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0讲古诗词曲鉴赏专题练习.docx
- 文档编号:7024213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53.33KB
中考语文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0讲古诗词曲鉴赏专题练习.docx
《中考语文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0讲古诗词曲鉴赏专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0讲古诗词曲鉴赏专题练习.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0讲古诗词曲鉴赏专题练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0讲 古诗词曲鉴赏
七年级上册
(一)观沧海
曹 操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苍茫动荡,惊涛拍岸,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胸怀)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2.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达作者胸襟开阔、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具体写登山所见所感。
5.(2018·福州)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1.首句写景,既点明了季节是暮春,又寓情于景,将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等感情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次句紧扣诗题,将题目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其中的“过”字凸显了诗人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被贬地荒凉的感情。
2.首句中描绘了哪些意象?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描绘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南国这种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比喻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希望它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二】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有情有义的信使(借景抒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更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示例三】情景交融,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三)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
【示例】“悬”指笔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一帆”的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更显其壮阔与磅礴。
2.(2018·孝感)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当中的哲理。
3.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首联点出“客路”,表明自己出行在外,暗寓思乡之情;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忧愁;尾联欲借“归雁”传递“乡书”,饱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2018·咸宁)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D)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在沉沉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前行。
4.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
项是(B)
A.前三句十八个字,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
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5.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
创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借助于枯藤、老树、昏鸦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意象,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五)夜雨寄北
李商隐
1.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虚实相生,强调了诗人对妻子(友人)的思念之情,强烈而缠绵。
2.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描绘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的情景。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
用想象未来相逢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内容,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
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象、希望之词。
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描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喜爱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七年级下册
(六)木兰诗
《乐府诗集》
1.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的手法,表现了战争的频繁激烈、残酷和持久。
2.(2017·福建)“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3.说说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云鬓黄花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乡。
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4.下面对《木兰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B.“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现了木兰的女儿心思和军情紧迫,使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C.“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三个对偶句简洁明快,写出了战事推进的迅猛与激烈,表现了女英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悍的尚武精神。
D.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写得繁简得当,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七)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
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悲凉之感。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
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
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3.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八)望 岳
杜 甫
1.“齐鲁青未了”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所展示的画面。
【示例】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让人心胸也为之荡漾;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3.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妙在何处。
【示例】“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写出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用得好,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巍峨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齐鲁青未了”一句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C.这首诗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九)登飞来峰
王安石
1.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浮云”寓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的第一、二句。
【示例】首句为正面描写,用夸张的修辞
手法写出塔之高,第二句为侧面描写,通过虚写闻鸡鸣见日升的辉煌景象,从侧面衬托出塔高。
这两句也表现出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或首句通过夸张的“千寻”实写飞来峰上塔之高,第二句通过闻鸡鸣见日升的想象虚写塔之高。
这两句也点出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
瞩,不畏保守势力的勇气和决心。
4.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做了铺垫(蓄势)。
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很自然地表达了本诗主旨)。
(十)游山西村
陆 游
1.古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2.这首诗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品析,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诗人行走山间,只见重峦叠嶂,山环水绕,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辨认,诗人正迷惘而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
诗人的心情顿时由疑虑到豁然开朗,欣喜不已。
3.(2018·云南)本诗的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村民俗。
4.(2018·云南)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记游诗,围绕“游”字层层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表现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
6.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他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十一)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1.诗歌开头一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天涯)”衬托离愁,“离愁”一词更是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中的“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
2.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3.这首诗首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离愁”(或将“离愁”寄托于景)。
4.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5.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坚定信念。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境:
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于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该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十二)泊秦淮
杜 牧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
2.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
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作简要赏析。
“犹”是“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关切,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写景连用。
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做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凄冷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D.商女热衷歌唱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诗人借此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八年级上册
(十三)黄鹤楼
崔 颢
1.(2018·天门)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流逝等)之感。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字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字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晴空万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
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4.全诗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请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5.(2018·天门)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示例】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
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
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
如颈联描写草木茂盛,突出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十四)使至塞上
王 维
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诗人(自己),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四周不见草木,脚下的路孤寂而艰难。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
傍晚,落日低垂,河面上闪着粼粼的波光。
3.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
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
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示例二】“孤烟”表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写出了景象的奇特壮观。
4.“都护在燕然”一句援引了什么典故?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用后汉大将军窦宪燕然山勒石记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杀敌立功及爱国精神的热情赞扬。
5.(2018·乌鲁木齐)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D)
A.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写自己奉命出使。
“单车”是说随从不多,规格不高。
“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
B.颔联两句一虚一实,既叙事又写景。
诗人将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暗写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之感。
C.颈联历来为人称道。
“孤烟”本显苍凉,“直”却给人劲拔、坚毅之态;“落日”本带给人伤感之情,“圆”字却又显得亲切温暖。
D.尾联巧用“燕然”的典故,既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境遇,又赞扬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以身报国的爱国热情。
E.这首诗角度新颖,艺术构思不落俗套,语言自然精练,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发情感深沉饱满,情景交融,内蕴丰富,意境雄浑。
(十五)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西湖早春图,如春水初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花迷人眼、草没马蹄,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争”“啄”。
(2)赏析: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小燕子的活泼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和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
“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
“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
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意思对即可)
4.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的初平之水、早莺、新燕、浅草等景物都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自己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5.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情手法: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十六)饮酒(其五)
陶渊明
1.(2016·海南)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了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不经意,体现出诗人恬淡、悠闲的心境;而“望”字是有意地向远处看,体现不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忘我境界。
(意近即可)
3.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
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4.“飞鸟相与还”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示例】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5.下列对《饮酒》(其五)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景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
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十七)春 望
杜 甫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触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满目凄凉之景。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对于全诗有什么作用?
诗歌开头两句描写了春望所见:
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
3.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作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事(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
4.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示例】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消息隔绝,难通音信的情形。
“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的珍贵,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该诗结尾两句。
【示例】这两句诗通过外貌和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用“白头”“搔”“不胜簪”等词语,表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情感。
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由“望”入诗:
国都沦丧,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衰草遍地,林木苍苍。
B.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
越短,甚至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其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十八)雁门太守行
李 贺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诗,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激战的惨烈,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誓死报效祖国、杀敌立功的愿望。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简要赏析。
【示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第三 部分 古诗文 阅读 10 古诗 词曲 鉴赏 专题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