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及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docx
- 文档编号:7065108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112
- 大小:204.77KB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及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及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及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及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知识点整理及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一、米和厘米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
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
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点: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
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
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
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
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
房间高3厘米字典厚4厘米
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
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角和直角】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
()
()
2、角的画法:
先画顶点后画边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3、用三角尺可以画出直角。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点对点,边对边,边重合,是直角)
4、三角尺上有3个角,其中最大的那1个是直角,其余2个都是锐角。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5、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用放大镜看一个角,这个角的大小不改变。
】
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6、用三角尺画直角的方法:
三角尺的直角边,沿着一画是直角(一点、二线、三标记。
)
7、所有的直角大小都一样。
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可以得到直角。
数学书的封面上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红领巾上有3个角,2个锐角和1个钝角。
8、数角的个数时,可以先数单个的角,再数由两个单个的角组成的角,再数由三个单个的角组成的角,依次这样数下去,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个角。
9、拼角:
一直(角)一锐(角)拼钝角
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减起。
(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
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
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2、【估算】:
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
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如:
49+42≈9028+45+24≈100
5040305020
注意:
当问题里上出现了“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4、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
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三、表内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洁。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改写成乘法算式:
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
如:
5+5+5+5表示:
4个5相加得20,
可以列成乘法算式计算:
5×4=20或4×5=20
5×4=20读作:
5乘4等于20口诀:
(四五二十)
4×5=20读作:
4乘5等于20口诀:
(四五二十)
乘数×乘数=积
其中4和5都是乘数,积是20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法: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5、
乘法:
乘数×乘数=积
6、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
1×9=10—19×5=50—5
7、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
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
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
一共有多少个?
例:
加法算式:
3+3+3+3+2=14
乘加算式:
3×4+2=14
乘减算式:
3×5-1=14
8、相同得数,不同口诀
只能列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有9句:
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
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
9、几个几相加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
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
10、“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
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
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求4和3相加是多少?
用加法(4+3=7)
求4个3相加是多少?
(3+3+3+3=12或3×4=12或4×3=12)
补充:
几和几相乘,求积?
用几×几
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
用几×几。
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2个几相乘的积就是几乘几。
例如:
2个6相乘的积就是6×6=36.
四、观察物体
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正方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球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都是圆。
长方体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会是不同大小的长方形。
圆柱从不同方向看可能会看到圆或者长方形。
五、认识时间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分针长,时针短。
分针指12,就是几时整(:
00)
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分针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圈是60分,也是1时。
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60小格,
所以1时=60分。
一刻钟是15分,半小时是30分,1小时是60分。
时针从12走到1,走了
(1)时,分针从12走到1,走了(5)分。
时针从12走到3,走了(3)时,分针从12走到3,走了(15)分。
时针从1走到4,走了(3)时,分针从1走到4,走了(15)分。
分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60)分或
(1)时。
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12)时。
【补充】分针从1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到1,走了()分或()时。
时间:
时针走过数字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几时多少分。
写时间:
可以用“几时几分”或电子表数字的形式来表示。
时针指在8和9之间,分针指着7,这个时刻是(8)时(35)分。
8时少5分是(7:
55)
7时过10分是(7:
10)
时间的顺序:
1时,1时多,2时,2时多,3时,2时多,4时,4时多,
5时,5时多,6时,6时多,7时,7时多,8时,8时多,9时,9时多,
10时,10时多,11时,11时多,12时,12时多。
六、数学广角
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排列问题(和顺序有关)组合问题(和顺序无关)
1、用1,2,3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6个两位数。
分别是12、13、21、23、31、32。
2、用4,0,7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4个两位数。
分别是40、47、70、74。
3、3个小朋友排队或者坐成一排,都是有6种坐法。
(用1,2,3表示这3个人,可以写成123、132、213、231、312、321)
4、3个人握手,每两个握一次,一共握3次。
可以用连线法。
4个人就要握6次手。
5、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3种可能。
也可以连线。
分别是5+7=12、5+9=14、7+9=16。
6、衣服和裤子的搭配问题也可以连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20名,其中女生8人,男生12人。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
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
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
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
本单元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这些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材从观察情景入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拼摆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
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
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七)、认识时间
本单元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懂得时分之间的进率,并能简单推算时间,是在学生对作息时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材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
(八)、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
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
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并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学会辨认角。
3、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认识时间: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一)、长度单位: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角的初步认识: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四)、表内乘法<一>: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
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六)、表内乘法<二>: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七)、认识时间: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八)、数学广角:
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五、教学难点:
(一)、长度单位: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
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
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
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
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额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的位置。
(六)、表内乘法<二>:
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
(七)、认识时间: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八)、数学广角:
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
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同时要还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5、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七、全册教材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8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7课时)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4课时
(八)、数学广角—————————————————3课时
八、教学进度计划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一
8.19—8.23
一、长度单位
3课时
机动2课时
二
8.21—8.30
1、长度单位
4课时
机动1课时
三
9.2—9.6
长度单位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1、加法
5课时
四
9.9—9.13
2、减法
4课时
机动1课时
五
9.16—9.20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5课时
六
9.23—9.27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整理与复习
4课时
机动1课时
七
10.1—10.7
国庆假
八
10.8—10.11
三、角的初步认识
5课时
九
10.14—10.18
角的初步认识
四、表内乘法
(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2、2-6的乘法口诀
5课时
十
10.21—10.25
2、3、4的乘法口诀
乘加、乘减
4课时
机动1课时
十一
10.28—11.1
3、6的乘法口诀
整理与复习
4课时
机动1课时
十二
11.4—11.8
5、观察物体
4课时
机动1课时
十三
11.11—11.15
六、表内乘法
(二)
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
4课时
机动1课时
十四
11.18—11.22
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
4课时
机动1课时
十五
11.25—11.29
乘法口诀的运用
整理与复习
量一量比一比
5课时
十六
12.2—12.6
七、认识时间
4课时
机动1课时
十七
12.9—12.13
八数学广角
5课时
十八
12.16—12.20
总复习
5课时
十九
12.23—12.27
复习
5课时
二十
1.4—1.9
考试
二十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经过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学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线段。
3、通过动手操作、动脑去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合作意识,会估测长度单位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1-2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小棒、回形针、橡皮等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1、比长短。
(出示:
铅笔、橡皮、回形针等指名回答)
2、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你们知道古时候人类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吗?
2、学习新知
1、介绍:
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如:
伸开双手的长度、伸开中指和大拇指的长度还有用脚的长度等来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介绍“拃”。
2、量数学课本的宽
(1)5人一组,每人从两件物品(小棒、回形针)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
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
(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5)、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和学生分别用拃做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进一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用回形针量一量作业本的长度。
3、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5、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用小棒和回形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的宽也不同,由此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对“统一长度单位”有了想要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
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不足之处:
缺乏管理低年级学生的经验。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2~P3例2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教版二 年级 数学 上册 知识点 整理 教案 反思 集体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