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 2.docx
- 文档编号:7101101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8.14KB
考研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 2.docx
《考研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 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2
2014考研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古代音乐史)
上古音乐(先秦时期)
(1)远古时期:
从有文字记载到有阶级社会(9000年前到夏建立)
1·远古乐器:
鼓,陶钟,石磬,陶响器,陶铃,骨笛,骨哨,陶角,陶埙,笛柄杯。
(1)贾湖骨笛:
1986,1987,2001年,三次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距今9000多年-8600年,中期距今8600年-8200年,晚期距今8200年-7800年。
其中编号为M282:
20出土的一支骨笛距今8000余年,可吹奏完整的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
前两次共出土25支骨笛,完整的为11支,保存完整的可吹奏《小白菜》之类的曲目,反映原始先民对音高概念和音阶规律的认识,骨笛是我国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最早的乐器。
意义:
①具所挖掘的所有墓中都有骨笛做陪葬品,说明当时的音乐活动具有普遍性,同时表明至少八九千年前已有成熟的旋律性乐器出现。
②能吹奏《小白菜》这种五声性曲调说明距今八千年前后先民对音乐的需求,具有了乐律概念,某些骨笛能够吹奏六声音阶,也可推断出对音域音高的需求,音阶概念的成熟,必定与贾湖骨笛的历史一样的久远。
③结合同样在河南徽县出土的五音骨笛来看,位于中原地区的河南一带,黄河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五声,七声音阶成熟最早的地方
④贾湖骨笛的出土,改写了中国古代音乐史,将中国古代音乐文明至少提前了四千多年,实际上也改写了中华文明史,使我们能够了解到,距今八九千年前,新时期时代华夏文明已有较为成熟的音乐体系,他对于我们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2)龟铃:
乌龟壳,放入小石子,小石块,用来摇响,属于巫术活动,显示出巫术活动的场景,很多乐舞带有巫术色彩。
(3)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6000-7000年,①骨哨2-3个孔②陶埙1-2个孔,这两个乐器都构不成音阶,狩猎而用,骨哨吸引鸟,然后用陶埙将其砸死。
(2)原始乐舞
(1)原始乐舞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原始乐舞作品多记载于《尚书》、《山海经》、《吕氏春秋》、《礼记》等文献中。
(2)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村彩陶盆遗址,距今5000多年,陶盆内壁绘有图画,有舞蹈的女性孕妇和裸体男,反映出因自然条件恶劣,人容易夭折,而产生的生殖崇拜。
(3)新疆呼余壁岩画,甘肃黑山,广西,福建的岩画都有舞蹈的存在。
原始乐舞:
①葛天氏之乐:
表演形式: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què)”,八阕:
《载民》《玄鸟》《遂草术》《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帝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
②依耆氏之乐
③阴康之乐
④朱襄氏之乐
⑤刑天氏之乐
⑥弹歌:
黄帝时作的一首古歌谣,出自东汉《吴越春秋》,反映狩猎生活,说明原始音乐与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最早的音乐家是“夔(kuí)”
(2)夏商时期(4000年前)
音乐主要特征:
夏代少,商代多,特别中后期迁都殷,物品奢侈,过度娱乐的乐舞。
(1)夏朝(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①夏代乐舞《大夏》②夏代(河南与山西交界处)有了铜铸器物的出现。
1、铜铃(青铜做的铃)
2、单件的特磬(又叫肺石)西下冯特磬:
单件的磬不能演奏旋律,每件约为60-79cm,为单音,比较大,作为发出的一种信号。
(2)商代:
1·商朝乐器:
①磬:
音高为小字1组的升C1,对于音高有一定的追求,有固定音高的概念,但不是首调,提高了听觉的灵敏度,作为信号工具。
②编磬:
安阳殷墟,1935年出土编磬三具
③埙:
以五音孔居多,达到相当成熟的旋律乐器
④骨哨
⑤排箫:
河南鹿邑县大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
⑥铙(náo):
特铙,将近1米,“观之生畏,听之生畏”,是权势的象征,显示出等级观念,商代初步“礼”的观念
⑦编铙:
河南安阳,出土有3件编铙和5件编铙,其中每铙都能发出正鼓音和侧鼓音
⑧镛(yōng)
⑨铃
⑩铜鼓:
湖北崇阳县饕餮(tāo\tiè)纹铜鼓
(11)钟
(12)鼓(跟⑩联系起来)
2·商乐舞:
商朝是一个非常迷信的朝代,用甲骨文记录广泛,舞也应用其中,有雩(yú)舞,高跷舞,奏舞,众舞商代主要为“巫乐”和“淫乐”商朝进入我国青铜器时代,使商代音乐进入一个新时代。
3·商“巫乐”
①酣(hān)歌狂舞,漫无节制。
②华丽多姿,热闹非凡,形式多姿多彩,既有降神,求雨,驱傩(nuó)等浓厚的神秘宗教色彩,也不乏赏心悦目的男女爱情生活内容。
商“淫乐”创作华丽放荡的乐调,观不堪入目的歌舞,做通宵达旦之狂欢,充分暴露了奴隶主贵族荒淫奢侈的腐朽生活。
商的“巫乐”和“淫乐”是商代音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属于音乐范畴,后者属于宫廷音乐体系。
商代最早“礼”宣告权势。
(3)周朝(西周)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奴隶制最为鼎盛的阶段,共275年的时间)
1·西周雅乐:
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起来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所谓雅乐就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表演的乐舞,在周代实际上包括用于郊社、宗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
①大型雅乐:
维护统治,用于一切礼仪活动,周代开始制定用于宫廷宴饮、祭祀、大射等仪式,典雅纯正之意,节奏简单,速度慢,注重音响对比,以钟和磬为主要乐器。
②“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最重要的典礼之乐,简称“六舞”和“六乐”,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确立,雅乐应运而生,其中“六代之乐”被奉为雅乐最为典范,包括黄帝时代祭天神的《云门大卷》,尧时祭地神的《大咸》,舜时祭四望的《大韶》,禹时祭山川的《大夏》,商代祭先妣(bī)的《大濩(huò)》,周代祭先祖的《大武》。
它们最受统治者的推崇,能够起到维护奴隶制社会秩序的作用。
西周雅乐实际上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到登峰造极阶段的文化产物。
③小型乐舞:
羽舞,旄(máo)舞,人舞。
④西周:
敬鬼神而远之,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或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钟鼎文”,亦称“金文”。
西周青铜器显示等级秩序,行为规范,权利等。
2·西周的礼乐制度:
(1)概要:
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周公旦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等级社会制度,加强奴隶主阶级的社会的地位,同时也为了吸取前朝统治者荒淫无度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约的措施,礼乐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同时也使音乐成为礼的雇佣,为政治服务,最终是音乐丧失了他的真实性和独立性。
(2)礼乐制的具体实施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①不同等级所用的音乐在规模上有严格的区分,具体反映在两方面:
一是乐队的排列方式,乐悬制度(王:
宫悬,诸:
轩悬,卿:
判悬,士:
特悬),因悬挂乐器钟磬的多少来象征身份的高下,二是乐队的排列方式和规模有明确地规定,(天子四面,诸侯三面,卿两面,士一面),“佾(yì)”指舞队行列,天子(王)享受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②各种典礼仪式所用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实施过程有明确的规定,不能僭(jiàn)越。
(违反了就叫僭越)。
(3)八佾: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天子规定祭祀所用乐舞的规模大小,8行64人,具有方整性。
3·周代器乐分类法“八音”,中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西周时期已经很丰富,所谓“八音”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八个类别:
金(钟)、石(磬)、土(缶fǒu)、木(祝)、丝(瑟)、竹(萧、管)、匏(笙、竽)、革(鼓)。
说明了西周时音乐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燕乐艺术的成果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4)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可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
1·“礼崩乐坏”:
春秋时期形成的礼乐制度的崩溃,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文化下移②音乐等级制度的破坏③雅乐的衰落和“郑卫之音”的兴起。
2·郑卫之音:
我国周代郑国和卫国一代的民间歌舞,保留了浓郁的商族音乐风格。
东周:
编钟编磬地位下降,周王室地位低,春秋齐国,郑国等用自己的审美做音乐创作,雅乐存在一种僭越的形式存在,低一等级享受高尔等级的叫僭越。
3·大司乐:
西周时出现的音乐机构,由春宫中的官职而来,主要负责音乐教育,向国子,世子传授“乐德”“乐语”“乐舞”,这是我国最早的音乐学校。
4·《诗经》:
春秋时乐器种类增多,乐种增加,俗乐兴起,《诗经》又名《诗三百》,其内容分为三类:
①风:
包括15国的民歌基本上是北方民歌。
②雅:
一般是贵族之人的作品。
③颂:
一般是古老的祭歌乐舞曲。
5·春秋战国以丝竹为主,丝竹以“琴”为主,笙、竽、瑟也居多。
古琴:
有10弦,5弦,东汉时定下样子。
6·“宫商角徵羽”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阶名,即五声音阶中各音名称,表示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合成“五声”。
“五声”作为比较完整的音阶理论体系,至少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7·三分损益法:
一种用增加或减少弦长三分之一,往返交替不断求律的方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中国古人用弦长表计算乐律的一套理论,是按振动体长度来进行计算的,是一种弦长求律的方法,三分损益法上下相生到第十二律时,就出现了“黄钟不能还原”的现象,直到明代朱载堉“新法密律”才得以解决。
(十二平均律是把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等份)。
8·十二律:
周代形成的完整的半音结构的十二律,分为“六律(阳律)”---黄钟、太簇、姑洸(guāng)、蕤(ruí)宾、麦则、无射,“六吕(阴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9·《成相篇》:
战国时期出现的独特的说唱形式音乐,作者是荀子,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他们改变作风,施行开明的政治,在演唱形式上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节拍,伴唱,是最早的说唱音乐。
10·楚辞:
是战国时期流行在长江流域的一种歌曲题材,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文学家加工后形成的音乐形式。
楚辞实际上是以楚国历史、风俗、音乐,方言进行创作的有着独特文化传统和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
《九歌》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是广泛流传的民间祭歌,共有十一首歌曲。
11·曾侯乙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共125件乐器,编钟64件,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是出土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保存较好,音域比较难的一套特大型的乐器。
特点:
①曾侯乙编钟可演奏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中间部分可以演奏十二个半音,十二律齐备。
②用三分损益律和纯律的复合律制,中间的角钟有一钟双音的特点,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③钟体上有2000多个铭文,为当时的乐律学术,专家称之为当时的“乐理教科书”。
意义:
①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
②曾侯乙编钟也可称作是古代钟磬时代的金石之乐的典型代表。
③这套编钟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对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汉族;长袖舞,已有房中乐,有色情意味;特殊音律:
五音十二律《管子·地员》中记载)
12·“乱”:
《楚辞》奠定了曲式结构,在高潮处理中,运用“乱”,“乱”是一个音乐术语,是歌唱的煞尾,“乱”是作为热闹非凡的形容词来使用,“乱”首见于《诗经》,是《诗经》中常用的音乐处理方法。
13·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礼乐思想和以《乐记》为代表的礼乐思想。
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主流意识。
儒家礼乐思想的主要观点:
①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乐教”用音乐教化人民,“移民易俗,莫舍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②强调乐为礼服务,礼是根本(核心),乐是附庸于它。
③认为礼乐思想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孔子曰:
“仁者爱人”,统治者不能压迫人民,民本思想。
④确定了一个音乐的审美标准,提出了“尽善尽美”的标准,代表作为临淄的《韶》。
《乐记》是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比较集中的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原有23篇,现存其前11篇。
14·从社会学角度看音乐对社会的功能
主要观点:
①肯定音乐能表达情感,提出“物感心动”说。
②强调音乐和社会的关系,主张音乐为国家统治服务,“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③音乐有社会功能,可以统治民心。
④比较深入的意识到音乐的审美功能,强调音乐的审美感受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意义:
《乐记》贯穿了整个封建史,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集大成者。
中古音乐(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5、秦汉时期
1·2000年8月济南章丘出土乐器,编钟19件,编磬6套,具有西周一种双音性质。
2·乐府
①乐府: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秦朝建立,1926年2月6日出土一件“钮钟”钮上刻有铭文“乐府”二字,到了汉代,汉武帝对“乐府”机构进行了具有历史影响的大规模扩建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是主管民间俗乐的音乐机构。
②主要职能:
大规模,大范围的采集,记录,整理,民间歌谣,乐工对收集的民间歌曲进行加工配乐改编,创作并填歌词,演唱,演奏,司马相如就职于乐府,乐府第一位“协律都尉--李延年”。
音乐理论研究,“乐府”是一个综合职能很强,很全面的音乐机构,“乐府”一词到后来有了进一步的淡化,在内涵上有了进一步的延伸,除了指音乐机构外,还指乐府机构里面采用过的诗歌,再进一步,后人模仿这种民间歌谣演变成音乐体裁或诗歌体裁。
③意义:
乐府机构的建立主观上是为了宫廷的享用,客观上起了保存民间歌曲的作用,乐府重视民间歌曲的经验,为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3·李延年:
汉武帝时重要的音乐家,擅长歌唱,会作曲,有较强的组织才能是乐府的第一位“协律都尉”。
4·乐府歌曲分类:
⑴第一、二类是郊庙歌和燕射歌曲
⑵鼓吹曲:
秦汉时期得名并发展起来的鼓吹乐,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西汉时,根据乐器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又分为“鼓吹”和“横吹”代表作(黄汀tīng鼓吹、短萧饶歌)。
⑶横吹曲
⑷相和歌:
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两汉及魏晋时期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
汉代时由北方兴起,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后逐步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在“但歌”中加入乐器伴奏,即成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势是相和大曲,并且甚至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封建史上宫廷歌舞大曲最辉煌时的隋唐歌舞大曲。
⑸相和大曲:
相和大曲:
含有多段体的大型歌舞作品,为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势,结构分为“艳”“曲”“解”“趋”四个部分,《陌上桑》乃东汉时期的相和大曲,“艳”“趋”乃是引子和结尾,多为器乐演奏形式,“曲”是歌唱部分,“解”是器乐伴奏下的舞蹈部分,因此,“曲”和“解”是大曲的主体部分,构成了歌舞音乐之核心,说明两千年前,汉代的歌舞伎乐已经具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⑹清商曲:
中国历史上有一种享有“华夏正声”之盛誉的音乐,这就是魏晋时期的“清商乐”是由包含平调,清调,瑟调的周朝“房中曲”汉代的“相和三调”--魏晋时期的“清商三调”这样一个古老的汉族民间音乐传统的延续,南北朝以后,成为汉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因此“清商乐”是我国北方和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总称,但主要成分已是南方的民间音乐。
⑺舞曲歌⑻琴歌曲《胡笳十八拍》⑼杂曲歌
⑽近代曲:
隋唐时期杂曲
⑾杂歌谣:
历代民间谣谚和短歌童谣。
5·“和”为:
琴、瑟、萧、筑、箜篌、琵琶、笙、横吹。
相和调式:
平调、清调、瑟调---东汉又加楚调、侧调(相和三调/五调)
6·古琴独奏出现:
蔡氏五弄:
蔡琰所创的五首琴曲《游春》、《绿水》、《幽居》、《坐愁》、《秋思》。
蔡琰:
《胡笳十八拍》
7·乐府诗歌从风格来分为三个
①吴歌(都成周围,委婉,抒情,细腻,悠闲)
②西曲(健康之西,观长江中游,较为直爽)
③北歌:
(北方少数民族民间乐,粗犷,豪放)
8·秦商大曲:
伴奏乐器多,注重外来乐器(琴、瑟、琵琶、阮)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
1·《声无哀乐论》:
具有音乐美学思想,魏晋时期,嵇康,主要观点:
音乐不能表现喜怒哀乐这些主观情感,只能表现快慢,高低强弱。
提出了“心之与声,明为二物”的论断,实际上是表现对儒家礼乐思想的反叛和挑战。
贡献:
强调了音乐本体的规律,强调了音乐的形式,带有“自律美学”的观点。
嵇康两篇音乐论著《琴赋》和《声无哀乐论》。
2·演唱:
赋诗场景“竹林七贤”最为著名。
3·京房六十律:
汉代的京房所提出的六十律理论,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利用音律和第十二律之间的音差,损益推算,将一个八度分为六十律。
4·何天承新律:
南朝何天承在三分损益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创造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一个八度差0.1212,每个八度补0.0101。
5·纯律:
纯律的时间始于七弦琴。
6·古琴音乐:
①琴的形制(七弦、十二徵)在西汉时逐步趋于成熟。
②《琴操》东汉末年,出现的解说琴曲标题的古琴艺术专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述古代琴曲内容的著作,作者为蔡()。
③《广陵散》东汉末年产生于广陵地方的一首琴曲,题材根据琴曲标题,来自《琴操中的《聂政刺朝王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其曲谱经历了历代传授,最早见于明末朱权的《神奇秘谱》之中,全曲共15段。
④阮籍《酒狂》:
相传是阮籍创作的一首琴曲,载于《神奇秘谱》,琴曲以“借酒佯yǎng狂”为主旨,刻画了饮酒时醉意朦胧,步履蹒跚的神态及内心的绝望与痛苦,称谓上是我国古代琴曲中的珍品。
由姚丙炎打谱,采用三拍子节奏,音乐主题特点是将调式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嵌入大跳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
⑤《碣石调·幽兰》(文字谱:
丘明):
目前所见我国最古老的曲谱,谱本为唐人手抄本,“碣石调”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幽兰”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幽兰》是我国唯一的一首用“文字谱”保存下来的琴曲,“文字谱”的产生,为唐代的曹柔革新创造“减字谱”起到了启示的作用。
琴曲: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典型代表。
古琴和昆曲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一。
7·南北朝后期有位著名的西域音乐家是龟兹人“苏祗(zhì)婆”。
8·秦--南北朝时期器乐的发展:
①吹管类乐器:
以排箫、笛、羌笛、笳角为代表。
②打击乐器:
洛庄汉墓出土编磬,筑为主流的击弦乐器,先秦已有记载。
③弹拨乐器:
A.箜篌,分为卧箜篌和竖箜篌两张。
B.琵琶:
分为两类:
一类是:
秦汉时本土流行的共鸣箱呈圆形,直径的,隋唐时称为秦琵琶、汉琵琶、秦汉子,魏晋时期称为“阮咸”,即后世的“阮”,一类是魏晋时期共鸣箱呈梨形的曲颈五弦琵琶,是我国现通用的琵琶的前身,公元350年经印度传入我国,南朝时传入江南。
9·百戏:
汉代的百戏,上承周代的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
角觝(dǐ)、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10·歌舞戏:
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变化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奏或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重要的节目有《大(dài)面》、《钵头》、《踏谣娘》,戏剧演员的艺人叫做“优”。
11·①阮:
欧洲宫廷演奏,琵琶独奏为中世纪。
②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曹植比较早翻译佛经的。
③敦煌石窟,魏晋大使发掘。
④钱之乐《三百六十律》一年为三百六十三,三分损益只能无限缩小。
⑤荀勛(xun):
是我国古代律学史上第一个找管口校正数的人,他从管乐器的长度上找管口校正数,而明朝的朱载堉则从管口的内径不同找管口的校正方法。
(管上升律《三分损益》--不到五音,管口矫正为4cm--管口矫正法,管律《四通十二笛》标准音高。
)
7、隋唐五代时期
1·隋文帝杨坚:
开皇乐议:
郑译、万宝常、牛红讨论雅乐,运用梁的雅乐显示新气象,没有胡乐的音乐为正统音乐。
隋炀帝开辟京杭大运河。
隋唐:
宋齐梁陈,灭陈开始,历史上最繁盛时代之一。
音乐:
吸收西域音乐,向东传播。
苏祗婆将西域音乐传入宫廷,乐调为五旦(音高)、七声(调式),共三十五调。
2·隋唐宫廷燕乐的发展(隋唐时期宫廷音乐发展)
隋唐宫廷燕乐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
①隋:
“七、九部乐”隋唐以法令形式颁布了“七部乐”的燕乐体制。
一曰:
国伎,二曰:
清商伎,三曰:
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
安国伎,六曰:
龟兹伎,七曰:
文康伎,是以国名地名作为乐部名称,其中清商伎、文康伎是汉族的传统乐舞,其他则为兄弟民族和外来民族的乐舞。
隋炀帝时,又增加了康国、疏勒两个乐部,至此,隋代的“九部乐”的宫廷燕乐宣告完成。
②唐:
“九十部乐”唐代宫廷燕乐起初完全承袭隋代燕乐体制,至唐太宗贞观一年,废除礼毕即文康伎,后又废除了“天竺乐”,加入了“扶南乐”,将燕乐列为“首部”,形成了唐代的“九部乐”,唐太宗高昌后,又加入了“高昌乐”,形成了“十部乐”。
“十部乐”是根据产生这种音乐的国家,地域而命名,特点:
除了“清商乐”是传统的汉族音乐外,其余绝大部分来自外族音乐,说明唐朝宫廷伎乐,宫廷燕乐时期中,绝大部分音乐来自外来音乐,唐代政治经济文化获得高度发展和繁荣的同时,在对待外来文化上有非常开放的心态,敢于大胆的吸收,借鉴外来音乐文化,这一时期反映了中外文化的支流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隋唐的七、九、十部乐无论是汉族的乐舞或是外来乐舞,多数保留了原有的传统形式,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和乡土气息。
③“坐、立部伎”二部伎是晚于多部伎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多为唐代的创作乐舞,共有十四部乐舞,立部伎八曲,坐部伎六曲,二部伎以演出形式为区分标志,各有特色。
代表作品《秦王破阵乐》,唐:
特殊的乐伎为“花”《花间集》。
a.二部伎共有14部作品:
立部伎8曲:
《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太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坐部伎6曲《讌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b.主要区别:
坐部伎舞蹈人数少,最少为三人,最多为12人,注意个人技巧,表现细腻抒情;歌唱、舞蹈、器乐均为“堂上”表演,属小型歌舞。
立部伎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歌者、舞者人数众多。
乐队则站立“堂下”伴奏,属于大型歌舞。
全面反映了盛唐时期一个多世纪中宫廷创作歌舞音乐的面貌。
b.④歌舞大曲:
是一种综合乐器,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包括法曲、大曲、清乐大曲、胡越大曲,其结构基本分为三部分:
散序,中序,破,代表作《霓裳羽衣舞》。
⑤《霓裳中序一,》1186年,宋代姜夔在湖南长沙的故纸堆中发现的有谱无词且“音节闲雅,不类金曲”的商调《霓裳曲》,在十八中选一段填词,保存在《白石道人歌曲》中,一直流传至今。
⑥法曲:
隋唐宫廷燕乐中的器乐演奏形式《霓裳羽衣曲》:
散序:
缓歌缓舞,中序:
中歌中舞,破:
急歌急舞。
3·唐代的音乐机构(封建社会管理礼乐的地方)
⑴太常寺,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唐朝的太常寺下面隶属了“大乐署”和“鼓吹署”两个机构。
A.“大乐署”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管理制度相当严格,学习标准极高,是“太常寺”所属的主体结构。
B.“鼓吹署”:
专门管理仪仗中的鼓吹音乐,乃是卤薄和军乐的官署。
⑵教坊和梨园:
是为了适应唐代宫廷燕乐的需要,而设立的音乐机构。
A.教坊:
是宫廷中教习和管理音乐的场所,由皇帝直接委派内监任领导职务,教坊专习歌舞,弹家处于从属地位,均由女性入选,教坊集中了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
B.梨园:
因设于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梨园弟子是从太常寺乐工中精选的,有唐玄宗亲自组织安排,梨园可能是专习作曲,专搞器乐的组织,以“丝竹之戏”的器乐演奏为主。
4·变文:
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宣传宗教的一种说唱形式,其名来源于佛教语汇,内容多写佛经故事,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两人表演,一正面一反面。
5·唐代记谱法
⑴文字谱:
至今所见古琴记谱法的最早形式。
⑵减字谱:
由文字谱发展而来的古琴记谱法,由唐代曹柔完成,是用减字笔画拼成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 考研 音乐史 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