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地理湘教版复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7122618
- 上传时间:2023-01-20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848.18KB
八上地理湘教版复习提纲.docx
《八上地理湘教版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地理湘教版复习提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地理湘教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我国的地理位置(结合P2图1—1)
1、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东半球。
2、大洲大洋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或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
3、海陆位置:
海陆兼备。
陆地国界线和海岸线漫长。
陆上有14个邻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
二、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特点体现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上。
这也正是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体现。
我国领土绝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北温带,气候宜人,也为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既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同时也便于与众多的邻国发展边界贸易。
三、我国的疆域和邻国
1、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为:
(结合P6页图1—2)
北至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约为53°N
南至海南省南沙群岛曾母暗沙;约为4°N
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约为73°E
东至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约为135°E
2、我国幅员辽阔,最东端与最西端之间跨越60多个经度,最南端与最北端之间跨越了接近50个纬度。
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千米2,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
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第三位。
3、我国东西跨度大带来了东西部地区地方时的差异;南北跨纬度大带来了南北方地区气候、景观的差异。
4、我国有漫长的陆地国界线和海岸线,陆上有14个邻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
这14个陆上邻国按逆时针顺序依次是: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是:
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结合P9图1—7)
5、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
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
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
从北到南,濒临的海洋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都在太平洋的边缘部分。
台湾岛东海岸直接面临太平洋。
中国第一大岛为台湾岛,第二大岛为海南岛。
(结合P5图1—5)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1、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大致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2、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包括了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五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四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3、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和在地图上的位置(务必结合地图来识记):
顺口溜:
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
云贵川内青藏新;陕甘两宁加海南;
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
(1)中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中国最东、最南、最西、最北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别是:
黑龙江省、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
(3)中国最大、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别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4)北回归线自西往东横穿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依次是:
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
(5)与广东省相邻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6个:
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6)与广东省相邻的省有3个:
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
(7)我国大陆部分沿海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自北往南依次是:
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8)我国有陆上邻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4、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有两个简称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
上海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一、中国人口的主要特点
1、人口数量大;(最突出的特点)
2、人口增长的速度比较快。
理解:
(1)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总数为13.7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前,人口缓慢增长;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快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实施了计划生育国策,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所减慢,但就世界范围来看,人口仍快速增长。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迅速增长。
(4)为何20世纪70年代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后,我国人口仍持续增长?
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青少年的比重较高,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
二、我国的人口政策
1、我国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政策。
实施时间为:
20世纪70年代初。
2、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3、计划生育政策的贡献: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尽管目前人口总量还在持续增长,但是计划生育国策将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一、我国的民族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
2、各民族中,汉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其他民族人口总数约占8.5%。
3、少数民族当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我国拥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云南省。
据统计,云南省有20多个少数民族。
4、我国在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回族是少数民族分布最广的民族。
二、中国的民族分布
1、民族分布特点为: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3、我国这种民族分布格局的意义:
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少数民族在服饰、饮食、民居、生产活动上独具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族的文化宝库,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山脉纵横交织:
1.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织。
构成了“大地的骨架”。
一般根据走向将山脉进行分类:
(1)东西走向:
共三列。
①天山、阴山;②昆仑山、秦岭;③南岭。
(2)南北走向: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3)东北-西南走向:
共三列。
①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②长白山、武夷山;③台湾山脉。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4)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祁连山。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
(5)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
(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二、地形复杂多样:
1.中国东部多平原、丘陵,西部多高原、山地和盆地。
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使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2.中国的高原面积广大,以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最为著名。
四大高原的特征:
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海拔最高,被称为“世界屋脊”)
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草原辽阔;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山岩嶙峋。
3.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被称为中国的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油气资源丰富;
准噶尔盆地——畜牧业发达;
柴达木盆地——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聚宝盆”;
四川盆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山清水秀,其中的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
在天山山脉的东段有著名的吐鲁番盆地,盆地中的艾丁湖湖底低于海平面154.31米,是中国陆地最低处。
4.中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开发程度较高,即使主要的农业区,也是人口稠密、城镇集中、经济发达的地区。
东北平原——黑土深厚、山环水绕;
华北平原——平坦完整、粮棉产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网密布、鱼米之乡。
5.中国的丘陵在东部地区分布相当广泛,自北向南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等。
6.结合地图,识记我国这些主要地形区的地理位置。
7.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
中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8.山区的优势有:
①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可开发;③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可发展旅游业;④山区河流可以发电;⑤多样的土地资源可发展立体农业;⑥药材资源的采集和种植等。
劣势有:
①与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成本较高;②经济基础差;③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易发生自然灾害。
9.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常见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在山区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10.山脉构成了大地的骨架,有些山脉成为地形区的分界线。
如
山脉
西侧地形区
东侧地形区
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北侧地形区
南侧地形区
天山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11.我国地形的特征:
(1)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2)山区面积广大。
三、地势西高东低
1.中国地势特点为:
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并向海洋倾斜。
(如下图)
2.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这样的地势特点对中国的影响;
(1)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
(3)使许多河流在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4.沿32°N中国地形剖面图见下图
(1)自西往东切过的地形区分别为: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2)自西往东切到的山脉依次为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巫山。
(见下图)
(3)沿32°N中国地形剖面图切在我国黄海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复杂多样,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2.中国冬季气温的特点:
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中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正午太阳高度角
白昼时间长短
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
南北气温差异
北方
小
短
强
大
南方
大
长
弱
3.中国夏季气温的特点:
夏季南北气温都较高,温差较小,最低温出现在青藏高原。
中国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
正午太阳高度角
白昼时间长短
阴雨天气
南北气温差异
北方
小
长
少
小
南方
大
短
多
4.活动积温:
把一年中≧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作活动积温。
5.以活动积温为主要指标,从北到南讲中国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一个高原气候区。
(如下图)
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温度带
作物熟制
主要作物
寒温带
一年一熟
春小麦、马铃薯
中温带
一年一熟
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
暖温带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冬小麦、玉米、甘薯、花生等
亚热带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甘薯、茶叶等
热带
一年三熟
水稻、热带作物
6.中国降水的地区差异大。
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程度也逐渐加重。
中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东北部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7.中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8.一个地区气候的干湿程度,与当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有关。
根据气候的干湿程度,可将中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类干湿地区。
(见右图)
不同干湿地区对应的天然植被:
湿润地区——森林半湿润地区——森林草原
半干旱地区——草原干旱地区——荒漠草原、荒漠
9.由于中国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以及地形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
共有5种气候类型,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西北部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高原为高山高原气候。
西部高原山地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10.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①气候复杂多样。
②季风气候显著。
11.中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
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为界。
12.季风区,冬、夏季风向有规律地更替。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亚洲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
夏季风很难到达非季风区,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所以,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13.夏季风的进退影响到中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
每年4月开始,雨带大致由南向北推移,9月后由北向南撤退。
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夏季风弱,容易造成“南涝北旱”,夏季风强,容易造成“北涝南旱”
14.中国大陆面积广阔,西部伸入亚洲内陆,因为中国的气候也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主要表现为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大。
15.中国的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16.寒潮是冬半年影响中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指的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24小时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并伴有大风,就可视为寒潮发生。
寒潮南下使所经过的地区产生急剧降温、霜冻、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天气。
17.梅雨常出现在江淮流域,主要特征是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小,阴云笼罩,出现绵绵阴雨或阵性降雨。
18.台风是极猛烈的热带气旋,主要影响中国的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等沿海省区。
袭击中国的台风常发生在5-10月份,尤以7-8月为多。
19.沙尘暴是指大风扬起地面的沙尘,水平能见距离降低到1千米以下的现象。
由于中国北方和西北植被稀少,沙质土壤较多,在气候比较干旱的春季,容易出现沙尘暴天气。
20.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21.洪涝多出现在降水比较集中的夏、秋季,是中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多发灾害之一。
22.干旱是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
主要发生在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以及东部季风区。
由于东部季风区人口、城镇密集,工农业发达,因为旱灾造成的损失更大。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一、外流区为主
1、相关概念:
外流河:
最终流入海洋的称为外流河。
外流区:
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
内流河:
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
内流区:
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
2、我国的外流河有:
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额尔齐斯河(是位于我国西北的外流河、我国唯一注入到北冰洋的外流河)等
内流河有:
塔里木河(中国最长的内流河)等。
3、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限:
对比三幅图,我们发现:
外流区与内流区的界限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最为接近。
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基本一致,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外流区基本上是季风区,内流区基本上是非季风区。
3、我国以外流区为主,外流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内流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6%。
外流河年径流总量占全国的95%以上,内流河年径流总量不足5%。
4、外流河、内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注: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指河流流量、含沙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等。
代表性河流
河水的主要来源
主要水文特征
外流河
长江、黄河
降水
流量大、有汛期
内流河
塔里木河
高山冰雪融水
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可能出现断流(季节性河流)
①中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影响。
②内流河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
③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
5、外流区南、北方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
分界线
流量大小
汛期长短
有否结冰期
含沙量大小
北方河流
秦岭—淮河
不大
短
有
大
南方河流
大
长
无
小
6、中国的湖泊
(1)根据湖泊所在的流域特点,可将湖泊分为内流湖和外流湖。
内流河在内流区,大多数是咸水湖;外流湖在外流区,属淡水湖。
(2)中国湖泊的分布范围广而又相对集中。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
青藏高原多咸水湖,是中国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
青海湖属咸水湖,是中国最大的湖泊。
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省南部,是中国淡水湖泊相对集中的地区。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二、滚滚长江
1、长江概况
①发源地: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
②长度:
6300多千米
③注入海域:
东海
④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共11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⑤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⑥流域面积:
180多万千米2
⑦年径流量:
10000亿米3
⑧特点:
是中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2、长江上、中、下游的特点
(1)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为:
宜昌(湖北省,简称鄂)、湖口(江西省,简称赣)。
(2)上游:
源头——宜昌
特点:
流经中国地势第一、二阶梯,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落差很大,多峡谷急流,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著名峡谷有虎跳峡、三峡等。
中游:
宜昌——湖口
特点:
河道蜿蜒曲折,演讲两侧湖泊星罗棋布。
这一河段的荆江曲流甚多,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历史上水患频发。
下游:
湖口——入海口
特点:
水流平稳,江阔水深,入海处呈现出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象。
3、长江的主要支流(结合地图来记忆)
上游: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等。
中游:
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
下游:
支流少且规模小。
4、长江的功能:
(1)灌溉
(2)发电:
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有“水能宝库”之称。
长江三峡段和金沙江段是长江干流水能资源甚为丰富的河段(均位于长江上游河段)。
长江三峡段的两个大型水利枢纽——葛洲坝和三峡,构成当前中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灌溉和旅游等综合效益。
(3)航运。
长江是中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自古以来就享有“黄金水道”的盛誉。
(4)旅游。
三、滔滔黄河
1、黄河概况
①发源地:
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
②长度:
5464千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③注入海域:
渤海
④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共9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⑤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⑥流域面积:
75万千米2
2、黄河上、中、下游的特点
(1)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为:
河口(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桃花峪(河南省,简称豫)。
(2)上游:
源头——河口
特点:
①青海龙羊峡以上为河源段,大部分流经于青藏高原上,河道迂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河水清浅稳定。
②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③出青铜峡后,在宁夏、内蒙古段,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形成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这一河段,人口稠密,生产、生活用水增加,黄河的流量逐渐减少。
中游:
河口——桃花峪
特点:
穿行于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侵蚀出壮观的峡谷地貌——晋陕峡谷,其中的壶口瀑布撼人心魄,蔚为壮观。
黄河中游支流相对较多,随着流量的不断增加,河水的含沙量也急剧上升。
下游:
桃花峪——入海口
特点:
进入华北平原,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历史上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泛滥,给华北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3、黄河的主要支流(结合地图来记忆)
(1)上游:
湟水、洮河等
(2)中游:
无定河、汾河、洛河、渭河等
(3)下游:
几乎无支流。
4、黄河的功能:
(1)灌溉。
(2)发电。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设施。
(3)旅游等。
5、黄河目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尤其是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2)下游“地上河”问题,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华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3)上游、下游凌汛问题。
解决策略:
(1)针对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应在上游植树种草、退耕还草、退耕还牧;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2)针对下游“地上河”问题,一方面应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清理泥沙,另一方面应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3)针对上游、下游凌汛问题,主要采用破冰的方法来防治,如用破冰船,飞机投弹炸冰、炮弹轰冰等炸开冰坝,排除冰块。
6、黄河、长江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
青海省、四川省。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
2、自然资源的种类:
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3、自然资源的特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2)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
(3)随着人口的增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
(4)自然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不均匀;
(5)某些自然资源的总量变得越来越少。
二、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1、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
可再生资源包括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可再生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的,由于再生速度受到自身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
对于可再生资源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3、非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
如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矿产资源。
由于非可再生资源的形成周期极为漫长,在人类历史时期几乎不能再生,因而对这类自然资源,应可能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
4、中国为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
中国的能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结构不够理想。
煤炭资源比重偏大,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
世界上已经发现的金属矿产在中国基本上都有探明储量。
其中,居世界第1位的有钨、锡、锑、稀土、钽、钛等。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
1、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1/3。
因此,“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二、类型齐全:
1、中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拥有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对土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湘教版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