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实现联网贯通的机制和方法研究.docx
- 文档编号:7039877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0.31KB
人才市场实现联网贯通的机制和方法研究.docx
《人才市场实现联网贯通的机制和方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市场实现联网贯通的机制和方法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才市场实现联网贯通的机制和方法研究
人才市场实现联网贯通的机制和方法研究
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对人才和智力的竞争,是科学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竞争。
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的社会化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改变现有人才市场体系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联网贯通的人才大市场,对于更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更有效地发挥人才的价值具有比较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从我国人才市场体系的现状入手,通过对我国人才市场存在缺陷的分析,阐述了人才市场实现联网贯通的必要性,探讨了人才市场进行联网贯通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实现人才市场联网贯通的主要方法。
人才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
和此相对应,广义上的人才市场则是一个体系,它包括人才和企业——两个市场主体;围绕两个主体,对人才实行市场化开发、流动和配置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或机构;以及这类中介组织所从事的经营活动。
我国人才市场的现状,可概括为两个主要特征:
一是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为主,民营及外资人才中介机构为辅;二是区域发展、单兵作战为主,互利合作、共同发展较少。
回顾我国人才市场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作为人才市场的初生期,其主要特征是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和人才的自主择业权开始确立,人才资源的配置方式由统包统配逐步向计划调配和双向选择相结合转变,人才流动的社会化服务随之产生和发展,为人才市场建设打下了基础。
期间,1983年1月,沈阳市政府人事部门建立全国第一家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标志着我国人才市场建设开始起步。
此后至1992年底,各地政府人事部门针对人才市场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整顿和疏导措施,例如明确各类人才市场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制订人才市场的管理规章制度,推进人才市场的制度化建设步伐;加强人才中介机构的工作流程研究,谋求人才市场合理的运作机制。
这些探索性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才市场的基本规章制度,明确了各类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和协同配合中扮演的角色。
但总体说来,这一阶段各地人才市场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和统一的协作,基本停留在解决自身出现的问题上。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作为人才市场的成长期,其主要特征是加快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人才市场的建设已逐步由政府推动向自我发展过渡,由政策规范向制度规范过渡,由依靠行政职能优势向市场竞争过渡,已成长为我国市场体系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市场之一,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活力。
这其中,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人才市场有了进一步向市场化发展的政治基础。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政策上又保证了人才市场布局被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总体框架构造的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来抓。
至1997年底,全国七个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的组建工作宣告完成,2001年12月,天津挂牌成立全国首家人才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市场市场化运行有了体制上的突破。
2002年11月27日,国家人事部召开全国人才市场建设座谈会,这标志着我国人才市场的布局建设基本完成,我国人才市场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壮大的基本架构已形成。
一、我国人才市场存在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人才中介服务业一直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运作的,有着健全的体系、庞大的资金、成熟的运作经验的国外人才中介机构无法真正介入到人力资源的运作中,这使国内的人才中介即便存在小规模、低效率、专业程度低的缺陷,也能在相对平稳的市场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2001年9月,国家人事部和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联合颁布《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允许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和中国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合资经营为前提,在中国境内开展人才中介服务活动,这标志着人才服务领域的开放由此成定局。
这以后,国外和港澳台的人才中介机构的相继进入,通过合法身份提供人才服务,对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压力。
可以说以我国人才市场目前的实力和外资人才机构竞争,我国人才市场很难轻松言胜,这无疑使我国人才市场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处境。
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制度性缺陷和业务性缺陷两方面。
首先是制度性缺陷。
我国人才市场的尴尬局面,和政府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
勿庸置疑,政府对人才市场有管理的责任,但是,政府对管理内涵的理解及管理方式的选择,使政府本身成了人才市场诸多问题的始作俑者。
一方面,政府在人才市场管理中存在角色越位现象。
在现有市场上,政府投资的人才市场占主体,这些人才市场是政府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虽名义上或法律上是事业法人,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按独立法人的方式运作,自主权很小。
继而政府决定人才市场的设立及布局。
目前我国人才市场是按部门、行政级别、地域和专业划分的,带有很强的行政性和自利性。
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机构之间为维护自身利益,依仗主管部门的力量垄断性地分割市场,使人才市场互相封闭,各自为政,真正形成规模的大市场或区域性人才市场少,人才市场缺乏竞争力。
和此同时,政府划定人才市场的业务范围。
目前人才市场的业务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授权或委托,并形成事实上的人事业务垄断。
这种垄断并不利于人才市场的长远发展。
对人才市场来说,中介机构的服务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如人才流动服务、人才咨询服务、人才评价服务、人事信用服务、人事信息服务等,但目前人才市场除了对人才流动服务业务开展较好外,其他业务业绩平平,难以和外资机构抗争。
另外,市场内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多从行政部门调入并享受行政人员的待遇。
从行政部门调入的管理人员对行政机关的工作方式和程序较熟悉,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以及现代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的经营管理则不熟悉或不太熟悉,享受行政人员的待遇本身更可能使得他们缺乏学习和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另一方面,政府在人才市场管理中亦存在角色缺位现象。
例如,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直接影响了人才市场上流动的人才数量和质量。
又例如,政府对人才市场的监督不力。
具体表现为:
人才市场规则滞后;立法层次不高,目前关于人才市场的中央立法只限于人事部颁布的部门规章;缺乏符合人才市场自身特点的有力的监督手段,以致于人才市场出现诸多如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伪造文凭、价格欺诈等不规范行为,使人才市场的诚信度不高。
其次是业务性缺陷。
人才市场的业务涉及诸多方面,如人事档案管理、人才培训、职称评定、因私出国政审、流动党员管理、集体户口代管、人才流动服务、人才咨询服务、人才评价服务、人事信用服务、人事信息服务等等。
之前已经提及,各项业务在开展的过程中未往纵深化方向发展,我们从运作已较为成熟的人才集市业务上便可窥见一斑。
我们知道,和商品市场一样,集市贸易毕竟只是市场的一种初级形态。
而我国人才市场以集市型市场为主的状况,使人才市场的发展面临先天不足。
虽然它适应了早期局部性人才流动的需要,但随着全国性和经常性人才流动局面的形成,人才集市的时空局限性日益明显。
千里迢迢赶集市,使供求双方都耗费巨大;集市上的信息交流被局限于会期之内,易造成供求信息的大量浪费;集市缺乏适应性,难以满足供求双方的随机需要。
同时,人才集市当面洽谈,背后成交的特色,使供求双方行为不易规范。
交流会期间,应聘双方只能达成意向性协议。
而对于主办者而言,其中介责任一般随集市结束而中止,会后供求双方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为以招聘为名进行诈骗活动等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今,人才集市所以越办越多,除市场需求增加外,和主办者的利益冲动不无关联。
由于功利目的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和所谓中介机构常常浑水摸鱼,拼凑一些根本不准备招人或根本就不存在的“用人单位”,临时租借学校、体育场、文化宫、展览馆等举办人才集市,目的在于赚取求职者的门票费、报名手续费及招聘单位的摊位费,严重扰乱了人才市场的秩序。
可以说,政府所属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在其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为我国的人才流动和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人事制度改革和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力量。
同时,也应看到,随着人才中介领域对民营和外资的开发,再加上人才市场自身再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使得人才中介机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政府人才市场体系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实力并日益发展壮大,成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所在。
但是我们同样看到,政府所属的人才市场由于彼此间信息较为闭塞,各项业务开展往往局限在较为狭小的区域范围内,规模较小、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资金不够雄厚,已逐渐无法适应人才日益频繁、大范围的流动的现状,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和人才对人才市场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更无力单独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因此政府所属的人才市场迫切需要以联网贯通来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人才市场联网贯通是人才市场产业化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人才市场体系发展历程中,不同人才市场间已经开展了一定的互动融合,合作发展。
自1996年国家人事部在北京怀柔召开的人才市场建设对口支援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人才市场之间合作交流的可行性和设想以来,各地逐步开展了许多联合联动的积极探索。
如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纽带的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东三省人才交流大会、环渤海城市人才合作活动等,如以城市间交流和合作为目的的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人才中心主任联席会议,又如以网络信息的共享为平台的全国17城市联盟网上人才交流大会、杭甬温网上人才招聘会等。
可以看到,以上人才市场联网和贯通的有益实践,总体上反映了我国人才市场在国际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进程中,向大融合、大联动、大协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联网贯通是适应人才结构调整,应对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产业结构面临并进行着大的调整,这直接影响到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而极大地改变了人才资源的分布和结构状况:
一方面,农业和一些传统工业,如汽车、机械、石油、冶金等面临冲击,不可避免带来减员,而纺织、服装、旅游、外贸和服务业得到相对发展;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人才、熟悉国际市场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以及法律、金融、保险等人才出现一定程度上短缺,这种需求的变化促使着人才流动日益加快。
同时,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也不断提高,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动日益从国内转向国际,“人才无国界”的特点日益突出。
人才需求由国内企业转向国内外企业,国内各行各业的外向型人才需求大大增加,人才供给将由国内人才扩展到世界范围的各类人才。
这使以人才争夺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争夺的重点主要是高层次人才。
发达国家不断变化策略,在世界范围内挖掘人才,现已出现美国、德国和东南亚国家的诸多公司直接把手伸到国内市场的新动态。
他们到上海等地的名牌高校招聘毕业生出国就业,条件优厚,一切手续由公司代办,有的还承诺可以取得永久居留权。
加上外国公司以其经济实力、财团资本和人才本土化策略,和国内企业争夺人才,我国将面临人才流失的冲击。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使本来紧缺的人才更加紧缺。
而联网贯通在强调人才中介组织彼此竞争的前提下,以促进人才流动为导向,应对了国际间激烈的人才争夺,是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必然选择。
第二,联网贯通是扩大信息量,提升专业化水平的需要。
信息是人才市场必不可少的,目前人才流动的计划性不强,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
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势不甚了解,对地域、企业具体的人才需求不甚了解,这些都不利于人才市场的发展。
应该说,人才流动不是目的,目的是如何合理地进行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才市场首先要具备提供信息功能。
为此,联网贯通基础上的信息多元化、全面化、共享化成了弥补这个缺陷的一剂良方。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市场和商品市场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商品市场出售的是商品,而人才市场主要是人才。
我们知道,目前人才市场的业务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授权或委托,如人事档案管理、人才培训、职称评定、因私出国政审、流动党员管理、集体户口代管等,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展开,现有的人事制度必然随着时代发展进行变革,原有的审批、档案管理等垄断特权将逐步消失,大集会式的人才交流也将被其他手段所逐步代替。
现有的人才市场要生存,就必须形成市场内部业务间的联网贯通,依靠优质的服务和多样的项目,全面拓宽自己的业务领域,创造自己的品牌。
这类似于将原先的小水缸换成了有更大容量的蓄水池,一方面增大了水中鱼类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外界的选择余地拓宽。
第三,联网贯通是发挥兵团式作战功能,实现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人才流动要注意克服小农经济意识和“近视眼”,在国内形成广泛合作伙伴和关系,同时将职能拓展到国际领域,这样就形成了联合体和兵团式的协作。
为此,加强各级人才市场间联系,密切交流和合作,建立横向联网贯通机制,使之形成半紧密型的网络,无疑能在竞争中强化其优势。
市场应该是统一的,不受行政区划分的限制和制约,区域性人才市场是指它的覆盖面,不是它的行政疆域。
因此,区域性人才市场应该是一个服务网,而不只是一个服务点。
如同当前商业市场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许多商店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方便群众,往往组织连锁经营的超市或跨地区、跨国界的经营集团。
政府人事部门的人才服务机构,要在人才市场中发挥主渠道作用,那么也应该学习这种组织形式,打破地域界限,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加强横向联系和协作,使市场的信息系统、服务布点、服务手段形成网、联成片,才能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以此扩大市场的覆盖面,形成真正的人才大市场。
三、建立政府调控、市场运作、行业自律的人才市场贯通机制
不可否认,联网贯通要真正运作,还存在相当的障碍。
我国人力资源体系的四大壁垒直接导致了整体水平偏低状况。
如:
国际和国内人才之间的壁垒,现在中国还没有一整套真正适应国际人才市场竞争的对接机制;体制内和体制外壁垒还未完全打通,国有和民营两种体制间人才壁垒久攻不破,企业和政府、学术机构人才之间壁垒依然存在;城乡之间也存在壁垒,我国许多城市用行政手段聚集人才,而恰恰是行政手段强化了人才不平衡。
因而,我们需要强有力的手段保证联网贯通的运作,需要和其相匹配的运行机制的配合。
一是要从宏观上由政府办市场转变为政府管市场,完善市场调控机制。
首先,要尽快将政府原赋予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行政职能剥离开来,让所有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公开、平等竞争。
其次,市场准入要由政府直接控制审批转向资格、资质市场认可,尽快把中介职能全部移交给市场,进一步强化社会中介组织在市场中的作用。
要改变原来由政府人事主管部门根据申办者所拥有的场地、资金和人员数量直接审批办市场的传统做法,通过国家专业技术资格测试和地方性职业资格测试,逐步建立和国际接轨的从业人员资格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资质注册登记制度。
再之,针对政府对人才市场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将侧重点由原有的办市场、批市场转向管市场。
市场监管可联合工商等行政部门,共同携手,以强化执法力度。
二是要从微观上推行企业化管理,健全市场运作机制。
创新机制,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全面推行市场化管理。
由于我们的国情,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计划色彩始终和市场化存在着内在矛盾。
因此人力资源市场要切断和行政机关的延伸之路,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才能不断提高市场化水平,才能增强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力。
要使整合后的人力资源市场成为财务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业务上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经济实体,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受体,政府主管部门只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
同时,人力资源市场的整合,要着力构建外向型的市场,坚持大开放、大循环,以实现全社会和国际间人力资源的交流、循环。
和此同时,市场品牌将作为认定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资质的重要条件。
市场定位要由过剩市场转向短缺市场,努力把过剩人才市场办成紧缺人才市场,使之成为吸引优秀青年人才的主渠道,构筑人才资源高地的主力军。
流通手段要由骡马集市转向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互联网络市场的占有份额将作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的重要条件。
流通主渠道要由本土化转向全球化,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将作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的重要条件。
市场扩容主要靠政府投入转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支持企事业投资取得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股份。
市场用人由体内循环转向体外循环,彻底摆脱行政机关干预,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
三是要树立法制化观念,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约束机制由政府执法处罚转为行业自律制裁,从业资格实行信用一票否决制,因信用问题被取消从业资格的,将终身不能再从事人才中介服务工作;对没有按照要求完成继续教育的,可暂缓其从业资格注册登记。
同时,市场信用评价由政府年检转为行业信用评定,推行人才中介机构信用评定制度。
不按照行业协会规定超越经营范围,或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随时吊销其资质,取消其执业许可。
同时,强化监管、依法行政,保护“两个主体”的合法权益。
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对人才工作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必须树立法制化观念,推动市场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法规体系,强化对市场的有效监管,营造公开透明、竞争有序、规范运作、恪守诚信的市场环境。
要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市场,要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
四、通过改革、协作和重构实现人才市场联网贯通
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人才需求和流动的高峰,也带来了人才市场运营巨大的市场机遇。
然而,面对外资、民营等各类市场主体的介入,面对人才市场本身体制性、业务性的缺陷,国内人才市场必须“洗心革面”,进行重新改造,才能适应未来的竞争。
人才市场自身有其独特的运行轨迹,为了谋求发展,必须强调改革和创新。
于是在人才市场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看到了联网贯通的端倪。
然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网贯通机制,我们需要将之前的成就扩大化。
使用到实际操作中,我们可将其归纳为“改革、协作和重构”。
第一,通过改革充分整合人才市场联网贯通的资源优势。
人才市场是市场经济产物,人才的流动更加需要市场行为才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得到最佳的配置,而人才市场的管理也最终将走向企业化。
但就如何走向企业化,人们的认识不同,受各地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各地做法也不一样。
走在改革前列的上海市,依照公共服务、市场运作、行业自律、市场监管四大板块分别运作,依据协同制约的改制原则分别设立了上海人才服务中心、上海人才有限公司、上海人才市场中介行业协会和上海工商局人才市场监督管理处四大机构,形成了人才市场体系基本框架,并将其贯通,进行了初步尝试。
然而,从全国大多数人才市场发展情况看,机械地将人才市场分离成为公共服务和市场运作两大块还为时尚早。
人才市场的各项服务是紧密联系的,人为地分开不利于企业和人才通过市场获得更加便捷的服务。
作为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政府由办市场转变到管市场,即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指导市场、监管市场、规范市场,在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本身属性不变的情况下,按照企业行为从事市场活动,也就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从我国现行运行体制和改革发展趋势看,企业不具有事业功能,而事业单位却可以运用企业机制,开展多种经营服务,在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属性不变的条件下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包括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对外经营机制,这也符合事业单位改革方向。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提倡人才市场由自我化向集团化发展,形成内部机制上的贯通。
人才市场集团化发展,在业务发展上体现为做大做强。
大力加强人才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是其中的前提和关键。
人才信息是人才市场的生命,没有信息的市场就像商店没有商品一样——市场就会枯萎。
另外,我们之所以强调信息的作用,是因为目前人才市场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独立运作,缺乏沟通,造成人才数据重复的现象,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机制。
因此,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加大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增强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准确性、及时性。
在具体操作上,要组织专业人员,研究开发建设各类人才库,包括人才招聘库,人才求职库,在校大学生人才库,留学人才库,高级人才信息库等等。
在建立各类人才库的基础上,实行人才信息采集,分类、综合、统计、分析、上报、发布、反馈制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人才简报、人才网站、基层人才服务站、街头宣传板等形式,广泛地向社会发布各类人才信息以及社会需求的热门岗位、专业等。
同时,实现内部运作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避免部门间数据的堆积和重复。
优化内部网络,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建立部门间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劳动。
继而,在人才市场主业方面要实现专业化、品牌化经营,按市场经营品牌成立若干个专业部门,使各项业务能迅速发展壮大。
同时,市场经营要实现多元化,人才产业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围绕人才资源开发这条主线,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开发,不断壮大集团实力。
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人才市场的发展也呈现出分工细致的特点。
当前国外人才市场对人才日益实行分类管理,这是开发人才市场的基本前提,因为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引入市场机制调节的程度是不同的。
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灵活,可以较多地依靠市场的机制进行调节,企事业管理人才次之,而行政机关领域政治人才的流动一般不宜借市场调节机制,否则容易造成人才的大批浪费。
因此,通过分类管理,可以在开发人才市场的同时,使人才配置更为合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上人才市场以其自身方便、快捷的优势取得良好的发展。
各类型的人才市场之间不是一种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双赢,共同发展。
人才市场的专业化分工,不仅体现在横向方面,而且还在纵向按照功能的划分深入发展,比如在信息传递、评价推荐、余缺调剂、优化配置等社会化服务功能上进行分工,开展人才中介、人才培训、人事档案管理等项业务,纵向的细致分工使得人事代理、人才测评和流动争议仲裁等创新性工作蓬勃发展。
要在发展中注意到这一趋向,其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坐标,通过培植和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塑造自身的品牌,寻求生存空间和更大的发展。
这就需要明确横向和纵向的分工并不是单纯和绝对的,这两者往往相互结合,使得该领域呈现出立体的多维的分布趋势。
而我们的工作,也正是将两者结合融通,从而使得人才市场的专业化程度获得提升,人才配置的效率和效果趋近于最佳,极大地促进它的发展。
当然,联网贯通也包括经营运作上的实践。
实现人才市场集团化发展,应该在保证“母体”利益的基础上,实现集团组建方式的多样化。
可以采用资金联合的方式,对现有人才市场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产权多样化,改变投资主体单一局面。
考虑到人才作为特殊的生产要素,政府办的人才市场在合理引导人才流动的特殊地位,在股份制改造中,国有资产应该成为最大的股东,处于控股地位,市场管理人员所占比重也应充分重视,其次为社会资金入股。
集团化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资本扩张还不能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应从内部改制做起,在整体改制之前,先在下属部门实行公司制改造,逐步推进,待时机成熟以后再实现整个市场的股份制改造。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对于管理体制的转变,因各地市场发展很不平衡,应分别进行改制。
对已经进行初步改制的单位,应该抓紧进行结构战略调整,向企业集团发展,而对尚未改制单位,首要的任务是体制改革,真正做到政事分开,不要把事业单位当作政府的附属机构,更不能把人才市场当作机关的一个处室,要政、事分开,人、财、物分开,利益分开;其次是机制改革,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以及体现人力资源价值和差异的激励机制。
按照事业单位属性,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加快人才市场发展步伐,为把公共服务和市场运作进行贯通创造条件,这符合目前全国大多数人才市场发展实际。
其次,通过协作联手打造人才市场联网贯通的合作机制。
人才市场的发展,取决于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人才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合作和整合的力量,共同扩大市场份额要比局限的、单枪匹马办市场符合市场经济双赢原则。
这就需要改变现有的以政府部门、行业主管、社会组织来定性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才市场 实现 联网 贯通 机制 方法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