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学》讲稿5.docx
- 文档编号:6997494
- 上传时间:2023-01-15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425.15KB
《现代物流学》讲稿5.docx
《《现代物流学》讲稿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物流学》讲稿5.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物流学》讲稿5
第五章现代保管与装卸系统
保管与装卸是物流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保管的基本概念、原则及其合理化,装卸的概念、作业的方式及其合理等内容,了解仓库及货架技术以及保管与装卸搬运的工具、设备等。
第一节现代保管
一、保管的概念、功能和作用
保管、储存、库存、储备等区别与联系,保管的含义。
(一)保管的概念
在物流科学体系中,经常涉及库存、储备、储存及保管这几个概念,而且经常被混淆。
其实,三个概念虽有共同之处,但仍有区别,认识这个区别有助于理解物流中“保管”的含义和以后要遇到的零库存概念。
根据《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库存(inventory):
处于储存状态的物品。
广义的库存还包括处于制造加工状态和运输状态的物品。
物品储备(articlereserves):
储存起来以备急需的物品。
有当年储备、长期储备、战略储备之分。
储存(storing):
保护、管理、贮藏物品,[GB/T4122.1-1996中4.2.]。
保管(storage):
对物品进行保存及对其数量质量进行管理控制的活动。
(1)库存。
库存指的是仓库中处于暂时停滞状态的物资。
这里要明确两点:
其一,物资所停滞的位置,不是在生产线上,不是在车间里,也不是在非仓库中的任何位置,如汽车站、火车站等类型的流通结点上,而是在仓库中;其二,物资的停滞状态可能由任何原因引起,而不一定是某种特殊的停滞。
这些原因大体有:
①能动的各种形态的储备;②被动的各种形态的超储;③完全的积压。
(2)储备。
物资储备是一种有目的的储存物资的行动,也是这种有目的的行动和其对象总体的称谓。
物资储备的目的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地、有效地进行。
所以,物资储备是一种能动的储存形式,或者说,是有目的的、能动地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物资的暂时停滞,尤其是指在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那种暂时停滞。
马克思讲的:
“任何商品,只要它不是从生产领域直接进人消费或个人消费,因而在这个间歇期间处在市场上它就是商品储备的要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61页)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储备和库存的本质区别在于:
第一,库存明确了停滞的位置,而储备这种停滞所处的地理位置远比库存广泛得多,储备的位置可能在生产及流通中的任何结点上,可能是仓库中的储备,也可能是其它形式的储备;第二,储备是有目的的、能动的、主动的行动,而库存有可能不是有目的的,有可能完全是盲目的。
(3)储存。
储存是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现象。
马克思指出:
“产品储存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即使它不具有商品储备形式这种属于流通过程的产品储备形式,情况也是如此。
”(《资本论》第2卷,第140页)。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对于不论什么原因形成停滞的物资也不论是什么种类的物资在没有进人生产加工、消费、运输等活动之前或在这些活动结束之后,总是要存放起来,这就是储存,这种储存不一定在仓库中也不一定是有储备的要素,而是在任何位置,也有可能永远进入不了再生产和消费领域。
但在一般情况下,储存、储备两个概念是不做区分的。
(4)保管。
保管是流通业重要功能之一,起到储藏和出货准备的作用。
保管同样是物流各大环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产品离开生产线后到最终消费之前。
一般都要有一个存放、保养、维护和管理的过程,也是克服季节性、时间性间隔,创造时间效益的活动。
虽然人们希望产品生产出来后能马上使用,使物流的时间距离,即存放、保管的时间接近“零”,但这几乎不可能。
既便从生产厂到用户的直达运输,在用户那里也要有一段时间的存放过程,因此说保管的功能不仅不可缺少,而且很有必要。
为了防止自然灾害、战争、地震、海啸等人类不可抗拒事件的发生,还需要进行战略性储备。
在经济不发达。
市场短缺的时代,保管往往是长期储备、储存和仓储的代名词。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了减少流通环节,节约物流费用,仓库的作用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主要发挥保管功能,转为主要发挥“流通”功能。
在现代经济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的仓库大都变成了物流中心、配送中心。
物流据点和流通中心。
生产企业抖这里了解自己的产品流转速度、周转率,从中得出什么产品畅销,什么产品滞销,由此决定该生产什么,不该生产什么等,把保管作为信息源,根据保管的种种数据决定生产、促进销售。
也就是说,“保管”还具有信息的功能。
“保管”这项工作很早以前就有。
收获季节,把五谷粮食储备起来,到冬天的时候,拿出来消费,这对人类生活来说是个重要方法。
我们之所以一年到头都能吃上大米,是因为能够事先库存大米。
不仅人类需要储备粮食,其他动物也要储备食物。
在消费、使用之前,如上述那样“事先完好的存好”,这是保管工作原有的作用。
从历史看,“保管”这项工作是流通业重要的功能之一。
保管不仅能给消费者带来方便,而且对生产者来说也有重大意义。
在商品到达消费者和最终需要者手里之前,可把它卖给流通业者,提前回收资金,保证稳定生产及供给。
对此流通业者具备在库保管能力,才有可能做到这样。
就是说,保管填补了需要与供给之间的时间距离,起到了稳定、促进经济活动的作用,有时候通过储备商品、再使用商品来达到稳定商品交易市场的目的。
这种保管,有时被称为“储藏”。
作为储藏性的保管,商品的安全管理,防止商品的劣化、保管空间的有效使用等是物流管理上的课题之一。
为防止商品的劣化,冷冻、冷藏技术发达起来了。
为使保管空间可以有效利用,近年来开始使用电脑管理。
保管的另一侧面是配送和出货作业的准备功能。
为了能够按照订单进行出货和配送,要事先库存可能会有定单的商品、再按定单取出在库商品(出库/分拣),并按送货地点分开,以便于装车等方式保管商品。
为此,要决定保管场所,做到出库时没有麻烦,要充分保证容易分开、容易拣出的作业空间,需要考虑仓库内的作业环境。
作业空间的保证和容易分拣的保管形态要优先于保管空间,而且,库存过剩的话,就会抑制经营,所以,维持适当的在库水准,其作用与保管管理有密切关系。
再进一步说,把保管据点设在何处,这要放在组织保管、运输的整个物流网络中来决定。
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是在充分考虑更好地实现为顾客提供服务、经营效率最佳化这一经营目标的基础上设置的,从商品不足到了商品过剩的时代,保管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大。
上述几方面的问题,是抽象地对于库存、储备、储存、保管的描述,我们所以予以辩证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认识物流中的“保管”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物流学要研究的就是包括储备、库存在内的广义的保管概念。
和运输的概念相对应,保管是以改变“物”的时间状态为目的的活动,从克服产需之间的时间差异获得更好的效用。
(二)保管的分类。
1.按储备在社会再生产中作用分类
1)生产储备
1原材料、燃料及零部件储备。
●经常储备
●保险储备
●季节储备
2半成品储备
3成品储备
2)消费储备
3)流通储备
①经常流通储备
②保险流通储备
③季节流通储备
4)国家储备
①国家的当年准备
②国家的战略储备
③国家的防灾保险储备
2.按储存的集中程度分类
1)集中储备
2)分散储备
3)零库存
3.按储存的位置分类
1)仓库储存
2)车间储存
3)站、场、港储存
二、保管期间的物品变化和维护
1、质量变化:
时间、环境、操作等原因,物理、机械、化学、生化等变化形成。
在保管期间,物质的质量变化主要有以下因素引起:
1)储存时间
2)储存环境
3)储存操作
质量变化有以下几种形式:
1)物理和机械变化
①物理存在状态的变化
②渗漏变化
③串味变化
④破损变化
⑤变形
2)化学变化
①分解与水解
②水化
③锈蚀
④老化
⑤化合
⑥聚合
3)生化变化
2、价值变化:
有形损耗、无形损耗(吊滞损失)。
1)呆滞损失
2)时间价格损失
3、维护方法及注意事项。
货物维护保养的含义是通过一定的环境条件及对保管物品的具体技术措施,保持其使用价值不发生减退的全部工作。
维护保养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
1)创造适合于物质储存的环境条件。
①温度条件
②湿度条件
③密封隔离条件
2)对部分所存物资进行个别技术处置。
①个别物品的封装
②物资表面的喷涂防护
③物资表面施以化学药剂
④气相仿秀保护
⑤喷水增湿降温
3)进行救治防护
三、现代保管应遵循的九个原则
面向通道、分层堆放、先进先出、周转频率对应、同一性、相似性、重量对应。
形状对应、明确表示等。
四、保管作业
保管作业的一般程序。
不同形式的储存,作业内容有异,以利用仓库作为储存设施的作业为例,其一般程序如下:
1.接货。
接货是根据储存计划和发运单位、承运单位的发货或到达通知,进行货物的接收及提取,并为人库保管做好一切准备的工作。
接货工作又有以下几项内容:
(1)与发货单位、承运单位的联络工作。
这项工作,是根据业务部门的协议或合同,与发货及承运单位建立联系,以掌握接货有关的情报资料,从而制定接货的计划,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
(2)制定接货计划。
在充分掌握到货的时间、数量、重量、体积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接货力量及整个企业的经营要求,并与有关业务部门协商,制定接货计划。
接货计划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根据内部情况,与发货及承运部门商定所确定的到货接取计划;另一方面,是据发货及承运部门的计划安排本单位接货时间、接货人员、接货地点、接货装备的计划。
接货计划制定之后,企业各有关部门(如装卸、验收、财务等)便可以此为据合理安排工作。
(3)办理接货手续。
按接货计划,各个职能部门在确定的计划时间办理各种接货手续,如提货或接取手续、财务手续等。
(4)到货的处理。
在各种手续完成后或手续办理过程中,对所到的货做卸货、搬运、查看、清点及到货签收工作并在适当地点暂存。
(5)验收工作。
按接货计划的要求,根据有关契约或其它凭证,对到货进行核证、检查、检验,以最后确认是否接货的工作。
验收工作主要有三项内容:
一项是核证,即对货物的有关证件进行核实,如对品名、产地、认证材料、出厂日期、装箱单据、发接货手续进行核对;第二项是数量验收,即清点及检查到货总量、单位包装量及按数量指标检查其它内容;第三项是质量验收,储存的接货一般做外观质量检查,储运企业如果不是自己进行经营,而是代储代存,内在质量由货主负责,储运企业只检查和储运有关的外观质量。
包装质量等。
生产企业的储存接运,则需按技术业务部门提出的要求,由专门质量检查部门进行复杂的技术检验。
通过验收的物资,则可办理人库手续。
2.保管。
保管是根据物资本身特性以及进出库的计划要求,对入库物资进付保护、维护管理的工作环节。
保管工作有以下几项内容:
(1)与接货单位及用货单位的联系、联络工作。
保管工作受接货与用货两端的制约,必须充分掌握和了解接货与用货两方面的情报,才能有计划安排好保管工作。
(2)制定保管计划。
根据保管对象的特点,在掌握保管时间、数量等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保管计划。
保管计划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保管数量计划,保管数量的决策不在保管部门而在业务部门,但是,保管条件、场所、人力等是决定保管数量的重大因素,也是计划依据。
同时,库存量控制的实施点在保管部门,也是库存量计划的制定部门之一;二是分类管理计划,根据库存物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特点,合理规划保管场所和保管方式;三是维护保养计划,根据库品物特点及存储的时间,安排维护保养时间、方法及人力、物力。
(3)办理入库、出库手续。
入库、出库手续及由此产生的凭证,是保管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系统管理,进行财务、统计分析的基本信息点。
入库手续主要包括各种凭证的签收处理、建立保管帐目等。
出库手续主要包括各种出库凭证的核对及处理、通知备货出库等
3.发货。
发货是根据业务部门的计划,在办理出库手续基础上,进行备货、出库、付货或外运付货工作。
发货工作有以下几项主要内容:
(1)与收货单位、外运承运单位的联系、联络工作。
其目的在于充分掌握收货单位或提货时间、能力及外运承运的时间、能力、要求等,合理确定发货计划。
(2)制定发货计划。
根据物资特点,在与收货单位及承运单位共同确定了发货方式基础上,制定发货计划。
主要包括备货时间。
备货方式、装卸搬运力量的安排,其他人力物力安排等。
(3)核对及备货。
备货是保管人员按业务部门通知及发货计划完成的,在外运或交货时,必须核对无误之后完成交货手续及实际交货工作。
(4)办理交货手续,按发货计划,与收货或接运部门办理各项财务、接交等手续。
五、保管合理化
不合理保管、保管合理化的标志、保管合理化的若干措施。
(一)不合理储存
不合理储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人面是由于储存技术不合理,造成了物品的损失,另一方面是储存管理、组织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储存作为一个利润源的作用。
主要不合理储存有以下几种形式:
1.储存时间过长。
储存时间从两个方面影响储存这一功能要素的效果、两者彼此消涨的结果,形成了储存的一个最佳时间区域。
一方面是经过一定的时间,被储物资可以获得“时间效用”;另一是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有形及无形损耗加大,是“时间效用”的一个逆反因素:
从“时间效用”角度来考察,储存一定时间,效用可能增大,时间继续增加,效用也会出现减缓甚至降低,时间效用甚至可能出现周期性波动见下图;因而储存的总效果是划定储存最优时间的依据。
储存时间与效果的关系
虽然储存时间与储存总效益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各种物资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从图可看出绝大多数物资,过长的储存时间都会影响总效益,因而都是属于不合理储存范畴。
2.储存的数量过大。
储存数量也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储存这一功能要素的效果,这两方面利弊的消涨,也使储存数量有一个最佳的区域,超过这个数量区域的储存量,是不合理的储存。
储存数量对储存效果的影响是:
一方面储存以一定数量形成保证供应、保证生产、保证消费的能力,一般而言,单就保证的技术能力而言,数量大可以有效提高这一能力,但是保证能力的提高,不是与数量成比例,而是遵从“边际效用”每增加一单位储存数量,总能力虽会随之增加,但所增加的保证供应能力却逐渐降低,以至最终再增加储存量对保证能力却基本不产生影响,见下图:
另一方面,储存的损失(各种有形及无形的损失)是随着储存数量的增加而基本上成比例的增加,储存量越大,损失量也越大;如果管理力量不能也按比例增加的话,甚至还可能出现储存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损失陡增的现象,如图所示。
储存数量与保护能力的关系示意储存数量与储存损失的关系示意
可以明显地看出:
储存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储存损失无限度增加,而保证能力增加却是有限度的,因而可以肯定地说,超出一定限度的储存数量中有害而无益的。
3.储存数量过低。
从图3可以看出,储存数量过低会严重降低储存对供应、生产、消费的保证能力,从图4可以看出储存数量越低,储存的各种损失也会越低,两者彼此消涨的结果是,储存数量降低到一定程度,由于保证能力的大幅度削弱会引起巨大损失,其损失远远超过由于减少储存量防止库损、减少利息支出损失等带来的收益。
所以,储存量过低,也是会大大损害总效果的不合理现象。
当然,如果能够做到降低储存数量而不降低保证能力的话,数量的降低也是绝对好的现象,在储存管理中,所追求的零库存,就是出于此道理。
所以,不合理储存所指的“数量过低”,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保证能力由数量决定而不是其它因素决定。
4.储存条件不足或过剩。
储存条件也从两方面影响储存这一功能要素的效果,这两方面利弊消涨的结果,也决定了储存条件只能在恰当范围内,条件不足或过分,都会使储存的总效益下降,因而是不合理的。
储存条件不足,指的是储存条件不足以为被储存物提供良好的储存环境及必要的储存管理措施,因此往往造成被储物的损失或整个储存工作的混乱使储存后的工作受到损失。
储存条件不足主要反映在储存场所简陋,储存设施不足以维护保养手段及措施不力,不足以保护被储物。
储存条件过剩,指的是储存条件大大超过需要,从而使被储物过高负担储存成本,使被储物的实际劳动投入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从而出现亏损。
5.储存结构失衡。
储存结构是被储物的比例关系,在宏观上和微观上被储物的比例关系都会出现失调,这种失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储存物的品种、规格、花色失调。
存在总量正常,但不同品种、规格、花色此有彼无的现象。
(2)储存物不同品种、规格、花色的储存期失调、储存量失调。
存在此长彼短或此多彼少的失调现象。
(3)储存物储存位置的失调。
在大范围地理位置上或局部存放位置上该有却无,该少却多,该多却少的失调。
(二)储存合理化概念及标志
1.储存合理化的概念。
储存合理化的含义是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储存的功能,储存的功能是对需要的满足,实现被储物的“时间价值”,这就“必须有一定储量”。
马克思讲:
“商品储备必须有一定的量,才能在一定时期内满足需要量。
”(《资本论》第2卷,第164页)这是合理化的前提或本质,如果不能保证储存功能的实现,其它问题便无从谈起了。
但是,储存的不合理又往往表现在对储存功能实现的过分强调,因而是过分投入储存力量和其它储存劳动所造成的。
所以,合理储存的实质是,在保证储存功能实现前提下的尽量少的投入,也是一个投人产出的关系问题。
2.储存合理化的主要标志
(1)质量标志。
保证被储存物的质量,是完成储存功能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通过物流之后得以最终实现。
在储存中增加了多少时间价值或是得到了多少利润,都是以保证质量为前提的,所以,储存合理化的主要标志中,为首的应当是反映使用价值的质量。
现代物流系统已经拥有很有效的维护物资质量、保证物资价值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也正在探索物流系统的全面质量管理问题,即通过物流过程的控制,通过工作质量来保证储存物的质量。
(2)数量标志。
在保证功能实现前提下有一个合理的数量范围,目前管理科学的方法已能在各种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对合理数量范围做出决策,但是较为实用的还是在消耗稳定,资源及运输可控的约束条件下,所形成的储存数量控制方法,此点将在后面叙述。
(3)时间标志。
在保证功能实现前提下,寻求一个合理的储存时间,这是和数量有关的问题,储存量越大而消耗速率越慢,则储存的时间必然长,相反则必然短。
在具体衡量时往往用周转速度指标来反映时间标志,如周转天数、周转次数等。
在总时间一定前提下,个别被储物的储存时间也能反映合理程度。
如果少量被储物长期储存,成了呆滞物或储存期过长,虽反映不到宏观周转指标中去,也标志储存存在不合理。
(4)结构标志。
是从被储物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花色的储存数量的比例关系对储存合理性的判断。
尤其是相关性很强的各种物资之间的比例关系更能反映储存合理与否,由于这些物资之间相关性很强,只要有一种物资出现耗尽,即使其它种物资仍有一定数量,也会无法投入使用。
所以,不合理的结构影响面并不仅局限在某一种物资身上,而是有扩展性。
结构标志重要性也可由此确定。
(5)分布标志。
指不同地区储存的数量比例关系,以此判断和当地需求比,对需求的保障程度,也可以此判断对整个物流的影响。
(6)费用标志。
仓租费、维护费、保管费、损失费、资金占用利息支出等,都能从实际费用上判断储存的合理与否。
(三)储存合理化的实施要点
1.进行储存物的ABC分析。
ABC分析是实施储存合理化的基础分析,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解决各类的结构关系、储存量、重点管理,技术措施等合理化问题。
ABC分析以及进一步实施的重点管理方法,详见本书有关章。
2.在ABC分析基础上实施重点管理。
分别决定各种物资的合理库存储备数量及经济地保有合理储备的办法,乃至实施零库存。
3.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总规模前提下,追求经济规模,适当集中库存。
适度集中储存是合理化的重要内容,所谓适度集中库存是利用储存规模优势,以适度集中储存代替分散的小规模储存来实现合理化。
集中储存是面对两个制约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取得的优势的办法。
一是储存费,二是运输费。
过分分散,每一处的储存保证的对象有限,互相难以调度调剂,则需分别按其保证对象要求确定库存量。
而集中储存易于调度调剂,集中储存总量可大大低于分散储存之总量。
过分集中储存,储存点与用户之间距离位长,储存总量虽降低,但运输距离拉长,运费支出加大,在途时间长,又迫使周转储备增加。
所以,适度集中的含义是主要在这两方面取得最优集中程度。
适度集中库存除在总储存费及运输费之间取得最优之外,还有一系列其它好处:
(1)对单个用户的保证能力提高;
(2)有利于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方式;
(3)有利于形成一定批量的干线运输;
(4)有利于成为支线运输的始发站。
适度集中库存也是“零库存”这种合理化形式的前提条件之
4.加速总的周转,提高单位产出。
储存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是将静态储存变为动态储存,周转速度一快,会带来一系列的合理化好处:
资金周转快、资本效益高、货损小、仓库吞吐能力增加、成本下降等等。
具体做法诸如采用单元集装存储,建立快速分拣系统都有利于实现快进快出,大进大出。
5.采用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保证每个被储物的储存期不至过长。
“先进先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成了储存管理的准则之一。
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主要有:
(1)贯通式货架系统。
利用货架的每层,形成贯通的通道,从一端存入物品,从另一端取出物品,物品在通道中自行按先后顺序排队,不会出现越位等现象。
贯通式货架系统能非常有效地保证先进先出。
(2)“双仓法”储存。
给每种被储物都准备两个仓位或货位,轮换进行存取,再配以必须在一个货位中取光才可补充的规定,侧可以保证实现“先进先出”。
(3)计算机存取系统。
采用计算机管理,在存时向计算机输入时间记录,编入一个简单的按时间顺序输出的程序,取货时计算机就能按时间给予指示,以保证“先进先出”。
这种计算机存取系统还能将“先进先出”保证不做超长时间的储存和快进快出结合起来,即在保证一定先进先出前提下,将周转快的物资随机存放在便于存储之处,以加快周转,减少劳动消耗。
6.提高储存密度,提高仓容利用率。
主要目的是减少储存设施的投资,提高单位存储面积的利用率,以降低成本、减少土地占用,有三类方法:
(1)采取高垛的方法,增加储存的高度。
具体方法有,采用高层货架仓库、采用集装箱等都可比一般堆存方法大大增加储存高度。
(2)缩小库内通道宽度以增加储存有效面积。
具体有采用窄巷道式通道,配以轨道式装卸车辆,以减少车辆运行宽度要求,采用侧叉车、推拉式叉车,以减少叉车转弯所需的宽度。
(3)减少库内通道数量以增加储存有效面积。
具体方法有采用密集型货架,采用可进车的可卸式货架,采用各种贯通式货架,采用不依靠通道的桥式吊车装卸技术等。
7.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
储存定位的含义是被储物位置的确定,如果定位系统有效,能大大节约寻找、存放、取出的时间,节约不少物化劳动及活劳动,而且能防止差错,便于清点及实行订货点等的管理方式。
储存定位系统可采取先进的计算机管理,也可采取一般人工管理,行之有效的方式主要有:
(1)“四号定位”方式。
用一组四位数字来确定存取位置的固定货位方法,是我国手工管理中采用的科学方法。
这四个号码是:
序号、架号、层号、位号。
这就使每一个货位都有一个组号,在物资入库时,按规划要求,对物资编号,记录在帐卡上,提货时按四位数字的指示,很容易将货物拣选出来。
这种定位方式对仓库存货区域事先做出规划,并能很快地存取货物,有利于提高速度,减少差错。
(2)电子计算机定位系统。
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容量大,检索迅速的优势,在入库时,将存放货位输入计算机,出库时向计算机发出指令,并按计算机的指示人下或自动寻址,找到存放货,拣选取货的方式。
一般采取自由货位方式,计算机指示入库货物存放在就近易于存取之处,或根据入库货物的存放时间和特点,指示合适的货位,取货时也可就近就便。
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每一个货位,而不需专位待货,有利于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物流学 现代 物流 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