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
- 文档编号:6981373
- 上传时间:2023-01-1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66.71KB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郑州市2018-2019学年下期期末考试
高一生物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
1.口腔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组织液②唾液和组织液③血浆和组织液④血液和组织液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详解】口腔上皮细胞属于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以及人体不同部位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再根据题意作答。
2.下列物质中,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钙离子③神经递质④尿素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研究表明,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
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概括地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详解】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①错误;钙离子可以位于血浆中,是参与构成人体内环境的物质,②正确;神经递质位于突触间隙中,即组织液中,属于人体内环境,③正确;尿素可以位于血浆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物质,④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的区别,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血浆蛋白属于血浆中成分,属于内环境,再根据题意作答。
3.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引起反射活动的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
B.反射活动发生的基础是反射弧结构完整
C.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
【详解】引起反射活动的刺激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A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要完整,B正确;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神经元,神经元之间有突触,因此,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都要经过突触,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递质参与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再根据题意作答。
4.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A.阻断了部分Na+通道
B.阻断了部分K+通道
C.阻断了神经递质的释放
D.阻断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经过某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峰值下降,而对静息电位无影响。
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
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
【详解】神经元通过钠离子内流,使细胞从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转变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通过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经过药物处理后,细胞膜电位下降,说明药物阻断了部分钠离子通道,A正确;药物处理后,没有影响静息电位,因此,没有阻断部分钾离子通道,B错误;神经递质释放与膜电位的形成与否有关,与膜电位的高低无关,C错误;神经递质酶的作用是分解神经递质,阻断神经递质酶的作用,神经递质不能分解,使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不会导致膜电位下降,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动作电位与钠离子有关,静息电位有钾离子有关,再根据题意作答。
5.下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B.分别电刺激②、④,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可验证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
C.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以及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均需消耗ATP
D.丙释放兴奋性递质后,乙的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根据突触或神经节的位置可以判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详解】据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A错误;电刺激②,电流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电刺激④,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可验证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B正确;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需要消耗ATP,但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以丙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于乙后,使乙的膜电位变成内正外负,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反射弧的组成结构,以及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再根据题意作答。
6.关于人脑机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下丘脑受损会使水盐平衡调节异常
B.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
C.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能够听懂别人的讲话,但自己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因此,下丘脑受损会使水盐平衡调节异常,A正确;大脑可以控制脊髓的活动,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因此,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B正确;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C错误;当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称为运动性失语症,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大脑的功能,以及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的差别,再根据题意作答。
7.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试剂的种类和顺序,最为合理的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能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首先注射胰岛素溶液,若胰岛素
浓度对小鼠体内的血糖有降低的作用,那么小鼠被注入胰岛素溶液后会进入昏迷状态,因为小鼠体内的血糖供应不足,后注射葡萄糖溶液的原因是:
当小鼠被注入胰岛素溶液后出现昏迷,及时补充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若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恢复正常,则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故A正确;如果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现象不明显,B错误;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无前后对照,C错误;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也无前后对照,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以及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再根据题意作答。
8.正常人体内的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种物质都是
A.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B.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其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淋巴因子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详解】正常人体内的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不一定都是蛋白质,A错误;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错误;人体内的激素需要与靶细胞受体结合,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淋巴因子需要与相应细胞表面受体结合,C正确;人体内的激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可以再回收或酶解,不能继续保持活性,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的异同,以及参与的生命活动,再根据题意作答。
9.医院在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一定量的CO2,以刺激有关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快、加强。
整个过程涉及到的调节方式有
A.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C.激素调节和体液调节D.内分泌调节和神经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传送
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详解】医院在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一定量的CO2,属于体液调节,二氧化碳刺激有关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快、加强,属于神经调节,因此,整个过程涉及到的调节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激素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以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判断依据,再根据题意作答。
10.Graves疾病是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疾病。
其原因是机体产生某种抗体(TSA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效果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B.产生TSAb的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
C.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值
D.下丘脑和垂体的某些细胞也具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
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
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
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的机制,A正确;产生TSAb这种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正确;Graves疾病是机体产生某种抗体(TSA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效果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因此,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于正常值,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作用,患者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C错误;由于甲状腺激素反馈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因此,下丘脑和垂体的某些细胞也具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Graves疾病是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疾病。
其原因是机体产生某种抗体(TSA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效果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再根据题意作答。
11.艾滋病是由于患者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
B.HIV侵染T细胞,对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造成影响
C.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它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D.HIV可以通过吸血昆虫在患者与正常人之间传播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
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详解】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A正确;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因此,HIV侵染T细胞,对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造成影响,B正确;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C正确;HIV不会通过吸血昆虫在患者与正常人之间传播,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再根据题意作答。
12.甲同学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乙同学吸人某种花的花粉便会打喷嚏、发生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症状。
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消退较快,没有明显遗传倾向
B.甲同学第一次吃这种海鲜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C.乙同学的发病原理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同
D.给甲乙同学的建议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反应的特点是: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过敏反应消退较快,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A错误;甲同学第一次吃这种海鲜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才会发生过敏反应,B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与乙同学的发病原理不相同,C错误;由于甲乙同学都发生了过敏反应,因此,给甲乙同学的建议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过敏反应的含义和特点,以及与自身免疫病的区别,再根据题意作答。
13.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在胚芽鞘的伸长区大量合成
B.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C.在农业生产上可以用于无子果实的培育
D.温特用实验进一步证明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43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
【详解】生长素可在胚芽鞘的尖端(分生区)合成,A错误;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B错误;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可以用于无子果实的培养,C正确;温特命名了生长素,并没有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化学本质和应用,以及得出相关结论的实验,再根据题意作答。
14.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在赤霉素的诱导下,胚乳的糊粉层中会大量合成α—淀粉酶,此过程会受到脱落酸的抑制。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
B.赤霉素和脱落酸传递信息,但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C.在保存种子的过程中应尽量降低脱落酸含量
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和动物体内的激素相似,它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两者的作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相互拮抗,A正确;赤霉素和脱落酸传递信息,但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B正确;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因此在保存种子的过程中应尽量维持较高的脱落酸含量,C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赤霉素和脱落酸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激素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再根据题意作答。
15.下列叙述中最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某养殖场每年所增加的梅花鹿的数量
B.—亩大豆的年产量
C.一片草地中,每平方米昆虫的数量
D.某池塘每立方米鲤鱼的数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农林害虫的检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详解】某养殖场每年所增加的梅花鹿的数量为出生率的范畴,不属于种群密度,A错误;据分析可知,—亩大豆的年产量不是种群密度,B错误;据分析可知,一片草地中,每平方米昆虫的数量不是种群密度,因为昆虫不是同一种生物,C错误;某池塘每立方米鲤鱼的数量是种群密度,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种群密度的概念,是同一物种所组成的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再根据题意作答。
16.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
变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酵母菌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计数
C.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应当设置一个不加酵母菌的对照组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计数小方格的内部和四条边上的酵母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可定为10mL)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于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依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详解】据分析可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A错误;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B正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为自身前后对照实验,不需要设置一个不加酵母菌的对照组,C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计数小方格的内部和两条边及两条边夹角上的酵母菌,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再根据题意作答。
17.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图中a表示生态系统,b表示群落,c表示种群,d表示个体
B.—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可用c表示
C.b的未来发展趋势可通过年龄组成来预测
D.d中能量流动环节越多,人可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
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由图示可知,a表示个体,b表示种群,c表示群落,d表示生态系统。
【详解】由图示可知,a表示个体,b表示种群,c表示群落,d表示生态系统,A错误;—片鱼塘中所有的生物可用c表示,B错误;b的未来发展趋势可通过年龄组成来预测,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环节越多,能量损失越多,但人类可以从多个不同的环节获得能量,因此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以及生命系统各结构层次的判断依据,再根据题意作答。
18.象鼻虫是危害粮食的昆虫,甲象鼻虫、乙象鼻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现将此两种象鼻虫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
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象鼻虫种群数量(以两种象鼻虫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环境条件
甲象鼻虫
乙象鼻虫
湿热
100
0
干热
10
90
湿温
86
14
干温
13
87
湿冷
31
69
干冷
0
100
甲象鼻虫与乙象鼻虫之间的关系为
A.竞争B.捕食C.寄生D.互利共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详解】通过“象鼻虫是危害粮食的昆虫,甲象鼻虫、乙象鼻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的介绍和表格中“湿热、干冷”等环境下甲、乙两种象鼻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知道甲象鼻虫与乙象鼻虫之间的关系为竞争,A正确;两种象鼻虫都以面粉为食,甲象鼻虫与乙象鼻虫之间没有捕食关系,B错误;两者没有寄生关系,C错误;据分析可知,两者之间也没有互利共生的关系,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种间关系的类型和含义,以及判断依据和相关实例,再根据题意作答。
1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丰富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B.群落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
C.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D.调査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详解】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河南省 郑州市 一下 学期 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