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实验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 文档编号:7093148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4KB
四川成都实验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四川成都实验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成都实验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成都实验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四川成都实验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有的学者虽然承认“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入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人们脑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国人的具体行为中发生作用的问题”的观点,但同时担心地方史“难以回答政治为什么会在超地区的范围内如此前无古人地改变着整个生活世界的问题”。
一句话,他们就是认为社会史难以完成学科整合的历史使命。
很显然,这种担心的本质就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仍把社会史当作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了,那么自然也就由此推论出社会史是没有能力解读政治史的。
首先,我们仍认为社会史是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是观察历史的一种新视角,不论是地方史还是跨地域的整体史。
作为方法论的社会史是有能力驾驭跨地区的宏观政治的,其中最基本的理由之一是,地方视野里的政治史研究,有些选题本身就是在解读跨地域的国家政治的总体演变轨迹。
其次,从社会史对政治史研究的实际操作要求看,这种担心更是没有必要。
从地方社会去解读整个国家的宏观政治,是从各自地方历史场景出发,通过对地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考察国家的宏观政治在这个地方的实施以及演变情况的。
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复杂、经济文化发展历来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所以国家的宏观政治,包括法律法规、各种措施和制度等在各个地方的贯彻执行不可能是整齐划一、完全相同的。
即便是在国家政治强烈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近代,国家政治在各地的实施也不可能“刚”性到一成不变的程度,它总会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做出某些适当的调整。
近些年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在社会史这里,或者说与传统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脱离具体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时空坐标点上的。
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就可以把国家的整体政治在各个地方的具体实施状况较为全面地展现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进而揭示国家宏观政治的总体发展脉络。
既立足于“地方”,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地方”,相比之下,过去的传统政治史正是缺少这种微观细致的考察。
在脱离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的那种宏大叙事框架下的填充式研究,由于“缺乏解释能力和叙述魅力”,很难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僵化呆板和“机械教条的图解”的缺憾局面,以至于“人们在政治史的表述中除了了解到堆积出的一系列事件序列和机械的制度描述外,根本无法感受到中国政治运作奇诡多变的态势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意义”。
而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恰恰能够改变这种状况。
把国家的宏观政治放置到一个区域(或叫地方)具体的历史脉络中去理解,通过各个地方这一视野,我们能够窥探到整体政治史这张地图,而且所看到的这张整体史的地图较之从前更为多姿多彩和真实可靠。
(选自王海燕、宋馥香《从“地方”到“整体”—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探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学者担心地方史“难以回答政治为什么会在超地区的范围内如此前无古人地改变着整个生活世界的问题”,本质就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研究方法。
B.过去的传统政治史研究脱离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由于“缺乏解释能力和叙述魅力”,很难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僵化呆板和“机械教条的图解”的缺憾局面。
C.社会史是有能力驾驭跨地区的宏观政治的,其原因是地方视野里的政治史研究,有些选题本身就是在解读跨地域的国家政治的总体演变轨迹。
D.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既立足于“地方”,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地方”,可以揭示国家宏观政治的总体发展脉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社会史这里,或者说与传统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脱离具体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时空坐标点上的。
B.过去的传统政治史缺少微观细致的考察,而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正是弥补了这一不足。
C.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能够改变“人们在政治史的表述中除了了解到堆积出的一系列事件序列和机械的制度描述外,根本无法感受到中国政治运作奇诡多变的态势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意义”的状况。
D.承认“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入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人们脑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国人的具体行为中发生作用的问题”的观点的学者,就是认为社会史难以完成学科整合的历史使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各个地方的视野去理解国家的宏观政治,我们能够看到比以前更多姿多彩和真实可靠的整体政治史,而且能了解到整体的政治史全貌。
B.如果有学者仍然把社会史当作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那么也就自然推论出社会史是没有能力解读政治史的错误结论。
C.近些年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国家的宏观政治,包括法律法规、各种措施和制度等在各个地方的贯彻执行不可能是整齐划一、完全相同的。
D.国家政治在各地的实施总会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做出某些适当的调整,不可能“刚”性到一成不变,即便在国家政治强烈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近代也是如此。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仇恨
安勇
袁正谷和袁丰登做了一辈子的仇敌。
在我看来,这两个人都有置对方于死她地的决心和勇气。
比如说吧,一条路,如果袁五谷刚走过了,袁丰登就说啥也不肯再走,宁可绕远走另一条路。
实在没有另一条路呢,袁丰登在这条路上走一步,就冲着想象中的袁五谷的背影吐一口唾沫,再走一步,又吐一口唾沫。
吐完了就骂一句:
袁五谷你真不是个人。
当然了,袁丰登也是如此。
我十岁那年,袁五谷从乡政府调到了县政府。
转年,袁丰登从乡中学调到了县教委。
没多久,上级就开始调查袁丰登的问题,查来查去发现,袁丰登这个问志是清白的,没啥问题。
袁丰登也弄明白了,是袁五谷给上级写了封信揭发他的问题,意思就是想把他再弄回农村去。
不久后,上级又开始调查袁五谷,查来查去,这个同志也是清白的。
不用问,是袁登回报了一封举报信。
某一天早晨,在县医院旁边的一座石拱桥上,袁五谷和袁丰登狭路相逢了。
两个仇人一东一西,像两轮不共戴天的太阳似的,升到拱桥中间的弧顶处时,就同时停住了。
袁五谷不说话,拿眼晴使劲瞪着袁丰登。
袁丰登也不说话,拿眼晴使劲瞪着袁五谷。
他们俩的影子投到桥下的河水里,一个伸着脖子,另一个也伸着脖子,看起来像两只斗架的公鸡。
袁五谷不肯让路,袁丰登也不肯让路,都是钉子似的,在桥上钉着。
后来,两个人,四只眼,都瞪得要冒血了,四条腿也不停地打哆嗦。
这才同时把头转过去,冲后面“呸”地吐一声,下桥,找另一条路去了。
隔着河他们又同时回过头来,冲着对方“呸”了一声。
袁五谷和袁半登虽然仇深似海,但他们俩对我都非常好,他们一个是我的亲二叔,另一个是我的亲三叔。
而且在我心里,他们也都是挺不错的人。
我一直想搞清楚,在他们这对亲兄弟之间到底理藏着什么仇恨?
当然了,我更希望他们能解开心里的疙瘩,丢开仇恨。
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相处,不是更好吗?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问过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二叔和三叔是为什么成为仇人的?
但每次问,他们都摇摇头说不知道,知道的就是他们俩有仇。
没办法我只好去问两位当事人,在这个问题上,二叔袁五谷和三叔袁丰登的回答是相同的,他们都告诉我六个字:
袁丰登(五谷)不是人。
我如果接着问为什么就不是人了呢,他们就都瞪着眼睛大发雷霆,摆出一副恨不得吞了对方的架势,闭口不提。
在二叔和三叔之间到点发生了什么事,成了我心头最大的一个疑团。
后来我又问过好多人,他们都知道二叔和三叔有仇,有大仇,但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仇恨的根源。
我二叔袁五谷在七十岁那年得了重病,临死指名要见我最后一面。
我握着他的手泪流满面,想不起来该对他说点什么,最后竟然又问了他和三叔的仇很。
已经奄奄一息的二叔听到三叔两个字,立刻瞪圆了眼晴,从喉咙里挤出几个字:
他不是人。
这也是二叔临死说的最后一句话,算是他的遗言吧!
二叔死后,三叔大笑了三天,逢人就说那个不是人的家伙袁五谷死了,第四天早晨睁开眼睛,三叔还准备接着笑时,突然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
我们大家赶到时,三叔已经不行了,如果三叔也死了,师么我心头的疑团就永远也解不开了,所以一见面我就毫不犹豫地问三叔。
当时,三叔的脸上还有一缕没来得及绽放的笑容,那笑容花骨朵一样在肉皮里含着。
这次三叔没有告诉我袁五谷不是人。
他好像仔细想了想,然后重重地摇了摇头,告诉我四个字。
四个宇刚说完,一歪头就走了。
我三叔袁丰登的墓地在县城的一小山上,左边是棵老松树,右边是另一个墓地,是我二叔袁五谷的墓地。
安葬了三叔后,我在两个叔叔的墓碑前哭了一整天,边哭边想着三叔说的最后四个字,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三叔说的竟然是:
记不清了。
这四个字是三叔在世上说的最后一句话,也算是他的遗言吧!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谷丰登”象征着物阜民丰、安居乐业,寄寓了人们最美好的心愿,但小说中却五谷反目、丰登成仇,这样的设置充满了讽刺。
B.小说开篇就指出了袁五谷和袁丰登是“仇敌”,既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又自然引出了后文中两人互相敌对的荒唐故事。
C.作者计划着让二叔和三叔解开心里的疙瘩,让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相处,可见他早就料到他们二人之间应该并不存在什么深仇大恨。
D.二叔和三叔为了一桩“记不清”的仇恨而老死不相往来,情绪的膨胀会让人失去理智的判断,仇恨中的生存状态令人悲叹。
5.文中画线段落生动再现了三叔在二叔死后的反应,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6.“不是人”这几个字在文中出现多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树对泥土的情谊
卢晓琳
1917年,牟善初出生在山东日照一个农耕家庭。
1943年,牟善初从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当时毕业生有“军用”和“民用”两个去向,自己抓阄决定选择哪一个。
牟善初抓到了“民用”,这让立下“奔赴战场,驱赶日寇,还我河山”志向的牟善初非常失望,恰好一位抓到“军用”的同学因种种原因不能从军,于是二人私下进行了调换。
第二年,牟善初如愿奔赴云南腾冲抗日前线,当上了手术队上尉军医,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和战友们抢救了一个又一个抗日军人的生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974年,牟善初调入解放军总医院工作。
该院老年心内科名誉主任叶平深感牟老为祖国医学事业培育人才的赤诚之心,“牟老指导过无数学生的论文,无论多忙都对论文仔细修改和把关,但从不在文章中署名第一作者,他说要多把机会让给年轻人。
”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强这样描述牟善初对学生的指导:
“实验数据若有不准确,必须重算;实验动物缺失一只,必得补齐;论文中的每一个英文单词他都细心校正。
”
95岁前,每天8点准时上班——“病人有事,随时叫我”
我国隋唐名医孙思邈曾云:
“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牟善初的学生、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小鹰永远忘不了1992年春节前的一次抢救。
患者因肺心病心力衰竭,憋喘明显,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仍无明显起色。
血生化和动脉血气报告提示,复杂的酸碱平衡紊乱可能是重要诱因。
心中没有把握的李小鹰拨通了牟善初家的电话,时已深夜两点钟,窗外大风卷着漫天雪花肆虐。
“我马上就来。
”牟善初在电话里说。
当病区的电梯门打开时,李小鹰仿佛看到了“圣诞老人”:
75岁的牟善初大步跨出电梯,羽绒服上落了一层厚厚的雪花,急切出门都没来得及换上棉鞋的牟善初,脚上的一双布鞋已然湿透。
“老师见我第一句话是,‘病人怎么样了?
’他仔细检查究病人后就指导我们抢救,直到病情稳定下来,就这样在病房守了一夜。
”
令老年肾内科护士长张瑞芹非常震撼的是,牟善初一直到95岁,每天8点准时上班,每周三、五去病区查房、会诊,每次在病房里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每两周还去一次药房了解新药。
“我和患者就像大树对泥土的情谊。
”在牟善初90岁生日上,老人说的这句话让秘书周桂芳感慨不已。
在临床,时间全给病人
“治病救人不是索取,更不是交易,知识和技能是人民培养的,解除病人的痛苦是我应尽的责侄。
”百岁老军医牟善初在回忆文章《暮年忆旧》里的话语铿锵有力,“我的座右铭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在牟善初的二女儿牟小芬眼里,双休日里爸爸极少在家,更别提工作日下班后的时间了,她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爸爸被急救电话叫到病房抢救病患。
当记者想看看近期的“全家福”照片时,牟小芬有些无奈地笑着拿出唯一一张20世纪60年代初期拍下的“全家福”。
面对记者的不解,牟小芬说:
“爸爸除了忙临床的事,还要带研究生,好不容易有点空闲,也都用在了图书馆和他的书房。
记得有次我生病了,希望爸爸带我到医院看病,他说病房冈巧刚收治了一位病危患者,要去抢救,让我自己到门诊找某巢医生。
”
生活上极尽简朴的牟善初至今还穿着带补丁的衬衣扣袜子,但他对待群众从不吝啬。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牟善初就拿出5万元钱为家乡建希望小学。
中国工程院颁发给牟善初15万元的奖金,他分文未取,全部捐给医院设立了“牟善初医疗保健科研奖励基金”,为年轻人的成长进步铺路架桥……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40余年,牟善初成绩斐然,多次获得国家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4次获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
但他对此看得很淡,不仅“支持”家人当旧物处理掉自己多年获得的荣誉证书,就连评院士的机会也不在意,至今仍是“医院院士墙上唯一不是院士的专家”。
不过,在总医院人的心目中,牟善初不是院士,胜似院士。
(李师荀《百岁军医牟善初:
“改写”老人寿命的医学泰斗》)
②20世纪70年代末,牟善初高瞻远瞩,组建了全军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学科,成果一批又一批,享誉军内外、国内外。
他主编了《现代老年急症学》《现代老年肾脏病学》《新编内科学》,参编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涉及的老年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痛、兔心痛、、骨质疏松、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几十种。
这些著作和论文,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有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姜天骄《百年淬炼“医中大将”》)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牟善初早就立下“奔赴战场,驱赶日寇,还我河山”的志向,后如愿以偿赶赴抗日前线,抢救军人生命,他不仅是一名医者,也是一位军人。
B.牟善初对学生论文的修改和把关从不马虎,具体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实验动物数量的完整,甚至细心到每个英文单词的正误。
C.牟善初75岁那年,在接到医院的求助电话后,不顾深夜漫天飘雪,鞋都来不及换,连忙赶到医院,仔细检查病人情况,指导抢救。
D.牟善初一心扑在工作上,多在医院,极少在家,更别提陪家人了,“全家福”也只有一张早年拍下的,面对家人的埋怨他毫不在意。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牟善初有着赤诚报国的坚定信念和医者本色,也有大爱精神,他生活极尽简朴,却拿出资金建希望小学,设立基金鼓励年轻人。
B.牟善初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组建了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成果累累,享誉国内外。
C.牟善初编写医学著作,发表沦文,涉及几十种老年疾病,这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有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因此获得多个国家级奖项。
D.牟善初花心思指导学生论文,但从不在文章中署名,连多年的荣誉证书也当旧物处理掉,甚至也不在意评院士的机会,可见他淡泊名利。
E.这则通讯介绍了牟善初的崇高人格和大情怀,激励着当代人,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同时又通过牟善初周边人和亲人对他的描叙,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9.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树对泥土的情谊”的内涵的理解。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丰稷,字相之,明州鄞人。
登第,为谷城令,以廉明称。
从安焘使高丽,海中大风,樯折,舟几覆,众惶扰莫知所为,稷独神色自若。
焘叹曰:
“丰君未易量也。
”知封丘县,神宗召对,问:
“卿昔在海中遭风波,何以不畏?
”对曰:
“巨浸连天,风涛固其常耳,凭仗威灵,尚何畏!
”帝悦,擢监察御史。
入为殿中侍御史。
上疏哲宗曰:
“陛下明足以察万事之统,而不可用其明;智足以应变曲当,而不可用其智。
顺考古道,二帝所以圣;仪刑文王,成王所以贤。
愿以《洪范》为元龟,祖训为宝鉴,一动一言,思所以为则于四海,为法于千载,则教化行,习俗美,而中国安矣。
”扬、荆二王为天子叔父,尊宠莫并,密令蜀道织锦茵。
稷于正衙论曰:
“二圣以俭先天下,而宗王僭侈,官吏奉承,皆宜纠正。
”既退,御史赵屼谓曰:
“闻君言,使屼汗流浃背。
”
帝亲政,以集贤院学士知颍州,又出知河南府。
徽宗立,以左谏议大夫召,道除御史中丞。
入对,与蔡京遇,京越班揖曰:
“天子自外服召公中执法,今日必有高论。
”稷正色答曰:
“行自知之。
”是日,论京奸状,既而陈瓘、江公望皆言之,未能动。
稷语陈师锡等曰:
“京在朝,吾属何面目居此?
”击之不已,京遂去翰林。
时宦官渐盛,稷怀《唐书•仇士良传》读于帝前,读数行,帝曰:
“已谕。
”稷为若不闻者,读毕乃止。
稷尽言守正,帝待之厚,将处之尚书左丞,而积忤贵近,不得留,竟以枢密直学士守越。
蔡京得政,修故怨,贬海州团练副使,安置台州。
除名徙建州。
卒,年七十五。
建炎中,追复学士,谥曰清敏。
初,文彦博尝品稷为人似赵抃,及赐谥,皆以“清”得名。
稷三任言责,每草疏,必密室,子弟亦不得见。
退多焚稿,未尝以时政语人。
所荐士如黄庭坚、马涓、陈瓘、陈师锡、邹浩,皆知名当世云。
(选自《宋史》,有删改)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明足以察万事之统 统:
系统、规律 B.思所以为则于四海 则:
准则、法则
C.扬、荆二王为天子叔父,尊宠莫并 并:
并列、相比 D.蔡京得政,修故怨 修:
整理、归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第犹登科。
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古代科举分童子试、乡试、京试,京试中者分三甲,一甲的前三名称为登第。
B.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先秦的天子、诸侯、大夫、邑宰都设置御史;国君设置御史,从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宗,帝王的庙号。
从汉代起,始帝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称为太宗、世宗等。
徽宗即宋徽宗,是宋朝第八位皇帝,曾经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D.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是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翰林学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丰稷勇敢无畏,面对风暴镇定自若。
跟随安焘出使高丽,中途海上刮起大风,桅杆被吹断,船几近倾覆,众人惶恐,而他神色自如。
B.丰稷善于雄辩,敢于进谏。
他任殿中侍御史时,给宋哲宗直言上疏,希望陛下用英明和智慧使自己的言行被千载之人所效法。
C.丰稷为官正直,敢于直言弹劾奸臣。
他入宫与蔡京相遇,指责蔡京奸邪的情形,并上奏弹劾不止,使蔡京离开翰林。
D.丰稷指责权贵直爽,但政事守密很严。
他起草奏疏,即使子弟也不给看;他担任尚书左丞,虽因蔡京报复被贬官,但也不把政事告诉别人。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对曰:
“巨浸连天,风涛固其常耳,凭仗威灵,尚何畏!
”帝悦,擢监察御史。
(5分)
(2)时宦官渐盛,稷怀《唐书•仇士良传》读于帝前,读数行,帝曰:
“已谕。
”稷为若不闻者,读毕乃止。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秋来
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注释】①桐风:
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
壮士:
诗人自称。
②衰灯:
暗淡的灯光。
络纬:
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天气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
③青简:
青竹简。
一编书:
指诗人的一部诗集。
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
④不遣:
不让。
花虫:
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
蠹(dù):
蛀蚀。
⑤香魂吊书客:
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
书客:
诗人自指。
⑥鲍家诗:
指南朝宋鲍照的诗。
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⑦“恨血”句:
《庄子》中说:
“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
14.下列对本诗的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诗以桐风、衰灯、寒索、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冷凄悲凉的画面,不是为了抒发悲秋之情,而为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
B.首句中的“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强烈。
第二句“啼寒索”的“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到络纬啼声时的心寒。
C.首句中的“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三、四句写诗人面对衰灯,耳听秋声,感慨万端,发出所作诗篇又有谁来赏识的一声叹息。
D.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怀:
前句说愁思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用语平白;后句又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奋笔直呼。
E.全诗寄情于物,用浪漫主义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凄异的风格。
15.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的写法。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5分)
(1)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两句是:
“ , 。
”
(2)屈原的《离骚》中表现为了坚持自己崇高的美德万死不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李商隐的《锦瑟》中化用典故来表现诗人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之中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一句。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各嘉宾围绕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各持己见,一场有高度更有实战指导价值的圆桌对话,展望了电商发展的广阔前景。
②研究阐释中华传统文化,要从基础研究扎实做起,跳出模糊不清、大而化之的老调,理性探寻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
③近日国际空间站的一名宇航员拍下了一张美轮美奂的日落照片,将南大西洋的这个日落场景形容为“一股巨大的火焰”。
④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的倒退只能破坏近几十年来所获得的前所未有的福祉和生活水平的进步,而低收入家庭将首当其冲。
⑤丹尼尔从小就与水晶、玻璃做伴,其父亲经营着一家水晶切割小作坊,耳鬓厮磨下,丹尼尔的宝石打磨功力也逐渐增强。
⑥因变法而步步高升的李定、舒亶们,当然容不得异己之声,一介文人苏东坡在御史们的拷问下,受尽凌辱,斯文扫地。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得以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B.由于不需要支付作家重印版税,跟风图书在用纸、印制等方面用料低劣,成本低,以低价和低折扣从而获得更大的销量。
C.目前,我国住房供应总量充足,但需求却难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成都 实验 高级中学 届高三 上学 月考 语文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