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能源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docx
- 文档编号:7100583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51.35KB
气体能源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docx
《气体能源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体能源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气体能源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气体能源:
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2014-3-1721:
28:
23 标签:
气体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天然气环境保护产业政策
文|李维明 戚爱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如何处理能源消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战略问题。
近年来,借助页岩气领域的突破,美国积极向清洁能源转型,并加快迈向“能源独立”政策目标。
这不仅对全球能源供求格局、地缘政治博弈、气候问题合作产生深远影响,更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近年来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剧,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
未来,我国的能源需求仍会持续增长,环境保护和减排的压力将会更大,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发展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煤制甲烷、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可燃冰”)等气体能源,既能有效缓解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减少排放等多重巨大压力,又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应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气体能源是高效、清洁、低碳的优质能源
气体能源是指在目前经济社会技术条件下,其常温物理状态为气态、可提供能量或动力的物质,一般为以甲烷(CH4)为主的碳氢化合物、氢和一氧化碳等分子量的可燃气体,主要包括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煤制甲烷和可燃冰等。
气体能源高效、清洁、经济、安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优质能源,具体以下特点。
一是使用范围广泛。
气体能源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发电、供暖、交通运输(燃气汽车)等领域。
二是利用效率高。
从原料生产、输送至发电的全生命周期来看,气电的能效约为40%,而煤电仅为30%,前者比后者高约35%。
三是可降低污染物及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
与等热值煤炭相比,每千立方米气体能源可分别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约4.33吨和0.0483吨,而且排放过程基本不含铅尘、硫化物以及可入肺颗粒物(PM2.5)等有害物质。
四是经济性较高。
虽然目前我国气体能源生产成本差距较大,但总体上低于进口气(管道气和液化天然气)价格约0.1~2.0元/立方米,比等热值汽油价格低20%~50%左右,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五是安全可靠。
气体能源输送便利,可用管道进行长距离输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液化提高储运的便利性。
同时,气电系统可接近我国电力负荷中心,不存在煤电、风电等出现的长距离输送和安全等问题,是最可靠的优质能源之一。
二、加快发展气体能源已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当前全球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关键调整时期。
虽然在经济刺激计划下,各国经济增长和全球各行业的发展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清洁能源行业发展的认识日趋相同,即抓紧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包括气体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
一方面,清洁能源的清洁性及技术可预见性使之成为全球能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当前,许多国家的核心利益与全球化石能源供需格局紧密交织,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关系。
为尽早摆脱束缚,各发达国家都在寻求多样化的能源解决方案,尤其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压力下,发达国家对在资源可获得性、技术可靠性、产业经济性等方面更加可控的清洁能源更加青睐,形成了全球范围内高度关注清洁能源的局面。
另一方面,美国页岩气的爆发式增长和大规模利用,扩大了美国国内的能源供给,改善了其能源消费结构,推进了能源独立的进程,正在引起全球能源供求格局的重大改变。
2005-2012年,美国天然气产量增加32.5%,占国内能源产量的比例由26.7%上升到31.1%;天然气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耗比例由22.5%上升到27.3%,加上国内石油产量提高等原因(美国石油自给率从30.1%大幅提高到54.5%),总的能源自给率从69.2%迅速提高到81.0%(据EIA资料)。
美国国内气体能源供给的大幅度增加,给美国带来了能源价格降低、国民收入提高、就业增加等诸多好处,同时提高了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降低其对外能源依赖,增加了在气候谈判中的筹码。
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也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发达国家积极发展气体能源。
日本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可燃冰的勘探开采及技术研发,在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实验室模拟、勘探技术及数据处理等方面已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在近海海底可燃冰中提取甲烷的关键技术体系,2019年前有望将海底可燃冰采掘技术投入实际应用,届时日本将商业开采可供其消费100年的可燃冰资源。
美、日等发达国家大力投入气体能源,既着眼于摆脱金融危机和经济困境,也致力于在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上把握主导权、增加国家间政治博弈中的砝码,更是在战略上抢占未来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为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积蓄力量,为掌握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动权做好准备。
三、加快发展气体能源是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短缺和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能源大战略布局中,加快发展气体能源将是我国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途径中最具可行性的一个战略选择。
一方面,资源丰富的气体能源应成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决策的重要选择。
近年来,我国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至2012年底分别达到58.0%和29.3%,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4.3和13.4个百分点。
据有关资料,到2050年全球气体能源可采资源量约为1500万亿立方米,按目前消费水平可供使用500年。
我国气体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地质资源量约为220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约为132万亿立方米,相当于1056亿吨油当量),具有大规模发展的潜力,具备成为未来主流能源的资源基础。
其中,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52万亿立方米,最终可采资源量约32万亿立方米;页岩气资源与常规天然气资源相当,可采资源量约为25万亿立方米;埋深2000米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约为36.8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约10.8万亿立方米;煤制甲烷产量2020年有望达到2000亿立方米;可燃冰地质资源量约为83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南海和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等区域。
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气体能源应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重要选择。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将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将达到2300亿立方米,2020年、2030年分别有望达到4000亿立方米和8000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分别为10%和15%左右。
预计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我国气体能源在新增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可分别达到25%、35%和45%,每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分别达到13亿吨(二氧化硫1500万吨)、30亿吨(二氧化硫3400万吨)和48亿吨(二氧化硫5400万吨),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率2020年、2050年可分别达到20%和50%左右。
因此,加大力度发展气体能源,可显著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以及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将成为有效缓解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
四、我国气体能源产业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形成基本政策体系
“十二五”是我国气体能源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等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气体能源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首先,市场供需快速有序增长,对人民生活影响程度日益加深。
2000年以来,国内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12%,消费量年均增长16%。
2012年,天然气产量约为107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消费量约147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5.4%,比2000年提高3个百分点;用气人口约为2亿,占总人口的15%、城镇人口的28%(据国家能源局公开资料)。
其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形成“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的供气格局。
管道快速发展,到2012年底,建成管道(不含城市配气管道)总里程约5.9万千米,覆盖了除西藏、台湾外的所有省区,全国基干管网初步形成。
管网密度为0.0062千米/平方千米,相当于美国的1/8、法国的1/11、德国的1/17。
第三,勘探和开发技术能力增强,装备自主化水平提高。
初步形成了岩性地层气藏和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等理论以及以地球物理识别为核心的气藏勘查技术;攻克超低渗透气藏经济开发以及高含硫化氢气田安全开采、集输处理和驱油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3000型大型压裂车、可钻式桥塞等页岩气关键装备研制有所突破;基本掌握了大型煤气化设备和甲烷化关键技术;可燃冰勘探技术、海底采掘技术研制有较大进展;以西气东输、广东LNG接收站等一批重大工程为依托,实现了X70、X80钢级管材国产化;大型LNG运输船国产化工作顺利推进。
20兆瓦级电驱、30兆瓦级燃气轮机驱动离心式压缩机组总成满负荷试验成功。
目前,我国气体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制定并实施了气体能源的总量目标、优惠上网电价等政策措施,通过开展资源评价、组织矿业权招标、推进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建设等方式逐步落实。
主要包括:
一是制定并实施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发展规划》、《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确定了国家气体能源发展的近期和中远期总量目标;
二是通过开展页岩气探矿权出让招标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了矿业权市场化探索,为多种投资主体平等进入页岩气勘查开发领域创造了机会;
三是出台了《关于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工作实施意见》等政策,初步建立了煤层气发电成本的全社会费用分摊机制;四是出台了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利用补贴政策,对页岩气、煤层气开采企业分别给予每立方米0.4元和0.2元的补贴,建立了支持技术研发、示范基地建设、市场应用等各方面的财政投入政策框架;五是初步建立了促进气体能源发展的税收体系,实施了对煤层气开采企业免征所得税、煤层气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即按13%的税率征收再返还8个百分点)等政策。
五、我国气体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气体能源资源丰富、应用前景广阔,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
市场准入、市场监管以及市场退出机制有待健全,主要表现为:
上、中、下游之间和每个环节内部出现局部垄断性市场,导致市场分割;市场主体地位不平等,非国有投资主体很难介入,导致不公平竞争;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市场管理政策政出多门、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导致无序竞争。
特别是矿业权管理及监管(包括招投标、储量评审、勘探开发监管等)制度不够健全,政策缺位和有效监管的缺乏使得“乱采滥挖”现象频现,导致无序开采和资源浪费。
二是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
国内天然气价格一般由井口价格、管输价格和配送价格组成。
井口价格反映天然气勘探、产能建设和开采的成本,是天然气的出厂价格;管输价格则主要包括输气管线建设和运营成本,它与井口价格形成了天然气到达各省市的门站价格;配气价格包括天然气到达各省市门站后各级天然气支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最终形成了用户价格。
目前,我国对天然气价格实行严格监管,现行的天然气价格政策存在一系列问题:
单一的政府指导价不能充分反映资源成本和市场供求;管输环节定价不能适应联网供气的要求;配气环节定价不能充分体现出灵活性和公平性;与替代能源价格相比天然气价格偏低等。
三是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气体能源法”,从气体能源的勘查开采、进口、运输和配送、储备到终端用户等各个环节,缺乏专业性、综合性和涵盖上中下游整个产业链的完整法律体系。
在输气管网、配气系统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不够明确。
现代化的气体能源行业技术规范与标准仍不够完整和规范。
四是开发利用技术滞后。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气体能源开发的技术与工程实践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缺乏适用于我国气体能源地质条件、系统成套的开采技术以及部分单项配套技术设备,开采方法、开采技术和开采设备都比较落后,如我国自行研制的钻机远不能完全满足要求、钻井工艺落后、钻井设备不配套等;关键开采技术有待突破,主要包括储层预测与评价技术、完井技术、多段压裂技术、多井同步压裂等技术;燃气汽车发动机制造技术、大型LNG加工设备和载运工具等都相对落后;联合循环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等。
六、提升气体能源的战略地位,健全和完善气体能源产业政策,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强劲发展势头,我国气体能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期,在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发挥关键作用还需要一段时期。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必须提早对能源的供给安全和竞争力进行战略布局,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能源产品和技术多元化的供给渠道,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加快开发国内丰富的能源资源,实现国际国内两个能源市场之间的有效互动,确保能源供给能够支持我国的现代化发展。
为促进气体能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健全和完善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
一是提升气体能源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加强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
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气体能源的战略价值和重要意义,切实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部署中予以统筹考虑,提升其在能源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通过制定和实施气体能源“十二五”及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出台相关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积极促进我国气体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在产业政策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气体能源的利用政策,使市场在气体能源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财税政策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对页岩气、煤层气、可燃冰等气体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尽快清理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在金融政策方面,应进一步完善绿色保险、绿色金融政策,为页岩气、煤层气开发提供金融支持。
二是加快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和矿业权管理制度,扩大市场准入。
尽快制定和完善“气体能源矿业权管理条例”等市场准入和矿业权管理制度,明确准入方式、准入主体、准入规则以及退出和流转机制。
第一,扩大市场准入,制定民营资本、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等以独资、参股、合作、提供专业服务等方式参与投资开发气体能源的具体办法。
第二,完善矿业权管理制度,处理好气体能源矿业权与其他矿业权重叠的问题,切实保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强化矿业权退出机制,对拥有矿业权但在规定期限内达不到投入或产出要求的,要强制退出。
第三,加强气体能源矿业权流转市场管理,为防止过度炒作矿业权,对气体能源矿业权流转应制定必要的规制和流程,如应满足一定期限和达到一定投资量后才能流转,进一步加强对有形和无形市场交易载体的监管,规范交易秩序。
三是尽快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变化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充分发挥价格在调节供求关系中的杠杆作用,并为天然气价格最终市场化奠定基础。
研究和建立上中下游价格联动机制。
研究和建立国家级天然气交易市场。
四是深化我国气体能源管网等基础设施领域的监管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和完善管网运营和服务环节的市场准入政策,对运营资格实行准入制度,确保运营主体承担责任的能力,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作为运营主体的基本条件。
尽快实施管网互联互通及向第三方提供接入服务,加强对接入条款、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的监管,以确保运营主体提供非歧视性服务,为培育竞争性市场创造条件。
进一步明确运行调节和供气保障责任,供气调节应由运营主体负责,应急保障应由能源主管部门负责,管网业主与运营主体应承担储气和储备义务。
尽快结束我国管网等基础设施缺乏监管规则的状况,逐步构建与国内气体能源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为气体能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五是严格地下水保护与环境污染执法。
尽快出台常规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开发的压裂液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气体能源开发水力压裂操作-地面集输标准以及与水力压裂相关的水资源管理办法。
进一步强化气体能源开发监管。
在井场开发与钻井准备、钻井与生产、废水存放与处理、气井堵塞与弃用、气井调查与强制执行等五个方面进行有效监管;强化对排放源的监督管理,对排放源实施生产全过程控制;加强大气污染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六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技术能力。
支持气体能源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投资等提高生产效率。
扶持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进一步提升技术能力并建立核心竞争力。
着眼于关键技术突破,尽快对页岩气开采、可燃冰开采、煤制甲烷、燃气汽车发动机制造、联合循环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碳俘获与存储等六大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进行战略规划布局,同时对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提早部署。
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实施自主化依托工程推进气体能源装备的自主化、国产化,全面提升气体能源设备技术本土化水平。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原载《国际石油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气体 能源 中国能源 战略 必然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