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技能提升途径研究.docx
- 文档编号:7036000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79
- 大小:44.79KB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技能提升途径研究.docx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技能提升途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技能提升途径研究.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技能提升途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研究
一、选题背景
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以及全校多媒体教室的配备,为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平台;有着较强接受能力的优秀青年教师的加入杞梓里中心学校向现代化、信息化学校迈进铺设了腾飞的跑道。
但作为一所校龄仅四年的新学校,面对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使校本培训紧跟时代的步伐,如何以信息技术的掌握、信息素养的提高为契机促进教师的成长,促成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为新一轮课改的开展打好基础。
因此,我校在现阶段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研究”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研究”就是探索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建立教师职后培训即校本培训的新模式、促进教师在“知识爆炸”时代,思考如何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从而做好角色的转变。
本课题的研究,因为是基于本校实际情况来开展,因此课题研究的成果将直接对我校校本培训模式的改进以及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最切合实际的方法;另外,作为一所农远示范校,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辐射到其他学校,为其他学校的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因为本课题的开展,参与者均是处于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师,可以为我省中小学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些详实的数据以及一些理论的验证性结果,可以使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探讨更具有针对性,促进其动态发展。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课改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信息交流手段日新月异,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是所任学科的“专才”,更应是无事不晓的“通才”,要随着时代和科技的持续进步,不断拓展创新、形成动态的知识结构,延伸自己专业以外的纵向知识,拓宽横向网络知识,提高教师捕捉,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1、现实培训方式的补充。
远程教育还是一个新课题,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比较陌生,因此急需加以培训。
然而无论是国家培训,市级培训还是区县级培训都无法满足全体教师接受经常性培训的需要,因此必须在国家培训、市级培训、区县级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校本培训。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它客观上可以对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补充,使这两种培训方式能够优势互补,共同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
2、有利于及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具有覆盖面广,见效快等特点,能及时把先进的理论和知识、新方法、新手段传到广大教师手中。
而且远程教育资源丰富,形象生动,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一些抽象的知识。
三、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标
1、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面对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初步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校本操作机制。
2、在教育信息化下推动教师实现学科专业化的过程,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对教师的能力发展新的要求,逐步培养一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多媒体软件创意、创作及应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3、初步拟订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评价依据。
4、整体提高学校教师专业素养,打造一支名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和办学品位,以期在激烈的校际竞争中赢得先机。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构建远程教育学习应用平台,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提高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驾驭课程教学的能力和专业素养。
2、探索出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骨干教师队伍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途径和方法。
3、教师通过远教资源的接收学习,学到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技巧,把这些方法和技巧与自己的教学有机的整合,从而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
4、探讨研究基于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5、探讨远程教育环境下正确使用远教资源的教学方法。
6、开展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研教改水平和教学反思的能力。
7、“学校利用远教资源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方式”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
1.推进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成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核心;
2.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
3.信息化技术能力既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有效之举,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4.培训教育技术能力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的有力措施。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之处
1.发达地区的教师已经具备了很高的信息化技术能力,但是我们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还是很低,探索出适合这些地区的教师信息化技术培养模式;
2.信息化技术能力可以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使得传统教学模式得到极大改变;
3.通过实践,提高我校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从而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思路
1、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
完善校园信息资源库,充分发挥校园网作用,创造人机交互,多向反馈的交互学习环境,让各科教师均能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备课、上课,提升专业能力。
2、设定成长目标,保持创造性张力。
为促进教师逐渐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学校要引导每位教师根据个人的特点制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某一时期要达到的目标。
教师有了个人目标,就能时刻看到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这就成为教师创造力的源泉,教师就能保持创造性张力。
教师要实现个人目标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思考。
3、实行校本研修,加强合作交流。
建立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个人反思与行动研究是教研活动的亮点,同伴合作与交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长点。
成立非行政模式控制的教师专业组织,维护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建立专业教师控制体系即非科层式领导模式,重用教学专家或业务骨干,加强业务领导,确保教育课题研究等取得突破。
4、展开与学校整体的管理工作相一致的整合培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运用。
5、改革评价制度,释放教师创造潜能。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课改顺利健康实施的支持系统。
评价机制不改革,课改只能“穿新鞋走老路”,教师只能“带着脚镣跳舞”,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是无从谈起。
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教师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师应当给予帮助,给予宽松的环境,为教师提供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
为此,我们要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及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评价依据,引导教师进行反思与评价,让教师明确学校在面向信息化的同时,自己在教学能力上的提升标准,释放出教师创造的潜能,从而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6、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定时间定计划地开展研究,注意资料的收集和经验的提炼,并及时加以总结和推广。
(二)、研究的方法
课内外学习相结合,集体探究和个别探究相结合,网络技术与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方法有机结合。
1、运用行动研究法,构建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运用相关研究法,研究信息技术下提高教师学科专业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察、反思教学、合作教学的相关性。
3、运用实验研究法,建立科学假设,研究个别学科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教学。
4、运用理性思辨法,对研究资料进行理性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及操作模式,分析有关教学模式进行验证和评价。
5、结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
通过上课、随机抽测等途径,对实验过程进行调查。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查阅大量资料,结合实践撰写一定数量的经验总结。
五、课题实验步骤及安排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3年的实验:
1、2011年4月——2011年9月,实验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为学习理论,研制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召开课题研究方案可行性论证会。
2、2011年10月——2012年8月,第一轮实验期。
主要工作是课题组教师每人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明确研究任务,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积累研究资料。
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与研讨交流工作,做到有研讨活动,有总结交流。
3、2012年9月——2013年2月,第二轮实验期,中期阶段性的总结。
主要工作是继续按计划进行实验, 完成中期评估,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4、2013年3月——2013年8月,第三轮实验期,及时改进深入研究。
主要工作是在中期评估基础上及时改进,完善模式,进一步实施计划,深入研究,编撰论文集,召开成果汇报会。
5、2013年9月——2013年12月,结题阶段。
完成课题实验,完善各项成果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成果论证工作,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并推广研究成果。
6、预计成果
c:
\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0);c:
\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0);
您的位置:
回首页-->春耕不辍-->课题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校本研究》研究报告
来源:
作者:
沈林燕 录入:
沈林燕 发布时间:
2012-3-129:
10:
51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范围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加剧,各国把教育摆到了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
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
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
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
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水平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互动的,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
教师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只有实现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的统一,新课程实施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也就是说,课程与教师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学校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们更加感受到,当前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高效教学和学习设计、管理、评价、服务的能力与方法,这是当今世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我国学校改革发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建设!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在此,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从推进新课改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研究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有效途径。
优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高质量的教师是决定生命运动的血液。
高素养教师是创建优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没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因此,只有教师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实施优质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当前,教师角色呈现多元化趋向,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与日常生动的学校生活相交织,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的功能,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够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教师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学校的发展。
因此,在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发展学校的同时又改变和发展了教师,这种学校与教师在实践中同期互动、同期共生,是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方法。
我校现有在职教师50人,33位青年教师(35周岁以下),占全校教师总数的70%。
教师电脑操作能力强,青年教师能自己独立制作课件或网页设计。
“十五”期间,学校先后改建了多功能教室、学生网络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等,为教室配备了背投、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成了校园网,制作学校网站,并成为我区在“十一五”期间首批要重点打造的“数字化学校”。
另外,为进一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打造一支名师队伍,我校06年1月就在全区率先召开了“青年教师‘十一五’专业发展大会”。
明确了学校和教师双方在“十一五”期间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和措施。
学校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和较好的师资素质,为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决定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校本研究》的实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
是指信息的载体或者信息的媒介。
主要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组合主要指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组合。
课题中信息技术条件下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2、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的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知识,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我们这里主要特指教师在某一学科教学的专业能力,驾驭课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
3、学科素养:
是指教师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的在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按照新时期人才标准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进行复合塑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复合型”是相对于“专科型”而言的,是指教师具备以本学科知识为核心载体,以教育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托,以相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为辅导,以科学方法论及教学论和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手段的复合型知能结构。
4、专业素养:
其体现为专业精神、教育理念、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等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
专业精神:
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它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
崇高的专业理想具体是强烈的事业心,浓郁、持久的职业兴趣,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理念:
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精神支点。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信念。
知识结构:
优质教育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要求教师有浓厚的学术底蕴,有较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当代重要的工具性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教育科学知识和技能。
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者,是精神生活的富有者,应有强健的生命力――学习的需要、信心与能力。
专业能力:
第一层次是与教师教学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教育管理能力等,第二层次是有利于深入教师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具有科研意识、知识与能力,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有一种反思能力,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教师成为研究者 ,成为反思型实践者,这是教师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突出表现。
这也是优质教育期望实现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教育智慧:
是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感受判断新状态、新问题的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教育选择与决策能力;根据实际对象、情景和问题,改变教育行为的魄力。
5、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在英美等国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兴起的。
当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没有学校参与特别是教师参与的教育科研是无法使教育科研成果很好地在教育实际中加以运用的。
斯腾豪斯说:
“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
”这种传统逐渐演化为“校本研究”。
在我国“校本研究”是近年来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兴起的学校教育研究的一种范式。
它是以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
本课题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基本意蕴,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如教育测量、教育评价、调查问卷等及定性的研究方法如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研究、教育日志、课堂观察等,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可行性道路。
三、课题研究依据
(一)研究理论依据
1、大力提倡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强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很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心理学。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自己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追踪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了解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
在实施多媒体课堂教学时充分应用心理学原理,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重要。
2、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具有的多层复合性。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过程。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性,它一般包含条件性知识(科学和人文基础知识、工具性学科知识与应用技能)、本体性知识(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实践性知识(教育学科知识)等三个层面。
除此之外,还体现在以上三个层面的知识及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的相互支撑、渗透与有机整合上。
强调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专业素养进行整合,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3、需要动机理论:
人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而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斯洛提出:
“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
”人有受尊重的需要(如对成就、地位、名誉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求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实现理想抱负,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人类基本的需要必先得到满足,然后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一个理想的社会,除了应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之外,还要使人们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鼓励个人去追求自我实现。
高层次需要具有稳定、持久和不变性。
由高层次需要激发的活动动力,不会由于获得局部满足而减弱;相反,活动的动力会因获得满足而加强,获得的满足越多,其动力越强。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教师,以教师为主体,让他们自己确定发展目标,并为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4、现代教育学理论。
关于教师的职业和地位,一直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范畴。
现代教育原理认为,由于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和感染性等特点,教师的职业性质已具备专业工作的特点,教师属于与医生、律师等相似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特长,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不断在职进修,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专业素养。
(厉以贤主编:
《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师大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P360-366)
5、教育管理学理论。
学校管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管理不仅仅是对教师的使用和管辖,而且还应包括建立集体教研、教师进修、职务培训、队伍建设等制度和措施,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吴志宏等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P195-196)。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特别是教师管理的主要内容。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的知识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扩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知识需要被重新建构。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不能是一种外在的灌输式培训或者强制性制度要求,教师是主动学习的个体,是成长过程中的人,需要不断地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实质是教师专业素质不断建构的过程。
7、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提出以来,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
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
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过程就是提升教师不同领域的智能。
8、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不仅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教师转变学习方式,创新教学方式也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政策依据
1、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进入21世纪,我国官方开始在文件中引入教师教育的概念,明确提出了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任务。
把教师教育一体化、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确立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中小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组织开展校内多种形式的培训。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注重质量和实效。
⑾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教师学习,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以校本培训为主,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实践中进行学习。
四、研究的变量
1、自变量:
探寻与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方法。
2、因变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化 环境 小学 科学 教师 专业技能 提升 途径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