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江西省南昌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7001925
- 上传时间:2023-01-1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277.15KB
市级联考江西省南昌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市级联考江西省南昌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江西省南昌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级联考江西省南昌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电脑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电子出版物等。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煤体、超文本、互动性、成本低的优势,给传统纸质媒体带来巨大冲击。
媒体的命运取决于它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
如果纸质媒体的功能完全被其他媒体替代,它将无法生存,如果纸质媒体能够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功能,就有存在的价值。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纸质媒体和新媒体可以看成完全不同的两种阅读方式。
稳定的空间感,逻辑严密、线索清晰、便于记忆和思考,是纸质媒体阅读的优势;新媒体的阅读者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快速获取,记忆和思考退居次要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看纸媒体与电子媒体的关系,就不是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单向演变,而是一种阅读方式与另一种阅读方式的区别。
两种阅读方式的不同也给纸媒体和新媒体带来了长期竞争共存的空间。
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新媒体实现了高密度的信息储存,单位信息存储成本低,可以方便地实现大量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使得部分编辑工作为机器所替代,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电子信号的易复制性和快速传播性,使其发行成本低廉,使大范围信息传播免费或廉价提供成为可能。
但分析新媒体传播内容可见,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传统媒体的一般特征,和传统媒体没有质的区别。
大部分内容源于传统媒体,最突出之处,也仅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计算机技术的加工,实现了声音、画面、文字的同时传播。
可见新媒体在传播中所具有的纸质媒体难以实现的优势,主要源于其对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应用。
传统媒体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由于长期经营,传统媒体有较为完善的办刊经验,采编队伍、作者队伍。
在信息生产上,有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筛选渠道,从业人员有能力从纷繁芜杂的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信息,通过较高水平的劳动,更容易生产高价值信息。
在有效信息筛选方面,纸质媒体从业人员专业,文化素质较高,深耕于本专业,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和社会经验,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信息的识别和筛选,具有较高水平。
纸质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这方面优势,以提高信息价值为中心,做好内容求精,打造核心竞争力。
新媒体的兴起给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要看到,传统纸质媒体仍有坚固的消费者基础,不同的阅读需求使纸质媒体仍拥有相当的市场,两者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并在竞争中相互促进与发展。
(选自《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体的发展与思考》,作者陈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媒体形态,它既可以作为阅读载体,也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
B.新媒体产生于传统媒体之后,但在信息传播的数量速度、范围、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媒体。
C.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阅读呈现方式有所不同,前者稳定的空间感和逻辑关联便于读者记忆和思考,后者便于快速获取信息。
D.传统纸质媒体可以借助优质人力资源和专业管理经验,提高信息价值,做精信息内容,提升信息时代媒体竞争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阐述了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体的不同特点和优势,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传统纸质媒体的危机和出路。
B.文章从储存制作发行三个方面分析低成本是新媒体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其优势所在。
C.文章从阅读的功能上分析了纸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与联系,突出了传统纸质媒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D.文章分析论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生共存的观点,是按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层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因其功能不同而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带来冲击,传统纸质媒体功能将被新媒体取代,现有的媒体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
B.新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虽然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传播的信息内容和为读者提供阅读的功能与取向却基本相同。
C.传统纸质媒体在信息的采集和筛选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这一媒体的高品质内容和高层次受众,因而依然受到市场青睐。
D.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媒体成就了人们不同的阅读方式,而不同的阅读方式也为不同媒体带来了竞争与共存的空间。
【答案】1.B2.A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B项,“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均优于传统媒体”错误,选项的分析与文意不符,文章第一段说“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煤体、超文本、互动性、成本低的优势”,这是新媒体的优势,这其中并没有提到“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文章第四段说“传统媒体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对信息的识别和筛选,具有较高水平……更容易生产高价值信息……在有效信息筛选方面……在信息生产上,有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筛选渠道”,这是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在这方面,传统媒体占据优势,选项中“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媒体”错误。
故选B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A项,“文章分别阐述了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体的不同特点和优势,通过正反对比”错误,从文中来看,“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并非正反对比,文章主要是分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指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二者并非一正一反的关系。
故选A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A项,“传统纸质媒体功能将被新媒体取代”错误,根据文意,新媒体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媒体功能,因为传统媒体也有其优势和存在的价值,文章第二段指出“媒体的命运取决于它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
如果纸质媒体的功能完全被其他媒体替代,它将无法生存,如果纸质媒体能够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功能,就有存在的价值”,而文章第四段就指出传统媒体“也有其自身的优势”,这说明传统媒体不会被新媒体完全取代。
B项,“但传播的信息内容和为读者提供阅读的功能与取向却基本相同”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的是“但分析新媒体传播内容可见,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传统媒体的一般特征,和传统媒体没有质的区别。
大部分内容源于传统媒体,最突出之处,也仅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计算机技术的加工,实现了声音、画面、文字的同时传播。
可见新媒体在传播中所具有的纸质媒体难以实现的优势,主要源于其对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应用”,由此可知,两种媒体形态传播的信息内容不完全相同,为读者提供阅读的功能与取向也不相同。
C项,“决定了这一媒体的……高层次受众”错误,从文中来看,本选项的设题区域在第四段,文中未涉及纸质媒体“高层次受众”。
故选D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兵车行
唐栋
六月的喀嘲昆仑山依然贼冷。
风裹起细碎的砂粒,拍打得车体啪啪作响。
“同志,请开快一点。
”
司机慢慢地扭头看了我一眼:
“这车,不能开快。
”
“真见鬼啦!
”
“你!
”司机的脸冷峻得像块冰岩,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你不知道,这车……只能跑这么快。
”
“耽误了病员怎么办?
”
司机神情坚毅沉稳,催促是没用了。
我把头往后一靠,想像看病中的上官星。
不知这次领导怎的开了恩,竟派车专程送我。
一辆军车静静等候在卫生队院子里,车厢用帆篷严严实实地罩着,夜色下犹如一块巨大的岩石。
这不是上官星的卡车吗?
车子颠了,司机竟如临大难,绕车察看了一圈,发现一切完好无损才不安地驾起车缓缓前进。
“自己班长的病一点也不急,车上的东西倒这么经心”我嘀咕着,心想,这车要是上官星开,早就飞起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接到去5700哨卡处理病员的命令,司机就是上官星。
车子呼地窜了出去,罗盘上的指针一下就指到了八十。
“开这么快干什么!
”
“不是去救护战友吗?
哪能慢慢腾腾!
”
一团旋风旋起高高的尖柱,在山谷间游动。
我感到头有点疼痛。
“不大好受吧?
这儿是死人沟,海拔四千米以上。
”
“你少唬人!
谁不如道前面是个兵站”。
他哈哈大笑起来,“那不是灯火,是鬼火,一代代的商队和朝圣者留下的,我们哨卡就守卫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多有意思!
”
车灯下,路两旁尽是片片白骨。
我胸口直跳,只想快点走出这死人沟……
司机突然停车,看看路线,才慢慢开过河。
磨磨蹭蹭,上官星的病……我想起过河的情形。
他会不会是自那以后病倒的呢?
那天水势真吓人!
只记得上官星挠着脑袋思索片刻,一咬牙:
要闯了。
他像尊铁塔稳操着车艰难推进。
突然,车熄火了;顷刻,冰块撞击着车体,水从门缝直往驾驶室灌!
忽地,我闻到股浓浓的酒味--上官星举着酒瓶咕咕嘟地猛喝!
这深的水,冷的冰,怎么可以……
他光身站在齐腰深的水中,用手摇柄狠劲地摇着发动机,摇柄猛击着水面,整个车都在晃动。
我仿佛觉得站在水中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那冰冷的水似无数把锥子,直往骨头缝里钻……
车发动了!
他磕碰着牙踏进驾驶室,我只管为他擦身上的冰水,忽然,他咳嗽了,先是一声两声,很快成了一串……
车子开始登山了。
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紧贴着悬崖,一头钻进了天,难怪叫它天神达板。
恼人的司机走一阵說停下来检查,稍微有点灌风的地方都要严密堵好。
我连催他的气力都没了。
“顶住,这次一定要闯过达坂,上官星在等……”
那天天气可不像这么平静。
刚挨上达坂,挡风玻璃上顷刻就落满一层雪。
上官星打开车门,将身子探到外面辨路,不一会儿就成了个雪人,脸色发紫,眼睛又红又肿。
正行间,不料车子被一溜暗冰滑了一下,半个后轮已经掉到了路外,那雾腾腾的深谷像只张大了嘴巴的饿狼!
“冰雪太厚,车挖不出来了。
趁天还早,我步行去哨卡上搬兵。
”
“我跟你一起走!
”
“开玩笑,雪这么深,海拔又高,你怎么行?
这是打火机,冷了就点燃汽油。
祝你……保重了。
”
“你也保重!
”泪水情不自禁地打湿了我的睫毛。
他对我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瞥。
雪地上一串深深的脚印,仿佛是一条永远不断的线,牵动着我的心……
像谁把一盆鲜血泼给了夕阳,天际间一片艳红;满山满谷的冰雪静静地注视着天空。
风照旧在刮,雪地上卷起层层白浪。
烧过一段之字形的山路,整个哨卡豁地展现在眼前。
几十名战士,分列两行,肃立在大门旁…
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
战士们从车上抬下一副盖着白布的担架,担架上躺着的就是上官星!
原来他就跟我在一辆车上……
我扑过去,呆呆地注视着他坚毅安祥的神情,感到整个世界都凝固了……
连长告诉我,上官星留下话:
把他送回“家”,埋在积雪的山岗;希望秦月能到哨卡为他送行,因为在所有熟识的战友中,只有我这个唯一的女性。
“秦月同志。
”连长拿来一封信,信里是一首诗:
我是星星,你是月亮,我们同在永恒的天上;美丽的夜晚,我们闪耀着理想!
(有刪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兵车行”为题既是对小说情节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暗示了社会背景,赋予作品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B.上官星已经牺牲,他就静静地躺在送秦月去哨卡的军车的车厢里。
这个最后才解开的悬念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在情节叙述中已留下了多处伏笔。
C.“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心理刻画简单而深刻通过人物心理感知的变形,表现出上官星的牺牲给秦月带来的巨大心理震动。
D.死人沟、天神达坂等处都是小说情节的关键连接点,对它们的描述不仅是简单的环境描写,更是美与力的象征,充满着诗性意味
5.小说以秦月的视角,在现实与回忆的两次“兵车行”中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小说结尾处上官星留给秦月的小诗,堪称全篇表现主人公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4.A5.①情节安排上,秦月的“急”与司机的“慢”形成了对比,不断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兴趣;②人物刻画上,有利于通过秦月的回忆集中描写上官星为救战友而奋不顾身的行为,刻画其的英雄形象。
③表现手法上,有利于更好地运用侧面描写,通过秦月、司机和哨卡战士们的表现,来体现上官星精神的感人力量。
6.①诗句体现了小说主人公为祖国守卫边疆、英勇献身的崇高爱国主义理想;②诗句体现了主人公在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奋力实现生命超越的顽强精神。
③诗句体现了主人公追求人与人之间真诚、温暖情感(包括异性战友之间的相互吸引与依恋)的浪漫情怀。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中,A项,“小说以‘兵车行’为题……又暗示了社会背景”错误,从文中来看,标题“兵车行”与小说的故事背景无关,文章由两次两次兵车行事件组成,标题主要是对小说情节内容的高度概括。
故选A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以秦月的视角,在现实与回忆的两次‘兵车行’中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应该到文中找到所写的两次“兵车行”的过程,分析这两次“兵车行”中人物的表现,从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以及技巧特色方面分析效果。
从文中来看,小说主要写了两次“兵车行”,一是回忆中上官星送“我”救助战友,主要写上官星把车开得飞快、冰水中摇发动机、雪中看路、步行搬救兵等,在这一系列的表现中突出描写上官星为了救战友而奋不顾身的精神,突出其英雄的形象;二是现实中司机运送上官星的遗体去哨所,在这一路上主要突出司机的“慢”和“我”的“急”,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借助司机驾车的小心翼翼、哨所战士的肃立侧面烘托主人公上官星的形象,表现出其精神感人至深。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结尾处上官星留给秦月的小诗,堪称全篇表现主人公的点晴之笔请作简要分析”,然后找到结尾这首小诗,理解其内涵,结合小说的主旨分析其展示出的人物精神境界。
考生可以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分析。
“我是星星,你是月亮,我们同在永恒的天上;美丽的夜晚,我们闪耀着理想”,这首诗歌是上官星写给秦月的,那么“星星”可以理解为“上官星”,“月亮”可以理解为“秦月”,而“同在天上”“闪烁理想”流露出主人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依恋,结合上文来看,这“月亮”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的“战友”,结合上文上官星送“我”救战友时的表现来看,这首小诗表现出主人公对战友的关怀;这“月亮”还可以理解为“祖国”,主人公身在边疆哨所,守卫着祖国大地,诗歌表现出主人公守卫边疆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理想;从上文来看,此处海拔很高、气候恶劣,但在主人公的眼中,却是“美丽的”,表现出主人公在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奋力实现生命超越的顽强精神。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划分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北岭淮水”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这条线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
上世纪50年代,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方不集中供暖,这即南北供暖线”。
这条线于20世纪50年代在“能源奇缺”背景下提出,到现在已沿袭和60多年。
但是,每到寒冬时节供暖期至,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这条持续了60多年的“国家供暖线”,也每每成为网友吐槽的对象。
“北方冻皮,南方冻”“北方城市取暖靠暖气,南方海滨城市取暖靠日照,像我们这不南不北的中部城市人民靠的都是自己的一身浩然正气”等段子,都是对南北寒冷及供暖的生动描述。
(节选自《网易新闻•南方为什么不集中供暖》)
材料二
图一2016年国内集中供暖各类热覆盖面积占比
(来源: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图二各种能源2017﹣2021规划供热面积
注:
CAGR即复合年均增长率,指特定时期内的年度增长率。
(来源:
华泰证券)
材料三
目前,南方城市一般使用空调和电暖器来度过寒冬,而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不利于节能减排,还加重了居民的经济负担,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相比“北岭淮水”线,评价南方的冬天是否真正需要供暖的标准应该是居民的居住体验。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评判冷暖的标准有四个:
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
其中,湿度对于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摄氏度。
以上海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节,平均气温为3﹣5摄氏度,气温小于﹣5摄氏度的天数约为4﹣5天。
但是上海冬季湿度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区平均湿度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区湿度高了4%;按照湿度对温度的影响可推算得知,上海的温度”实际是1度到﹣1度左右,而这一温度下,北方地区已经实行了集中供暖,将室内温度提高到标准温度16﹣18度。
而科学家认为18度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11度则为人对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
因此,即便仅以此作为判断依据,上海也应该纳入到集中供暖的范围之中。
既然以往的南北方供暖界限划分并不准确,就有理由提出重新划定“供暖界限”,而这一界原则上应该摒弃南北方的区分,以真正的需求来判断供暖是否有必要。
(节选自《暖通空调在线•浅析南方供热》)
材料四
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认为如果南方复制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
预计到200年,中国南方地区堿镇需要供暖的住宅约0亿平米,如果全采用集中供热,南方建筑特点被认为不利于保温,将带来更大能耗。
有专家指出,北方墙体砖层厚度一般为37厘米,南方墙体厚度一般为24厘米,俗称“两层砖”,保暖性能更差。
同时,专家们认为,南方冬季短,投资巨大的集中供热设施将大部分时间空闲。
有业内人士认为,要适应集中供暖,南方必须进行大规模热源、输送管道建设,以及房屋改造,其工程量和成本极高。
但是,面对民众的供暖呼声,也不能听之任之。
南方冬季温度不是很低,非常适合采用各类热泵技术供暖,这些技术适合分户或分栋的分散供暖方式。
一方面节约能源。
分散供暖,每平方米每冬季只需5公斤标准煤,是大规模集中供暖所耗能源的一半。
另外,用户经济负担也更低。
新能源的开发也是解决南方供暖的良好途径。
据报道,在南通一些小区,采用了污水源热泵(以城市污水作为冷热源的一项制冷制暖新技术)或地源热泵(利用地球所储藏的大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能源技术)集中供暖。
(节选自《南方周末•南方供暖,不走北方老路》)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显示,2016年国内集中供暖各类热源中,燃煤的覆盖总面积占比最大。
B.由图一可知,2016年国内集中供暖能耗呈现出燃煤、燃气占绝对主体地位的结构特点。
C.图二显示,生物质能的CACR最高,表明生物质能将逐步成为最主要的供热能源。
D.综合图一、图二可知,供暖能源规划应立足既有能耗结构特点,包括常规能源改造和新能源开发两个方向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上出现各种针对“南北供暖线”的吐槽段子,说明这一权宜之策已不符合现今人民的生活需求,重划“供暖界线”合乎情理。
B.阶段南方城市面临的低温,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人体对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有必要探索适合南方特点的供暖途径和方式。
C.南方冬季短,热源、输送管道建设以及房屋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成本巨大,给南方集中供暖带来极大阻力。
D.南方城市普遍采用污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等供暖技术,因其具有高效利用能源、尽可能避免能源消耗的优点而受到青睐。
9.假如你是国家能源局的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级联 江西省 南昌市 届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