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史上的中国政治制度政治 2.docx
- 文档编号:6995101
- 上传时间:2023-01-1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62.04KB
1古代史上的中国政治制度政治 2.docx
《1古代史上的中国政治制度政治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古代史上的中国政治制度政治 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古代史上的中国政治制度政治2
2013届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学案
(1)
课题
1、古代史上的中国政治制度(政治)
主备人
王学春
考纲
要求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影响。
课时
2课时
知识结构
学习心得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⑴原因:
⑵目的:
⑶内容:
⑷作用:
⑸崩溃]
宗法制[1.性质:
2.含义:
3.最大特点4.与分封制关系5.影响]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特点]
秦朝的中央机构[中央三公九卿制(职权)]
郡县制[与中央关系、官吏任免、职权、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
唐朝三省六部制[职权:
关系:
影响:
]
元朝的行省制度[内容:
影响:
]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背景:
2.过程:
3实质:
4特点:
]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概况:
影响:
]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重组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1.西周建立于约公元前1046年;2.西周实行分封制:
⑴原因:
西周建立疆域广阔;⑵目的:
;⑶内容:
①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和边远氏族首领(分封对象),让他建立诸候国,拱卫周王室;②被分封的诸候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分封者的义务);③被分封的诸候有权在自己的封地内实行再分封,同时在封地还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权利);⑷作用: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周朝的区域,逐步构成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⑸崩溃:
原因
。
●宗法制
1.性质: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含义:
它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3.最大特点:
。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利,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代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又是本支的大宗,其次子、庶子的后代又是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嫡长子和其他各子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则是君臣关系;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6.影响:
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第2课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
1.背景: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2.概况: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把“皇帝”作为自己名号,始创皇帝制,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
3.特点:
⑷影响: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秦朝中央机构:
1.秦始皇在中央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度。
2.三公及其之间关系:
三公指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
其职权及关系是: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辖九卿,但受御使大夫牵制。
御使大夫“掌副丞相”,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掌武事”,负责全国军务,其地位与丞相一样,但在秦始皇时并未任命过太慰,而是自掌军权。
3、在丞相下设置九卿,分掌各项具体政务,他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事务,廷尉管理刑狱、司法等。
4.三公九卿制特点:
三权分立、位高权重、内外兼管、不能世袭。
●郡县制:
1.设立背景:
⑴春秋时期一些诸候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后在边地设郡。
⑵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⑶秦始皇统一六国。
2.概况:
⑴推行:
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全国开始为三十六郡,后至四十答辩郡)。
⑵组成及其职能: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长官为郡守,由任命,上承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为县长或县令,由朝廷任命,其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由郡守对其考核。
⒊影响:
郡县制的推行使中央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郡县制推行也是我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1.形成:
①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②在中央以皇权为中心建立三公九卿制度;③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2.影响:
⑴增强了秦朝国力,扩大了秦朝的疆域,使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⑵促进了秦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对祖国疆域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这一点是最重要的积极作用);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⑷利用中央集权,加强统治,激化了秦朝阶级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第3课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郡国并行制:
1.汉初在地方上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
2.郡的最高长官叫郡守,王国的设丞相最为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郡国并行制不利中央对地方统治,从景帝到武帝时开始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了尚书、中书和门下省的三省体制。
2.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的统治机构。
3.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唐朝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⑵内容:
①三省名称及其职能:
三省之间关系:
,⑶影响:
●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1.元朝中央:
设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这是元朝加强皇权方面新发展。
2.元朝地方行行省制度:
⑴实施原因:
元朝地域辽阔;吸取了宋代教训,要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⑵内容: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省),其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大权。
行省之下,元朝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4.影响:
行省设置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⑴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⑵从皇权和相权关系看,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⑶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看,中央严格控制地主行政,不允许有独立行政体系。
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主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基础上控制地方官吏任免、监督和考核;⑷从影响上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有利维护统一,但也造成了地方官吏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且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1.背景:
(1)封建晚期各种矛盾激化;地主阶级更加腐朽;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导致权力过于集中于丞相。
2.标志:
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罪名,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
●明朝内阁制形成
1.背景:
废除丞相制度后明太祖“躬览庶政”政务繁忙。
2.过程:
⑴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⑵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⑶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被授予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⑷权利日益提高;3.特点: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内阁制实质: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背景:
清初议政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康熙帝设置了南书房形成了内阁、议政王臣会议和南书房互相牵制情形。
2.概况:
雍正帝时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天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3.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使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也是最高行政长官,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
1.这种君主绝对的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2.这种绝对君主专制双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3.同时也造成了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
以上一切都大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一点最重要)。
重点难点分析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
6、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
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
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
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
国家的统一
7、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应用时代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丞相职权地位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作用地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
8、中西方内阁制有何区别?
9、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影响?
练习巩固
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
2、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①三哥(20岁)②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③二哥(22岁)
妾二(侧室)
④大哥(25岁)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①④③②D④③①②
3、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4、周初实行分封制主要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5、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A、分封土地B、分封爵位C、规定义务D、规定贡赋
6、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修长城 D、统一文字
7、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是( )
A、中央机构的设置上 B、地方制度上
C、皇帝权力上 D、根本目的上
8、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9、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所示: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赵翼《蘑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
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11.
材料一:
“丞相之印章”封泥
材料二:
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明太祖说: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依照秦朝官制,丞相一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②唐太宗认为治国“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③明太祖认为治国“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④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⑤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古代史
1、古代史上的中国政治制度(政治)
知识重组:
进行有效的统治,拱卫周王室
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②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表现: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室,如楚王问鼎;周王室偏居一隅等
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⑴皇帝独尊,如各样称谓“朕、制、诏、玺”等;⑵皇权至高,一人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如秦阳陵的虎符);⑶皇位世袭,以此显示权力不可转移。
皇帝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下设置吏、户、礼、兵、刑、工、门、部,作为具体执行机构。
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独尊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三省六部制即提高了中央政府工作效率,也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三省六部制
行省设置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
军机处的设置后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内阁也名存实亡;军机处设置使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重点难点分析:
8、中西方内阁之区别:
①性质:
中国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西方内阁是行政机构。
②官吏任免:
中国明朝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西方由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最大党组织内阁;对议会负责。
③实质:
中国明朝内阁制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而西方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
9、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影响?
1、积极:
①政治上: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②经济上:
能够组织大规模社会生产,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
统一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消极:
①政治上:
极易产生暴君、暴政和政治腐败现象。
②经济上:
重农抑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文化上:
搞文化专制,不利于新思想的产生。
④外交上:
闭关自守,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总的来说,在封建社会早期,积极性占主导地位;消极性占次要地位。
而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性占主导地位;积极性占次要地位。
练习巩固:
1—5:
BACDA6—9:
BBBA
10、
(1)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
(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3)只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11、①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②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③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事务;
④唐太宗认为应由宰相协助管理全国事务,这样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丞相多小人,易专权乱政,所以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事务;
⑤不矛盾,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王朝统治。
唐太宗用相,是为减少决策失误,最根本的意图是为统治长久;明太祖罢相,以防小人乱政,同样是为江山稳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古代史上的中国政治制度政治 古代史 中国 政治制度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