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类方比较.docx
- 文档编号:7004226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35KB
方剂类方比较.docx
《方剂类方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类方比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类方比较
方剂学方剂对比
1、麻黄汤和桂枝汤
同:
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方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异:
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2、桑菊饮和银翘散
相同点---组成:
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
功用: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主治:
外感风热表证
不同点--桑菊饮:
配有桑叶、菊花、杏仁。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属辛凉轻剂。
宜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身热不甚、口微渴者。
银翘散:
配有银花、竹叶、牛蒡子、荆芥、淡豆豉。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力较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为辛凉剂。
宜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
发热、口渴较重,或伴咽痛者。
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味承气汤(均用大黄泻热通便)
大承气汤:
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
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
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4、黄龙汤和新加黄龙汤
相同点:
均属攻补兼施剂(泻下热结与补益气血兼顾)。
不同点:
黄龙汤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配伍补益气血之品,重在急下存阴,兼顾气血之虚;主治热结里实较重,而兼气血不足者。
新加黄龙汤于黄龙汤中去枳实、厚朴、桔梗、大枣,加入生地、玄参、麦冬、海参等滋阴增液之品,缓下热结之中,兼以益气滋阴,且重在滋阴增液以润燥通便;主治阳明腑实较轻,而阴液亏虚较重者。
5、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均有和解少阳之功,以治邪犯少阳之寒热往来,胸胁不适等。
小柴胡汤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配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扶正,宜用于伤寒邪犯少阳,胆热较轻而正气虚弱者,寒热相当,舌白不腻。
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青黛、竹茹清解胆热,配半夏、陈皮、枳壳行气化痰,滑石、赤茯苓以清热利湿,重在清胆热,兼利湿化痰,宜用于湿热犯于少阳,胆经热重,兼痰湿内阻而正气不虚者,寒轻热重,呕吐痰涎,或吐酸苦水,舌红苔腻。
6、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
相同点:
组成:
犀牛角、生地主治:
热入营血证
不同点:
清营汤配以清气透热之品,使入营之热从气分而解。
主治热传营分,尚未动血之证。
犀角地黄汤配活血散血。
主治热毒深陷血分,耗血动血证。
7、麻杏甘石汤和泻白散(治肺热咳喘)
麻杏甘石汤:
石膏清热,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而平喘。
清透肺中实热,平喘止咳力强。
宜用于肺热重而正盛邪实之喘咳。
泻白散:
桑白皮泻肺清热平喘,配地骨皮泻肺中伏火郁热。
重在泻肺中伏火郁热,清热平喘之力较弱。
宜用于伏火郁肺,肺热不甚;阴液渐伤,而阴伤亦不重之喘咳。
8、清胃散和玉女煎(治胃热牙痛)
清胃散:
重在清胃火,兼用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的牙痛、牙宣等症。
(胃中实火)
玉女煎:
清胃热为主,而兼滋肾阴,功能清胃火,滋肾阴,属清补之剂,主治胃火炽盛而肾水不足的牙痛及牙宣诸证。
(胃热阴虚)
9、同名方鉴别《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和《脾胃论》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重在清暑养阴生津,主治暑热耗气伤津证。
《脾胃论》清暑益气汤清暑生津力弱,重在益气健脾祛湿,主治脾胃元气素虚,伤于暑湿之证。
10、小建中汤和桂枝汤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用芍药,重加饴糖变化成。
桂枝汤桂、芍等量,并喝热稀粥以助药力,故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以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小建中汤重用饴糖为君药,芍药是桂枝的两倍,不啜热粥,故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兼调阴阳、和营卫,而治中焦虚寒,阴阳气血俱虚诸证。
11、理中丸和小建中汤
理中丸温、补、燥结合,方中配白术,长于健脾燥湿,主治偏于中焦虚寒兼寒湿所致的满、痛、吐、利,并治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等。
小建中汤温、补、润结合,方中配伍白芍,温补阳气之中兼能益阴血,且长于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兼阴血不足之腹痛,心中悸烦,发热等。
12、当归四逆汤与四逆汤、四逆散
四逆散:
和解透热。
治阳气内郁之热厥;见冷在肢端较轻,冷不过肘、膝,伴身热,脉弦。
四逆汤:
回阳救逆。
治阳衰阴盛之寒厥,厥逆重,伴衰欲寐神,恶寒蜷卧,脉细欲绝等全身虚寒证。
当归四逆汤:
养血温经通脉。
治血虚寒凝经脉之寒厥,四肢厥寒较轻,不过肘、膝关节,不伴全身虚寒证,脉细而不微。
13、四君子汤和理中丸(补气健脾)人参\白术\炙草
四君子汤配茯苓健脾渗湿。
功用:
以益气健脾为主。
主治:
脾胃气虚证。
理中丸配干姜温中祛寒。
功用:
以温中祛寒为主。
主治:
中焦虚寒证。
14、桂枝汤和玉屏风散(治自汗恶风)
桂枝汤: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自汗恶风,伴发热,或头痛,或时发热,脉浮缓或浮弱。
玉屏风散:
益气固表止汗。
治卫气虚弱,肌表不固之自汗,恶风,伴面色晄白,舌淡脉虚而无发热者。
15、白虎汤和当归补血汤(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象洪大)
白虎汤(实热证):
大渴喜冷饮,身大热而大汗出、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当归补血汤(虚热证):
口渴喜温饮,身热而无汗,舌淡苔白,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16、理中丸和归脾汤(脾不统血)
脾阳虚脾不统血,治以温阳摄血,宜理中丸。
脾气虚脾不统血,治以益气摄血,宜归脾汤。
17、归脾汤和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炙草)
归脾汤:
配补血养心安神之品,意在补益心脾,以复脾统血之职;故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以及脾不统血等证。
补中益气汤:
配升阳举陷之品,意在补气升提,复其升清降浊之功;故主治脾胃气虚之少气懒言,肢倦乏力,发热及中气下陷等证。
18、六味地黄丸和大补引丸(滋阴降火治阴虚内热证)
六味地黄丸偏于补养肾阴,清热力不足,主治肾阴不足而虚火不重,脉细数者。
大补阴丸滋阴与清热降火之力均较着,主治阴虚而火旺较甚,尺脉数而有力者。
19、逍遥散和一贯煎(治阴血不足,肝郁不舒之胁痛)
逍遥散:
疏肝养血之力较强,并能健脾,主治肝郁血虚之胁痛,伴脾失健运,神疲食少。
一贯煎:
滋养肝肾之力较强,主治肝肾阴虚,肝郁不舒之胁痛,并治肝气犯胃之胃脘疼痛,吞酸吐苦。
20、牡蛎散和玉屏风散(卫气虚弱肌表不固-自汗)
牡蛎散:
补敛并用而重在固涩止汗为主,并能敛阴潜阳,为收敛止汗之方,主治体虚卫外不固,复因心阳不潜之自汗盗汗。
玉屏风散:
以补气固表为主,补中寓散,为补益之剂,主治卫气虚弱,肌表不固之自汗或虚人易感风邪者。
21、四神丸和真人养脏肠(温暖脾肾,涩肠止泻治脾肾虚寒泄泻)
四神丸:
偏于温补命门真火,兼以温脾涩肠,主治命门火衰,火火不生土之肾泄。
真人养脏肠:
涩肠止泻力强,偏于温中补脾,兼以温肾;主治脾肾虚寒,以脾阳虚寒为主之久泻久痢,滑脱不禁。
22、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孔圣枕中丹(治阴血亏虚之虚烦不眠症)
天王补心丹以补心安神药与滋阴清热养血药相配,其中生地用量独重,且与二冬、玄参大队滋阴清热药相伍,主治以阴亏内热为主的心神不安症。
柏子养心丸以补肾滋阴药与养心安神药相配,方中重用柏子仁与枸杞子,滋阴清热之力不足,主治心肾两虚,内热较轻的神志不安症。
孔圣枕中丹以滋阴潜阳之龟板、龙骨与宁心益智、交通心肾之远志、菖蒲配伍,主治心肾不足之健忘,失眠。
23、天王补心丹与酸枣仁汤
相同点:
均以滋阴补血,养心安神为主,配伍清虚热组方。
以治阴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烦失眠。
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养血安神,配调气行血之川芎,重在养血调肝,滋阴清热之力不足,主治肝血不足之虚烦失眠,伴头目眩晕,脉弦细。
天王补心丹重用生地,配二冬、玄参滋阴清热,并与大队养血安神药相伍,滋阴清热之力强,主治心肾阴亏血少,虚火内扰之虚烦失眠伴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4、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合称为“温病三宝”)
相同点:
功用:
芳香开窍,清热解毒,镇惊安神。
主治:
热闭证。
身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数。
不同点:
安宫牛黄丸-最凉。
长于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熄风止痉之力不如紫雪,开窍豁痰之力不及至宝丹。
最宜用于热陷心包所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数,偏于热盛毒重者。
紫雪--凉性次之。
开窍豁痰力最弱,清热解毒之力不及安宫牛黄丸,但长于清热凉肝,熄风止痉,兼能滋阴,通利二便。
最宜用于热陷厥阴(心包、肝),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之神昏烦躁,抽搐痉厥,口渴唇焦,舌红绛,苔黄干,脉弦数,偏于热盛动风者。
至宝丹--凉性最次,清热力最弱,但长于芳香开窍,辟秽化浊。
最宜用于痰热内闭之昏厥,痰盛气粗,舌苔垢腻,脉滑数,偏于痰浊壅盛而昏迷较重者。
25、治喘咳类方小结:
(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泻白散、苏子降气汤和定喘汤)麻黄汤以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麻黄配杏仁宣肺平喘,发汗解表之力强,并长于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之喘咳。
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为临床特点。
小青龙汤以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配干姜、细辛、半夏之温肺化饮,是解表化饮,表里同治之法,主治风寒外束,寒饮犯肺之喘咳。
临床特点是既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之表寒证,又见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之寒饮内停症。
麻杏甘石汤用辛甘大寒之石膏清肺泻热,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而平喘,是辛凉清热,宣肺平喘之剂。
主治肺热之喘咳,伴发热,口渴,苔白或黄,脉滑数或浮数为特点。
泻白散以桑白皮泻肺清热,平喘止咳,伍以地骨皮泻伏火而退虚热,药用甘寒,善清肺中伏火郁热。
主治肺中有伏火郁热之喘咳,伴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者。
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配半夏、厚朴、前胡以降气平喘,伍肉桂以温肾纳气,是治上实为主,兼顾下虚之方。
主治上实下虚之喘咳,以喘咳短气,痰多色白,腰疼脚软,苔白腻为特点。
定喘汤以白果、半夏、苏子、杏仁、冬花降气祛痰,平喘止咳;麻黄宣肺散寒,桑白皮、黄芩清肺泻热;宣降肺气之中,兼能化痰清热,解表散寒。
主治痰热蕴肺,风寒外束之喘咳,以痰多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点。
与小青龙汤相比,小青龙汤表寒重而内有水(寒)饮;本方证是表寒轻而内蕴痰热。
26、治呕逆类方小结:
(小半夏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和丁香柿蒂汤)
小半夏汤:
长于祛痰化饮,降逆止呕,主治痰饮停于心下之呕吐或呃逆。
旋覆代赭汤:
祛痰降逆中兼补气益胃,适用于胃虚痰阻气逆之心下痞鞕,嗳气以及反胃呕吐。
橘皮竹茹汤:
补气和胃降逆之中,长于清胃热,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或呕吐。
丁香柿蒂汤:
补气益胃之中,长于温中祛寒,适用于胃气虚寒之呃逆。
27、王清任活血化瘀五大名方的区别运用:
通窍活血汤---血头面部瘀:
头痛头晕、耳聋、脱发、面部黑斑
血府逐瘀汤---胸胁部瘀血:
胸痛、胁痛、心悸、失眠多梦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膈下、脘腹部瘀血:
胁下、脘腹疼痛不移,或有痞块
少腹逐瘀汤---少腹部、冲任脉寒凝血瘀:
少腹积块,或疼痛、或胀满,或痛经、或漏下身痛逐瘀汤---躯干、四肢经络瘀血:
肩、臂、腰、腿疼痛经久不愈
28、治脾不统血类方鉴别:
归脾汤、理中丸和黄土汤(益气健脾以摄血,以治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失血之证。
)
归脾汤以黄芪、人参、白术等益气健脾,配伍龙眼肉、当归、酸枣仁、茯苓、远志等补血养心安神,重在益气摄血,兼以补血养心,主治脾气虚脾不统血,以及心脾两虚之神志不安。
理中丸以干姜温中祛寒为主,伍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为温中健脾摄血剂,主治脾阳虚脾不统血。
黄土汤以灶心黄土配白术、附子温阳健脾摄血,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止血力较理中丸强,标本兼治,主治脾阳虚脾不统血而出血较重者。
29、镇肝熄风汤和附方建瓴汤
相同点--组成:
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
功用: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
不同点--镇肝熄风汤:
配玄参、天冬、龟板、茵陈、川楝子,镇潜清降力较强,适用于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并走于上而见脑部热痛,或面色如醉,甚或中风昏仆者。
建瓴汤:
配伍生地、淮山、柏子仁,故有宁心安神之功,适用于肝阳上亢,症侯
较轻而兼失眠多梦,烦躁不宁者。
30、天麻钩藤饮和镇肝熄风汤
均治肝肾不足,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之头痛、眩晕。
不同点---镇肝熄风汤:
以怀牛膝配代赭石、龟板、龙骨、牡蛎、天冬、玄参、白芍等,降逆熄风,滋阴潜阳之力强,适用于肝肾阴,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头痛眩晕,脑部热痛,面色如醉甚或中风者。
天麻钩藤饮:
以天麻、钩藤配伍石决明、山栀、黄芩、夜交藤、朱茯神等,滋阴潜阳熄风之力较弱,但长于清热安神,适用于肝肾不足,肝阳偏亢,阳亢化火而见心烦失眠多梦者。
31、清燥救肺汤和桑杏汤(清宣燥热润肺止咳主治温燥伤肺)
清燥救肺汤:
清宣燥热、养阴润肺力强,并补肺气,主治燥热甚而气阴两伤之重证。
桑杏汤:
清宣燥热、养阴润肺之力较弱,主治温燥外袭,肺津受灼之轻证。
32、五苓散和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健脾利湿温阳化饮)
五苓散:
以泽泻为君,且配猪苓,利水渗湿力强,能直达下焦,主治水饮停于下焦之脐下动悸,吐诞沫而头眩等。
苓桂术甘汤:
以茯苓为君,配伍甘草,且桂枝用量较五苓散重,利水之力较逊,而偏于温阳健脾,主治饮停中焦之胸胁支满,心下悸而头眩。
33、真武汤和实脾散(附子白术茯苓生姜-温补脾肾利水-阳虚水肿)
真武汤--以附子为君,并配芍药。
功偏温肾阳,兼养阴柔筋,缓急止痛,主治阳虚水肿,偏于肾阳虚,兼有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并治阴随阳伤之筋惕肉瞤。
实脾散--以附子配干姜为君,并配木瓜、草果、木香、槟榔、厚朴、甘草、大枣,功偏温脾阳,助阳散寒之力较胜,且长于行气导滞,消胀除满,主治阳虚水肿,偏于脾阳虚,而见胸腹胀满。
临床选方参考
清热镇静:
首选安宫牛黄丸,次选紫雪,最后选至宝丹。
熄风止痉:
首选紫雪,次选安宫牛黄丸,最后选至宝丹。
开窍豁痰:
首选至宝丹,次选安宫牛黄丸,最后选紫雪。
附:
安宫牛黄丸新剂型
1、醒脑静(安宫牛黄注射液)2、新安宫牛黄针
3、清开灵Ⅰ号(注射剂)牛胆酸、猪胆酸、水牛角、珍珠母、黄芩素、银花提取物、栀子板兰根等
4、清开灵Ⅱ号(滴鼻液)5、安宫牛黄栓(栓剂)水湿病的治法
(1)治湿三大法
开鬼门——发汗。
洁净府——利小便。
去宛陈莝——攻逐水湿(或活血化瘀)。
(2)根据湿病的病位及寒热虚实论治
水湿在表在上——微汗祛湿。
水湿在里在下——芳香化湿、苦味燥湿、淡渗利湿。
湿从热化——清热祛湿。
湿从寒化——温化水湿。
湿夹风邪——祛风胜湿。
水湿壅盛成实——攻逐水湿。
(3)调理脏腑功能以治湿——治本之法
肺失宣降,水道失调——宣肺以调水。
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健脾运湿,培土以制水。
肾虚水泛——温肾化气以行水。
三焦气滞,决渎不利——宣畅三焦气机以化湿。
膀胱气化不行——温化膀胱之气以行水。
(4)治湿常需调理气机
气主运行布化水液
气滞则水湿内停调理气机气行则水行湿为阴邪,重着粘腻配理气药气化则湿化最易阻滞气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剂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