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提升发展计划.docx
- 文档编号:6981290
- 上传时间:2023-01-14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36KB
苏州市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提升发展计划.docx
《苏州市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提升发展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提升发展计划.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市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提升发展计划
产业振兴计划之八
苏州市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提升发展计划
(征求意见稿)
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即通常所说的“新医药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技术先导产业,蕴含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是我市应加速提升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
为加快全市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的提升发展,发挥其对苏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先导作用,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根据《江苏省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计划期为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概况
1、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2008年,苏州市医药工业总产值162.7亿元,2003年~2008年年均增长14%以上。
全市共有医药企业536家,占全省24.6%。
已有三个药物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基地、三个世界级骨科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世界四大助听器生产企业入驻苏州。
排名世界500强的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礼来等一大批国际医药及生物技术知名公司业已建成投产。
近年又形成了医药及生物技术的投资新高潮,药明康德、参天制药、住友制药、大冢制药、强生公司等多家医药及生物技术企业相继落户苏州,惠氏、碧迪等公司也纷纷追加扩产投资项目。
同时,苏大赛尔免疫、六六视觉科技等民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迅速崛起,正处于高速上升期。
2、产业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近年来,我市在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及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地聚集了一批医药及生物技术研发机构,现有的科技人员数量和科技开发水平均位全省前列,形成了较强的医药及生物技术研发创新能力。
其中,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及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等国家级研究机构,承担了大量国家和部省级医药及生物技术研究开发课题,在基因药物、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新型医疗器械、现代中药技术等领域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苏州中药研究所承担了国家“八五”攻关题、“九五”攻关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高新技术创业基金课题等项目20余项,已获准国家发明专利3项。
3、研发平台特色优势明显。
在医药及生物技术研发服务支持方面,我市已具备一定的特色优势。
在大实验动物培育方面,有西山中科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动物中心大实验动物培育基地、苏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苏州贝尔达生物科技公司动物实验平台等;在动物笼器具生产方面,有全国第一家实验动物器材和净化设备的专业生产厂家——艾可林实验动物器材厂,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精良的加工设备和先进的管理团队,其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国家专利。
已培育和建设了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苏州高新区新药创制中心、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及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支持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创新的发展。
4、产业集聚度不断增强。
现已形成工业园区、高新区和吴中区等三大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板块,张家港市的医疗器械产业优势较为明显。
常熟以现代中药复方制剂为特色品种的研发生产能力更为增强。
昆山依托本地雄厚的研发和生产资源,全力打造中国小核酸制药的硅谷。
园区通过建设中科院纳米科技产业化基地,与中国科学院院地共建生物纳米科技园,目前,生物纳米科技园已与20多家生物纳米技术企业签约,有4家企业已进驻园内,生物纳米产业即将成为苏州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经济发展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二)存在问题
1、创新资源有待整合。
与中心大城市相比,苏州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和相关资源有所欠缺,政策优势还不够明显,研发和产业化的产业链条尚不完整,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同时,苏州对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没有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和规划,在同类城市竞争中缺乏明确的定位和针对性的促进措施,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
2、产业链不够完善。
苏州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长期以中游的生产企业为主,近年来上游研发企业逐步增多,但下游的营销环节基础仍较薄弱,未受到足够重视。
同时,产业发展关键的投融资环节和产权交易环节也不够不活跃,专业的医药及生物技术风险资本规模小、投资意愿不强烈、进出机制尚未成熟。
3、行业龙头企业缺乏。
苏州市医药及生物技术企业多为生产型企业,拥有一定研发能力的医药及生物技术企业规模较小,缺少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
内资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较少,各地区发展不一,各自为政,比较分散,存在低水平重复投资的现象;同时苏州制造虽多,但苏州品牌较少,自有知识产权不足。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抓住当前全球医药及生物技术格局调整、蓄势迸发的良好机遇,以培育产业创新体系为核心目标,瞄准优势领域,充分发挥现有创新资源,引进新的战略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有效结合,注重平台建设,切实加强研究开发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从全面跟踪向自主创新、重点突破转变,从单项技术向技术集成相结合转变,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营造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创新创业的发展氛围,促进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人才的积聚,把苏州建设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医药及生物技术创新城市之一。
(二)主要目标
把我市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逐步建成体系完善、结构合理、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区域互动佳的格局,集企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6大板块于一体,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为主要产业链,使苏州成长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医药及生物技术创新城市之一。
——实现工业产值年增长35%左右,到2011年,达300亿元;
——培育3家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年收入过10亿元的科技创新型医药及生物技术“小巨人”企业;
——实现10个以上创新药物和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产业化,融入国内乃至国际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链和创新链;
——医药及生物技术高新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争取达到10%;
——累计建成公共技术开发服务平台10~15家,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
到2011年,初步建立起适应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组织体系、产业服务体系和产业运行机制,使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真正成为市场主导、健康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
三、主要任务
以发展接轨国际的生物技术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为重点,依托苏州吸引海内外生物制药杰出人才创新创业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和苏州医学工程研究所,积极打造生物制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科技创新与融资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科技产业化基地,建成以生物技术药物和医学工程产品等为主的高技术新兴产业集聚区,成为我国生物制药与医学工程产业的重要成长区。
(一)加快促进产业链的形成
积极扶持和鼓励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研发、生产、营销各环节的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形成;重视医药物流经营产业的发展,使产业链向市场延伸,进一步促进我市医药营销能力的提升,逐步形成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链。
(二)强化创新技术、产品和企业的培育
加快现代医药及生物技术创新,培育头孢菌类抗生素、多肽类药品、现代中药等特色优势产品,形成吴中医药、东瑞、万庆、天马医药、雷允上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全力培育与支持雷允上尽早上市,逐步改变我市制药企业多而小、行业话语权不强的被动落后局面。
(三)培育重点建设创新基地
将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建设成苏州市医药及生物技术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将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苏州高新区新药创制中心等打造成为集聚创新项目和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生物科技创新体系。
重点培育江苏省吴中基因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协和方舟抗肿瘤蛋白药物实验室、苏州蛋白质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核苷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及纳米仿生研究所、苏州中药研究所及常熟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主体。
四、保障政策
(一)确立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地位
在全市产业布局中将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新兴的重要产业做好发展部署,确立创新发展的优先位置和产业化核心布局。
成立苏州市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统筹、协作和服务职能,集中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协调苏州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提升发展计划的实施。
(二)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引导
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扶持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对科技成果在本地实现产业化的研发机构和企业给予专门的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医药及生物技术企业加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加大对医药及生物技术企业研发经费税前150%的抵扣力度。
医药及生物技术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3年内由企业所在地政府给予财政奖励;企业缴纳增值税的地方留成部分,由企业纳税关系所在地政府按留成比例给予补贴。
引导和组织加强对医药及生物技术研发项目的投资力度,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公司、研发专项基金、提供种子资金等方式缓解医药及生物技术企业特别是研发型企业的资金难题。
积极引入民间资本、风投机构,推进医药及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完善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和医药及生物技术价值评估体系建设,加强对信用市场的培育和监督,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三)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积极向上争取,报经国务院审批,将苏州列为国家药品进口口岸城市,争取使苏州药品检验所获得药品进口检验的授权,成为口岸药品检验所,更好地为医药及生物技术企业服务。
强化政府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建设医药及生物技术科研设备共享信息化服务网络平台,为企业提供实验场所、临床研究、专利申请和商务拓展等一系列服务,提高药品注册和申报服务效率,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对进入目录并符合条件的医药产品,优先列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全部纳入医疗机构集中招标采购清单,采取专项购买或直接补贴患者的方式鼓励医院和消费者使用。
(四)加强产业创新载体建设
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思路,加快建设以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核心的公共研发平台,提高承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能力。
以产业集聚基地为主要依托,建设以药物中试、安全评价、分子筛选、纳米技术、现代中药、医学工程样机试验平台为重点的公共技术平台,增强我市中药复方制剂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依托现有质量检测机构,合理整合资源,建设公共检测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检测服务。
(五)加快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地方税收、公积金等方面优惠政策的调节,鼓励医药及生物技术企业加大技术、管理、经营领域的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吸引度,引进药物研发高端领军人物。
针对需要技术服务的企业,提供全流程、各环节的科技咨询服务和人才服务,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专业人才的合理流动。
建立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专家库,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投资、相关政策制定中的评估、论证、咨询和推介等方面的作用。
(六)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利用我市医药行业协会的现有的条件,组建与国际接轨的医药及生物技术行业机构,充分发挥在政策咨询、信息、协调、培训、评估、协调等方面的作用,为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间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
附件:
1.关键技术
2.代表企业
3.重点项目
附件1:
关键技术
1、小核酸(RNAi)技术、干细胞和多肽修饰技术
2、面向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基因工程药物制备技术
3、单克隆抗体药物关键技术
4、多肽类药物制备工艺技术平台技术
5、核酸类药物关键中间体开发技术
6、治疗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制备技术
7、药物释放速度缓、控、速释制剂技术
8、现代中药分离纯化技术
9、现代中药制备成型和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
10、抗肝炎、抗肿瘤现代复方中药数字化集成制造及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11、绿色化学技术化工工艺
附件2:
代表企业
1、江苏吴中医药集团
2、苏州天马医药集团
3、苏州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
4、苏州苏大赛尔免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5、苏州瑞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6、苏州纳通生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7、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
8、苏州玉森新药开发有限公司
9、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0、江苏康泽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1、苏州中科天马肽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12、苏州君安药业有限公司
13、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
14、苏州万庆药业有限公司
15、常熟雷允上制药有限公司
16、苏州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附件3:
重点项目
1、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物纳米科技园项目
2、江苏吴中高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江苏吴中生命科学园项目
3、苏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生物医药创业服务平台二期项目
4、昆山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平台建设项目
5、苏州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苏州药明康德药用先导化合物研发基地项目
6、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长脉冲绿激光血管治疗仪的产业化项目
7、江苏康泽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1类DPP-4抑制剂KZ0901(糖尿病)研发项目
8、苏州中科天马肽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抗乙肝多肽药物胸腺素Ta-1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
9、苏州君安药业有限公司治疗记忆减退的心脏肽一类新药生产研究项目
10、常熟雷允上抗肝炎、肿瘤中药新药高技术产业化暨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工程技术研究平台建设项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州市 医药 生物技术 产业 提升 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