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环境保护论文共2篇.docx
- 文档编号:7033038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01KB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论文共2篇.docx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论文共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景区环境保护论文共2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论文共2篇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论文(共2篇)
第1篇:
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1引言
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景区环境保护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2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2个方面:
2.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
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
2.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
2.2.2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
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2.2.3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
2.2.4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旅游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
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2.2.5客容量超负荷问题
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
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3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点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
旅游环境质量变异涉及游客行为、心理、社会文化、居民参与程度等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可能在某个微观的具体时间断面上,呈现出无规则的特征;但是从旅游景点的宏观历史发展看,游客到达人数与景点演变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周期循环规律。
下面本文想借助RichardW.Butler博士的旅游景点周期循环演变模式,通过分析游客人数与景点发展的关系,提出相应的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设想。
3.1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
Butler博士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旅游地理系教授兼主任,在长期从事安大略省北部乡村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研究之后,于1980年在《CanadianGeographer》刊物中发表题为“TheC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
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ofResources”一文,并由此提出了旅游景点历史演变模式,按时间发展和游客到达人数,Butler把一个旅游区的发展演变划分为3大阶段。
第一阶段含开发与参与两部分,吸引的游客以少数先锋型旅游者为主,如探测旅游者等少数当地人参与旅游活动;该阶段旅游人数少,此时的旅游发展仍处在自由无序状态;旅游对环境尚不构成威胁。
第二阶段包括发展、巩固和萧条3大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大量游客涌入,景点吸引各种类型的旅游者,尤其以大众旅游者为多,中、高档宾馆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设施设备趋于齐全;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游人大量涌入对环境的威胁日前明显。
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更新开发阶段,此时的旅游者仍以大众旅游者为主,在数量上可能呈上升趋势、也可能呈下降或衰亡趋势,但无论游客数量的多寡,齐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已饱受折腾,旅游环境质量和景点的吸引力已明显下降,旅游对该地区文化和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3.2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
一个景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景点的质量和吸引力都与该景区的环境保护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也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
在景区的开发、参与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游客和当地居民卷入的人数少,远未达到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发展未有系统管理的存在,该阶段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虽不明显,但已存在,因此应作为景区环境保护的开端,有关部门应对该阶段已存在的环境破坏现象做及时的观察和研究,以便科学地、合理地预测和估计该景区今后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景区设施建设,以及大量游人介入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程度、范围和有效保护的重点难点,为该旅游区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环保依据。
强调环保开端阶段在一个景区发展中的意义尤其重要;因为该阶段的环境破坏常常因其“微不足道”而被忽略,而后却给人带来“为时已晚”的遗憾。
当景点经历迅速发展、巩固到萧条阶段时,系统的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应及时跟上,这是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第二阶段,该阶段游客对景点的需求呈急剧上升趋势、游人大量涌入,旅游区容量常常处于临界范围内,设施呈紧张状态,加上相关的开发和建设,旅游发展对景区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若不妥善保护和管理,环境质量和景区吸引力就会一落千丈;因此,该阶段及时系统的实施环保措施是景区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
景点的发展在历经了萧条阶段之后,可能由于旅游实业部门更新产品、加强营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而重现活力;也可能由于各种努力的失败而从此走向衰亡。
但无论如何,对一个景区周期循环的环境保护,不会因景区衰亡阶段的到来而结束;因此,该阶段对景区环境的持续保护是景区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实现。
从动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周期循环保护划分为环保开端、系统保护措施实施和持续保护3个阶段的提法,和从静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状态划成不足状态、饱和状态和过度状态之说,在管理方法论和具体措施实施上,可以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4旅游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
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4.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4.2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4.3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
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4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
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
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4.5加强科学研究
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4.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
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5结语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第2篇:
试论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睫。
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
这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生态环境而孤立地进行。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生态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
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胁后代人的生存。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因此,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二、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当程度的自然生态支持,但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
造成旅游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
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
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
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
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
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
水、电、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激增而显不足。
(二)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
许多地区的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
有些景区的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应有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
还有一些新旅游区为了追求近期经济发展,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
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破坏了旅游资源,实质上也危害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
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
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在旅游高峰期。
均不同程度地超负荷工作。
绝大多数的风景区景区游人接肩比踵,空气污浊,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旅游质量大受影响。
我国古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HO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居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
还有许多奇山异洞、秀水珍木,也因过多地被人类光顾而面目“狰狞”。
长此以往,很容易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推向难以承受的风险之中。
(四)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的不当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
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大量垃圾随意扔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
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
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
一些旅游者乱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
更有少数旅游者,竞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三、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
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
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纹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二)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
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环保的自觉性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
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
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四)增加环保经费,加强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
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
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五)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
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
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六)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
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不能共存的矛盾,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业,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工作。
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和旅游者的共同努力,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才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朝阳产业。
四、桂林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持续发展
漓江,源远流长,绿水悠悠,令游人留恋忘返。
然而,10多年来,漓江逐年干涸、河床升高、枯水期越来越长,极大地影响着桂林市的社会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如何解决漓江水资源危机,取决于人们对待桂林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为。
放在首位的措施就是要依法制止乱砍滥伐林木及毁林开荒行为。
恢复漓江流域的水源林面积,使流域内形成一个天然的“绿色水库”,从而达到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化解漓江水资源危机的目的。
(一)漓江水源生态的规模
桂林市区域内,属于综合型的自然保护区有两个:
龙胜与临桂交界的花坪,兴安与资源交界的猫儿山;属于水源保护的有五个:
灵川的青狮潭,永福的寿城,恭城、全州、兴安、灵川、阳朔数县交界的海洋山,永福、临桂、阳朔、荔浦等县交界的驾桥岭及全州的五福宝鼎;属珍贵植物保护区的有一个:
资源的银竹老山;属珍稀动物保护区的有一个:
龙胜的建新。
这些自然保护区对涵养水源维护生态,保护环境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发展旅游事业的丰富资源。
青狮潭水源林保护区有地面积58.6万亩,有林43.05万亩。
是漓江的主要水源之一,域内有26个水库,特别是青狮潭水库。
总库容5.561亿立方米;山峦挺拔,古树参天,河谷幽深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方圆60多万亩,森林面积46.2万亩;花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6万亩,森林面积16万亩,山体气势雄伟,古树苍劲屹立。
这些保护区的森林对漓江旅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了桂林的旅游开发和建设,国家对防治桂林市及兴安、灵川、阳朔等县的工业污染采取了果断措施,几十年来,通过地、市党政和人民群众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漓江的污染已初步得到了控制。
近年来,桂林市重新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桂林市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旅游 景区 环境保护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