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 文档编号:7116432
- 上传时间:2023-01-1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155.58KB
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两首诗都写到愁情:
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写的_愁情。
(2)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
B.“故人”“昔人”都指曾经的老朋友。
C.“青山”“晴川”都写了山色秀美之景。
D.“浮云”“白云”都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
【答案】
(1)思乡
(2)A【解析】【分析】
(1)从黄鹤楼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乡愁,即思乡愁绪。
(2)A理解正确。
B“故人”指曾经的老朋友,“昔人”,过去的仙人。
C“青山”写的是山色秀美之景,但“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D“浮云”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但“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概。
故答案为:
思乡;A【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词语的能力。
理解诗歌关键语句不能孤立地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要着眼于全诗,结合全诗内容和主旨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表达的感情。
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
“弃置身”则点明被贬谪、被“抛弃”,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辛酸与悲凉。
B.颔联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
昔日友人,多已离世,如今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诗人以“千帆”“万木”自比,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含共勉之意。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答案】C【解析】【分析】C项,诗人没有以“千帆”“万木”自比之意,刘禹锡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
故C不正确。
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进行辨析。
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南唐)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桁珠帘用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桁:
通作“行”。
一桁,一带、一列。
壮气:
暗用丰城剑气,见晋书张华传,蒿菜:
野草。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只”,除了哀伤再无别的,极言哀情之深。
“终日谁来”,自己今为阶下囚,整日无人来访,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
下片金剑、壮气连用,既写出了李煜对亡国的无奈,又写出了内心的不甘。
“晚凉天净月华开”,天空澄澈,明月朗照,词人的心境随之变得明净、开阔。
最后两句照应开篇,“空”与“只”相互呼应,无比空虚中又增添了无限凄凉。
(2)“秋风庭院藓侵阶”与刘禹餳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都描写了苔藓爬上台阶之景,但两句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正确;错误;错误;正确;正确。
(2)后主李煜写到的“苔藓”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感。
【解析】【分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正确;错误,词人没有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只是写出自己的凄凉处境;只有无奈和悔恨,没有不甘;词人的心境始终是愁苦悲伤,没有随之变得明净、开阔;正确。
“秋风庭院藓侵阶”表达的是词人悲伤凄凉之感,是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苔痕上阶绿”,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译文:
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
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故答案为:
正确;错误;错误;正确;正确。
后主李煜写到的“苔藓”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感。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它妙在哪里。
【答案】
(1)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2)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序交替、新旧更迭的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掌握。
本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写景,表现了江水上涨,几与岸平,风势正好,船帆鼓起的画面。
再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显然第一幅图与诗中画面相吻合。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
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序交替、新旧更迭的自然理趣。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
揭示手法;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此手法的;表达效果:
结合语句意思、主旨、情感分析这种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5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段了的时候,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sh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同“联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1)以上诗歌选自_,作者第一次在长诗_使用“艾青”这个笔名。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者看拼音写汉字。
_sh伫立跋_(3)此诗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_,正确的写法是_。
(4)“驿站”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
(5)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6)作家聂华苓评价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请结合全诗,思考:
本诗鲜明的意象是什么?
这个意象借指怎样的形象?
【答案】
(1)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
(2)zh;涉(3)截段;截断(4)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5)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6)桥。
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解析】【分析】
(1)桥选自艾青诗选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
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2)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
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注意“伫”的拼音,“涉”的书写。
伫立:
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
跋涉:
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
(3)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截断,指切断;隔断。
故“段”改为“断”。
(4)要求学生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驿站:
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结合“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分析得出:
,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5)结合“苦于跋sh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
”分析,应改为:
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6)结合“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分析,意象是“桥”。
“桥”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作者赞美桥是想表达希望众人尊重社会中那些普通的,默默无闻,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们的愿望。
故答案为:
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zh;涉截段;截断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桥。
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点评】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作作品,把握作者作品介绍。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
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注意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意象所指代的形象。
6阅读启明星,回答问题。
属于你的是光明与黑暗的交替黑夜逃遁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群星已经隐退你依然站在那儿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一九五六年八月
(1)本诗的作者是艾青,请你再举出艾青诗选中的一首诗歌,写出篇名。
(2)结合诗歌说说艾青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刈草的孩子。
(2)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解析】【分析】
(1)根据对艾青诗歌的积累任选一首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启明星又称金星,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它不是光源,人们叫它启明星。
因此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启明星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寄托了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启明星“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表现了作者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故答案为:
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刈草的孩子。
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点评】考察对诗篇的熟悉程度。
答这样的题,要认真阅读名著艾青诗选里的每一首诗,要对每一首诗都非常熟悉,并要对诗的内容、主旨、及写法等进行分析、整理、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好事近梦中作秦观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
夭矫:
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
(1)请你想象“花动一山春色”所展现的情景,并将它描写出来。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
B.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
C.结尾两句中的“醉”,不仅写卧态,而且也包括词人在梦境中的情态。
D.“了不知南北”表现出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般自然平淡超脱的情绪。
【答案】
(1)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2)A【解析】【分析】
(1)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分析,这句话是承接首句春路雨添花来写的,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很多花在春雨的滋润下都竞相开放,然后一阵微风吹拂,可以想象出满山春花在风中摇曳,装点着一山的春色,那种景色简直是太美了。
意对即可。
(2)A由题目“梦中作”可知,这首词并不是写作者的真实见闻,而是作者梦中之境。
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
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A【点评】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答案】
(1)D
(2)C【解析】【分析】D项有误;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两联都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而非“喜悦之情”。
故选D。
C项有误;颈联中的“返”与“归”,指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而非“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故选C。
故答案为:
D;C【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体会手法和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辨析正误。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北国观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光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雪这首词上片主要是_,寓情于_;下片主要是_,寓情于_。
全词将_、_、_三种表达方式自然地结合了起来。
(2)你对词中关于北国雪景的描写有什么感受?
你能用两个成语概括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吗?
(3)文章中哪些句子为想象中的句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作具体分析。
(5)表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写雪景;景;议论;理;描写;议论;抒情
(2)天地间浑然一色,视野开阔,给人一种朴素洁净而不乏壮观的美。
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个句子为虚写,它借助想象,把人引领到一个雪后天晴的壮丽辉煌的境界里,使北国雪景于苍茫中显得更加雄伟,形象更加多姿多彩,翻出一派新气象。
以“分外妖娆”结束上篇,流露出对美好江山的赞美之情,使人油然而生出爱国之情。
(4)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具体来说,前一句承上,总括了上片的写景,后一句启下,总领下片的抒情。
这一过渡句使全词浑然一体,结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以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指出了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王的局限性,高度评价热情赞美了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同时抒发了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
【解析】【分析】
(1)读懂词篇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寓情于景,展现祖国壮丽河山;下片纵论历代英雄,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寓情于理,抒写诗人的抱负。
全词将描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全词浑然一体,气象雄浑。
(2)一问,写感受。
上半部分写景,其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动写静。
“银蛇”、“蜡象”,蓬勃之感、气势凸现。
“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极尽英雄豪情:
表面似是指高原群山与苍天争高,实则更是作者心中的远大抱负。
与天比高,这是怎样的豪情壮志与领袖气度!
看了这几句“冬雪礼赞”,我不禁对雪之美,有了更深的感受。
二问,要求用两个成语概括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可概括为“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3)一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天晴的时候,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此句为虚写。
二问,描绘了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美景,写出了雪景的艳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
承接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开启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使全诗诗意贯通,一气而下,浑然一体。
(5)表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故答案为:
描写雪景;景;议论;理;描写;议论;抒情;天地间浑然一色,视野开阔,给人一种朴素洁净而不乏壮观的美;冰天雪地、广袤无垠;“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个句子为虚写,它借助想象,把人引领到一个雪后天晴的壮丽辉煌的境界里,使北国雪景于苍茫中显得更加雄伟,形象更加多姿多彩,翻出一派新气象。
以“分外妖娆”结束上篇,流露出对美好江山的赞美之情,使人油然而生出爱国之情;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具体来说,前一句承上,总括了上片的写景,后一句启下,总领下片的抒情。
这一过渡句使全词浑然一体,结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以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指出了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王的局限性,高度评价热情赞美了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同时抒发了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本题考查画面描述。
根据上阙的内容用生动形象地语言描述即可;)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首句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本题是对诗句在结构上作用的理解分析。
本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北方的美丽雪景,下阕写作者生发的议论,下阕的第一句“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起下文,所以这一句在本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以诗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
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解析】【分析】
(1)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
从自然现象来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鸣是在暮春时节,因此“杨花”“子规”点明时令。
另外,“杨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都 中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专题 练习 详细 答案 模拟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