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总结.docx
- 文档编号:7102875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91KB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总结.docx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总结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总结中考将至,作为初三的学生应该做好对语文学科的复习,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考试。
下面就让给大家分享几篇2022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2022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篇一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阅读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常见的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
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
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两大说明方式:
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六说明文语言特征:
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议论文语言特征:
严密记叙文语言特征:
生动、形象、准确七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追叙八散文的分类:
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九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十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十一小说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三议论文分类:
立论、驳论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
解决“需要证明什么”2、论据:
解决“用什么来证明”3、论证:
解决“怎样来证明”十五议论文结构1、引论:
提出问题2、本论:
分析问题3、结论:
解决问题十六论据类型: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2、常用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风格:
柔婉豪放灵秀庄严绮丽朴实繁复凝练生动二、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
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
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
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022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篇二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2衣食所安养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备1前人之述备矣。
周全、详尽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比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2上使外将兵军队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2薄暮冥冥迫近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3策勋十二传记录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2帝感其诚诚心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驰1愿驰千里足骑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到4计将安出产生着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4得道者多助仁政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体会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度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正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方1方七百里见方2方以长长方形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发1野芳发而幽香开2一时齐发发出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4发闾左谪征发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霏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奉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赋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顾1顾野有麦场看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3故余虽愚所以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更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3更上一层楼再、又4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固1君子固穷安于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4汝心之固顽固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苟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光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2仿佛若有光光线归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过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2及鲁肃过寻阳到3人恒过犯过失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过号1阴风怒号呼啸2号为张楚定国号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令4故自号曰醉翁也别号和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患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2无冻馁之患忧患3为乡人所患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惠1大王加惠恩惠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极1南极潇湘到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加1而山不加增更加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间1立有间一会儿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见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现3见往事也知道鲜1芳草鲜美鲜艳2陶后鲜有闻in,少向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信1谓为信然确实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修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革,治理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谢1使君谢罗敷致辞,说话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道歉3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致意秀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行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3皆次当行行列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5行收兵,比至陈行军寻1寻向所志寻找2寻病终不久许1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3杂然相许赞同4高可二黍许左右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一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2吏呼一何怒多么3一时齐发同一时候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益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3不治将益深渐渐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利益遗2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给与的东西与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因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夷1船背稍夷平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3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少数民族已1骨已尽矣已经2死者长已矣完了、完毕3且壮士不死即已算了,罢了易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2寒暑易节交换意1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2宾客意少舒心情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有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者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3曾贻余核舟一曾经作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奋发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4一豉作气振作5属予作文以记之写指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手指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笔直3卜者知其指意用意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点志1寻向所志记号诸1其西南诸峰许多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2022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篇三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1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文章内容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谁做了什么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议论文:
提出论题或中心论点。
5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
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6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7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8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常用具体如下:
1夸张:
2对比:
通过比较,3衬托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9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0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1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2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
一、内容上:
首段和尾段:
字面义和象征义。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
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文章结尾:
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
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
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3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时间推移法空间变换法稳步换景法分门别类法、定点特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复习资料 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