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docx
- 文档编号:7028880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07KB
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docx
《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①从它的创造者(狭义)、继承者(广义)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从包含的内容讲,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⑤从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讲,(根源)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实践)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运动的失败,迫切需要理论指导);(思想来源)再次,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时代性、与时俱进)
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其科学性表现在:
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事物,并通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革命性表现在:
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②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③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④理论品质(创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怎么理解哲学、哲学的意义)
①恩格斯总结概括了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根据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③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其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其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物质和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②运动和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③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唯一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统一性如何理解)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
《2》物质运动服从客观规律
《3》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
②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最高产物。
首先,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其次,意识能动性的实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
四、实践
(1)实践与人的存在
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3)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五、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第一,规律是本质的联系,第二规律是必然的联系,第三,规律是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
正确地理论思维能使人们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错误的思维会走向真理的反面。
(2)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六、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三大规律,六大范畴)
(一)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如何理解诡辩论、如何理解联系和发展?
先答联系的总特征,再答联系的特点)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概念)。
联系的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去把握事物,切忌主管随意性。
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唯心主义。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表面的相似之处,主观任意的乱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2)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的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3)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4)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
这些环节包括:
①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是一对广泛使用的辩证法范畴。
整体功能并不一定等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和是否相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②原因与结果
③必然性与偶然性。
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④可能性与现实性。
⑤现象与本质
⑥内容与形式
(二)三个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先答特征)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运动、变化的原因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原因是: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融汇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状态)
(适度原则)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我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亚洲银行的建立、一带一路建设)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其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对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事物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及其转化所体现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表明事物发展过程既有历史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历史阶段。
这一原理是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
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趋势)(辩证的否定观,文化方面比较多)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的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法)
(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四个全面是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
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四个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体现。
(二)辩证思维的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演绎、分析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三)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学习和掌握辩证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关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与实践
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①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社会政治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③科学文化实践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三、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的统一基础是实践。
(2)从认识到实践,是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的作用主要有:
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重要表现为:
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个发展的过程,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
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的有限度,也有三层含义:
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待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认识论的基本规律?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
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的认识过程。
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
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缺陷:
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1、社会存在的内容: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更替。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成称为社会意识形态)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其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
最后,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实施。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
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的概念。
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
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1、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是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二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三是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现代科技革命使思维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使认识活动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
2、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积极方面,造福人类
消极后果,“全球问题”日益引起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坚持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经济学)
一、价值的规律及其作用
1、商品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如何理解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