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下语文古文基础知识归纳以及答案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docx
- 文档编号:7073495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6.74KB
新人教版八下语文古文基础知识归纳以及答案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docx
《新人教版八下语文古文基础知识归纳以及答案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下语文古文基础知识归纳以及答案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下语文古文基础知识归纳以及答案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
9、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翻译重点字词。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问津()者。
二、翻译重点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4、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2、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3、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
问所从来,具答之。
()
便要还家()
2、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古义:
()今义: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古义:
()今义:
()
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
()
率妻子邑人古义:
()今义:
()
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
()今义:
()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其复前行,欲穷其林()
既出,得其船()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处处志之()
未果,寻病终()
5、特殊句式——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便舍船,从口入()
便要还家()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问所从来()
10、小石潭记(柳宗元)
一、翻译重点字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二、翻译重点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归纳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不可久居古义:
()今义:
()
乃记之而去古义:
()今义:
()
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
()今义:
()
2、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日光下澈()
皆若空游无所依()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3、一词多义
(1).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
()
(2).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
(3).以:
以其境过清()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
(4).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5).清:
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6).而:
记之而去()潭西南而望()
(7)7.环:
如鸣佩环()四面竹树环合()
(8).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同游者()
(9).为:
全石以为底()为岩()
4、特殊句式——判断句式
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
影布石上()斗折蛇行()
5、内容理解
(1).请选择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A.文章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B.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
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
C.第三段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D.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这里环境清幽,正是自己消解愁闷的好去处。
(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谪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2).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的这篇田园散文(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予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了怨愤抑郁的心情。
B.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
C.作者先写了所见景物,然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写反了)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冷深寂的景色和气氛。
D.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写心,实则写景。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11、《核舟记》(魏学洢)
一、翻译重点字词。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2、翻译重点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6、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8、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9、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归纳文言现象,解释该词,并写出例句。
(一)、通假字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古今异义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
()今义:
()
雕栏相望焉古义:
()今义:
()
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
()今义: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
()今义:
()
其两膝相比者古义:
()今义: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
()今义:
()
(三)、词类活用
卧右膝()
箬篷覆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居右者椎髻仰面()
(四)、一词多义
1、奇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为
(1)为宫室、器皿、人物()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可
(1)高可二黍许()
(2)珠可历历数也()
4.而
(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5、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五)、特殊句式——判断句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则题名其上()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其两膝相比者()
细若蚊足()
(六)、判断文意理解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
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
2.文章主体部分先介绍了船舱部分,接着写船头,最后介绍船尾部分。
()
3.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
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
()
3.最后一段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
()
4.介绍舟的顶部。
这一层是略写,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
9、桃花源记(陶渊明)参考答案
一、翻译重点字词。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作为)业。
缘(顺着,沿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远)。
忽逢(遇到)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别的,其他的)树,芳草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对……感到惊异)之。
复(又,再)前行,欲穷(尽)其林。
林尽(完,没有)水源,便(于是,就)得(看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若有光。
便舍(舍弃、丢弃)船,从口入。
初(起初、刚开始)极狭,才(只,仅仅)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土地平(平坦)旷(宽阔),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这)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全、都)如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自乐。
见渔人,乃(于是,就)大(很、十分)惊,问所从来。
具(通“俱”,详细)答之。
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全、都)来问讯。
自云(说)先世(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儿女)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遂与外人间隔(隔绝,不同音讯)。
问今是何世,乃(竟然,居然)不知有汉,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
此人一一为(对,向)具言所闻,皆叹惋(感叹)。
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离开)。
此中人语(告诉)云:
“不足(值得)为(向、对)外人道(说)也。
”
既(已经)出,得(找到)其船,便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路,处处志(做记号)之。
及(到)郡下,诣(拜访)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标记),遂(终于)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品德高尚)士也,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计划)往。
未果(实现),寻(随即、不久)病终。
后遂(于是)无问津(渡口)问津(访求、探求)者。
二、翻译重点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花草鲜艳而美丽,落花繁多而错杂(纷纷)。
2、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向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4、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起初进去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必说了。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12、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他道: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1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划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1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三、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
问所从来,具答之。
(通“俱”,详细)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古义:
鲜艳,美丽今义:
(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古义:
宽阔明亮今义:
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阡陌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运输事业)
率妻子邑人(古义:
妻子和儿女今义:
指男子的配偶)
来此绝境(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
不值得今义:
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丢下)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其复前行,欲穷其林(指示代词,这)
既出,得其船(人称代词,他的)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惊异)
复前行(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穷尽,走到头)
处处志之(名词做动词,做标记)
未果,寻病终(名词做动词,实现)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便舍船,从口入(“便”的前面省略主语“渔人”)
便要还家(“要”的后面省略宾语“渔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的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桃花源中人)
倒装句:
问所从来(“所从”是介宾短语“从所”的倒装)
小石潭记(柳宗元)参考答案
一、翻译重点字词。
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竹林),闻水声,如鸣(使…发出声音)珮环(玉饰),心乐(以……为乐)之。
伐竹取道,下(在下面)见小潭,水尤(格外)清冽(清凉)。
全石以为(作为)底,近岸,卷石底以(连词,相当于“而”)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翠绿的藤蔓),蒙(蒙盖)络(缠绕)摇(摇曳)缀(牵连),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大约)百许(表约数,来)头,皆若空(在空中)游无所依,日光下(向下)澈(穿透),影布(映在)石上。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不动,俶尔(忽然)远(向远处)逝(游去),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向西南方)而(连词、表修饰)望,斗(像北斗星一样)折(曲折)蛇(像蛇一样)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像狗牙一样)差互(交错不齐),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寂寥(寂静冷清)无人,凄(使…凄凉)神(心情)寒(使…寒冷)骨,悄怆(忧伤)幽邃(深)。
以(因为)其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于是,就)记之而去。
同游者(......的人):
吴武陵,龚古,余(我的)弟宗玄。
隶(跟随)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年轻人):
曰(名叫)恕己,曰奉壹。
二、翻译重点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情为之高兴。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起玩乐。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冷清,没有人来往,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三、归纳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不可久居(古义:
停留今义:
住,居住)
乃记之而去(古义:
离开今义:
到,往)
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
大约今义:
可以)
2、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做状语,向西)
日光下澈(名词做状语,向下)
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做状语,在空中)
斗折蛇行(斗:
名词做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蛇:
名词做状语,像蛇一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凄神寒骨(凄: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3、一词多义
1.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
2.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由)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跟随)
3.以:
以其境过清(因为)全石以为底(把)
近岸卷石底以出(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
4.乐:
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5.清:
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
6.而:
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承)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
7.环:
如鸣佩环(玉环)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8.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同游者(游览)
9.为:
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岩(成为)
4、特殊句式:
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主语后置,应为“石底卷以出”)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省略句:
影布石上(“布”后面省略介词“于”)
斗折蛇行(句首省略主语“溪流”)
5、内容理解
(1).请选择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D)
A.文章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B.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
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
C.第三段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D.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这里环境清幽,正是自己消解愁闷的好去处。
(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谪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2).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柳宗元的这篇田园散文(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予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了怨愤抑郁的心情。
B、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
C、作者先写了所见景物,然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写反了)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冷深寂的景色和气氛。
D、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写心,实则写景。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核舟记》(魏学洢)参考答案
一、翻译重点字词。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用)径寸之(的)木,为(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无不、全部)因(顺着、就着)势象(模拟)形,各具情态。
尝(曾经)贻(赠)余核舟一,盖(大概是、原来是)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余数),高可(大约)二黍许(表约数,左右、上下)。
中轩(高起)敞者为(是)舱,箬篷(用箬蓬,状语)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打开)窗而观,雕栏相望(对着)。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教版八下语文古文基础知识归纳以及答案 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 新人 教版八下 语文 古文 基础知识 归纳 以及 答案 第三 单元 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核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