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6979056
- 上传时间:2023-01-14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73.95KB
新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docx
《新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新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
①其实,现代的很多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其中都蕴含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因子。
以此来观照,现代通缉令中就有着古代通缉令的影子。
我们可以从现藏于甘肃博物馆的一件简册中窥见古代通缉令的真貌。
②中国考古工作者曾从两万余枚居延汉简中发现一件《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的简册。
《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是由朝廷丞相与御史府共同签署的文件,记述了汉宣帝刘询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张掖郡地方执行朝廷通缉在逃要犯命令的情况。
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通缉令。
③我国古代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基本相同,包含疑犯姓名、性别、年龄、体貌特征及流窜的时间和地点等。
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通缉令上都会附上疑犯的画像。
在现代,办案人员可以通过电子照片和监控视频来抓捕疑犯。
而在古代,犯人的画像只能由官府画师描绘出来。
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通缉令画像的人。
《东周列国志》记载:
“平王悉从起计,画影图形,访拿伍员,各关隘十分紧急。
”伍子胥也因此急白了头,才混淆过关。
④古代画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画得最好的是宫廷画师,负责给皇帝或皇亲国戚画像。
相较来说,衙门的画师就显得很不专业,出于务实的考虑,画师会将疑犯的某些特征画得很突出,甚至很夸张。
官府要在各处交通要道张贴疑犯画像,因此需要通过临摹、复制来制作大量的画像。
这样一来,疑犯的画像就与本人相貌出入很大。
可是,官府成功抓捕疑犯的概率却很高。
这究竟是为何?
其实,这一切得益于古代的保甲制度。
⑤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实行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
它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汉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时,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时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清代时,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
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最终形成,即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十保以上为乡镇。
这种对百姓严密控制的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连保连坐”制度就能实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一人犯法,全保的人都要受到牵连。
外地的疑犯跑到当地,当地人要及时举报,否则会受到惩处。
⑥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发明了“照身帖”,发展到后来,便是“路引”等。
这是类似于现在身份证的一种东西,里面包含有古人的各种信息,这对流动人口有一定的管理作用。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
“店主索照身之帖,鞅辞无有。
店主曰:
‘商君之法,不许收留无帖之人,犯者并斩!
吾不敢留。
’”由此可以看出,一旦疑犯逃到外地,拿不出有效的身份证明,便会被官府收押。
⑦此外,为了有效缉捕疑犯,官府还会进行悬赏。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
“诏天下有能告杀人者,赏钱五万。
”意思是,告诉全国,如有人能检举、告发杀人犯的,给予五万钱奖赏。
对于疑犯,是检举揭发受到奖赏,还是隐瞒包庇受到惩罚?
何去何从,孰轻孰重,百姓自然会有选择。
⑧正是有了这些制度,通缉令上的画像像不像已经不重要了。
(1)文章以“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为题,有何作用?
(2)文中第③段划线的“基本”能否删掉?
为什么?
(3)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一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4)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质量并不高,官府还有哪些制度来提高抓捕疑犯的成功率?
结合本文谈谈。
【答案】
(1)点明了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不能。
“基本”是指大体上,对“相同”在范围上进行了界定。
如果去掉了,就说明古代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完全相同,这与事实不符。
“基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举例子。
通过举伍子胥因急白了头而与画像不符才蒙混过关的例子,说明古代与现代通缉令的不同之处。
(4)①保甲制度,限制人们的自由;②连保连坐制度,一人犯法,全保受牵连;③“照身帖”“路引”等类似身份证的材料,管理流动人口;④悬赏制度,鼓励百姓检举、揭发疑犯。
【解析】【分析】
(1)阅读本文,其说明的对象即为古代的通缉令,重点说明了古代通缉令能高概率抓获罪犯的原因,所以标题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同时又以“缚人有术”四个字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基本”表示范围,意思是说我国古代的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的大体上相同,但也有不同之处。
如果删去,意思则变成了我国古代的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的完全相同,与实际情况不符。
(3)从“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通缉令画像的人”“伍子胥也因此急白了头,才混淆过关”可知,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古代通缉令依靠画像缉捕疑犯的特点。
(4)从“这一切得益于古代的保甲制度”“‘连保连坐’制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发明了‘照身帖’,发展到后来,便是‘路引’等,这是类似于现在身份证的一种东西”“为了有效缉捕疑犯,官府还会进行悬赏”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注意分条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
⑴点明了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不能。
“基本”是指大体上,对“相同”在范围上进行了界定。
如果去掉了,就说明古代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完全相同,这与事实不符。
“基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举例子。
通过举伍子胥因急白了头而与画像不符才蒙混过关的例子,说明古代与现代通缉令的不同之处;
⑷①保甲制度,限制人们的自由;②连保连坐制度,一人犯法,全保受牵连;③“照身帖”“路引”等类似身份证的材料,管理流动人口;④悬赏制度,鼓励百姓检举、揭发疑犯。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说明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提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来概括;
⑵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2.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验证码到底有什么用
①年底的网络售票高峰中,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12306图形验证码系统”让很多购票者“吐槽”:
在较低画质下分辨橘子、橙子;鱿鱼、章鱼以及明星照片等,有一些确实难以分辨。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那么复杂的验证码系统,到底有什么用?
②要回答这个问题,必先弄明白何为验证码。
③验证码实际上是一种Web自动程序。
它有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名字——“全自动区分电脑和人类的图灵测试”,这是由机器来向操作者提问,从而鉴别操作者是人还是机器的一种测试。
这种测试目前主要分四类:
④图形验证码:
又叫主流验证码,开始只提供静态的图片,比较容易被某些软件识别;后来变成动态的验证码图片,使得识别器不容易讲识哪一个图层才是真正的验证码图片。
这种验证码的防垃圾注入几乎可以达到100%,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验证码创新模式;同时它的动画效果可以多达百种,所以还可以增强网站页面的美观效果。
而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验证码就属于这种类型。
⑤手机短信验证码:
是通过发送验证码到手机,用以验证客户的真实性。
大型网站尤其是购物网站,都提供这种功能,这就可以比较准确和安全地保证购物的安全性。
⑥手机语音验证码:
验证码实现自动语音播报,同时短信也能发送到客户手机上,确保万无一失。
如果有拨通失败的,系统还能自动重播,确保不漏摔任何一个,这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站用户收不到验证码的问题。
⑦视频验证码:
是验证码中的新秀。
这种由数字、字母和中文组合成的验证码嵌入到MP4等视频中,增大了破解难度。
视频中的验证码字母、数字组合,字体的形状、大小、速度快慢,显示效果和轨迹的动态变换,增加了恶意抓屏破解的难度,其安全度远远高于普通验证码,而且这种验证码使得用户不会感觉枯燥,同时又降低了用户识别的难度,使得用户更容易辨认。
但目前这种验证码因技术难度太高,还没得到推广。
⑧大家弄明白了什么是验证码以及主要类型,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它的作用。
⑨验证码的主要作用是“拦截不合理的入侵”。
比方说若要进入一个页面,就必须通过验证,这时操作者就要依次输入数字、字母或者有时还要加上来自互联网文档中无法被计算机辨识、但用户可以肉眼识别的文字图像(就如12306图形验证码);而操作者只有通过了验证才可以顺利打开网页,否则不行。
它在防恶破解密码、防论坛灌水、防刷票等方面的使用原理都是这样。
⑩就拿12306验证码来说,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区分在页面上进行操作的是人还是自动化软件,从而可以有效阻止黄牛恶性囤票。
而它的“进化史”其实也是一部不断与黄牛和抢票软件“斗智斗勇”的历史:
从一开始的简单数字、字母、加减法,到闪烁变形字母、干扰线变形字母再到现在的图形验证。
⑪面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验证码设计也越来越复杂,程序员正在与破解者进行着一场仿佛没有终点的“拉锯战”。
但无论如何,验证码仍然是各网站反黑客恶意操作之必不可少的一项保障系统,就如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12306图片验证码一样,目前还是会继续使用下去的,直到被另一种全新的、功能更好的反黑客软件所取代。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
(2)第④段中划线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⑨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视频验证码”即将在生活中推广,根据你的生活体验,它可以应用到哪些地方?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说明。
【答案】
(1)验证码
(2)不能删去。
“几乎”起限制作用,是“接近于”的意思,说明了验证码防垃圾注入的程度接近于完美,去掉后与事实不符,过于绝对。
“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验证码的主要作用是“拦截不合理的入侵”。
(4)游戏账号、QQ账号、微博账号、支付宝、手机银行等更换设备或者异地登录、或者输入密码连续出现错误后可用视频验证码。
【解析】【分析】
(1)结合全文说明内容分析,本文题目是验证码有什么用,第①②段首先引出验证码,第③④⑤⑥⑦段说明什么是验证码及验证码的分类,第⑨⑩⑪段说明验证码的作用。
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验证码。
(2)首先要理解词义的意思,“几乎”是差不多,接近于的意思,结合句意分析,这一句通过列数据的方法说明动态验证码防垃圾的效果,“几乎”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就是接近百分之百,差不多是百分之百,但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如果去掉就说明达到了百分之百,这与实际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故不能删去。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里举了验证码在几个地方所起的作用,因此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验证码的主要作用是“拦截不合理的入侵”。
(4)视频验证相比图形验证来说更复杂,更不容易入侵,需要付钱时或可以使用这种验证形式,如游戏账号、QQ账号、微博账号、支付宝、手机银行等更换设备或者异地登录、或者输入密码连续出现错误后可用视频验证码。
此题联系生活体验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⑴验证码;
⑵不能删去。
“几乎”起限制作用,是“接近于”的意思,说明了验证码防垃圾注入的程度接近于完美,去掉后与事实不符,过于绝对。
“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⑶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验证码的主要作用是“拦截不合理的入侵”。
⑷游戏账号、QQ账号、微博账号、支付宝、手机银行等更换设备或者异地登录、或者输入密码连续出现错误后可用视频验证码。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说明文说明对象的能力。
一般说明文的标题就是本文的说明对象,如果标题不是文章的说明对象,就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要在逐段梳理说明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字词能否删去题型,首先要表明观点,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分析理由的思路是:
该词表示什么,句中什么意思,去掉后会怎么样,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⑷本题考查联系生活实际答题的能力。
这样的题考查的就是生活体验,生活中的语文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生活中要多多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
答题时只要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就非常的容易。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史了。
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
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
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
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
”“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
”“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
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
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
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
”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
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
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
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
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
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
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
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
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
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埃及的文字是圣体字,古巴比伦的文字是楔形文字,而更多西方国家一直都是拼音文字。
B.我国的方言尽管在“语音学”上不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至今都一脉相承。
C.学习拼音文字偏向于开发大脑左半球的潜力,而学习汉字,可以开发我们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
D.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汉字,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2)依据本选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是“从甲骨文算起”,文章结尾为“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由此判断此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第③段的说明对象是“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行而得其意”。
C.拼音文字认知中是利用“语音编码”方式起作用,汉字认知中是利用“多重编码”的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
D.本文的语言兼具平实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蕴含了作者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之情。
(3)下列对文中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史了。
”该句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汉字的历史悠久。
B.第②段主要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安子介先生的话说明了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
C.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为了生动具体地说明象形字和会意字能引发想象和联想的特点。
D.第④段主要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汉字在发展大脑智力上的作用。
【答案】
(1)A
(2)D
(3)C
【解析】【分析】⑴A项有误,由原文“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可知,“西方国家一直都是拼音文字”错。
⑵A.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B.第③段的说明对象应是“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C.原文说的是“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
⑶C选项中遗漏了“形声字也能引发想象和联想”这一点。
故答案为:
⑴A;⑵D;⑶C。
【点评】⑴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
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
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⑵分析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性时,要结合句子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 ,抓住句中关键词,分析其遣词造句是怎样进行生动、形象说明的。
⑶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分析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作用。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食物为何挂在树上
①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
死去的长颈鹿和羚羊被挂在树杈上。
不过,这些动物的死与人类并无关系,它们是被天敌猎豹捕杀之后挂在树上的。
②那么,猎豹为什么要把食物挂在树上呢?
是为了风干做腊肉?
那简直是开玩笑,一头羚羊仅需几天就被猎豹吃完了,不可能放那么久。
猎豹选择这种特殊的食物储存方式,原因竟然是为了防止鬣狗偷吃。
③鬣狗虽然从颜值到爆发力都拼不过猎豹,但是生性凶残,而且贼心不死,总想不劳而获。
可以说,鬣狗是猎豹这一草原霸主最头疼的“邻居”。
每当猎豹开始捕猎,鬣狗总会伺机而动,等到猎物死去,鬣狗会迅速围上来分一杯羹。
通常情况下,鬣狗群起而上,猎豹防不胜防,也只能任由它们掠夺;有时食物争夺得太过激烈,鬣狗群甚至会将一只猎豹活活杀死。
④当然了,并不是每一次猎豹捕食都会遭遇“抢劫”。
但是进食时如果不加以防范,还是会被鬣狗发现。
鬣狗没有爬树这项技能,为了安静地享用美食,猎豹就将猎物叼到树上,完美避开这些恼人的家伙。
⑤说起来,猎豹为了运货上树也是蛮拼的。
据科学家估算,一只猎豹叼着一只体重约为自身两倍的小长颈鹿爬上树,所花费的力气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举着两千个汉堡一口气上两层楼。
⑥尽管辛苦,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对于肩负着抚养重任的母豹而言,这一举措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猎物一旦被偷,幼崽的口粮就没了,直接影响小猎豹的成活率,对猎豹种群的延续尤为不利。
⑦除了猎豹,还有一些野兽也会贮存一时吃不完的猎物,以防其他动物偷吃。
例如黄鼬常把捕获的鼠类拖入自己居住的洞中,窖藏起来;老虎和棕熊会用灌木枝条以及枯枝落叶将食物隐藏起来,同时全力保护这片区域,抵御入侵者的掠夺。
⑧许多鸟类也存在贮食行为,如星鸦为了防止食物被偷吃,会含着松子飞到离巢稍远一些的贮存地点,贮存地点少则一个,多则上千个。
它们用喙将松子插入土层中,再以泥土和草掩埋,临走还要压上一个小石块才放心。
⑨在动物界,小到蚂蚁,大到虎豹,不少动物都有贮食行为。
这一做法既是防患于未然,以应对恶劣天气带来的觅食不利和食物短缺,更是为了应对激烈的食物竞争。
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选自《读者》2018年第8期)
(1)请概括选文第②—⑥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2)请分析选文第②段划线词语的作用。
一头羚羊仅需几天就被猎豹吃完了,不可能放那么久。
(3)选文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如星鸦为了防止食物被偷吃,会含着松子飞到离巢稍远一些的贮存地点,贮存地点少则一个,多则上千个。
(4)选文第⑨段中提到“不少动物都有贮食行为”,“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你知道的哪种动物行为也能体现生存智慧?
请简要地说一说。
(文中提到的除外)
【答案】
(1)猎豹把食物挂在树上的原因。
(2)“仅”是“只”的意思,表强调,起修饰限定作用(说明猎豹吃完一头羚羊所需时间之短,“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许多鸟类也有贮食的习惯。
(4)示例1:
当壁虎被天敌咬伤身体后,它会主动断尾,并以此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从而迅速逃离。
示例2:
在一年四季中,雷鸟身体的颜色会随着周围颜色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
阅读文本,把握文章②~⑥段内容,根据文中“猎豹选择这种特殊的食物储存方式,原因竟然是为了防止鬣狗偷吃”“因为猎物一旦被偷,幼崽的口粮就没了,直接影响小猎豹的成活率,对猎豹种群的延续尤为不利”等内容,可分析概括为:
猎豹把食物挂在树上的原因。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仅”:
“只”之意,起修饰限定作用,说明猎豹吃完一头羚羊所需时间之短。
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法。
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和作用。
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星鸦”是举例子,“贮存地点少则一个,多则上千个”是列数字,作用是: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许多鸟类也有贮食的习惯。
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⑷本题考查探究启发和补充说明内容。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能结合问题中的“体现生存智慧”,分析“动物行为”即可。
如当松鼠与同伴争抢食物,从一根树枝跳到距离较远的另一根树枝时,不会直接跳过去。
它通常采取的办法是,先探头探脑一番,仔细瞧瞧四周的情况,并反复探踩脚下的树枝,看是否稳当踏实。
当松鼠觉得脚下的树枝很牢靠安全,而自己又完全可以到达另一根距离自己较近的树枝时,它就会专注地纵身一跃,轻盈而轻松地落到另一根树枝上。
如此三跃两跳,最后就跃到了原来瞄准的树枝。
故答案为:
⑴猎豹把食物挂在树上的原因。
⑵“仅”是“只”的意思,表强调,起修饰限定作用(说明猎豹吃完一头羚羊所需时间之短,“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⑶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许多鸟类也有贮食的习惯。
⑷示例1:
当壁虎被天敌咬伤身体后,它会主动断尾,并以此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从而迅速逃离。
示例2:
在一年四季中,雷鸟身体的颜色会随着周围颜色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2段“猎豹为什么要把食物挂在树上呢?
”一句概括,②~⑥段内容是说明原因。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和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中考 语文 说明文 阅读 专题 训练 练习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