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生产》练习题.docx
- 文档编号:7056269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18KB
《剩余价值生产》练习题.docx
《《剩余价值生产》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剩余价值生产》练习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剩余价值生产》练习题
计算题:
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8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
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试计算:
(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价值量。
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即叫W=k+m,所以,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m=W-K,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14.90)×1.88×30-437.10(元),再求m'=m/v-437.10/32.34×100%=1351.58%,从而得出答案。
(1)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元。
(2)剩余价值率是1351.58%。
22.65-14.90*1.88*30=437.1
437.1/32.34*100%=1351.58%
政治经济学习题计算题参考答案(第六题有修改)
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8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
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试计算:
(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答案:
1、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
即w=k+m,∴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
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元-14.90元)×1.88×30=7·75×1·88×30=437.10元。
2、m’=m/v=437.10元/32.24元=1,351.58%
二、某企业原预付资本总额为10万美元,有机构成(c:
v)为9:
1。
工人平均周工资为50美元,这周按19:
1追加资本4万元;原来资本进行更新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19:
1。
试计算:
该企业这周是增加了就业人口还是减少了就业人口造成工人失业,数量若干?
答案:
∵按原资本有机构成9:
1,10万美元可雇佣工人=10000/50=200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19:
1后,原资本有机构成变为95000:
5000
追加资本40000美元资本的有机构成为38000:
2000
∴本周可变资本=5000+2000=7000美元
可雇佣的工人数=7,000/50=140人
本周失业人数为:
200人-140人=60人
三、产业资本各部门剩余价值率均为200%,甲部门不变资本5600,可变资本400,乙部门不变资本8100,可变资本900,丙部门不变资本2500,可变资本500。
试计算各部门生产价格为多少?
答案:
甲部门的剩余价值=400*200%=800 乙部门的剩余价值=900*200%=1800 丙部门的剩余价值=500*200%=1000
所以: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800+1800+1000)/(6000+9000+3000)
=20%
可以算出:
甲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6000*20%=1200
乙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9000*20%=1800
丙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3000*20%=600
所以:
甲部门的生产价格=预付资本+平均利润=6000+1200=7200
乙部门的生产价格=预付资本+平均利润=9000+1800=10800
丙部门的生产价格=预付资本+平均利润=3000+600=3600
四、年内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亿元,互相抵消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250亿元。
根据经验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亿元。
试计算:
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2、纸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
提示:
1、按货币流通公式计算所需要的货币量
2、按流通需要货币量与纸币发行量之比求纸币每元值多少。
答案:
根据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当年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1400+400-350-250)÷8=150亿元
货币贬值后每元值=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发行货币量=150÷200=0·75元
五、某资本家纺纱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产棉纱1万斤。
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面价值6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五年,价值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万6千元;雇佣工人50人,每人平均月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半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试计算:
(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
答案:
1、∵每日固定资产折旧费=60,000元/(12×5)=1,000元
每月工人工资=80×50=4000元
∴每月总产值=(1000+16000)c+4000v+(4000×100%m=25000元
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元
2、∵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5000斤,原料耗费为16000元×(1+50%)=24000元
∴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100%)m=33,000元
当月社会价值=15000斤×2·5斤=37500斤
3、∴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37500-33000=4500元
本月的m`=4500+4000/4000=212·5%
六、某企业年产10000件商品。
投资固定资本3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资流动资本9万元,周转时间为6个月;雇佣工人50人,月平均工资100元;每件商品社会价值为30元。
试计算:
1、一个生产周期(即6个月)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2、年予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
3、年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答案:
(修改版)
1、m´=生产周期的剩余价值量/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
=《(30元×5000件)-(9万+30万/20)》/(50人×100元×6月)=9万/6万元=150%
2、年预付资周转速度=(30万元×1/10+9万元×12/6)/30万+9万=7/13次
3、M`=m´·n=150%×12/6=300%
分析判断:
1.工人给资本家做工,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因此,工资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2.在分析劳动力商品买卖过程中,必须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别开来。
3.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都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因此两者没有区别。
4.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5.既然资本家工人生产出来的商品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6.如果没有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就不能创造出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创造出来的。
问答题:
1、如何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如何理解资本的本质?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
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为了我们这群苦逼的孩子,把我找到的答案发上来吧。
。
大家觉得有用就看看(仅限成体使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复习大纲
基本概念:
1.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
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3.使用价值:
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4.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5.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6.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货币: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9.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10.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11.资本:
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12.不变资本:
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
13.可变资本:
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值。
14.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5.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6.资本周转:
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叫做资本周转。
17.社会总产品:
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18.利润:
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
19.利润率:
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0.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1.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22.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23.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4.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就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26.跨国公司:
国际垄断同盟的重要形式之一。
跨国公司又叫多国公司、国际公司,最初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建立的大型企业。
27.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切,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的过程和趋势。
思考题:
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
答: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答:
⑴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价值规律的内容与作用。
答: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有支配商品的流通。
他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德价值自发波动。
积极作用:
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可能会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4.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28.答: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6.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何深化认识这一理论。
答:
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深化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做元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答: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9.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
答:
① 划分的依据不同。
划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依据资本各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② 划分的目的不同。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③ 划分的内容不同。
不变资本包括用于购买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
可变资本只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购买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10.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前提条件。
答:
(1) 产业资本循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
这两个条件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
(2) 通过对资本循环的分析,深化了对资本本质的认识。
资本本质具有两个特征:
第一,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阶级关系,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特定的阶级关系。
第二,资本还是一种运动,是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
资本只有在不断地运动中,才能不断地增殖。
所以,资本只能理解为一种不停的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11.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及核心问题。
答:
特点:
(1)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生活消费。
(2)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商品流通。
(3)不仅包括预付资本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
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亦即生产出来的产品要能卖得掉,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要能够买得到.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价值形态上包括;实物形态上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地,社会生产也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I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II部类.
12.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Ⅰ(v+m)=Ⅱc。
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第一,第一部类原有可变资本的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与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用公式表示为:
Ⅰ(v + Δv + m/x) = Ⅱ(c + Δc)
第二,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用公式表示为:
Ⅰ(c + v + m)=Ⅰ(c + Δc)+ Ⅱ(c + Δc)
第三,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用公式表示为:
Ⅱ(c + v + m)=Ⅰ(v +Δv + m/x)+ Ⅱ(v +Δv + m/x)
在这三个实现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基本条件,第二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则是由第一个条件派生而来的。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共同表明了保持两大部类适当比例关系的重要性。
13.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答:
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1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经济危机的表现极其爆发的根源。
答: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其具体表现。
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5.垄断产生的原因、组织形式、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答: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组织形式见书P183;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之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其原因是:
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形式。
答:
产生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使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主要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资本的在生产过程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答: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方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是双重的。
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主要是因为:
(1)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2)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
(3)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4)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
(5)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协调和缓和。
另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某种阻碍作用,如巨额税负导致需求减少,巨额财政赤字会引起通货膨胀,国有经济效率较低等。
1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其后果
答:
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切,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的过程和趋势。
表现: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动因:
经济全球化是在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
(1)科技革命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全球范围生产要素配置;(3)各国市场经济趋向的改革;
后果:
推动作用:
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生产网络化的体系形成投资外向化日益凸现;贸易自由化的范围扩大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速;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消极作用:
把市场经济的矛盾扩展到世界范围;把资本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把一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把一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
19.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
答:
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这种占有关系反映了个体资本家同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和对立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
这些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剩余价值生产 剩余价值 生产 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