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基础知识试题.docx
- 文档编号:7116371
- 上传时间:2023-01-19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6.28KB
燃烧基础知识试题.docx
《燃烧基础知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烧基础知识试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燃烧基础知识试题燃烧基础知识试题理论知识题理论知识考试是职业技能鉴定两大鉴定考核方式之一。
为了便于理论知识考试采用标准化考试方式,目前采用两种客观题型,即判断题和选择题。
判断题的题干一般采用陈述句,标准答案用“”、“”表示,评分标准为每题0.5分;选择题,一般采用“四选一”题型,即一道试题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其他三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对正确选项有强烈的干扰性,评分标准为每题0.5分。
以下是要求初级建(构)筑物消防员独立完成的作业题。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2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3、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4、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物质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5、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固体和烟雾称为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6、烟气是物质燃烧和热解的产物。
火灾过程所产生的气体,剩余空气和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的总和称为烟气。
()7、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
()8、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9、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10、燃烧的发生和持续,必须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燃烧就不会发生或不能持续,这就是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11、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12、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13、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14、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15、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16、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18、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19、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20、可燃物质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21、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
()22、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23、可燃气体的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小,爆炸下限越高、爆炸上限越小,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24、爆炸温度极限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25、蒸气压非常小或者难于热分解的可燃固体,不能发生蒸发燃烧,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焰燃烧现象,称为表面燃烧。
()26、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发生火灾,由于燃烧消耗了氧,氧浓度降低,燃烧速度减慢,分解出的气体量减少,即可由阴燃转为有焰燃烧。
()27、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蒸发燃烧。
()28、动力燃烧是指燃烧性液体的蒸发、低闪点液雾预先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火源产生的燃烧。
()29、重质油品储罐的下部有水垫层时,发生火灾后可能会产生喷溅燃烧。
()30、可燃气体从容器泄漏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烧。
()31、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燃烧之前混合,并形成可燃混合气体,被引火源点燃所引起的燃烧现象,称为预混燃烧。
()32、燃烧产物分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33、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
()34、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低部位传递到温度较高部位的过程。
()35、热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
()36、固体、液体、气体这三种物质都能把热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但不能吸收别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热能。
()37、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
()38、热对流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39、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积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40、热辐射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41、使用防烟、排烟等强制对流设施,就能抑制烟气扩散。
()42、装在容器内的液体,由于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因素引起体积迅速膨胀,导致容器压力急剧增加,由于超压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且在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的现象称为物理爆炸。
()43、冷却法就是采取措施将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
()44、窒熄法就是消除燃烧条件中的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45、隔离法就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开来,使可燃物失去火源后自行熄灭。
()46、化学抑制法是指通过干扰抑制游离基,中断燃烧的链反应。
()47、爆炸是失去控制的燃烧。
()48、灭火必须同时破坏燃烧的充分必要条件。
()49、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50、二氧化碳灭火剂主要依靠窒息作用和部分的冷却作用灭火。
()51、可燃气体或蒸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52、对于一般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到其燃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
()53、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到其燃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
()二、选择题(四选一)1、燃烧是可燃物与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稳定剂2、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B)发光、发烟(C)火焰、发烟(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3、燃烧应具备、放热和发光三个特征。
(A)化学反应(B)物理反应(c)光电反应(D)分解反应4、根据燃烧的定义,不是燃烧中的常见现象。
(A)火焰(B)发光(C)发烟(D)爆炸5、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氧。
空气中氧的含量大约为。
(A)14(B)21(C)78(D)876、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
(A)助燃物(B)可燃物(c)燃烧产物(D)氧化物7、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
(A)助燃物(B)可燃物(C)燃烧产物(D)氧化物8、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
(A)引火源(B)助燃物(C)点火能(D)火源9、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B)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C)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D)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10、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B)表面燃烧(C)分解燃烧(D)蒸发燃烧11、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B)直接燃烧(c)沸溢燃烧(D)喷溅燃烧12、下列燃烧产物中,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A)C0z(B)CO(C)H20(D)灰分13、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A)毒害性(B)减光性(c)扩散性(D)恐怖性14、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
(A)闪点(B)闪燃(c)燃点(D)爆燃15、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
(A)燃点(B)闪燃(c)着火(D)爆燃16、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
(A)自燃点(B)闪点(C)自燃(D)燃点17、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
(A)自燃点(B)闪点(C)自燃(D)燃点18、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B)28(B)28(B)60(C)60(D)2831、沥青的燃烧属于。
(A)蒸发燃烧(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D)阴燃32、焦炭的燃烧属于。
(A)蒸发燃烧(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D)阴燃33、可燃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A)物理、化学(B)化学、生物(c)物理、生物(D)生物、物理、化学34、热辐射是以形式传递热量的。
(A)光波(B)电磁波(C)介质流动(D)物体接触35、根据,将能燃烧的液体分为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
(A)燃点(B)自燃点(C)闪点(D)氧指数36、闪燃往往是可燃液体发生的先兆。
(A)着火(B)爆炸(C)自燃(D)沸溢37、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称为。
(A)闪燃(B)自燃(C)阴燃(D)爆燃38、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
(A)氧化剂(B)还原剂(c)引火源(D)催化剂39、液体在燃烧过程中,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先蒸发为蒸气,蒸气受热后再发生,温度达到自燃点再燃烧。
(A)热分解、氧化(B)裂变(C)链引发(D)链传递40、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热传导的性能。
它们的强弱顺序为。
(A)固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B)气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固体物质较弱。
(c)液体物质最强,固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D)液体物质最强,气体物质次之,固体物质较弱。
41、关于热辐射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只有在空气中才能传播热(B)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C)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D)以光的速度通过真空将热传播42、下列关于热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A)热源温度愈高,与受辐射物体之间的距离越大,辐射越大。
(B)热源温度愈高,与受辐射物体之间的距离越小,辐射越大。
(C)热源温度愈低,与受辐射物体之间的距离越大,辐射越大。
(D)热源温度愈低,与受辐射物体之间的距离越小,辐射越大。
43、关于热对流与通风口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风口的面积愈大、高度愈低,热对流速度愈快(B)通风口的面积愈大、高度愈高,热对流速度愈快(C)通风口的面积愈小、高度愈低,热对流速度愈快(D)通风口的面积愈小、高度愈高,热对流速度愈快44、利用破坏燃烧爆炸的基础的原理,用阻燃剂对可燃材料进行阻燃处理,以提高耐火极限,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消除着火源(D)阻止火势蔓延45、利用破坏助燃条件的原理,密闭有可燃介质的容器、设备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消除着火源(D)阻止火势蔓延46、利用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的原理,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筑防火墙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消除着火源(D)阻止火势蔓延47、用直流水喷射着火物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48、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49、利用使着火物与火源隔离的原理,用难燃或不燃物体遮盖受火势威胁的可燃物质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50、利用中断燃烧链反应的原理,往着火物上直接喷射气体、干粉等灭火剂,覆盖火焰,中断燃烧等。
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51、液体的火灾危险性是根据液体的分类的。
(A)燃点(B)自燃点(C)闪点(D)凝固点52、汽油的最小点火能量为。
(A)0.1mJ(B)0.2mJ(C)0.3mJ(D)0.35mJ53、乙醚最小点火能量为。
(A)0.1mJ(B)0.15mJ(C)0.19mJ(D)0.2mJ54、物质燃烧是反应,而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A)氧化(B)还原(C)化学(D)链式55、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由于受热分解而产生可燃气体后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
(A)闪燃(B)阴燃(C)分解燃烧(D)表面燃烧56、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发生火灾,由于燃烧消耗了氧,氧浓度降低,燃烧速度,分解出的气体量减少,即可由有焰燃烧转为阴燃。
(A)加快(B)减慢(C)升高(D)减少57、可燃气体爆炸属于。
(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C)气体爆炸(D)蒸气爆炸58、炸药爆炸属于。
(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C)气体爆炸(D)蒸气爆炸59、蒸汽锅炉爆炸属于。
(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C)气体爆炸(D)蒸气爆炸60、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不同,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四种。
(A)动力燃烧(B)扩散燃烧(c)着火(D)阴燃61、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不能再燃烧,称为。
(A)完全燃烧(B)不完全燃烧(C)充分燃烧(D)猛烈燃烧62、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
大部分物质燃烧时火焰是橙红色的,但有些物质燃烧时火焰具有特殊的颜色,如燃烧的火焰是蓝色的。
(A)磷(B)硫磺(C)钾(D)钠63、根据闪点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大小,闪点越低的液体其火灾危险性就越。
(A)大(B)小(C)强(D)低64、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A)爆炸(B)闪燃(C)自燃(D)着火65、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触外,还有三个途径,即传导、对流和。
(A)照射(B)加热(C)烘烤(D)辐射66、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
(A)对流(B)传导(C)辐射(D)照射67、通风孔洞愈多,各个通风孔洞的面积愈大、愈高,则热对流的速度。
(A)愈快(B)愈慢(c)不变化(D)停止68、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过程。
(A)热辐射(B)热对流(C)热传导(D)热传播69、天然气井口发生的井喷燃烧等均属于。
(A)分解燃烧(B)扩散燃烧(C)喷溅燃烧(D)动力燃烧70、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
(A)热传导(B)热辐射(C)热对流(D)热传播71、不管何种形式的点火能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才能引起燃烧反应。
(A)浓度(B)密度(c)强度(D)速度72、天然高分子材料中的木材、棉、麻等物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中的热固塑料、合成橡胶、化学纤维等的燃烧,均属。
(A)蒸发燃烧(B)预混燃烧(C)分解燃烧(D)均相燃烧73、成捆堆放的棉、麻、纸张及大量堆放的煤、杂草、湿木材等,受热后易发生。
(A)燃烧(B)自燃(C)阴燃(D)闪燃74、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高,火焰就越接近。
(A)蓝色(B)白色(C)蓝白色(D)黄色75、火焰的颜色与可燃物的含氧量有关。
当含氧量达到以上的可燃物质燃烧时,火焰几乎无光。
(A)30(B)50(C)60(D)8076、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的物质为。
(A)铝(B)磷(C)铜(D)钾77、火焰的颜色与可燃物的含碳量也有关。
当燃烧物的含碳量达到以上,火焰就显光,而且带有大量黑烟,会出现烟熏。
(A)10(B)30(C)40(D)6078、搬离可燃物的灭火方法是。
(A)窒息法(B)冷却法(c)隔离法(D)抑制法79、焦碳以及铁、铜、钨的燃烧均属。
(A)表面燃烧(B)蒸发燃烧(C)分解燃烧(D)阴燃80、通过烟的等特征,消防人员可以大致判断燃烧物质的种类、火灾阶段、火势蔓延方向等。
(A)气味、颜色、浓度(B)气味、颜色、流动方向(C)颜色、浓度、流动方向(D)气味、颜色、浓度、流动方向81、爆炸不属于化学爆炸。
(A)炸药(B)可燃气体(C)粉尘(D)液化气钢瓶82、可燃物质与共存,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
(A)空气(B)氧化剂(C)助燃剂(D)空气或氧化剂83、可燃物质,在远低于自燃点的温度下自然发热,并且这种热量经长时间的积蓄使物质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称为。
(A)阴燃(B)受热自燃(C)本身自燃(D)闪燃84、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
(A)燃点(B)闪点(C)自燃点(D)着火点85、是指可燃的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
(A)爆炸浓度极限(B)爆炸(C)爆炸温度极限(D)自燃86、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A)爆炸浓度极限(B)爆炸(C)爆炸温度极限(D)自燃87、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其(A)爆燃点(B)闪点(C)自燃点(D)着火点88、下列不属于受热自燃的是。
(A)接触灼热物体(B)摩擦生热(C)热辐射作用(D)物质氧化生热89、下列的爆炸属于物理爆炸。
(A)粉尘(B)炸药(C)钢瓶(D)炸弹90、下列的爆炸属于化学爆炸。
(A)汽油桶(B)可燃气体(c)蒸汽锅炉(D)气体钢瓶91、棉、麻、煤等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发生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称为。
(A)闪燃(B)轰燃(c)爆燃(D)阴燃92、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可燃物、助燃物和。
(A)火源(B)引火源(C)温度(D)热源93、如采用冷却灭火,对于木材燃烧必须将其冷却到之下时,燃烧才会中止。
(A)燃点(B)闪点(C)自燃点(D)094、的长时间燃烧可能会发生“沸溢”。
(A)汽油(B)煤油(C)柴油(D)原油95、通过降低火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灭火方式称为灭火。
(A)冷却(B)窒息(C)稀释(D)乳化96、合成高分子物质燃烧时不仅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而且还会分解出乙醛、氯化氢、等有毒气体,给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
(A)甲酸(B)乙酸(C)氰化氢(D)氨气97、可能发生阴燃。
(A)塑料(B)煤(C)橡胶(D)蜡烛98、赤热的铁在中能发生剧烈燃烧。
(A)空气(B)纯氧(C)纯氯气(D)强光99、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和相互作用是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
(A)一定强度的引火源(B)一定的点火能量(C)引燃温度(D)引燃能量100、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
(A)分解燃烧(B)表面燃烧(C)扩散燃烧(D)蒸发燃烧三、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
(二)选择题lA2D3A4D5B6B7A8A9A10A1lB12B13C14B15C16B17D18B19C20B21A22D23B24B25A26A27B28C29D30A31A32C33D34B35A36A37C38A39A40A41A42B43B44A45B46D47A48B49C50D51C52B53C54A55C56B57B58B59A60D61A62B63A64A65D66A67A68D69B70C71C72C73C74C75B76B77D78C79A80D81D82D83C84C85A86C87B88D89C90B91D92B93A94D95B96C97B98B99B100D第三章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危险品化学品指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化学品。
()2、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爆炸品指不受外界条件作用就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发生爆炸的物品。
()3、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易燃气体是指在20和1013kPa条件下与空气的混合物按体积分数占13或更少时可点燃的气体:
或不论易燃下限如何,与空气混合,燃烧范围体积分数至少为12的气体。
()4、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易燃液体是指在其闪点温度(其闭杯试验闪点高于605,或其开杯试验闪点高于656)时放出易燃蒸汽的液体。
()5、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迅速燃烧,能散发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
()6、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氧化性物质是指本身可燃,通常能放出氧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
()7、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有机过氧化物指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对热、震动和摩擦比较敏感。
如氯酸铵、高锰酸钾等。
()8、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毒害物质指经吞食、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受伤或健康损害的物质。
()9、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腐蚀性物品指通过物理作用使生物组织接触时会造成严重损伤的物质。
()10、根据化学品分类及危险性公示通则GBl36902009,爆炸物指包括爆炸性物质(或混合物)和含有一种或多种爆炸性物质(或混合物)的爆炸性物品。
爆炸性物质(或混合物)其本身能够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而产生气体的温度、压力和速度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1l、根据化学品分类及危险性公示通则GBl36902009,易燃气体是指在1013kPa标准压力下,与空气有易燃范围的气体。
()12、根据化学品分类及危险性公示通则GBl36902009,自燃液体指即使数量小也能在与空气接触后5min之内引燃的液体。
()13、根据化学品分类及危险性公示通则GBl3690-2009,自燃固体指能在与空气接触后5min之内引燃的固体。
()14、根据化学品分类及危险性公示通则GBl3690-2009,氧化性液体指本身未必燃烧,但通常因放出氧气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液体。
()15、根据化学品分类及危险性公示通则GBl3690-2009,氧化性固体指因放出氧气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固体。
()16、根据化学品分类及危险性公示通则GBl3690-2009,有机过氧化物是热不稳定物质或混合物,容易放热自加速分解。
另外,它们可能易于爆炸分解;迅速燃烧;对撞击或摩擦敏感;与其他物质发生危险反应。
()17、爆炸物的危险特性,主要表现在当它受到摩擦、撞击、震动、高热或其他能量激发后,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18、自燃物品的危险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遇空气自燃性、遇湿易燃易爆性、积热分解自燃性。
()二、选择题(四选-)1、根据化学品分类及危险性公示通则GBl3690-2009,包括爆炸性物质(或混合物)和含有一种或多种爆炸性物质(或混合物)的爆炸性物品,称之为。
(A)爆炸物(B)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C)易燃液体(D)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2、发火物质(或发火混合物)和包含一种或多种发火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燃烧 基础知识 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