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名言成语谚语哲理分析.docx
- 文档编号:7023671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8.80KB
古诗文名言成语谚语哲理分析.docx
《古诗文名言成语谚语哲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名言成语谚语哲理分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文名言成语谚语哲理分析
古诗名言成语谚语哲理分析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读:
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读:
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理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
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有意栽花花不开”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解读:
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哲理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解读:
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哲理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
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解读:
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
哲理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解读:
国家每一代都有才华出众的人出现,他们都可以凭自己卓越的才能名扬数百年。
哲理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发展观点的体现。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读:
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它们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哲理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
有和无相伴相生,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互相对照,高和低互相依附,音和声互相应和,前和后互相跟随。
哲理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统一体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该句中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
10.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解读:
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哲理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为次要矛盾,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举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读:
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哲理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曲折,不能灰心丧气。
“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解读:
其寓意在赞扬那种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哲理分析: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反映的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13.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解读:
堆积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
哲理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该句寓示人们,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14.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解读:
君主就像船一样,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承载船,也能够打翻船。
哲理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荀子把君王和老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船和水的关系,意在告诫统治者,要想坐稳江山,就要对老百姓施行仁政,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只有这样,才能得民心,老百姓这片水才能承载君王这只船。
反之,横征暴敛,严刑峻法,鱼肉百姓,老百姓就会打翻君王这只船。
15.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读:
过去我看人,听了他们的言辞就相信了他们的行动;现在我看人,不仅听他们的言辞,也观察他们的行动。
哲理分析:
“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解读:
宇大得没边没沿,宙长得无始无终。
哲理分析:
天与地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神居住的天国。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读:
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
哲理分析: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1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解读:
面对干旱的天气,种田人焦急万分,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祈雨。
而那些朱门富户却在家中欣赏歌舞,还害怕真的春阴下起雨来使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的声音。
哲理分析:
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1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读:
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气是变化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哲理分析: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上述两句话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20.“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
解读:
一个人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哲理分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状况,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行动。
21.富润屋,德润身
解读:
正确的意识对提高自身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应当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哲理分析:
意识不仅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也对人自身具有调节作用。
错误的意识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正确的意识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
人贵有自知之明。
一个人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表明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种正确的心态,是有智慧的表现。
哲理分析: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应当如此,对自己也应如此。
看待自己,同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一样,都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读:
事物的未来是由现在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其结果既有好的可能,也有坏的可能,如果没有“远虑”,对坏的可能估计不足,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到时候真的出现了坏的结果,那就变成了“近忧”。
哲理分析:
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将某一事物当做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结果,尽力争取未来好的结果。
2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解读:
在对弈中、战争中都会出现由于局部的失误而造成全局失利的情况。
哲理分析: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这要求我们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5.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解读:
不会谋划全局的人,也就不会谋划一个部分或单位的发展。
哲理分析:
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地位。
这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中综合考察对象,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26.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解读:
从国家的法规、时代的趋势,到人伦事理、社会风气,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
哲理分析: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这句话体现了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读:
(时间)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动,一去不复返。
哲理分析: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发展的历史。
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8.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解读:
自然界生物的活动与环境之间具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是有规律的。
哲理分析: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2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解读:
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因为尧是圣人而存在,也不因桀是暴君而灭亡。
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地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
哲理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上面两句名言揭示了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30.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解读:
专心致志地思考,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自是动人心弦,于是,感觉上自己仿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风光。
哲理分析: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都有其过去、现在和将来。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于当前,也要考察过去、预测未来。
31.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解读:
(人们)只要遵循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哲理分析: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又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按照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是做事成功的前提。
32.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解读:
这段话揭示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就是这个道理。
哲理分析: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33.吃一堑,长一智
解读:
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份才智。
哲理分析:
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实现挫折向智慧的转化,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和遭受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在实际行动中加以改正。
3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解读:
金子没有百分之百的纯度,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哲理分析: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解读:
没有“跬步”的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外的目的地;没有“小流”的汇聚,就不能形成浩瀚的“江海”。
骏马飞奔,也要一步一步地跑;劣马虽然走得慢,但只要不停地走下去,同样能够到达目的地。
哲理分析:
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看起来不显著却有着重要作用的量变。
1、守株待兔
解析:
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
解析:
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3、刻舟求剑
解析:
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
解析:
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5、按图索骥
解析:
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智子疑邻
解析:
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
解析:
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
解析:
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
解析:
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
解析:
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
解析:
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12、唇亡齿寒
解析: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13、竭泽而渔
解析:
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一种违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
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14、看相知命
解析:
这个成语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
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15、故步自封
解析:
这个成语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
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都属此义。
16、水滴石穿
解析: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
又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17、适可而止
解析:
这个成语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由于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
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是这个道理。
18、瞎子摸象
解析:
这个成语反映了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
它告诫我们①看事物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②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③要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19、杞人忧天
解析:
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否认物质运动的是有客观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的为转移。
20、声东击西
解析:
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21、买椟还珠
解析:
这个成语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
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22、邯郸学步
解析: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之前,先要搞清楚别人的经验是不是真的好,是不是适合自己,能不能学得来。
如果生搬硬套,机械模仿,只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贻害无穷。
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23、讳疾忌医
解析: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
它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24、吹毛求疵
解析: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吹开皮上的毛来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它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看问题抓不住主流。
25、趋利避害
解析:
这个成语说明了矛盾是客观和普遍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其存在的客观、普遍性,故而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矛盾的客观规律,以便积极地缓和矛盾,使得事物的发展朝着人们所向往的有利方面发展。
“扬长避短”也是这个道理。
26、怨天尤人
解析:
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割裂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27、釜底抽薪
解析: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28、防微杜渐
解析:
这个成语蕴涵的哲学寓意有:
①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②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29、胸有成竹
解析:
这个成语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30、依葫芦画瓢
解析:
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
①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②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照猫画虎”也是犯了这种错误。
31、盲人骑瞎马
解析:
这个成语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
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2、欲速则不达
解析:
这个成语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解析:
这个成语说明了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34、知人知面要知心
解析:
这个成语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3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解析:
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36、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解析:
这个成语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
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同属此类。
3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析:
这个成语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3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解析:
这个成语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3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解析:
这个谚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现象与本质的这一对范畴。
40、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解析:
这个谚语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41、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解析:
这个成语所体现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42、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解析:
这个成语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等成语也是这个道理。
43、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解析:
这句话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析:
这句话都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又如“未雨绸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都是这个道理。
45、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解析:
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③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6、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解析:
这句话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又如,“后生可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同属此理。
4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
这句话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48、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解析:
这句话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49、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解析:
这句话认为“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5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解析:
这个成语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另外这个成语也体现质量互变的规律。
51、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解析:
这句话表明了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必须掌握归纳与演绎的推理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5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解析:
这个成语体现的哲学寓意有: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②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这个成语属于本质联系;④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本质。
5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解析:
这句话的错误在于:
①违背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②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抓住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5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
这个典故主要说明了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又如,“孟母三迁”同属此义。
55、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解析:
这句话表明时间的特点具有一唯性,即不可逆转性。
又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也是这个道理。
5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解析:
这个成语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文 名言 成语 谚语 哲理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