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庆县志江原文征.docx
- 文档编号:7127426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8.71KB
崇庆县志江原文征.docx
《崇庆县志江原文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崇庆县志江原文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崇庆县志江原文征
崇庆县志江原文征
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
王羲之王玄之王凝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祖正,尚书郎。
父旷,淮南太守。
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
羲之幼讷於言,人未之奇。
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
时重牛心炙,坐客末啖,顗先割啖羲之,於是始知名。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
敦尝谓羲之曰:
“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
”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於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
“正此佳婿邪!
”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
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
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
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曰:
“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
至如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
幸徐求众心。
卿不时起,复可以求美政不?
若豁然开怀,当知万物之情也。
”羲之遂报书曰:
“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於足下参政而方进退。
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
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
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固当不同於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於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
汉末使太傅马日磾慰抚关东,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宜及初冬以行,吾惟恭以待命。
”
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於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
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
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复图再举,又遗浩书曰:
知安西败丧,公私惋怛,不能须臾去怀。
以区区江左,所营综如此,天下寒心,固以久矣,而加之败丧,此可熟念。
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将来,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兴之业。
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因循所长,以固大业,想识其由来也。
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
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
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己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复令忠允之言常屈於当权。
今军破於外,资竭於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
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使君起於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举,未能事事允称,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
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
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於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
若必亲征。
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愿复与众共之。
复被州符,增运千石,徵役兼至,皆以军期,对之丧气,罔知所厝。
自顷年割剥遗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惟未加参夷之刑耳,恐胜广之忧,无复日矣。
又与会稽王笺陈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曰:
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
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
顾智力屈於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
今虽有可欣之会,内求诸已,而所忧乃重於所欣。
《传》云,“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今外不宁,内忧已深。
古之弘大业者,或不谋於众,倾国以济一时功者,亦往往而有之。
诚独运之明足以迈东,暂劳之弊终获永逸者可也。
求之於今,可得拟议乎!
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
功就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实。
今功未可期,而遗黎歼尽,万不余一。
且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
虽秦政之弊,未至於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
今运无还期,徵求日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
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张,令殷浩、荀羡还据合肥、广陵,许昌、谯郡、梁、彭城诸军皆还保淮,为不可胜之基,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此实当今策之上者。
若不行此,社稷之忧可计日而待。
安危之机,易於反掌,考之虚实,著於目前,愿运独断之明,定之於一朝也。
地浅而言深,岂不知其未易。
然古人处闾阎行阵之间,尚或干时谋国,评裁者不以为讥,况厕大臣末行,岂可默而不言哉!
存亡所系,决在行之,不可复持疑后机,不定之於此,后欲悔之,亦无及也。
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致隆当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寤寐长叹,实为殿下惜之。
国家之虑深矣,常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
愿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则宗庙之庆,四海有赖矣。
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
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又遗尚书仆射谢安书曰:
顷所陈论,每蒙允纳,所以令下小得苏息,各安其业。
若不耳,此一郡久以蹈东海矣。
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
吾意望朝廷可申下定期,委之所司,勿复催下,但当岁终考其殿最。
长吏尤殿,命槛车送诣天台。
三县不举,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极难之地。
又自吾到此,从事常有四五,兼以台司及都水御史行台文符如雨,倒错违背,不复可知。
吾又瞑目循常推前,取重者及纲纪,轻者在五曹。
主者莅事,未尝得十日,吏民趋走,功费万计。
卿方任其重,可徐寻所言。
江左平日,扬州一良刺史便足统之,况以群才而更不理,正由为法不一,牵制者众,思简而易从,便足以保守成业。
....
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
王羲之王玄之王凝之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侄子。
祖父王正,是尚书郎。
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
元帝过江,是王旷最先提出建议。
王羲之幼时说话木讷,人们不觉得他有什麼奇特。
十三岁时,曾去参见周顗,周顗仔细观察后,认为他很奇特。
当时很兴吃牛心炙,座中客人都还没吃,周颛割了先给王羲之吃,於是开始知名。
长大后,富於思辩,以耿直著称,特别善於写隶书,为古今第一,评论者称赞他的笔势,认为像浮云一样飘忽,像惊龙一样矫健。
很受堂伯王敦、王导的器重。
当时陈留人阮裕很有名,是王敦的主簿。
王敦曾对王羲之说:
“你是我们家的好子弟,将不比阮主簿差。
”阮裕也称王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这时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女婿,王导让他到东厢房去挨个观看王家子弟。
门生回来后,对郗鉴说:
“王氏子弟都很好,可是听到这个消息,全都很拘谨。
只有一个人在东边床上露出肚皮吃东西,好像不知道一样。
”郗鉴说:
“这正是佳婿!
”探问得知他,就是王羲之,於是把女儿嫁给他。
从家中徵召出来任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他任参军,多次升迁任长史。
庾亮临去世前,上疏称王羲之清贵有见识。
迁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王羲之既年轻又有美名,朝廷中的公卿都爱他的才能器量,多次召他任侍中、吏部尚书,都不就任。
再拜授护军将军,又推托迁延不就职。
扬州刺史殷浩向来极看重他,劝他赴命,就写信给他说:
“一般人都认为从足下的出入可以看出政教的兴衰,像我这样的人也认为是这样。
至於足下的出入,正和兴衰相对应,怎麽可以认为国家的存亡,必然随着足下不慌不忙地到哪裏而决定呢?
请慢慢地考求众人之心。
卿不及时出仕,还能不能有善政?
如果豁达无所拘束,就能知晓万物的情致。
”王羲之就回信说:
“我向来没有在朝中任职的想法,在王丞相之时果然想要让我入朝,发誓不答应,墨迹还在,这事由来已久了,不像足下以参政为进退的准则。
自从儿娶女嫁后,就怀有尚子平之志,多次与亲近知己说起过,不是一两天的事。
如果蒙受指派,关陇、巴蜀都在所不辞。
我虽然没有奉使独自随机应对的才能,只是谨守教令,宣扬国家的威德,一定会不同於一般的使者,必然让远近之人都知道朝廷之心天下一家,这样的补益与任护军是很不同的。
汉末派太傅马日磾慰劳安抚关东,如果不认为我轻微,没什麽可疑,应当趁初冬出发,我将恭敬地待命。
”
王羲之任护军后,又苦苦请求任宣城郡,不同意,就任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当时殷浩与桓温不和,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宁在於内外和睦,於是写信给殷浩劝诫他,殷浩不听。
到殷浩要北伐时,王羲之认为必然失败,写信劝止,言辞非常恳切。
殷浩出征了,果然被姚襄打败。
又打算再举兵,王羲之又写信给殷浩说:
听说安西失败,公私都很惋惜惊恐,时时都不能忘记。
以小小的江东,经营治理得这样,天下都感到寒心,这已经很久了,再加上失败,这可以好好想一想。
过去的事情哪能再补救,希望考虑如何在将来光大,使。
天下人有所立身托命,自己使中兴之业隆盛。
政教以重道宽和为本,以力相争的武功,不是应当兴起的,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巩固大业,想来是知道其中的由来的。
自从发生寇乱以来,担任内外之职的人,没有深谋远虑囊括天下的妙计,却使国家的根本疲竭,各依自己的心意行事,竟没有一件功劳可以评论,没有一件事情值得记载,遗弃忠言不用善谋,於是使得天下将面临土崩瓦解的局势,怎麼能不令人悲痛感叹呢。
当政理事的人怎麽能推辞四海的责备呢!
追究往事,又哪裏来得及,应当更加虚心求贤,与有识之人共事,不能再让忠诚得宜之言总是被当权者埋没。
现在军队在外打了败仗,国内的资财已经匮竭,保淮的想法不再可企及了,不如还保长江,都督将领各回原镇,从长江以外安抚笼络而已。
担任国家大权的人,引咎自责,重重地贬降自己以谢国人,重新与朝中贤者考虑推行平和的政教,除去繁杂苛细的法令,减省赋役,与百姓革故图新,或许可以满足众人的愿望,匡救倒悬的危难。
使君出身於平民,担当天下的重任,崇尚道德的举荐,没能做到事事得当,担当监督统率的责任而遭到这样的失败,恐怕满朝群臣中没有能替人分担批评的。
如能赶紧修养德行弥补阙失,广泛招揽群贤,与自己分担重任,还不知所期望的目的能否实现。
如果还是认为前面发生的事没做得周密,所以再有分外的追求,宇宙虽然广大,不知何处可以容身!
我知道这些话不一定被采用,有可能会得罪执政者,然而这正是使情绪激昂的原因,自然不能不尽情倾吐。
如果一定要亲自出征,不理解这个意思,真的付诸行动,这是我的智力不能理解的。
希望与众人共同再作商议。
再次接受州府的符命,增运粮草,加倍徵召劳役,都用军令为限,对此垂头丧气,不知所措。
近年来宰割剥夺亡国之民,被判徒刑的人满路,差不多与秦时暴政相同,只是没有施行灭三族的刑罚罢了,恐怕陈胜、吴广那样的忧患,已经离得不远了。
又写信给会稽王陈述殷浩不应北伐,并且评南时事说:
古人因自己的君王不是尧、舜而羞耻,为臣之道,哪有不愿意尊崇自己从事的事业,与前代一样隆盛,况且遇到千载一时的机运?
只不过智慧力量都不如当年,怎麽能不掂量轻重而行事呢?
现在虽有值得欣喜的机会,但回头考察一下自己,忧虑又重於欣喜。
《传》曰:
“如果不是圣人,外面安宁内部必有忧患”。
现在外面并不安宁,内部的忧患已很深重。
古代弘扬大业的人,有时不与众人商议,倾国之力以成一时之功的人也常常会有。
确实是独自筹划的能力足以超过众人,短暂的劳苦疲惫最终获得长久安逸的人才可以。
考察一下今天,能够比拟吗!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定要详细地衡量敌我的情形,万无一失然后行动。
成功之日,应当凭着人众获取实利。
现在成功还不可期待,而亡国之民已经灭绝,万不余一。
而且千里运粮,自古以来就是难事,何况今天转运供给,西边输入许、洛,北边进入黄河。
即使是秦代暴政的疲敝,也没到这样的程度,十室九空的忧虑,就要纷纷出现了。
现在运粮的不知什麽时候回来,徵召索求日益加重,以小小的吴、越经营天下的十分之九,不灭亡还等什麽!
然而不度德量力,不彻底失败不罢休,这是海内人士所痛心哀叹而不敢实说的事情。
过去的事情不可挽回,将来的事情还可补救,希望殿下再次深思熟虑,改变策略,命令殷浩、荀羡回据合肥、广陵,许昌、谯郡、梁、彭城诸军都回守淮,这是不可战胜的基础,等到根本牢固声威大振,再图北伐也不晚,这实在是当今的上策。
如果不这样行事,国家的忧患指日可待。
安危的关键,易於反掌,从虚实方面进行考察,针对目前的情形,希望您运用独断的明智,抓紧做出决断。
地位浅而言语深,哪裏不知道这是不容易的呢。
然而古人处於街巷行伍之间,有时还要干预时政筹谋国事,评议者也并不讥讽他们,何况我置身大臣之列,怎麽能沉默不言呢!
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要作出决断来实行,不能再迟疑而失去时机,现在不作决定,将来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殿下德行超出天下,以公室的身份辅佐朝政,最可以直道而行,使国家的兴盛超过当年,可是与众望不符,受到厚遇的人之所以日夜叹息,实在是为殿下惋惜。
国家的忧患已经很深重了,常常担心伍员的忧虑不仅出现在古代,麋鹿出没也将不仅仅是在山林水泽之间。
希望殿下暂停清虚超逸的情怀,以解救倒悬的急难,可说是转亡为存,转祸为福,那麽就是朝廷的福祥,四海之人有了依靠。
当时东方发生饥荒,王羲之自己决定开仓赈济。
然而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其厉害,王羲之常上疏抗争,他的话多被采纳。
又写信给尚书仆射谢安说:
近来我所陈述的意见,常蒙允许采纳,因此使得下民稍微得到休养生息,各安其业。
如果不是这样,这个郡中的人早就跳东海而死了。
现在还没有办妥的大事是漕运。
我意希望朝廷可以申明期限,委托主管官员,不再催迫百姓,只是在年终考核政绩的优劣。
县中长官成绩最差的,用囚车送到尚书省处治。
有三个县不检举,二千石官必须免职,有的可以降职,派往边疆关塞极苦的地方。
又自从我来此地,从事总有四五人,加上台司以及都水御史行台文书像雨一样多,错乱违背,已经搞不清了。
我又瞑目静思按照常规往前推,重的按刑法处治,轻的送往五曹处理。
主管者治事,还不到十天,官吏百姓奔忙,耗费数以万计。
卿正承担这个重任,可以慢慢地考虑我的这些话。
江左在平日裏,扬州有一个好刺史就足以统管好,怎麽用成群的贤才反而治理不好了呢,正是因为执法不统一,牵制手脚的人太多,办法简便而容易实行,就足以保守已有的功业。
仓督监察浪费偷盗官米,动辄数以万计,我认为诛杀一人,以后这种风气就可以断绝,可是时人的意见不同。
近来检查诸县,无不如此。
余姚将近十万斛,加重敛取来资助奸吏,使国家用度空乏,真可叹啊!
自从军队出征以来,征役和充当运夫的人死亡叛逃不回的很多,虚空耗费如此严重,可是补充代替按照常例,到处都凋敝困苦,不知哪裏还有人力财力。
上级命令的差使,上路以后常常叛逃,於是官吏和叛者一起把运送的物资席卷一空逃去。
又有制度规定,就让他的家人和同伍之家追捕。
追捕不到,他的家人和同伍接着又叛逃。
百姓流亡,户口日益减少,其根源就在此。
又有各种工匠医生僧侣,死亡绝灭,家族空虚竭尽,差役替换都没有着落,上面的命令不断催逼,事情有的过了十年、十五年,检举治罪还不罢休,这对实事并没有益处,怎麼受得了呢!
我认为从现在起凡是死罪从轻处治的以及五年的徒刑,可以充任此事,死罪减轻的,可以长期充兵役,五年徒刑者,可以充当杂工医生僧侣,全都让他们携带家眷以充实城市。
城市充实,这是政教的根本,又可以避免他们叛逃。
如果不迁移他们的家族,逃亡的问题又会和当初一样。
如果免除罪罚而充杂役,让他们举家迁移,小人愚蠢,有的还以为这比杀戮的惩罚还重,就可以杜绝奸邪了。
刑罚虽然轻,惩戒却很重,这对目前的情况不是很适宜吗!
王羲之很讲究服食丹药养生,不愿意留在京城,刚到浙江,就有终老於此的念头。
会稽有好的山水,很多名士都住在那裏,谢安没出仕时也住在那裏。
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都以文章道义超过当世,都在东方修建房舍居住,与王羲之志向相同。
曾经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宴饮,王羲之自己作序申述他的志向,说: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之初,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诸位贤者都来了,年少的年长的都会集了。
这地方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高大的竹丛,又有清水湍急,辉映环绕在左右,引来作泛觞的曲水,众人依次坐在水边。
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音乐的盛景,但是边喝酒边赋诗,也足以畅叙内心的情怀。
造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仰望广大的宇宙,俯视繁盛的万物,藉此放开眼界舒张胸怀,足以尽享耳目视听的欢娱,真是快乐呀。
。
人与人的相处,俯仰之间一辈子就过去了,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裏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豁达开朗不拘常礼。
虽然所采纳和所舍弃的各不相同,性情的恬静和急躁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因遇到的事情而欣喜,心中的一时满足,很欢畅地感到自足,就忘记了衰老即将到来。
等他们对得到了的东西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迁而变迁时,接着就会有所感慨了。
以前感到欣喜的事物,顷刻之间就变成了陈迹,尚且不能因此而感慨。
何况寿命有长有短,随着天地的变化,最终还是归於了结。
古人说:
死生也是大事,怎麽能不悲痛呢!
每次考察古人发生感叹的原因,与我像符契一样相合,未曾不面对文章嗟叹悲伤,心裏却不明白为什麽会这样。
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是一样这很荒诞,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也是虚妄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如今人看待古人一样,真可悲呀!
所以我把与会的众人一一记载下来,抄录他们的诗文,尽管时代不同事情也不一样,但引起人们心中感慨的原因是一样的。
后代读者,也将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
有人拿潘岳的《金谷诗序》来比他这篇序文,把王羲之比作石崇,他听说后很高兴。
王羲之生来喜欢鹅,会稽有个孤老太太养了一只鹅,叫得好听,想买没买来,於是带领亲友命人驾车前去观看。
老太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把鹅杀了做熟等他来,王羲之感叹惋惜了好几天。
又山阴有个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去看,非常喜欢,再三要买他的鹅。
道士说:
“给我书写《道德经》,我就把这群鹅全都送给你。
”王羲之欣然给他书写,把鹅装在笼子裏带回去了,非常快活。
他就是这样任性率真不做作。
曾经到门生家,看见几案光滑洁净,就在上面写字,真书草书各半。
后来门生的父亲不慎把字刮掉了,门生懊悔了好几天。
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太婆,拿着六角竹扇卖。
王羲之在扇子上写上字,每把扇子五个字。
开始老太婆有些生气。
於是他对老太婆说:
“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的字,可以卖一百钱。
”老太婆就这样对人说,人们都争着买。
有一天老太婆又拿扇子来,王羲之笑着不说话。
他的书法受到世人的欣赏,就是这样的。
每每自称“我的字与钟繇比,可以和他并行;与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可以与之同列”。
曾经给人写信说:
“张芝在水池边学写字,池水都被墨汁染黑了,如果人们都像他那样爱好而用心,也不会比他差。
”王羲之的字开始不如庾翼、郗惰好,到了晚年才出色。
曾经用章草给庾亮回信,庾翼见到后深深地叹服,於是给王羲之写信说:
“我从前有十张伯英的章草,过江时颠沛,因而遗失了,常常叹惜美妙的笔迹永远不会再有了。
忽然看见足下答覆家兄的信,光彩焕发有如神明,顿时又有了旧日景象。
”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从小有名气,与王羲之齐名,可是王羲之很看不起他,因此两人感情不和。
王述先任职於会稽,因服母丧住在郡中,王羲之接替王述,只去吊唁一次,就不再去拜访。
王述每次听见角声,都以为是王羲之来看望自己,就打扫庭院等他来。
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最终也没去,王述因此很怨恨他。
到王述任扬州刺史时,临就任前,在郡中遍行,就是不去拜访王羲之,临要出发了,告辞一下就走了。
在此之前,王羲之常常对宾客朋友说:
“怀祖正合适做个尚书而已,熬到老了可以得个仆射。
反而求会稽,就自己绕远了。
”到王述得到显要的职务,王羲之耻於在他之下,派信使到朝廷,请求把会稽分出为越州。
使者言辞不当,大大地受到当时贤者的讥笑。
事后他心中惭愧感叹,对诸子说:
“我不比怀祖差,可是地位待遇相差悬殊,那麽这是因为你们不如王坦之的缘故!
”后来王述来会稽郡检察,所有的刑罚政令都要考核,主事官员疲於核对。
王羲之感到很羞耻,於是就称病去职,在父母墓前发誓说:
“永和十一年三月初一癸卯,九日辛亥,小子羲之冒昧地禀告二老的神灵。
羲之没得到上天佑助,早年就遭到不幸,没有蒙受到父教。
母亲和兄长养育我,得以渐渐成人,在人才缺乏的时候蒙受国家的尊荣。
仕进没有忠孝的节概,退隐又违背推举贤能的义理,每每仰读老氏、周任的训诫,总是担心很快就会死去,给祖宗带来忧虑,哪裏仅仅是我微贱的身躯呢!
因此日夜长叹,如坠深谷。
知足而止的名分,就在今天决定了。
谨於本月吉日摆筵设席,叩头表示诚心,向祖先的神灵禀告发誓。
从今以后,如果胆敢改变这种想法,贪图名利苟且进身,就是有目无尊长之心而不合於人子之道。
子孙而有不合於人子之道,为天地所不容,礼教所不容。
诚信的誓言,白日可以作证厂
王羲之去官后,与东方人士尽情游玩山水,渔猎取乐。
又和道士许迈一起研究服食丹药,不远千里采集药石,遍游东方诸郡,登遍了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
“我最终将游乐而死。
”谢安曾经对王羲之说:
“自从中年以来,常因喜怒哀乐而损害身体,与亲友告别,总有几天心情抑郁。
”王羲之说:
“人到晚年,自然会这样。
近来正靠音乐排遣忧闷,总担心被儿女辈发觉,影响欢乐的情绪。
”朝廷因为他的誓言发得很毒,也就不再徵召他。
当时刘恢任丹杨尹,许询曾经到刘惔家过夜住宿,床具帷帐崭新华丽,饮食丰盛甘美。
许询说:
“如果这样能保全,远远胜过东山。
”刘惔说:
“卿如果知道吉凶由人决定,我哪能保有这些。
”这时王羲之在座,说:
“如果巢父和许由遇见稷和契,就不会说这种话。
”两人都很惭愧。
当初,王羲之既已悠闲无事,给吏部郎谢万写信说:
古代的遁世者有的披发装疯,有的故意行事污秽,可谓艰难。
现在我闲坐而得到安逸,顺遂了多年的心愿,这样可喜的幸事,难道不是天赐给的吗!
违背天意不祥。
最近东游归来,种植桑树果树,现在长得茂盛已开花,带着诸子,抱着幼孙,在树木中游览,摘到甜美的果子,就切开来大家吃,博得眼前的欢乐。
虽然种植的情趣不很高远,但还是要教育子孙有淳厚退让之风。
有时因为狂放,或许让他们举鞭策马,与万石的风度相似。
您认为这怎麽样?
不久将与安石向东游山水,并巡视农田察看土地条件,以便闲暇时间保养调理。
日常事务之余,想和亲近知己不时地在一起欢乐宴饮,虽然不能有什麽高雅的言谈,但是举杯斟满而饮,说些地裏的见闻,作为谈笑的话题,这样的得意,真是难以尽言!
常常比照陆贾、班嗣、杨王孙的立身处世,很想效法几位先辈,老夫宁愿这样了结一生。
谢万后来任豫州都督,王羲之又写信给他告诫说:
“凭您的一往无前不介意的风度,而屈身混同於群官,确实很难以作主张。
然而所谓的见识渊博,正是能根据不同情况而采取适宜的行动,这才算是高远。
希望您能常与手下将士处好关系,就能很完美了。
食不二味,居不重席,这又有什麽呢?
可是古人作为美谈。
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於积小成大,请您多留心。
”谢万没有听他的意见,后来果然遭到失败。
五十九岁时去世,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诸子遵照父亲的遗嘱,坚决推让不接受。
有七子,知名的有五个。
王玄之早死。
次子王凝之,也善写草隶,历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
王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王凝之尤其诚信。
孙恩进攻会稽时,府中幕僚请求准备防御。
王凝之不同意,进入静室中祷告,出来后对众将佐说:
“我已经告请了大道,答应派鬼兵帮助,贼军自然会失败。
”於是不设守备,终被孙恩杀害。
王徽之
王徽之字王邀。
性情卓越出群不受拘束,任大司马桓温参军,蓬头散带,不理府中事务。
又任车骑桓冲骑兵参军,桓冲问他:
“卿署理哪一曹?
”回答说:
“好像是马曹。
”又问:
“管多少马?
”回答说:
“连马都不管,哪裏知道数量呢!
”又问:
“近来死了几匹马?
”回答说:
“连活的都不知道,哪裏知道死的!
”曾经跟随桓冲出行,正碰上暴雨,王徽之就下马挤进车裏,说:
“公怎麽能独占一辆车?
”桓冲曾经对王徽之说:
“卿在府中已经很久了,应当料理一些事务了。
”王徽之根本不回答,只是仰头高视,用手板撑着脸说:
“西山早晨有明朗开豁的景象。
”
当时吴中一个士大夫家中有好竹子,想去观赏,就乘车到竹下,久久地啸咏。
主人打扫乾净请他坐,他不理。
将要出去,主人就关上门,王徽之於是就观赏竹子,尽情欢乐后离去。
曾在空宅中寄居,就让人种...字数太多,贴不完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崇庆 县志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