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7097225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8.31KB
学年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学年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学年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反思1.草原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
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
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
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最好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
你去过草原吗?
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板书:
1.草原)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qi)渲染(xun)迂回(y)蒙古包(mng)襟飘带舞(jn)鄂温克()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
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
潇洒自然,不拘束。
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
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翠色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鄂温克: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
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
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
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
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
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
齐声说: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
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
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你听到了什么呢?
你想到了什么呢?
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
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
1.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
2.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
3.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
(迎接客人)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
(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
“哇!
这场面好盛大呀!
好热情呀!
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
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
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
_。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
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板书设计1.草原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反思:
1.出示草原的图片,播放草原的民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感受草原的美。
2.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画面中感受蒙古族人的热情与好客,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形成“民族大团结”的新理念。
2.丁香结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
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难点:
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
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
(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2.丁香结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参差(cnc)芭蕉(b)衣襟(jn)妩媚(w)“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
课文中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
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
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
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
忧愁怨恨。
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
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等描写了丁香花。
(主体是写丁香花的外形)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由丁香结谈感受。
(主体是写丁香花的感悟)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形态、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接着从诗句入手,由微雨引发丁香“结”,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需要有豁达的胸怀。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
学生总结,老师概括:
一、赏花二、悟花3.导入新课。
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花”,接下来请走进“赏花”感受一下花的美,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赏花”,发挥想象,体会花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
丁香花像什么呢?
给你什么感觉呢?
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语呢?
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生:
“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生:
“窥”这个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小,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活力的!
生:
“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后感到一种振奋!
老师相机出示语句。
(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请发挥想象。
“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又是一种怎样的香呢?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谈谈你的理解。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生:
丁香花有白有紫,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
在这仙境中,怎能不让人展开神奇般的想象呢?
想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生:
说丁香花的香啊,真的很神奇!
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又不是迎春花的那般单薄,它香得比较特别,只要用鼻子一嗅,那香味就飘出来了。
更别具一格的是,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真美!
(5)出示句子: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谈一谈。
生:
表面写出来丁香花的多,实际上在讴歌丁香花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花,让人越看越精神振奋!
生:
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欢丁香花,因为花儿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希望,所有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的文学梦。
2.总结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梳理关键词:
形态颜色香味感受三、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样子,自然过渡到写“丁香结”,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2.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么?
(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
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
“丁香空结雨中愁”!
这画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怨愁与理不断的思绪吗?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理不清的忧愁。
作者仅仅在写丁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花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
请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自由朗读,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
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
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
没有了愁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生:
人生中离不开怨愁,但不能一味地怨愁,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会打开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
怎样才能打开人生中的心结呢?
就是要有豁达胸怀!
生:
我觉得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这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
只要我们有梦想,一切小小的结终将会打开的,因此不要忧愁!
4.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文后的题目。
板书设计板书丁香结形状颜色香味胸怀豁达生活乐观无限愁怨教学反思:
1.出示丁香结的图片,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想象中感悟出丁香花儿的美,感悟出丁香花儿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要引导学生抓住字词、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感悟。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古诗句,想象画面与意境,初步理解丁香结的含义,接着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深入理解,畅谈自己的体会,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这样会让学生懂得“借物喻理”的写法,而且明白其道理。
3.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
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
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
王维说过: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
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2.师板书课题3.古诗词三首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
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
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
(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
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生:
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
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
生:
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
“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
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
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
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
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俗话说得好: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西湖边是杭州美景之一。
今天我们随宋代大诗人苏轼一起去西湖看一看美景。
2.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
3.初学古诗,感知意思。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学。
黑云翻墨:
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
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
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4.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景美。
出示诗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云:
黑雨:
白“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
请说一说。
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
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
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出示诗句: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
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
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1)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色、声来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借景抒情。
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品读上阕。
出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此时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呢?
学生结合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 语文 第一 学期 单元 教案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