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及分析刘希国.docx
- 文档编号:7077329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7.69KB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及分析刘希国.docx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及分析刘希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及分析刘希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及分析刘希国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模块汇编及精品解析之古代诗歌阅读
(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
北宋画家
词句注释
1.许道宁:
北宋河间人,一作长安人,善画,自成一家。
2.“向来”二句:
山谷《以椰子茶瓶寄德孺》:
“往时万里物,今在篱落间。
”此用其句式。
一窗间,指画幅不大。
3.晚:
晚照或晚气。
4.“此中”句:
陶渊明《饮酒》:
“此中有真意。
”
【白话译文一】
画作望去,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山水,苍苍茫茫的是哪一个郡的山。
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
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零零的云朵还没有落下去。
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
【白话译文二】
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创作背景
此诗为一首图画诗,当作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
诗人所题之画疑为徐道宁的《渔父图》(又名《秋江渔艇图》《渔舟晚唱图》)。
作品鉴赏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起笔两句,就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
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
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二句意脉,作一小结:
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仍将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
及至第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其物与心之互相感发的关系,至此已脱颖而出。
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
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
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谈中见新奇。
古人认为“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简斋此诗,可证此论。
全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板。
然而这淡泊却是“豪华落尽见真淳”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淡。
绝非索然寡味,深远就寓在这淡泊之中。
无限的绚烂,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
昔人谓陈与义“天分即高。
用心亦苦,意不拔俗,语不惊人,不轻出也。
”看来此论是公道的。
[6]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4.C【解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6分)
15. 【答】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二)(2019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
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4.D【解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6分)
15.【答】 ①情感表达:
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
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诗歌表达了诗人立身刚直、不卑不亢、高洁耿介的品格。
(三)(2019全国Ⅲ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刘禹锡《插田歌》全文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前言】
《插田歌》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作。
这首乐府体诗歌写于刘禹锡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期间。
诗以俚歌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意在讽喻朝政。
【注释】
[1]插田:
即插秧。
[2]连州:
地名,治所在今广东省连县。
[3]郡楼:
郡城城楼。
[4]适:
偶然。
[5]俚歌:
民间歌谣。
[6]俟(sì):
等待。
采诗者,采集民谣的官吏。
《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资)考证也”。
这一句指有意仿照民谣,中含讽谕,希望能下情上达,引起皇帝注意。
[7]参差(cēncī):
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
[8]白纻(zhù)裙:
白麻布做的裙子。
[9]郢中歌:
楚歌。
一说俚歌。
《楚辞》宋玉《对楚王问》: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和者数千人。
”
[10]嘤咛(yīngníng):
形容相和的声音。
如竹枝:
象川东民歌《竹枝词》一样(句中句尾有和声)。
[11]怨响音:
哀怨的曲调。
[12]不辨俚语词:
听不懂歌词的内容。
[13]嘲嗤:
嘲讽、讥笑。
[14]漠漠:
密布的样子。
[15]乌帽:
官帽,乌纱帽。
东晋时为宫官所戴,至唐代普及为官帽。
[16]上计吏:
入京办理上报州郡年终户口、垦田、收入等事务的小吏。
亦称“计吏”。
[17]帝乡:
帝王所在,即京都长安。
[18]侬:
我,方言。
谙(ān):
熟悉。
【翻译】
冈上头花草一抹齐,燕子飞东呵又飞西。
远望田塍像条线呵,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
一齐唱起田中歌呀,轻声细语好似竹枝。
但听哀怨的歌声响,不懂俚语不辨歌词。
时不时的一阵大笑,定是互相嘲笑嬉戏。
水田平平苗儿漠漠,烟火升在村村落落。
大黄狗,来回地走,红公鸡,边叫边啄。
路旁谁家的小伙子,戴乌帽穿着大袖衣。
自报说他是上计吏,年初才刚刚离京师。
田夫对计吏把话讲:
“您家我可非常熟悉。
您一从长安回乡里,见人就装作不认识。
”计吏笑着上前答话:
“长安真大得了不起。
省禁大门高大又威严,我可进去过无数次。
近来补卫士的缺额,用一筒竹布就可以。
您看二三年以后吧,我一定作个官人去。
”
【鉴赏】
此诗序文说希望中央派官吏来采集歌谣,明确表示诗人作诗的目的是讽谕朝政、匡正时阙。
中唐新乐府诗虽然大都有意仿效乐府民歌通俗浅显的风格,但像《插田歌》这样富于民歌天然神韵的作品也并不多见。
这首诗将乐府长于叙事和对话的特点与山歌俚曲流畅清新的风格相结合,融进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首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
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
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
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齐唱郢中歌”以下六句进一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情绪。
在农夫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调与活跃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声虽然哀怨,但并无沉闷之感。
“但闻”、“不辨”、“此必”扣住诗人从郡楼下望的角度描写,虽然楼上人听不真歌词和嘲嗤的内容,却传神地表现了农民们朴野而又乐天的性格特征,绘出了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
“怨响音”是农民们在繁重劳动和艰难生活的重压下自然流出的痛苦呻吟,而“时时一大笑”则爆发出他们热爱生活、富于幽默感的旺盛活力。
时怨时嘲的情绪变换,暗示了农民对现实的不满,这就与下文农夫对计吏的嘲讽取得了照应。
尤其高明的是,诗人没有描写劳动时间的推移过程,而仅用“水平苗漠漠”一句景物描写点明插秧已毕,使场景自然地从水田转移到村路。
炊烟袅袅、鸡犬奔啄的四句景色点缀承上启下,展现了农民劳动归来时村落里宁静和平而微带骚动的气氛,同时引出计吏的登场,将全诗前后两部分对比的内容天衣无缝地接合成一个完整的场面。
计吏乌帽长衫的打扮出现在这青田白水的背景上,在农妇田夫白裙绿衣的衬托下,不但显示出计吏与农夫身份地位的差别,而且使人联想到它好像一个小小的黑点玷污了这美好的田野,正如他的庸俗污染了田间辛勤劳动的纯朴气氛一样。
计吏的自我介绍引出田夫与他的对话,着一“自”字,巧妙地表现了计吏急于自炫身份的心理。
田夫对计吏的应酬颇含深意。
“君家侬定谙”,说明田夫知道计吏本来也是出身于附近乡村的。
“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讽刺计吏一旦当上官差,去过一趟长安,便与乡邻不是一路人了。
话虽是对“这一个”计吏而发,却也概括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揭示了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的本质。
计吏没有听出田夫话里的讽刺意味,反而“笑”着致辞,借机大肆吹牛。
这一“笑”正显出他的愚蠢。
“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活画出尚未脱掉土气的计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诗讽刺的重点。
既然计吏的姓名补入朝廷禁军的缺额,只须拿出些筒竹布便贿赂得来,那么官职当然也可随意买卖了。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这种推测既是计吏的自夸,也道出了诗人的忧虑。
但让这话出自一个小小的计吏之口,则收到比诗人直接议论更强烈的效果。
连计吏都觉得官价便宜,更可见出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卖官鬻爵之滥。
全诗写到计吏得意忘形地预卜自己将会高升的前途时便戛然而止。
听了这一席话田夫的反应如何,则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就留下了无穷的余味。
这一段对话全用口语,寥寥数言,朴素无华,却传神地表现出农夫与计吏这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体现了诗人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以俚歌民谣揭露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意义,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到人物对话都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现出诗人明快简洁幽默的独特风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4.B【解析】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故选B。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6 分)15. 【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15题详解】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能力。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
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四)(2019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释】
①宝应元年(762)一自射洪至通泉作。
通泉县:
故治在今四川射洪县东南七十里。
通泉释在通泉山。
《太平寰宇记》梓州通泉县:
“通泉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东临涪江,绝壁二十馀丈,水从山顶涌出,下注涪江。
”孔父即孔子。
②亭午:
中午。
③蚊蚋:
皆为小飞虫。
在:
全诗校:
“一作集。
”
④登顿:
登登停停。
曾阴:
重叠的阴云。
⑤县郭:
通泉县城。
⑥一川:
指通泉山上的瀑布。
⑦目:
全诗校:
“一作日。
”
⑧夕滋漫:
晚照增辉。
⑨伤:
全诗校:
“一作知。
”孔父:
即孔子。
父为古代男子的美称。
⑩王粲:
字仲宣,汉献帝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粲乃离开长安,往荆州依刘表,其《七哀诗》云: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1)B【解析】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故选B。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
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4分)
(3)
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
生不逢时的苦闷;
飘零他乡的哀痛;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五)(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注释
书斋:
书房。
唐王勃《赠李十四》诗之四:
"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
"宋董解元《西厢记诸宫呆呆地朝窗外望了一会儿,便慢慢走下楼去,一直走进了他的书斋。
"
朱门:
红漆大门。
指贵族豪富之家。
晋葛洪《抱朴子·嘉遯》:
"背朝华於朱门,保恬寂乎蓬户。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明李攀龙《平凉》诗:
"惟馀青草王孙路,不属朱门帝子家。
"清吴伟业《芦州行》:
"金戈铁马过江来,朱门大第谁能顾。
"
侍儿:
使女;女婢。
唐白居易《长恨歌》: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西游记》第二七回:
"三藏闻言道:
'女菩萨……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没个侍儿随从。
这个是不遵妇道了。
'"《红楼梦》第一○九回:
"只见妙玉头带妙常冠……跟着一个侍儿,飘飘拽拽的走来。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
"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2分)
19. 造访; 朱门
【解析】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的词、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才能准确作答。
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
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
“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20.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20题详解】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
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
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 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 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诗歌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步骤:
第一步,指明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和作用。
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六)(2019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词句注释
学:
仿效。
诸进士:
指应进士试的举子们。
进士:
唐时凡应举参加进士试的人,均称进士。
得第则称前进士。
精卫:
一鸟名。
精卫填海的故事见《山海经·北山经》。
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云:
“按《诗类》载此题为省试诗,盖河南试士,而公为河南令主燕礼时效之也。
”
精卫:
鸟名。
古神话中说,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
偿冤:
报仇。
寸诚:
寸心,决心。
心望:
希望。
渺渺:
渺茫,毫无可能。
功难见:
难以实现其事业。
见:
看见。
区区:
小小的。
命已轻:
性命轻微。
造次:
轻率。
荒唐可笑。
专精:
精诚专一。
计:
考虑。
无休日:
没有终止的日期。
刺客传:
司马迁《史记》中有《刺客传》,记述侠客冒死行刺为人报仇之事。
不著:
没有记载。
雠(chóu):
同"仇"。
【白话译文】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冤,能耐虽小却奋斗不停。
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
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依然视死如归往前行。
人们讥笑此举太轻率,只有我欣赏其专一精诚。
何必终日计较不休?
本应如此度过一生。
问心无愧报仇事,哪怕《刺客传》不留名。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省试(礼部试)为进士出的诗题为《精卫衔石填海》。
当时韩愈为河南令,听说了试题名,有所感,仿效作了此诗。
文学赏析
全诗十二句,前六句写景状物,后六句议理抒情。
前六句,勾勒出一个生动感人的偿冤报仇的小鸟形象。
前四句,从正面破题。
虽未直接点破"精卫"二字,但"偿冤"一词已暗示之。
"山石细"、"海波平"二词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
五六两句描写了精卫填海的失败。
特别是用"抱寸诚"、"衔细石",与"心望海波平"的宏愿进行反差极大的对比,充分显示精卫鸟的心诚志坚;用"渺渺"、"区区"等叠词,与"功难见"、"命已轻"配搭,表达出对精卫鸟命运的无限同情。
后六句,"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各地 高考 语文 古代 诗歌 阅读 分析 刘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