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7074925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67.24KB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2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
1.人的血红蛋白由574个氨基酸组成,含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四条肽链通过二硫键(—S—S—)连接。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红蛋白的N元素主要位于氨基中,其含有570个肽键
B.组成血红蛋白的氨基酸含Fe,Fe为血红蛋白的特征元素
C.高温处理后的血红蛋白仍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D.用3H标记氨基酸可追踪血红蛋白合成与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1、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2、蛋白质分布于细胞内外,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称为分泌蛋白,如抗体、蛋白质类激素等,可用3H标记氨基酸可追踪其合成及分泌过程,而位于细胞内的蛋白质称为胞内蛋白。
3、双缩脲试剂检测的是蛋白质中肽键的存在,高温会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并不影响肽键的存在,因此变性后的蛋白质仍然遇到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
【详解】A、血红蛋白由574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而成,其氮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血红蛋白含4条肽链,故肽键数为574-4=570个,A错误;
B、组成血红蛋白的氨基酸不含Fe,组成血红蛋白的4条肽链中,每条肽链中有一个含Fe血色素,因而Fe为血红蛋白的特征元素,B错误;
C、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的原理是:
在碱性条件下,肽键与Cu2+结合生成紫色络合物,高温处理后的血红蛋白空间结构被破坏,但仍有肽键存在,故仍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正确;
D、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属于胞内蛋白,不会分泌到细胞外,D错误。
故选C。
2.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是指线粒体外膜与内质网膜之间形成紧密的连接,此结构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信息的传递。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内膜面积小于外膜面积
B
内质网膜和核膜通过囊泡进行转化
C.该连接有利于某些大分子输入线粒体
D.该连接在代谢旺盛的细胞内数量较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1、内质网膜与细胞膜直接相连。
内质网是细胞质的膜系统,外与细胞膜相连,内与核膜的外膜相通,将细胞内的各种结构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
2、线粒体:
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代谢旺盛的细胞含量多。
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和基质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
【详解】A、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扩大了内膜的面积,因此线粒体内膜面积大于外膜面积,A错误;
B、生物膜之间可以直接联系,如内质网膜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直接进行转化,不需要通过囊泡,B错误;
C、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是指线粒体外膜与内质网膜之间形成紧密的连接,此结构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信息的传递,有利于某些大分子输入线粒体,C正确;
D、代谢旺盛的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频繁,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该连接在代谢旺盛的细胞内数量较多,D错误。
故选C。
3.大隅良典因研究蛋白质在体内被分解,再利用“自噬性”机能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如图表示酵母细胞的自噬过程。
大隅良典培育出因突变而缺乏液泡降解酶的酵母细胞,并通过使细胞饥饿激发自噬,结果几个小时内,液泡中就充满了细小的、未被降解的囊泡,这些囊泡就是自噬体。
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酵母细胞中的液泡是单层膜结构,其与人体细胞中的溶酶体作用类似
B.在面对饥饿和其他种类的应激时,细胞通过自噬能快速获取物质和能量
C.如果使细胞内与自噬体形成有关的重要基因失活,则自噬体的积累就不会发生
D.酵母细胞在饥饿状态下能生存下来,其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对细胞具有相同的意义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显示,生物膜将细胞结构包裹形成自噬体,液泡与自噬体融合,液泡中的水解酶可以将自噬体中的物质进行分解。
【详解】A、液泡只有一层生物膜,根据题干信息,液泡在细胞饥饿状态下,可以形成自噬体,处理细胞内的衰老、受损的细胞器,与溶酶体功能类似,A正确;
B、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处理衰老的细胞结构,其中有用的物质可以被细胞重新利用,因此在面对饥饿和其他种类的应激时,细胞通过自噬能快速获取物质和能量,B正确;
C、自噬体的形成受到细胞核内基因的控制,如果使细胞内与自噬体形成有关的重要基因失活,则自噬体的积累就不会发生,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而通过细胞自噬作用使细胞能够适应饥饿状态,使细胞得以生存,所以二者意义不同,D错误。
故选D。
4.酶在细胞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下列哪一现象与酶的作用无关()
A.发热病人食欲不振B.加热条件下H2O2分解加快
C.咀嚼使馒头变甜D.口服胰岛素导致疗效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1、发烧
时候体温会升高,体内各种消化酶的活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
2、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实际上是一种多糖,多糖几乎没有什么甜味,口腔分泌的唾液淀粉酶,会随着咀嚼时间的延长而把多糖的长链不断切断,从而将其分解成寡糖甚至双糖,而这两种糖的甜味会明显一些。
3、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的胰岛素进入到消化系统后会被胃蛋白酶分解掉。
【详解】A、发热病人食欲不振是因为发烧时体温升高,体内各种消化酶的活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A错误;
B、加热条件下H2O2分解加快是因为高温促使H2O2分解速度加快,与酶的作用无关,B正确;
C、咀嚼使馒头变甜是因为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寡糖甚至双糖,而这两种糖的甜味会明显一些,C错误;
D、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的胰岛素进入到消化系统后会被胃蛋白酶分解掉,因此口服胰岛素导致疗效降低,D错误。
故选B。
5.下列有关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白菜制作饺子馅时,加入适量食盐后,会有水分渗出
B.给刚插秧的水稻田一次性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
C.植物细胞呼吸作用强弱对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过程无直接影响
D.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清水中,一定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小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植物细胞也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细胞失水。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细胞吸水。
【详解】A、利用白菜制作饺子馅时,加入适量食盐后,增大内外浓度,使水分渗出,A正确;
B、一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的浓度过高,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B正确;
C、质壁分离的动力来自于内外浓度差,与呼吸作用无直接关系,C正确;
D、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清水中,不一定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如使其分离的外界溶液较大使细胞失活,D错误。
故选D。
6.研究发现,在有氧或缺氧条件下,癌细胞都会利用葡萄糖作能源物质。
在氧气充足条件下,癌细胞也主要依靠无氧呼吸供能。
下列有关癌细胞的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肝癌细胞利用等量葡萄糖产生ATP的效率比正常细胞低
B.有氧条件下,癌细胞释放的CO2量等于吸收的O2量
C.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癌细胞中催化丙酮酸分解的酶不同,说明不同的酶可作用于同一底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癌细胞的特征:
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A、正常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把葡萄糖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的ATP,肝癌细胞主要是通过无氧呼吸把葡萄糖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为乳酸,产生少量的ATP,因此肝癌细胞利用葡萄糖产生ATP的效率比正常细胞低,A正确;
B、有氧条件下,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所以释放的CO2量等于吸收的O2量,B正确;
C、无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大部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的转移到ATP中,C错误;
D、在不同条件下,催化丙酮酸分解或转化的酶不同,说明不同的酶可作用于同一底物,D正确。
故选C。
7.下列实验或实践活动中,相关处理或操作不合理的是()
A.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可用碘液进行检测
B.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以判断其细胞呼吸方式
C.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估算白化病在某一地区人群中的发病率
D.构建DNA分子模型时,以不同颜色的塑料片代表相应的含氮碱基
【答案】B
【解析】
【分析】1、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因变量用碘与淀粉显色的程度作为参考是可行的,因为反应速度不同淀粉的减少量不同,所以会显现颜色深浅不同,A正确;
B、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进行细胞呼吸都能产生CO2,所以不可用是否产生CO2来判断其细胞的呼吸方式,B错误;
C、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某一区域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可以估算白化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在某一地区人群中的发病率,C正确;
D、组成DNA的碱基有四种,即A、T、C、G,所以要用四种不同颜色的塑料片来代替碱基,D正确。
故选B。
8.格里菲思和艾弗里分别进行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S型细菌体内含有控制合成多糖类荚膜的基因
B.艾弗里的实验是在格里非思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C.二者的实验均体现了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
D.二者的实验证明性状本身能够直接遗传给子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1、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R型细菌注入小鼠,小鼠存活;S型细菌注入小鼠,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注入小鼠,小鼠死亡。
2、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从S型活菌体内提取DNA、R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将它们分别和R型活菌混合均匀在培养基上培养,结果只有S型菌DNA和R型活菌混合的培养基上出现S型菌落,并且它们的后代都是有毒、有荚膜的。
【详解】A、R型细菌无多糖类的荚膜,S型细菌有多糖类的荚膜,说明S型细菌体内含有控制合成多糖类荚膜的基因,A正确;
B、格里非思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发现了转化因子,但未能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在此基础上艾弗里设计并进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B正确;
C、二者所用的材料相同,都是R型和S型两种肺炎链球菌,且两实验均设置了不同的实验组,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C正确;
D、格里菲思转化因子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DNA,两者均未能证明有荚膜这一性状本身能够直接遗传给子代,D错误。
故选D。
9.将双链DNA在中性盐溶液中加热,DNA分子的共价键不受影响,而互补碱基对间的氢键则被打开,这称为DNA分子的变性;变性后的DNA单链在适当条件下又可以恢复成为双链DNA,这称为DNA分子的复性。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可能存在DNA分子的变性和复性
B.在DNA分子变性的过程中,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
C.根据DNA分子变性的难易程度可以比较不同DNA分子中G—C碱基对含量的高低
D.利用DNA分子变性和复性不能判断不同DNA分子间碱基序列的相似程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链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肺炎双球菌会增殖,存在DNA分子的复制,可能存在DNA分子的变性和复性,A正确;
B、DNA是双螺旋结构,在变性的过程中需要解螺旋,互补碱基对间的氢键被打开,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B正确;
C、DNA分子中,A与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G与C碱基对含量越高,其结构稳定性相对越大,DNA分子变性越难,C正确;
D、可利用DNA分子变性和复性进行DNA分子杂交技术,若两个物种的DNA样本经处理后形成的杂合DNA区段越少,则两物种的亲缘关系越远,反之,亲缘关系越近,D错误。
故选D。
10.DNA甲基化是指DNA中的某些碱基(如胞嘧啶)被添加甲基基团(—CH3)。
DNA甲基化一般发生在DNA序列中胞嘧啶后紧连鸟嘌呤的位点(如图所示),基因启动子区域被甲基化后,会抑制该基因的转录。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DNA分子的甲基化属于基因突变
B.DNA分子甲基化后生物的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
C.DNA序列中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通过磷酸基团相连
D.通过DNA甲基化可以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表观遗传是指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的变化现象。
【详解】A、DNA甲基化是指DNA中的某些碱基被添加甲基基团,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不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DNA分子甲基化后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没有改变生物的遗传信息,B错误;
C、同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的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两条链的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有氢键,C错误;
D、由题意可知,基因启动子区域被甲基化后,会抑制该基因的转录,故DNA甲基化可以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D。
11.染色体平衡易位指的是两条染色体各发生一处断裂并相互交换其无着丝点的片段,形成两条新的衍生染色体。
平衡易位携带者在习惯性流产夫妇中的检出率比一般群体约高10倍。
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A.染色体平衡易位只能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
B.染色体平衡易位不会影响基因的总量和排序
C.染色体平衡易位可能引起患者生育率降低
D.染色体平衡易位患者不能产生正常配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染色体平衡易位指的是两条染色体互换片段,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排序可能发生改变,虽也能产生正常配子,但大多异常,导致孕妇习惯性流产,引起患者生育率降低。
【详解】A、平衡易位指的是两条染色体各发生一处断裂并相互交换其无着丝粒片断,形成两条新的衍生染色体,因此,这两条染色体可能是同源染色体,也可能是非同源染色体,A不符合题意;
B、平衡易位导致染色体位置发生改变,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B不符合题意;
C、平衡易位携带者在习惯性流产夫妇中的检出率比一般群体约高10倍,可见染色体平衡易位可能引起患者生育率降低,C符合题意;
D、平衡易位携带者也能产生正常配子,但与正常配子相比大多异常,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我国是最早养殖和培育金鱼的国家。
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人们将透明鳞和正常鳞的金鱼杂交,得到五花鱼;又将朝天眼和水泡眼的金鱼杂交,经过基因重组得到朝天泡眼的金鱼品种。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透明鳞和朝天眼金鱼均是由野生鲫鱼突变而来的
B.培育朝天泡眼的金鱼品种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基因型
C.金鱼的形态各异与其含有DNA的多样性有关
D.各种金鱼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培育出的新物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能产生新基因,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
【详解】A、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金鱼
祖先是野生鲫鱼,透明鳞和朝天眼金鱼均是由野生鲫鱼突变而来的,A正确;
B、培育朝天泡眼的金鱼品种过程中,经过了朝天眼和水泡眼的金鱼杂交,杂交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型,B正确;
C、生物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其DNA具有多样性,因此金鱼的形态各异与其含有DNA的多样性有关,C正确;
D、各种金鱼是在人工选择的作用下培育出的新品种,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D错误。
故选D。
13.烟草是两性花植物,但烟草植株自交是不育的,即同一植株和同一基因型的植株之间不能正常传粉和受精,并且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虽然可以完成受精作用,但当花粉落到柱头时,只要花粉的基因与柱头的某个基因相同,那么花粉的萌发就会受到阻抑,不能参与受精,导致不育。
现有基因型为S1S2、S1S3、S2S3、S4S5的4种植株,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烟草植株群体中一般没有基因纯合的个体
B.基因S1、S2、S3、S4、S5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同
C.S1S2与S1S3杂交,后代中含有基因S1的植株有2种基因型
D.若后代基因型有4种,则亲本的杂交组合有4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当花粉落到柱头时,只要花粉的基因与柱头的某个基因相同,那么花粉的萌发受到阻抑,就不能参与受精,导致不育,所以雄配子不能给相同基因组成的雌配子授粉,不存在纯合体。
【详解】A、由分析可知,烟草植株群体中一般没有基因纯合的个体,A正确;
B、基因S1、S2、S3、S4、S5为复等位基因,其存在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B正确;
C、S1S2与S1S3杂交,后代基因型为S1S3、S1S2、S2S3,含有基因S1的植株有2种基因型,C正确;
D、若后代基因型有4种,则亲本的杂交组合有3种,即S1S2×S4S5、S1S3×S4S5、S2S3×S4S5,D错误。
故选D。
14.下图表示神经递质(5-羟色胺)在突触间“释放―回收―再释放”的过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5-羟色胺载体能调节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
B.Ca2+
内流不需要线粒体供能,而Na+的内流需要线粒体供能
C.通过囊泡蛋白簇与突触前膜蛋白簇的特异结合实现囊泡的锚定
D.图中的5–羟色胺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
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使钙离子内流,从而引起突触囊泡的囊泡蛋白簇与突触前膜上的膜蛋白簇结合,随后突触囊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5-羟色胺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释放到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可与5-羟色胺受体结合,实现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详解】A、5-羟色胺载体能将突触间隙中的5-羟色胺回收以备再利用,进而调节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A正确;
B、Ca2+和Na+分别借助相应的离子通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内流,均是协助扩散,不需要线粒体供能,B错误;
C、囊泡蛋白簇与突触前膜蛋白簇特异结合,随后囊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实现囊泡的锚定,C正确;
D、图中的5–羟色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后,Na+通道开放,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因此5–羟色胺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B。
15.“肿瘤免疫逃逸”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从而得以在体内生存并增殖的现象。
如某些肿瘤细胞表面有PD-L1蛋白,PD-L1蛋白与T细胞膜上的PD-1受体结合后,能诱导T细胞过早地进入自我凋亡程序,从而使肿瘤细胞逃过T细胞的攻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PD-L1蛋白和PD-1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PD-L1蛋白的存在降低了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C.T细胞大量死亡,通常不会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
D.研制抗PD-L1蛋白单克隆抗体可能有助于肿瘤的防治
【答案】C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
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B细胞受到刺激后,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2、细胞免疫的过程:
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详解】A、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可与T细胞表面的PD-1分子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作用,A正确;
B、由题干可知,PD-L1蛋白的存在能使肿瘤细胞逃过T细胞的攻击,故PD-L1蛋白的存在降低了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B正确;
C、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因此T细胞大量死亡,会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C错误;
D、由题干可知,PD-L1蛋白的存在能使肿瘤细胞逃过T细胞的攻击,因此研制抗PD-L1蛋白单克隆抗体可能有助于肿瘤的防治,D正确。
故选C。
16.直根系植物具有长而发达的主根,研究表明,主根的生长与顶芽的生长相似,也存在顶端优势现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IAA在主根中由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B.主根存在顶端优势的根本原因是IAA的调控作用
C.植物的向光性和主根的顶端优势均能说明IAA作用的两重性
D.芹菜等移栽后比移栽前生长得更好可能与破坏根的顶端优势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主根生长具有顶端优势现象,原因是根尖是植株生长素合成的中心,生长素合成后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能够抑制侧根向周围生长,促进主根向更深的土层生长,该例子体现IAA作用的两重性,解除顶端优势后,侧根快速生长,增加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详解】A、IAA在幼嫩组织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IAA在成熟组织中可以发生非极性运输,A错误;
B、主根存在顶端优势的根本原因是与IAA合成及代谢的相关基因的表达,B错误;
C、植物向光性不能说明IAA作用的两重性,C错误;
D、芹菜等移栽后,主根断裂,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根
生长,增加根系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因而比移栽前生长得更好,D正确。
故选D。
17.下列有关生产应用实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芦苇,可使芦苇纤维长度增加,提高产量
B.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渔业捕捞,以保证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
C.立体农业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的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答案】A
【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濮阳市 学年 下学 开学 摸底 考试 生物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