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秋九年级上册教案11《孔乙己》语文.docx
- 文档编号:6977937
- 上传时间:2023-01-1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5.92KB
鲁教版秋九年级上册教案11《孔乙己》语文.docx
《鲁教版秋九年级上册教案11《孔乙己》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秋九年级上册教案11《孔乙己》语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秋九年级上册教案11《孔乙己》语文
第11课《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鲁迅先生的作品。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
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学习本文,要注意品味文章精炼而富有匠心的语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学习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方法。
学习目标:
整体把握小说主要内容,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艺术手法
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仔细体会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点拨法。
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发表个人看法的机会。
2、讨论法。
通过理解、交流、倾听、反思的这个对话过程,让学生能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9.11上课时间:
9.149.3第3节
学习目标:
1、读课文,整体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
一、设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
(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
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学生自主回答之后,教师呈现知识小结)
鲁迅:
(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散文诗《野草》等。
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
【学生已多次学习鲁迅的作品,此内容完全交给学生即可。
】
一副由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由于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2、了解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四、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扫清文字障碍
涨价(zhǎng)倘肯(tǎng)荤菜(hūn)阔绰(chuò)
踱进(duó)侍侯(shì)舀出(yǎo)羼水(chàn)荐头(jiàn)
君子固穷:
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
固,安守。
间或:
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
不值得进行辩解。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
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2、小说基本知识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
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小说根据篇幅可分为:
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五、填写《小档案》,初识孔乙己
填这张履历表,我们初步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和遭遇,仿佛能看见那落魄的书生孔乙己在冷漠、庸俗、无聊的社会里苦苦挣扎的身影。
姓 名
姓孔名不详
籍贯
鲁镇
年 龄
五十多岁
出生年月
晚清(具体不详)
学 历
童生(半个秀才没捞到)
(终于没有进学)
身体状况
身材高大、
被打致残
特 长
写得一笔好字
会茴字的四种写法
工作单位
无
家庭成员
无
主要工作成就
一事无成
主要社会关系
小伙计——短暂的“师生”关系(可惜“学生”不认“老师”)
掌 柜——买卖关系
短衣帮——同为“站着喝酒”的“酒友”关系
邻居小孩——一同分吃茴香豆的关系
丁举人——同为读书人的关系,偷与被偷,被打与打的关系,“摔下来”了的可怜虫与“爬上去”了的胜利者之间的关系。
咸亨酒店所有的人——嘲笑与被嘲笑的关系
主要优点
不拖欠酒钱,有善良而且热心
主要缺点
好喝懒做、偷东西、迂腐、死要面子
最终结局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六、了解环境,走近孔乙己
1、恩格斯说,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本小说的整体思路是:
由典型环境起笔写到典型人物。
浏览课文1--3段,想想属于小说的哪种环境描写,。
(1)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描写了哪些社会风情?
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2)第二、三段说“我”的职务,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环境?
掌柜嫌他不会招呼长衫帮,又嫌他不会做羼水、欺瞒酒客的事
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
反映掌柜为人市侩势利,欺瞒顾客乃是家常事反映当时人们互不信任,尔虞我诈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
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短衣帮:
站、外穿长衫:
坐、里(对比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我”——线索人物,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
以一个12岁的小伙计口吻写,使故事真实、情节集中、内容简要、更添悲凉气氛。
(3)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交代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展现了一个势力、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
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4)作者为何用这么多篇幅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咸亨酒店正是当时黑暗的旧社会缩影,这正是孔乙己生活的环境,等级的分明,人心的势利冷漠,提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七、走进孔乙己,了解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6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
1、请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6个片断的内容,说说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
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1)众人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评析:
人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
作者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无聊的嘴脸,反映封建社会的黑暗冷漠,笑声里蕴藏着悲凉的意味。
(2)众人奚落孔乙己没有考中秀才;
点评:
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却一生未能“进学”,这成了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别人毫不留情地直戳他这块精神上的伤疤,正是击中了他的要害。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点评:
孔乙己受尽了成人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向孩子说话。
他把毫无用处的“回”字的四种写法当做学问来炫耀,说明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很深。
“我”的心理活动,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低,说明了人们鄙视孔乙己的原因。
(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点评:
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了孔乙己的善良而又迂腐可笑的形象。
他只有在年幼无知的儿童面前,才能得意忘形地乐一乐,这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独。
(5)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点评:
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同样是读书人,功成名就的就是统治者,他们也就忘记了自己当初也是和孔乙己一样的出身,所以在那个时候读书人都拼命的读书考科举。
从打人这件事上看出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冷酷无情。
(6)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
点评:
这是情节的高潮部分。
孔乙己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受尽了摧残,他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2、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穿长衫)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好喝懒做)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偶有偷窃)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从不拖欠酒钱)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屡遭冷遇)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想和人交流)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3、作者为什么给他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
明确:
“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
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绰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
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由以上对故事情节和人物以及环境的分析,我们归纳一下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好吃懒做、至死不悟、麻木不仁、思想迂腐、品行善良
热衷于科举、一心想往上爬、自命不凡、孤芳自赏、鄙视劳动
5、这样的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内容上:
概括孔乙己一生的悲剧遭遇,深刻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他好逸恶劳、迂腐麻木、自欺欺人。
因穷困潦倒而饱受凌辱,是一个本性善良的悲剧人物。
九、课后作业:
思考:
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板书设计:
环境:
咸亨酒店封建社会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孔乙己(人物形象):
好喝懒做——至死不改批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9.14上课时间:
9.159.3第7节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艺术手法
2、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笑”是个颇能唤起人温馨感觉的词。
孩子的笑天真无邪,老人的笑从容坦荡;同学的笑意味着友善,老师的笑流露出鼓励,而父母的笑更多包含了怜爱。
笑,能融化坚冰;笑,能使心灵贴得更近。
可是,我们也知道,笑并不都代表着善意,笑有时也如寒冬的狂风,伤人的利箭。
今天,我们就来看鲁迅先生是如何在笑声中表现苦人儿——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揣摩关键语句,理解文中多种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明确:
外貌描写:
(这种对比更显他遭遇的悲惨)
第一次出场
·身材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力
·青白脸色------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却不肯劳动
·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标志
·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年龄较大,精神萎靡
·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又补,也没有洗——穷困,懒惰,死爱面子
第二次出场
·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衣食无着,穷途末路
·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着;满手是泥——被打折了腿,丧失了生活能力
2、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他对人说话总是……教人半懂不懂——卖弄学问,迂腐可笑
·孔乙己睁大眼睛……能算偷么?
——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
·不屑置辩的神气、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了一层灰色——深受科举制度毒害自命清高,热衷功名,至死不悟
·教小伙计识字,恳切,显出极其委婉的样子。
分茴香豆给孩子吃,说不多不多——心地善良迂腐可笑
3、动作描写
“便排出九文大钱…… ;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两个动作的意味有何不同?
分析:
一个“排”字写出了孔乙己这时拿钱买酒的得意神气,在柜台外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取笑他的被打,取笑他的潦倒,这时他口袋里有几个酒钱,就要在他们面前显显阔气,也聊以自慰。
既表现了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也显示了他卖弄的心理,以及对短衣帮得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的神态。
“摸”字描写出孔乙己拿酒钱时的小心深取的情状,他这时腿已断,比以前更加穷困,口袋里仅有这么点钱,所以他取出时慢而小心,口袋大,钱少,要搜索一番才能取出,完全没有以前的神气劲儿了,处境不同,动作也不同。
·方法总结:
外貌描写(整体、肖像、服饰)
·揭示特殊身份、揭示出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揭示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等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揭示他追求功名的思想和善良的心地。
四、理解主题
1、思考:
(1)《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
(2)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2、讨论交流,明确答案:
·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
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这种“笑”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悲凉的意味。
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
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得穷酸尽相。
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
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当时社会人跟人冷漠无情。
还有一个人在笑:
-----作者恨其不争怨其不悟同情之心批判之意
3、分析“笑”的艺术效果。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姜斋诗话》
明确: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
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4、总结课文主题。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
五、深入探究人物命运:
1、文章结尾: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你认为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既然是“大约”,那为何还要用“的确”,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明确:
大约说明作者没有亲眼所见或亲耳所听到孔乙己的死讯,他最终的命运几乎无人问津,在这样一个冷漠的社会里,没有人能关心他,照他这样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境遇,加上从此失踪的迹象来看,孔乙己的确死亡无疑,作者这样写更加凸现出社会的冷漠和底层人的麻木,漠不关心了。
这样的简练而不失精确的语言艺术深得我们学习。
我们现在讨论一下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板书:
客观上社会原因是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麻木不仁
(3)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主观上自身的原因是: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2、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
忌懒惰、要勤奋,忌不争、要上进,忌虚荣、要务实
六、大家评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吃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七、师生小结:
同学们,那衣着长衫的孔乙己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时代的革新,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
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教师寄语:
劝君莫学孔乙己,死读书本意痴迷。
好喝懒做无生计,自命清高能力低。
劝君莫学孔乙己,屈辱懦弱众人欺。
迂腐麻木无自知,一生混沌谁叹息。
八、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你会拟什么题目呢?
参考题目:
《有感于〈孔乙己〉》、《〈孔乙己〉——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
《“笑”析》、《读〈孔乙己〉——看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后记: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多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传统课文。
全文仅3000多字,可是从以乐境写悲哀的精巧构思到12岁小伙计的独特视角,从精巧含蓄的社会环境描写到看似矛盾的结尾处理,可圈可点处俯拾即是,为读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回味无穷。
然而,文章虽精美,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说篇幅不长,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对本文人物、主题、写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实际的。
只有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的小说主题。
(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传统课文的教学一般难度较大,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是雾里看花,难一捉摸。
主要问题在于学生难以了解和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文章的主旨又跟作品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本人准备了视频断片在上课第一时间播放给学生欣赏,有利于缩短时空距离,真切体会当时的时代概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教师讲解过多,以致削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应该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解读小说人物要素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
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分析他性格中的矛盾性。
为此,我在教学中运用戏剧的矛盾冲突理论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从而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同时,引导学生品文中精彩语言,探究塑造、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其目的就是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服务。
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教法上多采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教师不能搞“
板书设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乙己 鲁教版秋 九年级 上册 教案 11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