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生做阅读理解的3个步骤和5个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6989103
- 上传时间:2023-01-1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7.91KB
部编小学生做阅读理解的3个步骤和5个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
《部编小学生做阅读理解的3个步骤和5个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小学生做阅读理解的3个步骤和5个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小学生做阅读理解的3个步骤和5个解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部编小学生做阅读理解的3个步骤和5个解题技巧+阅读理解题和答案
小学生做阅读理解的3个步骤和5个解题技巧
小学阅读理解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
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
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
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第一: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
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
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第二:
摘句法
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第三:
概述法
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四:
联合法
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
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
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三、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
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四、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
关键要答出“变”来,如:
他从以前……变得……
五、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
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六、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
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
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
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
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
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
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
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找中心
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
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
”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
“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5、景物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6、“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
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
7、“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1.比喻:
生动形象2.拟人:
形象生动3.夸张:
突出特征4.排比:
加强语气5.反问:
态度鲜明,增强语气)】;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在全文中的作用)。
8、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的一种)
9、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的文章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
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
汉语词汇如此丰富,感**彩如此浓烈,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对于遣词造句要仔细揣摩、反复推敲,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
四、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寻的,我们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我这里大致总结为4种。
第一:
置于语境:
即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
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体验情景等。
第二:
体验情景:
就是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
此方法特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题目。
第三:
联系生活:
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
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
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第四:
结合中心:
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
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一般来说,"置于语境"是最基本的思考方法,遇到题目首先考虑运用这种方法思考;在运用置于语境的方法仍然无法解答时可用"情景体验"这种方法来思考;如果运用前几种方法仍无法解出题目,就可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这种方法来思考问题,以求得到比较准确的答案;"结合中心"是思考问题时时常都不能忽略的方法,只有结合中心来思考问题,回答才会对路子。
所谓"言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
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
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
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
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五、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
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
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
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
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2.
天外财富
雨,从天外飘来。
我打着一把伞,走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
走着走着,发现路边站着个小姑娘,正淋着雨。
“快进来!
”我扬了一下伞,向她喊道。
女孩飞快地跑到我的伞下。
她大概有十一二岁,胖胖的,眼睛好像一大一小,但是很美丽。
她用小手拉住我的胳膊,缓缓地与我同行。
“你是往前走吗?
”我问她。
“嗯,哪儿都行。
”她随口而答。
“去做什么?
”“找一个人。
不,不找了,已经我到了。
”女孩的声音含着快慰。
“人在哪儿?
”“人在哪儿,就是你。
”她扬头告诉我。
“我得了一笔财富。
”她说:
“可我不想要,我要把这钱送给下雨天给我打伞的人。
”
“看来,这个人就是我喽?
”我试探地问。
“是的,所以我要把这笔财富送给你。
”她把手伸进了口袋。
我不觉得欣喜,只觉得有意思,于是便信口问道:
“真是天外飞来的财富。
你要给我多少?
一块钱还是两块钱?
”“不,是十万。
”
“十万?
你带在身上?
”
“对,带在身上。
”女孩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花花绿绿的大钱,递到我手里。
这是一张画满水彩的硬纸片,上面写着“十万元”。
这是小姑娘自己做的“钞票”。
我大笑起来,“哈哈,真是天外财富。
谢谢你,我收下了。
”我把“大钱”装进了口袋。
“你失望了吧?
——可你没让我失望。
”女孩的声音很清晰,也很兴奋。
“我读到一篇小说——一个女孩得到一笔财富,她要找一个在雨天让她共伞的人,把钱送给他。
第二天,她就去了。
”
“找到了吗?
”“第二天没下雨。
”
“后来呢?
”“后来下雨了,但没人理她。
她在树下站了一天,只有那棵树为她遮雨。
后来,她哭着把钱塞进了树洞里。
”
“这真悲惨。
”“可是我不信,我觉得不会这么坏。
我非要自己试一试。
”
“所以,你就试了?
”我问。
“对,而且我没失望。
”我看了她一下,那是一双渴求而感动的眼睛,但愿下个世纪的孩子都有这样的眼睛。
雨还在下,从雨丝里透出清香的空气。
“你没想过会失望吗?
”我问。
“想过,可我还是没失望。
”她的手更紧地挽住我的胳膊。
“只是我没有财富。
”女孩抱歉地说。
“不,我们都得到了财富。
”来到一个车站,我把女孩送上了车、她透过缓缓移动的车窗,大声说道:
“我懂,不是钱,是财富,对吗?
”从她的语气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感动。
我整整雨伞,继续向前。
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
我真希望,在这日益被柴米油盐所羁绊的日子里,在这日趋被钢筋水泥所包裹的城市中,能有更多这样的“财富”!
1.请从小女孩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地点
情节
心情
路边树下
找到共伞的人
(1)
小街路上
(2)
兴奋
(3)
与“我”告别
(4)
2.文章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厖
3.“你失望了吧?
——可你没让我失望。
”小姑娘没失望的原因是()
A.“我”收下了钱B.真的有人给她在雨天打伞
C.有人在雨天和她同行D.她把自己画的钱送出去了
4.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财富”比喻什么?
你认为你的身边需要“财富”吗?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1.
(1)欣慰
(2)给“我”财富(3)一个车站(4)感动
2.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细雨比作暖流,将细雨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展现细雨的柔和、温暖,表现了小女孩带给“我”的感动,以及“我”对小女孩的喜爱。
3.B
4.“财富”比喻小女孩的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
我的身边需要这种财富,现在社会中,人们日趋冷漠,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的关爱和信任,让世界更加美好。
3.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
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
“上?
”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
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
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
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
“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
“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
”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
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
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
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
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
“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
”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
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
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
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
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⑦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
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
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
“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
”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
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第④段画线句子,爸爸为什么高兴地流泪?
2.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3.通读全文,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概括他的形象。
4.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
5.文中的“爸爸”喜欢念中国诗,还让作者从小培养了念诗的兴趣。
那么,你喜欢中国诗吗?
请写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单说明原因。
1.因为还未上学的我居然懂得了陆游诗的意思。
2.
(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叫我记住了陆游的诗(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3.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4.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5.略
4.
温暖的小刀
那年春末,我到一所中学去监考。
发卷的时候,我发现,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不愿伸出来。
和我一起监考的,是另一所学校的一位女老师。
大约,她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
随后,我俩便开始留意这个女生。
在我们想来,她袖口里的那只不愿示人的手,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考场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答题。
只有这个女生,一边答题,一边有意紧握着她的那只手,一边还不自觉地环顾着左右,神色紧张而怪异。
这愈加坚定了我们的怀疑:
她的手里一定攥着小纸条或者其他用来作弊的东西。
然而,我们错了。
半小时后,也许女生做题做得太过专注,一不小心,露出了自己的左手——天哪,这个女生的左手居然没有手指头。
原来,她竟是一个有残疾的学生!
这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
愧疚之余,不禁心生悲悯。
那位女老师,更是一脸的痛楚,小声地嘟囔着:
“怎么会是这样,多可怜的孩子啊,多可怜的孩子。
”
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道地理题需要改动。
办公室送来了一沓纸片,纸片上,印着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地形图。
我们分发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各自粘贴在试卷的答卷纸上。
由于是临时赶印出来的,太过匆忙,这些纸片裁剪得很粗糙,考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把四个毛边撕去,大小合适,才能贴在试卷上。
这下可难为了这个女生。
大约,她还是不愿让别人看到她的那只手,就用左胳膊使劲压紧纸片,右手一点一点地撕。
可是,那张小纸片仿佛不听话,只要她一用力,就从她的胳膊下跑出来,再压下去,再跑出来。
她急得都有些冒汗了。
“这位女同学,我可以帮你吗?
”女老师走过去,俯下身子,声音低低地征询女生的意见。
女生抬起头,看了看,迟疑了一下,还是把纸片给了她。
女老师并没有立即动手,她把那张纸片放在讲台上后,便在满考场里寻找着什么。
我有些纳闷,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嘛,她究竟想要干什么呢?
不一会儿,女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找到了一把小刀。
然后,她坐在讲台前,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裁着那张纸片,“哧——哧——”,小刀割裂纸片的声音很好听。
我和女生看着她做这一切。
那一刻,女老师慈祥得像坐在讲台前的一尊佛,她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随后,她微笑着把这张小纸片轻轻地放在女生的桌子上。
女生欠了欠身子,低低地说了声谢谢。
她拍了拍女生的肩膀,说:
“赶紧答题吧。
”便走开了。
然而,我还在纳闷着。
一张小纸片,用手也完全可以撕得很整齐,为什么一定要找把小刀来呢?
考试结束后,我道出了心中的不解。
那位女老师笑了,说:
“这个女生所残缺的,是一只手。
我不想在她面前,用自己灵巧的手指头去撕那张纸片,那样的话,会撕碎这个女孩的心。
我满考场去寻找一把小刀,就是想借助小刀,避开对她的这种伤害。
”
一直以来,小刀在我心中不过是一片冰冷的铁片而已。
而那年春天我懂得了,原来即便是锋利而冰冷的一片小刀,也会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1.你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温暖的小刀”?
2.从女老师留意女孩、裁剪纸片等细节,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女老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4.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隽永而生动,耐人寻味。
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5.假若你是那个女生,考试结束后,你会怎样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1.小刀是冰冷的,但因为有一颗爱心,小刀也是温暖的,温暖着残疾女生的心。
2.细心,关爱学生,充满爱心和理解,和蔼可亲。
3.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女老师裁剪纸片很细致很认真且态度很慎重,表现了女老师对残疾女生的关爱。
表达了“我”对女老师的赞美之情。
(意对即可)
4.示例:
把“冰冷”和“温暖”进行对比,揭示出一个善良的举动的感染力;画龙点睛,升华了主旨。
(意对即可)
5.略
5.
系在风筝线上的……
周岩壁
在乡下,三月的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
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
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我们偷偷________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
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________了,再________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________在一起,悉心________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
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
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
好了!
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
咳!
风筝!
风筝!
全是风筝!
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
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
我们的心醉了。
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把下列表示动作的词语填入短文中合适的位置。
弯 系 找 拼 烤
我们偷偷________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
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________了,再________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________在一起,悉心________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
(2)短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我们”________,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我们”________。
(3)短文画线句子连用四个“!
”,表现了风筝的( )
A. 高 B. 多 C. 美
(4)短文题目中的“……”省略的内容,最合适的是( )
A. 快乐
B. 风筝
C. 童年
答案:
(1)找;烤;弯;拼;系
(2)做风筝骨架;画风筝
(3)B
(4)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生 阅读 理解 步骤 解题 技巧 专项 练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