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副本 6.docx
- 文档编号:7061371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4.67KB
教案副本 6.docx
《教案副本 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副本 6.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副本6
《老人与海鸥》教案
一、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的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
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
5.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你喜欢海鸥吗?
您见过海鸥吗?
谁能说说自己喜欢的海鸥是什么样的?
2.请大家展示您搜集到海鸥的图片,用一句话赞美一下海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老人和海鸥”的故事。
(板书课题,读一读)
二、引导质疑,指导自学
1.说说你读了这个课题,会有什么问题?
(学生预设问题可能有:
老人是谁?
老人与海鸥感情怎样好?
海鸥是怎么样的?
老人和海鸥之间有什么故事?
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
2.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你认为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先自己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个小组问的好,答的好。
(学生自学课文)
三、检查效果,整体感知
1.刚才大家认真阅读了课文,并进行了讨论,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学习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设想问题为:
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老人在哪里?
老人和海鸥之间有什么样的深厚情谊?
课文是如何具体描述老人和海鸥的深厚情谊的?
读一读您最感动的段落?
)
2.学生分节读书,教师正字正音。
指导理解相关字词。
3.讨论: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情谊的?
(总结板书:
识老人→老人喂海鸥→老人谈海鸥→海鸥送老人→赞老人)
4.你认为哪些段落写的好,多读几遍。
仔细体会一下文章中的感情。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精读重点段落。
)
5.把您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
把你认为是重点的句子或段落划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四、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1.细细地读一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然后说一说老人有哪些特点?
2.抓住描写老人外貌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能够很容易从人群中找出那位老人。
3.老人从城郊来到翠湖是为了什么?
4.你觉得这一位老人有什么特点?
5.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老人是如何喂海鸥的?
6.说一说你对“老人撮起嘴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这句话的理解,你从这句话中看到了老人和海鸥之间有什么关系或感情。
7.细细地品味一下“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句话,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说一说你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答案:
写出了海鸥的动态美、色彩美。
)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的新字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而导入,温故而知新
1.复习生字词语。
利用字词卡片,开火车读、组词、用词说话等。
2.分段指读课文内容。
回顾课文大意。
3.说说课文的写作顺序和重点。
二、研读谈鸟段,感悟人鸟情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老人为什么要给海鸥起名字?
②海鸥为什么能听懂老人的呼唤?
③独脚海鸥为什么能在老人手上吃食?
④一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为什么立刻动起来?
⑤老人为什么说海鸥最讲情谊?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你体会到了什么?
⑥老人为什么说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
你是如何理解“白鸥飞处带诗来”这句话的?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上述6个问题。
可以研讨一两个问题,也可以研讨全部问题。
3.集体交流,感悟老人和海鸥的情谊。
(①老人给海鸥起名字,说明老人对海鸥有十分亲切的情谊,把海鸥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
②海鸥能听懂老人的话,是因为老人来此呼唤的多了,给海鸥喂食的次数多了,海鸥已经把老人当作亲人来看待。
所以,老人一呼唤,海鸥就会飞过来。
③独脚海鸥已经与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它知道老人是给它喂食的,不会伤害它。
④一谈起海鸥老人就兴奋,就高兴,就来神,所以他的眼睛立刻会动起来。
这说明老人对海鸥已经产生了浓浓的情谊。
⑤海鸥向老人告别,连续五次落在老人的帽子上。
从海鸥告别的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来。
海鸥对老人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⑥海鸥善解人意,可以预报天气,又是航标。
因为海鸥爱在礁石附近飞鸣觅食,因此,航船可以安全地绕过海上暗礁。
海鸥啄食后,飘举而飞,上下翔舞,洁白美丽的身影,充满诗意。
所以说是“白鸥飞处带诗来”。
)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亲情来。
三、品读送别段,感悟海鸥情
1.过渡:
海鸥善解人意,是人类的好朋友。
海鸥把老人当朋友,老人把海鸥当亲人,海鸥已经和老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引导学生探讨海鸥送别老人的内容。
)
2.意想不到的事是什么事?
海鸥看到老人的照片,有什么表现?
仔细读一读课文,读出海鸥的感情来。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飞、叫、站”研读课文,感悟海鸥情。
①海鸥看到照片,为什么翻飞盘旋,连鸣带叫,姿势跟平时不一样?
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只海鸥,你会怎么想?
(预设答案:
海鸥通人性,可能是悲哀,也可能会感到吃惊,会有很多问题,会......)
②海鸥为什么会在老人遗像前肃立不动,站成两排?
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直海鸥,你想对老人说一句什么话?
(预设答案:
海鸥在老人遗像前肃立不动,是告别,是守灵,是悲哀......可能会说:
......)
4.当我们不得不收起老人的遗像时,海鸥有什么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
如果你变成了一直海鸥,此时你会怎么讲?
(预设答案:
依依不舍,不忍离开、恋恋不舍、怀念老人......可能会讲......)
5.指导学生反复地、深情地地朗读这段话。
四、拓展延伸练,体验升华情
1.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一群海鸥中的“独脚”、或是“灰头”、“老沙”、“红嘴”、“公主”......,你会怎样向老人说?
(写一句自己心理最想说的话,然后大家交流。
)
2.如果那位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说什么?
(预设答案:
老人可能会说:
再见了海鸥,我的朋友;孩子们,人类是爱您们的;......)
五、总结话和谐,激发和谐情
1.我们回头想一想,课文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写具体的,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的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2.同学们,我们国家当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和谐社会。
读了这一篇课文,想一想,你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能做一些什么贡献呢?
(交流讨论)
3.你的周围有小动物吗?
你愿意与小动物交朋友吗?
说一说你打算怎样与小动物交朋友。
板书设计21老人与海鸥
识老人
老人喂海鸥情深深
老人谈海鸥情浓浓
海鸥送老人情切切
赞老人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案设计
一、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感受由宽容理解而创造出的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谐美好境界。
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文章细致生动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并能学会仿写。
二、教学重、难点:
感悟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感悟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松鼠是很怕人的一种小动物。
我们在布封写的《松鼠》中读到过这样的话(随机出示):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2.可是有一只松鼠居然敢跑到我们家来,这会发生哪些事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
松鼠在我家做了些什么?
在相关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反馈。
(1)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
(2)(储备冬粮 储存了什么?
)我拿起帽子,不由得大吃一惊——那帽子下面什么都有!
方糖,纸包糖,还有面包皮和各种各样的小骨头……(帽子下面什么都有,还会有什么呢?
松鼠把这么多东西都堆到了我们家的大柜顶上,看来我们家的大柜顶上肯定是乱糟糟的,所以当我拿起帽子,不由得——大吃一惊,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
)
(3)我们跑过去,眼前的景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墙上的那副鹿角上挂满了蘑菇;不仅鹿角上,搭手巾的架子上、镜子后面、油画上面,到处是蘑菇。
(晾晒蘑菇 墙上的那副鹿角上——,松鼠把我们家弄的一团糟,这情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
(4)结果,哥哥从烟囱里掏出一只手套,还有奶奶过节时才舍得戴的头巾。
原来,松鼠把这些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了。
(垫窝冬眠 这头巾还是奶奶过节时才舍得戴的,奶奶看了可能会——生气)
引语:
这只松鼠把我们家弄得又脏又乱,满屋乱跑,储备冬粮,晾晒蘑菇,垫窝冬眠,好像松鼠在我家干的都是——坏事。
(三)、品读一举一动,感受信赖
过渡:
可作者似乎并没有埋怨松鼠,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作者是如何描绘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一番。
1.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
(1)“整天”是什么概念?
(从早到晚)从早到晚一刻也不停歇。
(2)想象说话:
当我吃早餐时,松鼠可能会 ,当我在做作业时,松鼠 ,当我晚上睡觉时,松鼠 。
这只松鼠真的是太淘气了!
可作者并没有计较这些,反而觉得它的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
我们读到的是作者对松鼠的——喜爱,称赞。
(3)带着对小松鼠的赞赏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4)小结:
作者就是用生动有趣的语言,通过对松鼠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你还能在文中找到运用类似写法的句子吗?
2.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
可我上哪儿给它找去呢?
(1)怎样的动作叫做“蹭”?
(轻轻摩擦)请同学们把“摩擦”放入句中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摩擦”就没有可爱,温柔可亲的感觉)大家再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松鼠对“我”很亲昵,很友好)
(2)难怪作者也把它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3)小结:
松鼠用一“蹭”一“咬”两个动作传递彼此的信任和友好,作者把对松鼠的喜爱之情隐藏在这简单的一举一动之中了。
(四)、品读一言一行,感受宽容与喜爱
过渡:
除了对松鼠的外貌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外,还能从什么地方体会到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1.爸爸哈哈大笑,说:
“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
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开始储备冬粮了。
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
”
(1)爸爸认为我们“偷吃”方糖时的态度是——,知道松鼠偷吃方糖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非但没有责怪,还哈哈大笑)
(2)“哈哈大笑”写的是爸爸的——神态,你从“哈哈大笑”中读出了什么?
(对松鼠的喜爱、宽容、理解)
(3)爸爸是如何理解松鼠偷吃方糖这一行为的?
一起来读读爸爸说的话。
“咱们家”:
爸爸已经把松鼠当成自己家的一份子了。
“天性”:
爸爸把松鼠贮存粮食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很普通,很正常,一点也没有责怪的意思。
(4)小结:
一个“哈哈大笑”,一句“天性”,把对松鼠的喜爱之情隐藏在这样寻常的一言一行之中,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一起来感受一下爸爸对松鼠的宽容和理解。
4.正是因为松鼠天性如此,爸爸没有责怪它,导致后来闹出了一件哭笑不得的事。
(出示)我们跑过去,眼前的景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墙上的那副鹿角上挂满了蘑菇;不仅鹿角上,搭手巾的架子上、镜子后面、油画上面,到处是蘑菇。
松鼠把家里闹成这样,家人会责怪它吗?
(不会)是啊,大家都认为这是松鼠的天性。
正如爸爸所说的——
5.我们一家是如此喜爱松鼠,可是有一天松鼠竟然失踪了。
(出示)有一天,它干脆失踪了,哪儿也找不到,也许它跑到花园或森林里去了吧?
我们心里空落落的。
小练笔:
一天过去,一周过去,始终没有看到这个小精灵的身影,家人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家人会怎么说,怎么做,心里会想些什么?
在我们家人的眼里,它已经不止是一只小松鼠了,更是我们家的一份子,如今,它不见了,我们怎么能不心急呢?
带着一丝伤心、焦虑、无奈,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6.小松鼠真的离开我们,不愿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了吗?
指名读课文17自然段。
想象说话:
看着松鼠的突然出现,我们一家人会有什么反应?
7.小结:
从松鼠的一举一动,从家人的神态、语言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家人对松鼠那份宽容,那份理解,那份喜爱,这也是我们这篇课文的巧妙之处。
(五)、对比阅读,加深感悟
1.过渡:
正
因为我们一家对松鼠的宽容、理解和信任才使松鼠成了我们的朋友,愿意在我们家久住,反之,动物就会离人类越来越远,一起来看看《军犬黑子》,默读课文,看看故事中的训导员是如何对待动物的,找出相关的句子,划起来。
引读交流:
黑子是一条极其聪明的军犬,有一天,训导员让黑子把队伍中的“小偷”找出来,黑子没费多少劲就咬住“小偷”的裤管,把他拉出了队伍,可是训导员对黑子的态度是——
黑子大为诧异,可是训导员坚持——
经过再三地谨慎辨别和辨认,它还是把那个人拉了出来,训导员的态度——
黑子愈发迷惑了,望着训导员,可训导员又吼——
黑子的自信完全被击垮了,它相信训导员当然要超过相信自己,但其他人都不对,训导员大吼——
终于,黑子捕捉到训导员的眼色在一刹那间的微小变化,把他身边的人拉了出来,结果——
2.当黑子明白这是一场骗局之后,黑子的表现——,黑子!
别生气!
我这是跟你闹着玩儿呢!
可是黑子——,最后的结果如何,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黑子不再信赖——,一连用了五个“不再”,可见此时黑子的自信完全被——击垮了。
因为什么事情使威风凛凛的黑子被完全击垮了?
(黑子在训导员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后被完全击垮了)
(六)、课堂小结
这欺骗就像一把把刀,将黑子的心刺得鲜血直流,原来的信任已荡然无存。
宽容、理解、信任,这就像是我们所搭建的一个舞台,唯有这样的一个舞台,动物才会成为我们的亲密伙伴。
六、板书设计:
跑进家来的松鼠
哈哈大笑 天性 宽容
(一言一行)
跑 跳 蹭 咬 信赖
(一举一动)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练习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体会作者通过对嘎羧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板块一)
1.导入:
1943年,日寇侵占我国云南边陲,抗日战士奋起反击。
有一群特殊的士兵,它们破城门、踏敌军,勇猛无敌,它们就是“战象”。
战斗结束后,我们的八十头战象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在人们清理这些战象尸体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一头受了重伤的公象还活着,这就是“最后一头战象”。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同步在笔记本上书写课题。
2.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3.提炼主要情节,教师板书。
4.依据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5.总结:
抓住主要情节来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
根据文本特点,抓主要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学习重点情节,走进嘎羧内心(板块二)
1.交代任务:
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感动的情节,画出感动的语句。
2.学生自学
3.交流汇报
第一部分:
学习“重披象鞍”
(1)聚焦语句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
(2)读出画面
自己读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读出你想象到的画面。
(3)指导读出情感
(4)初步体会写法,再次指导朗读
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
(动作、神态)
(5)小结:
学习这段话,我们知道嘎羧是用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情感的。
第二部分:
学习“再回战场”
(1)聚焦语句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2)发现写法,读出情感
第一个画面大象用它的动作和神态来表达它的情感,这段话又是怎么表达的呢?
指导读出情感。
(3)对比朗读,体会情感
出示两段话:
老师读:
“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朝你看一眼……”
学生读:
“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
激发情感
配乐朗读
(4)小结:
同学们,26个春秋,9000多个日日夜夜,再次回到战场嘎羧心潮澎湃,读着这样的文字也让我们心潮激荡。
第三部分:
略读“光荣归去”
(1)聚焦语句
“土坑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
(2)朗读出情感
(三)回顾文章整体,总结写作方法(板块三)
1.出示三段话
(1)体会精神
嘎羧逝去了,但我相信它在生命弥留之际的壮举会永远印刻在我们的心中,它留下的是什么呢?
(2)发现写作方法
2.小结:
动物没有人类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是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嘎羧就像一位战士,深深震撼着我们。
【设计意图:
回归整体,感悟战象精神,发现本篇动物小说的特点。
】
(四)拓展课外阅读,体会表达特点(板块四)
1.教师出示作者的话:
“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
这种情怀震撼心灵,涤荡灵魂。
”
2.拓展阅读《斑羚飞渡》重点情节
懂得了什么?
学到了什么?
3.像这样的形象他还刻画了很多,如:
《红奶羊》中机智的红奶羊茜露儿、《第七只猎狗》中舍身救主的猎狗赤利等等,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来感受动物的美好情感,高尚情怀。
4.布置作业:
(1)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整理在笔记本上。
(2)阅读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
五、板书设计
重披象鞍
最后一头战象再回战场动作、神态、叫声——情感
(忠诚)
光荣归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学习作者通过对动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仿写文中的一个场景。
3.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动物小说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动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仿写文中的一个场景。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础知识
(二)复述课文
1.按照课文的主要情节,练习复述课文。
2.汇报,教师评价、指导。
(三)仿写片段
1.出示7、14、22、23自然段重点语句,朗读,体会写法。
2.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的内心情感,进行仿写。
3.小组交流。
4.汇报,教师指导。
(四)拓展阅读
阅读《一对白天鹅》,进一步体会动物小说的特点。
(五)作业
1.阅读沈石溪作品《第七条猎狗》等其它作品。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一、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德育渗透点
1、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2、透过“我”的做法,体会到“我”的善良,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和谐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我”做了哪些事。
(二)难点、疑点
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三)解决办法
抓住文中相关的内容,反复读,并注意前后的联系,体会狐狸和“我”之间由逃避到亲昵再到救助的发展变化过程。
结合自身饲养小动物的经历,探究出这种变化的原因。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探究;交流中相机点拨,适时评价;展示媒体,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搜集、交流关于狐狸的故事。
2、通过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狐狸的特点。
3、深入探究,懂得动物之间也是有亲情的,“我”的善良与怜爱不仅感动了狐狸,更值得我们学习,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
4、课外读关于环保题材的文章。
五、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交流对狐狸的印象,也可讲狐狸的故事。
)
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平反了。
板书:
11*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感受故事大意。
2、汇报初读情况。
(1)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说说对狐狸的初步印象,对“我”的认识。
(3)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问题?
(读懂的内容可能有:
老狐狸救了“我”;小狐狸在“我”的帮助下获得了自由。
……)
(可能提的问题:
①“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
②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
(三)深入探究
1、围绕问题,再读感悟。
2、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看法。
3、汇报探究结果。
针对“我”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这一问题,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开始,“我”见两只老狐狸救小狐狸没成功,觉得小狐狸可怜,出于同情,“我”想为小狐狸解开铁链。
(2)当“我”发现两只老狐狸在自己家里做了窝并开始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时,“我”打消了放小狐狸的念头。
引导:
“我”此刻会怎么想?
(“我”会被老狐狸那种不救出孩子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更会暗暗佩服老狐狸的聪明——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
于是决定不放小狐狸,到底看看老狐狸有多大本事。
)
(3)“我”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让老狐狸施展自己的本事,又决定给老狐狸投送食物。
渐渐地,老狐狸体会到“我”的善良,和“我”熟了,常有一些亲昵的举动。
我越发感受到狐狸是有情有义的动物。
(4)当“我”为寻回小狐狸而失足受伤时,是老狐狸给了“我”温暖,使“我”得以苏醒,“我”更加感动,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我”最终把小狐狸要了回来,让他们一家团聚。
关于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案 副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