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和药象体会_精品文档.doc
- 文档编号:696363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
- 页数:29
- 大小:98.50KB
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和药象体会_精品文档.doc
《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和药象体会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和药象体会_精品文档.doc(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和药象体会
一.根尘不偶用药框架
(一)五象概论:
1.中土,象:
缓和,柔和,中正庸和。
味甘,气香,挺香的香气。
代表药物,甘草。
2.乙木,象:
柔润升发,草木萌发,阳光柔和,雨露飘然。
味酸,气臊,比较冲的一个味。
代表药物,当归。
3.丁火,象:
充分饱满,清透无形,气定神闲,有冷静、沉稳之势。
味苦,气焦,烧糊了那个味。
代表药物,朱砂。
4.辛金,象:
清凉,清透,敛降。
味辛,气腥。
代表药物,麦冬。
5.癸水,象:
收藏,蛰藏。
味咸,气腐,腐败的腐味。
代表药物,补骨脂。
(二)一气周流
戊己斡旋,乙木生发,辛金敛降,离中火,坎中水,火主炎上,其象为开散,水主润下,气象为收藏。
(三)五象对应药物及其药象
1,中土
中土药:
甘草,白术,人参,大枣,蜂蜜,甘遂,茯苓。
中土之己土药:
生姜,干姜,苍术。
中土之戊土药:
白寇,黄连,半夏。
甘草,象:
缓和,柔和,中正,清透,坐镇中州,主掌大局。
人参,象:
柔润,直补五脏之精。
白术,象:
补益中土,略转枢轴。
大枣,蜂蜜,象:
柔润,滋补中焦阴精。
生姜,干姜,苍术,象:
偏于升发,推散湿气
白蔻,黄连,半夏,象:
偏于敛降,收湿气化
茯苓,象:
平淡,平和,泻湿。
甘遂,象:
峻猛化湿、消痰
2,乙木
乙木药:
当归,乌梅,阿胶,川芎,龙胆草,白芍,麻黄,桂枝,柴胡,细辛,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
乌梅,阿胶,象:
直补乙木之阴精,雨露飘然。
川芎,象:
升发乙木。
细辛,象:
从底下往外散。
桂枝,象:
接近体表的角度往上往外升达。
麻黄,象:
直接散到体表。
柴胡,象:
从脏腑之间的角度开始疏通,往外散。
龙胆草,白芍,象:
清土中之木。
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象:
破乙己路有形郁结,活血。
3,辛金
辛金药:
麦冬,百合,山药,天麻,川椒,黄芪,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巴豆
麦冬,象:
清透清润,敛降辛金。
百合,山药,天麻,象:
柔润,气味清透,敛降,补益辛金本气。
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象:
沉降,潜降,下降。
辛金戊土不降引起的发烧,石膏是最好的退烧的药。
麻黄汤,象:
麻黄与杏仁,一升一降,相互配合。
五味子,象:
敛肺补肾,从辛金直接转换到癸水,少用敛降,多用补肾。
麻杏石甘汤,退烧用的方子,象:
麻黄升乙木,甘草培土坐镇中州,杏仁石膏敛降辛金。
白虎汤,象:
知母沉降戊土辛金,杏仁敛降破气消痞,百合、麦冬滋润敛降。
适用于有形和无形结合的淤结。
黄芪,象:
其气清透。
补肺气效果明显。
沉降无形之气,从石膏角度出发。
沉降有形之气,从大黄、厚朴、巴豆角度出发。
4,癸水
癸水药:
补骨脂,盐,猪苓,泽泻,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首乌,巴戟天,芦巴子,肉桂,附子
补骨脂,象:
收藏。
盐炒用。
枸杞子,象:
收藏,滋润,收肾气、补肾气,阴阳双补。
菟丝子,象:
收藏,跟补骨脂相比,相对弱一些,从土生水。
巴戟天,象:
滋润,味厚重,收藏肾气的同时,有略微的疏通作用。
芦巴子,象:
收藏中含有一股升发之气。
熟地、首乌,象:
滋腻,敛固,沉降。
脉涩、虚,肾气亏损厉害时用。
附子、肉桂,象:
生发元阳,使一气由癸水阳根中生发。
猪苓,泽泻,象:
淡渗利水。
如果一个人单纯的肾气虚,没有邪气,就用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枸杞子、芦巴子,用盐制一下,效果更好。
如果肾精消耗的太过了,可以适当使用一些熟地、首乌这样纯粹滋润的药,可以滋润敛降。
5,丁火
丁火药:
朱砂、龙骨、牡蛎、栀子
丹砂,象:
定神,养神气。
朱砂,象:
安心情
龙骨、牡蛎,象:
镇重潜降,敛镇心神。
栀子,象:
清理三焦相火,尤清上焦相火。
(四)学习方向:
人体的一气在五行之间流转,走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阶段,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本质上是一气。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特色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会导致不同的病症,这时就要根据它的位置去判断,病人的运行、症状、脉象属于一气周流的哪一个阶段,属于哪个层次,该用哪些药物,相应的来选。
一气周流就像一个定位系统一样,把模式搞透了,这个疾病在哪一块,一目了然,在哪一块的哪个层次也很清楚,哪个层次用什么药,也非常方便。
如果把所有的药物安排到这个体系里,安排的再细一些,基本可以分成三大类,一个是补益本气,一个是顺着本气的特性来补,一个是逆着本气的特性来泻的或者除邪的。
举例:
乙木,本性当归,温升就是桂枝,下降就是白芍,除邪就是丹皮。
二.药象体会_砂仁
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仁、海南砂仁和绿壳砂仁的成熟果实或种子。
砂仁也是比较高大的一种姜科植物,主要生长在南方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有记载的最早的药用砂仁,都是进口的,又叫缩砂蜜。
后来国内广东海南一带也有广泛种植了,国产砂仁中,以阳春砂的质量为优。
砂仁是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长得跟白蔻有些相似之处,茎圆而直立,能长到2米高。
砂仁的叶子也是几乎无柄,直接从茎上直直地斜向上长出来,叶子是长长的披针形,分列在茎的两侧,两排整齐的叶子精神抖擞地向外伸着,透出一股通达之势。
砂仁种植后2-3年才会开花结果。
砂仁的花不是长在地上茎上,而是长在根茎上。
砂仁的根茎匍匐在地面上,到了春天,穗状花序就从根茎上长出来,由于砂仁花序的花梗只有几厘米长,所以砂仁的花看起来就像开在地面一样。
砂仁的穗状花序到了秋天就成长为一穗果实。
砂仁的果实是椭圆形,直径大约有1.5厘米,浑身长满了细细的软刺。
没有成熟的砂仁是绿色的,成熟之后就是红色的。
每年7月底8月初,当砂仁的果实由鲜红色转变成深红色时,就可以采收了。
这时一串串艳红的砂仁簇拥在地上茎周围的地面上,就像杨梅一样,看起来非常漂亮。
把砂仁的果穗剪下来,晒干或烘干之后,就是我们药用的砂仁。
晒干之后的砂仁,果壳呈棕褐色,表面密布残留的刺状突起。
砂仁的果壳比较结实,比较厚而有韧性,把果壳撕开之后,里面有三室种子团。
种子结合紧密,一团种子大约有十几粒。
种子形状是不规则的多角形,深棕色至紫黑色。
把砂仁的种子咬碎了尝一尝,会感觉到一股非常浓郁的香味,微微带着一点苦味,带着一股气势缓缓下行进入体内。
砂仁也是喜欢生长在热带雨林温暖潮湿的阴湿之处,这种湿气弥漫的环境,也练就了砂仁芳香化湿的本领。
砂仁与白蔻都是辛香走窜的种子类药物,药性功效都很相似。
但是白蔻高高长在枝头,果壳薄而脆,所以香气更清透,更偏于走散而入上焦。
砂仁则是贴着地面长出来的,感受地气更多一些,果壳较厚而坚韧,所以气味更浓郁而微有浊意,更偏于敛藏而入中下焦。
《本经疏证》言豆蔻主通,砂仁主摄,亦是此意。
砂仁这股浓郁的辛香之气,可以直入中焦,运转中土。
辛香能行,微苦可降,中焦得运,则湿浊郁滞自除,而砂仁下行收敛之力,又可带领右路敛降之气,从中焦一路直下,直入下焦而封藏收固起来。
所以砂仁不仅有很好的运化中焦的作用,同时也是一味敛藏补肾的好药。
临床上对砂仁的应用,大多也是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砂仁芳香直入中土,凡中土为病,或吐或利,皆可用之。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可以用微量砂仁来运转中焦。
湿郁呕吐者可以用砂仁温中化湿,下行以止呕。
腹泻下痢寒滑不止者,可以用砂仁温运能藏以止泻止痢。
慢性肠炎多年不愈者,重用砂仁至30g以上,温补能行,而不伤正,往往可取佳效。
肾气收藏,必经中土,砂仁运中而能藏,一物两能,中土虚弱而欲收藏补肾时,用之尤宜。
郑钦安创制潜阳丹、封髓丹,皆重用砂仁,是谓善用砂仁者。
砂仁与熟地配合使用,则将砂仁运中而补肾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砂仁芳香运转中焦,可以有效地避免熟地滋腻导致的中焦郁滞,而砂仁收敛直入下焦的补肾之功,则加强了熟地敛聚补肾之力。
砂仁由于气味芳香,药气易于走散,所以临床上使用时,要现用现打碎。
打碎至香味四溢,效果最佳。
平时保存,则以带壳的果实为佳,药气不易散失。
最后以《本草纲目》引用韩愗《医通》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砂仁的药性:
缩砂属土,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
三.药象体会_白蔻
白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白豆蔻,简称白蔻,是热带植物,原产东南亚各国,我国海南、云南有引种和栽培。
其中白豆蔻原产于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爪哇白豆蔻原产于印度尼西亚。
白蔻是多年生姜科草本植物,形态上跟姜有些神似之处,但白蔻的植株比姜高大多了。
白蔻的根茎很有特色,是棕红色的,长得很粗壮。
白蔻植株长得跟芭蕉有些像,茎直立,白豆蔻可以长到三米高,爪哇白豆蔻长得稍矮一些,也能长到一米以上。
白蔻的叶子是狭长的披针形,能长到半米长,叶子几乎无柄,直接从茎上长出来,直直地斜向上生长,透着一股通达之气,跟姜有些相似。
白蔻的花长在茎的顶部,穗状花序,外面是排列紧密如覆瓦的黄色苞片,苞片里面开白色的花。
到秋天花序就长成了一串类球形的果实,就像葡萄一样高高挂在枝头。
未成熟的白蔻果实还是绿色的,成熟之后,就变成了白色或淡黄色,这也是叫白蔻的原因。
成熟的白蔻直径大约有1.5厘米,晒干之后,果壳很薄很脆,里面的种子和果壳之间空隙较大,一捏果壳就碎了。
所以干燥的白蔻显得比较轻。
白蔻果实里面的种子团长得非常紧密,类球形,种子团分为三瓣,每一瓣大约有10粒种子,种子都紧密地长在一起,不易分开,形状不规则,是比较暗的棕红色。
我们药用的部分,主要就是白蔻的种子,也叫白蔻仁。
白蔻种子的这种紧密收藏之象,就把白蔻自身之气的特点都蕴藏在里面了。
白蔻喜欢生长在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林下。
这样的环境,湿气比较盛,所以白蔻天然地就具有化解湿气的本领。
白蔻的植株又透着一股通达之气。
所以白蔻就具有很好的行气化湿的功效。
白蔻的种子没打碎之前,几乎闻不到什么明显的气味,一旦打碎,一股浓郁的辛香之气随即扑面而来。
这股香气清透辛窜,非常冲,远远就可以闻得到。
如果尝一尝白蔻的种子,这种感觉就更强烈,尝起来有点像樟脑的味道。
白蔻这股浓郁的辛香之气,隐约带着一股清凉之气,从胸中缓缓散下,直入肠胃。
种子本身就是收藏得状态,白蔻的种子收藏得尤其致密,所以白蔻的这股香气也收藏得比较浓郁而带着一股冲劲,而且这股冲劲主要是往下走。
芳香可以化湿,因此中焦湿气郁滞不能建运之时,就可以借助白蔻的这股辛香之气,化湿气的同时,推动中气下行。
所以白蔻就是一味很好的止呕之药。
对于中焦湿气较盛的患者,我在临床上喜欢白蔻生姜同用,一升一降,共同运化水湿,运转中焦,效果比较理想。
白蔻跟砂仁的功效很相近,都是芳香化湿的药物,但是跟砂仁相比,白蔻的药气更清透,所以白蔻也可以化解上焦弥漫的湿气。
《本草蒙筌》讲白蔻“入手太阴肺经,别有清高之气。
”所以三仁汤就是用白蔻来收摄上焦湿气,经中焦而入下焦,最后用薏苡仁把湿气引出体外,随小便排出。
白蔻主要是用它这股辛香之气,所以入药必须打碎使用。
由于白蔻气味辛香而偏于走散,所以一旦打碎,就要尽快使用,否则药气散失,药效就会大打折扣。
同样的道理,白蔻只宜生用,不宜炒用,也是为了防止药气的散发。
从剂型上来讲,白蔻入丸散最合适,如果用于煎剂,则不宜久煎,以免损失药气。
所以白蔻入煎剂多后下,后下则药气清轻迅捷,起效迅速。
但有一些慢性病患者,中气虚弱又兼有湿气郁滞时,不宜峻药急攻,也可以白蔻同煎,则迅捷之气去而芳香之味留,白蔻的药力就会变得比较温柔一些,中焦得运而又不致耗伤正气。
有些小儿中焦不运时,两三粒白蔻即可达到很好的运中焦效果。
所以要推荡湿气,白蔻之气宜浓烈峻猛,可后下;要缓缓运中,白蔻之气宜清淡柔和,可同煎。
最后借《药类法象》的描述来概括一下白蔻的功效。
白蔻,气热,味大辛。
荡散肺中滞气。
主积冷气,宽膈,止反胃吐逆,消谷,下气,进食。
四.药象体会_生姜干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根尘不偶谈 用药 框架 体会 精品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