,始也。
”
(2)互训:
用同义词相互训释的方法。
如《说文》:
“吹,嘘也”、“嘘,吹也”。
(3)递训:
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
如《说文》:
“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反训:
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
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
如《说文》:
“乱,治也”,《尔雅》:
“故,今也”。
(5)直训:
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方法,即直接以词解词。
(6)转训:
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
如:
“许”有“可”义,“容”有“许”义,故“容”
可训“可”。
5、训诂常用术语:
(1)曰、为、谓之:
被解释的词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作用是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
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谓:
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3)犹:
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被释词。
(4)之言、之为言:
用于声训,训释词和被释词有音同或音近关系。
(5)读曰、读为:
一般用于以本字训释通假字,即所谓“破读”。
(6)读若、读如:
一般用于注音,“读如”往往同时兼带释义。
(7)貌:
一般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用来说明被训释词所表示的某种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6、对文与散文:
训诂学术语。
(1)对文则异(对文则别):
“对文”指“相对为文”。
即在同一文句中对举的同义词,在句中显示的意义是有区别
的。
(2)散文则通(散文则不别):
“散文”指“单个为文”。
即单独使用同义词中的一个,上下文中没有与之比较对举
的其它同义词,该词在文句中显示的是一组同义词的类义。
7、统言与析言:
训诂学术语,即“统言不别,析言则别”。
(1)统言:
也叫浑言,就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一组同义词的共同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没有区别。
(2)析言:
就是分开来说,即就着一组同义词各自的特点而言,它们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8、本义与引申义:
(1)本义:
指词的本来意义,即由汉字形体结构显示的和文献语言所能证明的词的最初意义。
(2)引申义: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如“引”的本义是开弓,开弓就要把弓弦拉长,故引申为“延长”。
9、单音词和复音词:
(1)单音词:
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叫单音词。
(2)复音词:
具有两个音节以上的词叫复音词。
(3)偏义复词:
双音节复音词的两个词素中,只由一个来表达词义,另一个只起陪衬或占音节的作用,叫偏义复词。
如《墨子》: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的“园圃”指果园,“圃”字无义。
(4)联(连)绵词:
也叫连(联)绵字、联(连)语、连文、连言等,是单纯复音词的一种,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
义而不能分割的词。
组成联绵词的两个语素之间一般都有语音上的联系,主要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5)重言:
也叫重言词、叠音词、叠字,是单纯复音词的一种,由两个形体、读音都相同的字组成一个表示新意义
的词。
如《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中的“夭夭”、“灼灼”。
10、词类活用:
某个实词经常用作甲类词,但有时也临时活用为乙类词,就叫词类活用。
11、同源词:
也叫同根词,指语言中由同一语源所派生出来的词,这些词在语音上有同音、双声或叠韵等关联,在语义上有同义、近义或反义等关联。
如“不”和“弗”,“阴”和“暗”,“柔”和“弱”等
12、重要的训诂专着:
(1)《尔雅》:
共十九篇,战国秦汉之际陆续编成,以解释先秦的经典词义为主,是中国最早的同义词汇编性质的词典,也是最早的一部训诂专着,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代产生了大量模仿《尔雅》的训诂专着,如《小尔雅》、《广雅》、《埤雅》、《别雅》等,合称为“群雅”,后世也因此把训诂学称为“雅学”。
(2)《方言》:
共十三卷,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末扬雄所著,是我国最早训释方言的词典,也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着,对方言学和训诂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3)《释名》:
共二十七篇,东汉刘熙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采取声训的方法解释研究词义的词典,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着,对于探求词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经典释文》:
唐代陆德明编着的一部博采众说,注释儒、道两家经典音、义的训诂著作。
(5)《一切经音义》:
唐释慧琳(或玄应,他也编有同名同类著作)编纂,是注释汉文佛典中字词音义的词典和训诂著作。
(6)《广雅疏证》:
清代王念孙编着的一部注释《广雅》的训诂名著。
该书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声音通训诂,论证严密,创获甚多,在训诂学上影响巨大。
(7)《经传释词》:
清代王引之编着的专门研究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训诂专着,论证充实,断制谨严,多有创见。
(8)《康熙字典》:
清代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纂,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
分为214个部首,共收4万7千多字。
该字典体例完备、引证详实,注音、释义都比较准确可靠,使用便捷,对后世的字典编纂影响较大。
(10)《经籍纂诂》:
清代阮元主编的一部规模巨大的古汉语词汇训释的训诂资料汇编,该书对于考证古代词义和收集训诂资料带来极大便利。
(11)《助字辨略》:
清代刘淇编着,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训诂专着,总结了前代的虚词研究成果,对后来虚词和语法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
(12)《古书疑义举例》:
清代俞樾编着,是疏通解释周秦两汉古书“辞例”的专着,涉及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对后代的古汉语研究有较大的影响。
(13)《马氏文通》:
清末马建忠编着,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借鉴西方语法理论编着的古汉语语法专着,对后代汉语语法学的建立和研究影响深远。
(14)《词诠》:
现代学者杨树达所著的一部有较大影响的古汉语虚词词典。
13、重要的训诂专家:
(1)郑玄:
东汉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汉代今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他对古代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注释,
遍注群经,成就卓著,对后代学术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2)扬雄:
西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他所编着的《方言》是第一部训释方言的词典,也是一部重
要的训诂专着。
(3)郭璞:
晋代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着有《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4)高邮二王:
指清代著名学者,高邮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王念孙着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着
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都是清代著名的训诂专着。
父子二人学问精深、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成就卓著,是清代干嘉学派的卓越代表,深受后代学者尊敬。
(5)章太炎:
近代著名学者、语言文字学家,着有《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等语言训诂专着,对语源学、
方言学、文字学、音韵学等都有精深的研究,被誉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殿军”。
14、几种修辞方法:
(1)稽古:
即用典,援引古人的事迹或故事并将其凝练成简洁的词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引经:
即引用,指直接或间接引用古代经典中的语言来证明某一观点。
(3)互文:
也叫互文见义、参互,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中,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在意义上互相渗透、
补充,使文词简洁精炼、富于变化的一种修辞手段。
15、合音词:
由两个字的读音拼合成一个音而构成的词,如“诸”即“之于”的合音、“甭”即“不用”的合音。
三、音韵部分
1、音韵学:
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2、今音学:
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3、古音学:
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与“今音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如《诗经》、《离骚》、《老子》等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4、等韵学:
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音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
5、古代常见的几种注音方法:
(1)譬况法:
采取打比方的方法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比如《淮南子》高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
(2)读若(读如)法:
即“读得象××音”,也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如《说文》“宋,读若送”。
(3)直音法:
用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如《汉书》注引孟康曰“单音善,父音甫”。
(4)反切法:
也叫反、切、翻,即反复切磨拼读成音的方法,就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字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
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运用广泛,是古代最科学和最主要的汉字注音方法。
6、有关“声”的几个概念:
(1)声纽:
简称“声”或“纽”,即“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
(2)声类:
指对韵书中代表声母的反切上字所作的分类。
(3)字母:
音韵学上指声母的代表字。
(4)三十六字母:
宋代人总结的三十六个声母的代表字。
(5)守温字母:
唐末和尚守温创立的三十个声母的代表字。
(6)五音:
音韵学上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喉、牙、舌、齿、唇五类,即五音。
(7)七音:
音韵学上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喉、牙、舌、齿、唇、半舌、半齿七类,即七音。
(8)清浊:
即清音和浊音,是传统音韵学分析发音方法的术语。
清音指声带不颤动的辅音,浊音指声带颤动的辅音。
7、有关“韵”的几个概念:
(1)韵母:
不论声调是否相同,韵头、韵腹、韵尾相同即为一个韵母。
(2)韵:
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的叫一个韵。
(3)韵类:
对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即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的为一个韵类。
(4)韵部:
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一个韵部。
(5)韵摄:
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一个韵摄。
(6)韵目:
即韵书里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
8、四呼:
清代学者根据发音时唇部的状态和韵头的不同,将韵母分为开、合、齐、撮四呼。
9、开口呼:
指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的韵母。
10、合口呼:
凡韵头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合口呼。
11、齐齿呼:
凡韵头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齐齿呼。
12、撮口呼:
凡韵头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撮口呼。
13、音韵学上根据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大类:
(1)阴声韵:
指无韵尾的韵或以元音收尾的韵。
(2)阳声韵:
指以鼻音收尾的韵。
(3)入声韵:
指以塞音收尾的韵。
14、对转:
也叫阴阳对转,指阴、阳、入三类韵尾互相转化的现象。
15、旁转:
指发音时舌位往一旁转,即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发生了变化。
16、通转:
指相近的韵部之间的相互移动变化。
17、四声:
中古时期指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现代普通话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
18、入声:
指以塞音收尾的声调。
19、平分阴阳:
音韵学术语,指中古时期的平声到近古时期的《中原音韵》音系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类,大体是全清和次清音字演化成阴平一类,全浊和次浊音字演化成阳平一类。
20、入派三声:
音韵学术语,指中古汉语入声字在近古(十四世纪前后)分别演化成阳平、上声、去声的现象,即入声全浊音字归入阳平,次浊音字归入上声,清音字则归入上声。
21、等韵:
根据主要元音和有无介音的不同将韵分为一、二、三、四等,就叫等韵。
22、等韵图:
古代音韵学家制定的一种描述古代语音的声、韵、调配合表,主要分析韵书中的反切,简称“韵图”。
23、古音学研究的几项重要结论:
(1)同谐声者必同部:
清代段玉裁首先提出,上古谐声偏旁相同的形声字一定属于同一个韵部的现象。
(2)古无轻唇音: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并、明。
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3)古无舌上音: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4)娘、日二纽归泥:
近代学者章太炎首先提出,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母、“日”母字,在上古均读作“泥”母字。
(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近代学者曾运干首先提出。
“喻三归匣”指中古的“喻”母三等字在上古读作“匣”母;“喻四归定”指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读作“定”母。
(6)照二归精:
近代学者黄侃首先提出,中古的照、穿、床、审四母的二等字在上古读作齿头音精、清、从、心母字。
24、叶(音协)音:
也叫叶韵、协韵、协句,指六朝以后某些学者对上古韵文的用韵不理解,便临时改变韵脚字的读音以求协韵的作法。
这种方法有主观主义的倾向,受到明清以来古音学家的批评。
25、关于诗律的几个概念:
(1)押韵:
也叫压韵,指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安排在诗歌和韵文的句尾。
(2)韵脚:
指诗歌韵文的句子中押韵的字。
(3)平仄:
在中古语音声调的平、上、去、入四类中,“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
(4)对:
诗律术语,指近体格律诗中每联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如:
“平平仄仄平”对“仄仄平平仄”。
不合乎“对”的规则叫失对。
(5)黏:
诗律术语,指近体格律诗中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大体相同,如“仄仄平平仄”黏“仄仄仄平平”。
不合乎“黏”的规则叫失黏。
(6)拗救:
诗律术语,格律诗中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现象称“拗”;对“拗”的地方加以补救,使其平仄和谐叫“救”。
两者合称“拗救”。
(7)拗句:
诗律术语,不合乎平仄格式的格律诗句,叫拗句。
(8)孤平:
诗律术语,指“平平仄仄平”的第一个平声字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平声字变为仄声字,那么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叫孤平。
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需要加以补救。
26、音近义通:
同源词之间往往音相近,义相通,这种现象叫音近义通。
27、如字:
指在特定的上下文里,某个字要按照它本来或常用的读音来读。
28、异读:
一个字有多种读音,即一字多音现象。
29、破读:
也叫读破,即以本字释读假借字的方法。
王念孙说“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
”
30、几种主要的音韵学著作:
(1)《切韵》:
隋代陆法言编着,是中古时期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共分193韵,原书已佚。
对后代的音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广韵》:
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行修订、补充,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一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
(3)《韵镜》:
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广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音韵》:
元代周德清着,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用韵情况编纂而成,反映了十四世纪我国北方的语音系统,是研究近代音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31、陆法言:
隋代杰出的音韵学家,参考当时颜之推、萧该等学者的意见编成《切韵》,对后代音韵学研究影响巨大。
四、文史常识:
1、十三经:
宋代把十三部儒家经典集合在一起,称“十三经”,包括: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十三经注疏:
汉代及魏晋时代学者对十三经所作的注和唐宋时代学者所作的疏,合称“十三经注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