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 实验报告.docx
- 文档编号:7016077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9.02KB
形势与政策 实验报告.docx
《形势与政策 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 实验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实验报告
专题一:
关注民生
举措有:
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减轻困难群众在教育。
医药住房等方面的负担。
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我国已跨入全面改善民生的新时代,民生呼唤是最突出的时代特征。
改善民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是历史新时期我国各级政府重要的政策指南。
在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在思想、政策、体制各个层面进行更加深刻的理性思考,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为改善民生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改善民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必须从政治的高度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政治问题的本质是人心问题。
民生决定民心,民生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公正与和谐,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民生决定“国运”,能否从制度上保障民生,是国家强盛、繁荣、富强、文明、公正、和谐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民族团结、充满活力、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的强大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执政党来说,在民生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态度,直接反映执政党的执政理念,直接决定执政党政权的性质、直接决定执政党的兴衰和生死存亡。
所以,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特质和目的。
我国先贤们在总结历代王朝兴衰成败时,得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发人深省的真理。
我们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领导全国人民谋求解放的革命党,到领导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的执政党,这个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人民的选择。
人民之所以选择党的领导,是因为我们党无论是成立之初,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都能够以人民的利益为最大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利益需求多样化,利益矛盾复杂化的背景下,能够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的发展目标,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执政理念,以更加亲民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党的十七大报告正是从政治的高度,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全面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从战略全局高度对民生问题的全新认识和高度重视。
从政治的高度重视民生,我们必须在思想、政策、体制各个层面进行更加深刻的理性思考,确立科学发展的检验标准与判定的尺度,在选择科学的发展路径的同时,正确选择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
致力于改善民生的发展观才是科学的发展观,改善民生是判定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尺,是历史新时期我国各级政府重要的政策指南,民生状况是检验执政成效的实践标准。
我们要牢固树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的执政理念,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状况,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把改善民生看成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
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着力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使人民群众得到越来越多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从体系、制度和机制的层面保障和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很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同时却出现了经济增长的悖论,即民生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本身也对政府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成为政府改革的契机,促使政府执政目标和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新任务、新要求。
报告不仅体现了从政治的高度重视民生,更为重要的是从政治的高度向全党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和具体任务,突出强调了要从体系、制度和机制的建设上来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一,形成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和具体任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
在社会建设总体思路上,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社会建设的目标上,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在具体任务上,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六大建设任务。
形成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体制度框架,这是党的十七大重大的制度创新。
第二,明确了从制度上维护和解决民生的根本方式、根本途径和目的,就是强化和扩大社会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公益功能和覆盖面,最大限度的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就是要从制度体系上维护和改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先把与人民群众幸福安康联系最密切,也是近年来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强调要以扩大社会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覆盖面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策导向和政策落实、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体制改革和新制度建立等体系和制度建设,形成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和基本权益的制度体系和制度保障。
第三,提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社会公益体系,有效保障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是要实现社会公正。
制度不公是社会不公最深层的根源。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的突出特点,就是着力从社会制度、社会规则上,解决和保障全体公民共同享受教育的基础公正、就业和分配的机会公正、社会基本保障的底线公正、生存安全和人权保障的基本公正。
突出强调要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
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从社会制度建设的层面,根本废除城乡二元治理和行政区域分化的社会治理结构,这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所在和关键性突破。
第四,提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新任务、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社会管理新格局、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社会管理运行机制创新三个层面,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体系进行全面阐发,这表明我们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社会管理的运行轨道。
三、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构建完善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民生问题首先与一个国家的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政策设计有关,造成目前民生问题的凸显还与我们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度短缺有关。
回顾我国过去30年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失衡的状态:
经济发展最快,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政治发展明显滞后。
这种发展结构本身的不合理或失衡,最终都以民生问题的形式凸显出来。
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就要关注民生问题的制度建设并注意制度安排的合理性。
要通过体制改革与创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民生问题的制度安排。
第一,必须把“民生至上”作为全党的思想共识和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真正把民生纳入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制度框架和管理轨道。
制度和机制本质上是价值观和政治理念的固化和载体化。
正是从政治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把追求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作为党的长期奋斗目标。
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明确的确立起“民生至上”的新理念。
在当前牢固的树立“民生至上”的新理念,在可操作层面上,必须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设计规则、制度,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基本出发点、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以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作为主导的社会评价标准,使“民生至上”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真正转化为具体的制度、体制、规则和机制。
第二,要真正解决民众的利益诉求和表达的问题,尊重和保障公民的“话语权”。
马克思说过,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
任何社会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要容许有不同意见的存在。
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敢于让老百姓说话,要创造宽松的民意表达环境,给人们充分表达的权利。
通过建立健全公民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公民利益表达渠道,规范公民利益表达行为,增强公民利益表达实效。
通过建立群众意见反馈制度、落实制度,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重视解决好最困难、最落后地区群众的利益,并把这作为衡量干部的政治品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建立科学有效工作机制,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民生问题的落实。
让人民生活的更加踏实,是党和政府的责任。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党委和政府职责、职能范围,成为执政党考核、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同时要进一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作为保障。
如健全“从民所愿”的决策机制;完善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办事机制;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的监督机制;规范督导、监察和考核机制;细化目标评价机制;强化责任评价机制;构建责任追究、处罚机制等。
第四,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要加大公共服务投入,逐步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要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将财政支出转向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突出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加大公共产品的供给,并且努力做到经济性公共服务与社会性公共服务相协调。
要坚持以强化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主导,确保社会的底线公正;同时要积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共建共享,对非公益性民生问题,要采取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多元化投入、运用市场运作方式、达到互惠互利、共建共享。
第五,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的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建设。
完备的社会管理体制至少应该包括:
一个完善的能够凝聚各方社会力量的管理主体结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合理格局”;一套完整的能够规制所有社会生活领域的制度体系;一批能够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整合社会关系、协同社会行动的运作机制;一系列从信息收集传递、社会反应调控、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理到系统的修复和演进的社会设置,这是形成和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基础性建设。
在目前我国社会自治能力较弱、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强化和完善基层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功能,使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和协作,进一步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将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制度化、法制化,真正维护和确保公众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管理的参与权。
专题二:
亮点采集
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大力增加教育投入、孔子学院发展受阻、州九号即将发射升空,医疗改革····(内附两篇体会)
体会一:
全国两会将于三月初拉开序幕。
根据日程安排,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将于3月3日开幕,全国人大十一届五次会议将于3月5日拉开序幕。
此外,国家统计局将于3月9日发布2月份CPI等部分经济数据。
今年3·15消费者权益日主题确定为“消费与安全”。
2012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会将于3月17-19日举行。
2012年全国“两会”开幕在即
根据日程安排,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将于3月3日开幕,全国人大十一届五次会议将于3月5日拉开序幕,会议预计为期两周。
5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将在两会上共商国是。
谈及2012年中国经济乃至宏观调控的关键词,“稳”已取代“快”成为主旋律。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稳中求进”方针,料将在全国“两会”上成为各方热议与建言献策的最大话题。
春节后频曝的“用工荒”让中国产业的升级转型备受关注。
在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关键之年”的2012年后,中国高层已数次提到“扩大内需”,强调其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内容。
2011年,整个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收入分配、楼市调控等问题将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
国家统计局3月9日公布2月CPI等经济运行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2012年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3月9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报告。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中国网财经中心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大,货币仍需谨慎。
林伯强认为,尽管2月8日发改委上调了油价,但对2月份的CPI数据直接影响非常小。
和讯首席分析师、资深证券分析师文国庆在接受中国网财经中心记者采访时表示二月CPI可能会到4%或者4%以下,继续表现下行。
2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月度报告、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月度报告,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月度报告,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月度报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报告都将于3月9日发布。
3月18日,国家统计局将发布2月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月度报告。
3月27日,国家统计局将发布2月工业经济效益月度报告。
3·15消费者权益日确定为“消费与安全”
2012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被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为“消费与安全”。
中国消费者协会根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结合消费者对消费领域问题的反应确定这一主题。
“消费与安全”主题涵义主要为三点。
一是提高企业消费维权的意识和水平,促使其生产安全的产品,提供安全的服务,预防和减少安全隐患,确保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人身权和财产权不受到损害。
二是增强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保障环境安全,维护消费者的长远利益。
三是要特别注重对老人、儿童、农民等弱势群体的保护,采取措施,保障他们的安全权益。
四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使消费行为符合安全消费的要求,通过消费者的选择推动行业规范发展,更好地保障消费者安全权益。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3月17日-19日举行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将于2012年3月17-19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和世界:
宏观经济和结构调整”,将围绕宏观经济稳定与结构调整、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经济内外均衡、科技创新等议题展开多视角、深层次讨论。
据主办方介绍,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是“两会”后首个国家级大型国际论坛,旨在“传递中国声音、探讨世界趋势、汇聚全球智慧、共创未来发展”,是中国政府与国际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之间重要的对话平台。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会见本届论坛与会境外代表,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将出席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环境保护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领导将到会发表演讲,并与论坛代表交流探讨。
体会二:
国务院温总理3月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为7.5%,同时,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不管是国内的GDP增速首次降至8%,还是教育经费的支出自1993年以来首次达到GDP的4%都值得让人注意和关切。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始终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即使在历经经济危机的时候增速依然强劲。
而如今温总理却指出,GDP的增长速度将放缓到7.5%,虽然从数字上来说,只是0.5%的变化,但是我们从这看出我国过去几年一味强调经济的快速,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也间接地可以看出,国家上层领导人的对未来我国发展方向的思考和方向的转变。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快速发展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局势,在近些年,我国周边国家和我国的合作也渐渐加强。
各种贸易活动空前壮观,各种合作见诸于报。
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任何一点点的改动都可能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
所以各国对GDP的增长预期的下降,提出了各种猜测,作为一个党员,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体现“稳中求进”的基调
过去的快速发展,虽然实现了经济上的跨越性成就,但是与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国内问题,物价水平过高、CPI居高不下、房价多次调整无法回归平稳、食品安全问题久治不愈……把经济的增速目标略微调低,不仅能够解决国内不安定因素,而且让我们回归理性,让我们对经济的增长还有经济发展的质量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验证。
并且,当今的经济发展形势也不如前些年,适当的降低经济增长预期也是正确的选择。
追求更长远的发展
当增速回归到一个合理的区间时,人们将会更加去考虑经济发的质量,我们也将更有可能创建一个合理的和谐社会。
当各种社会问题被揭发出来的时候,今年便是一个很不错的机遇去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中不适合的地方,与此同时,也更要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不断地扩大利民便民的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任何快速式或爆炸式的增长,虽然在一时是可喜的,但是长久看来一定有很多不恰当之处。
中国经济的内需和物价水平是首先必须考虑的。
虽然CPI连续5个月回落,但是仍然是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我们追求的不是一时数字上的好看,我们要的是长久的发展,我们追求的更加合理的社会结构。
适当降低目标,更多的是一个积极地导向,让地方政府不要一味地将精力放在经济数字上的扩大上。
中国一直以来都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发展,我们并不指责这种发展有何不好,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更加去思考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民生问题,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如果在发展过程中,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教育、人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没有改善,甚至下降的话。
那发展本身就毫无意义可言。
调整结构,创新发展思路,“以人为本”、强调并保持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才最真。
也衷心祝愿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团结友爱!
专题三:
畅所欲言
对我国国家安全的认识和理解:
一、现阶段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展步伐。
美国学者昆西·赖特在《战争的研究》一书中指出:
“和平乃是许多力量之间的平衡。
”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维持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制约超级大国的霸权,从而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
经济全球化把愈来愈多的国家联结为利益共同体;经贸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活动,使各大国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
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首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
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大国关系出现新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出现新的增长,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相互依存加深,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但是,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也有新的发展,围绕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安全面临新的问题。
其次,军事因素对国际格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上升。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世界军事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谋取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倾向突出。
最后,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
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时起时伏,同时,国际恐怖势力活动频繁,环境污染、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
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跨国性、流动性、复杂性、隐蔽性和突然性等特点,已成为影响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国防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制止分裂,促进统一,防备和抵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现代化国防,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持正常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争取较长时期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在这些目标和任务中,制止分裂,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事关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国家利益又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而不断拓展。
全力维护国家的发展利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增强综合国力,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我国在未来多极化国际格局中取得重要地位的实力基础。
在各种力量和矛盾纵横交错的当今世界,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必然把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作为优先目标。
三、中国提倡新安全观
中国将坚持不懈地实践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
新安全观是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延续,也是中国近年来在国际安全领域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安全领域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和声音。
”
新安全观的“新”是相对于冷战时期国际上的传统安全观而言的。
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传统安全观集中表现为两个超级大国通过军事集团的形式以武力或武力相威胁手段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争端,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中国积极倡导的新安全观同这种冷战思维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新安全观在本质上体现了一种“非零和”的双赢思想,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适应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的时代发展要求。
中国已经用自身实践证明了新安全观的可行性和积极作用。
近年来,中国积极寻求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与邻国的边界争议,积极推动各种形式的地区经济合作和地区安全对话合作机制的建设。
比如,上海合作组织就是新安全观的成功实践。
四、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保持适度的国防投入,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
中国政府依据国防法,适应国防需求的变化,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上,继续适度增加国防费。
国防和军队建设与任何一个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一样,都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投入。
近两年来,我国的国防投入呈上升趋势,但增加的国防费主要用于国防和军队自身建设。
看一个国家的国防费,最主要的不是看它增长了多少,而是看它增加国防费的意图是什么,是用于防御,还是用来扩张。
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对外扩张,中国发展军事力量完全是为了自卫,不会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
中国的国防费包括人员生活费、活动维持费和装备费三部分,2003年国防费中这三部分的比例分别是32.5%、33.6%和33.9%,人员生活费和活动维持费占三分之二左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国防费是维持性的,中国的国防是自卫型的。
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立足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着眼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创新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坚持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法律等各领域的斗争密切配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主动预防、化解危机,遏制冲突和战争的爆发。
逐步建立集中统一、结构合理、反应迅速、权威高效的现代国防动员体系。
以联合作战为基本作战形式,发挥诸军兵种作战优长。
陆军逐步推进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提高空地一体、远程机动、快速突击和特种作战能力。
海军逐步增大近海防御的战略纵深,提高海上综合作战能力和核反击能力。
空军加快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提高空中打击、防空反导、预警侦察和战略投送能力。
第二炮兵逐步完善核常兼备的力量体系,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战略威慑和常规打击能力。
五、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坚持国防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形势与政策 实验报告 形势 政策 实验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