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春节有关的习俗来源.docx
- 文档编号:6959261
- 上传时间:2023-01-1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31.82KB
与春节有关的习俗来源.docx
《与春节有关的习俗来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春节有关的习俗来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春节有关的习俗来源
与春节有关的习俗来源
过年为什么吃饺子?
那些与春节有关的习俗来源2015-02-18360doc个人图书馆点击上面↗-360doc个人图书馆-进行关注
1、过年为什么吃饺子?
为了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在中国北方,过年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
过年为什么吃饺子呢?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民间过年吃饺子的习俗至迟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
明朝沈榜着《宛署杂记》载:
“元旦拜年,作匾(扁)食。
”清代,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得到延续并固定下来。
清史有关资料记载:
“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这说明过年吃饺子,在清时已成共俗。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食品,原因有四个:
一是按照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
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二是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三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
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四是饺子本身就好吃,民间有“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的俗话。
过年吃饺子的传说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过年吃饺子还有一种说法:
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
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
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合成馅,就包起了饺子。
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
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
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
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
不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
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
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
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
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
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
过年吃饺子有讲究吃饺子是很有讲究的。
首先,过年不吃酸菜馅儿的饺子,意思是怕吃酸菜馅儿的饺子后,来年的日子会过得穷酸。
年三十儿晚上要吃白菜馅儿和萝卜馅儿的饺子,是说吃了这样的饺子,人会长得白净,说话也和气。
包饺子时一定要多有几个褶子,不能把边捏成光边的,其意是不能让日子过“秃”了。
年三十包饺子的形状也有讲究,大多数地区习惯保持传统的弯月形。
这种形状包制时,要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
有的农家,把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呈“元宝”形,摆在盖帘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
也有的农家,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像一棵棵颗粒饱满、硕大无比的麦穗,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
但更多的是把饺子包成几种形状,预示着来年能财满屋,粮满仓,生活蒸蒸日上。
很多人还在饺子中放一根白线,寓意谁吃着白线就谁能长寿,在饺子中包进一枚铜钱,祝福谁吃到了在新的一年里不缺钱花。
码放饺子时一定要顺着摆,切忌摆成圈,意思是不能让新日子走进死胡同。
煮饺子时,也有说道,灶坑里需要烧杏树条,意思是以后的生活越来越“兴旺”。
在煮饺子的过程中,一家之主会问:
“小日子起来了吗?
”煮饺子的主妇就要回答:
“起来了!
起来了!
”这是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好起来了。
接着,一家之主还要问:
“饺子挣没挣?
”主妇便会笑着答:
“挣了,挣得可多了。
”这个时候,饺子煮过火煮破了,也不能说是破了,必须说是挣了,期盼着来年挣大钱,发大财。
全家人吃完了饺子,一些家长还会让小孩在屋内高处跳上几跳,祝愿自家的小日子蹦个高。
2、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
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
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
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
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
王安石诗中就写过: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
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
“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贴春联表达美好期盼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中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那么为什么中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
这就涉及到中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
俗话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
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欢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
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
同时中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贴春联有讲究关于春联还有很多讲究。
据说桃木是红色的,红色可以辟邪,象征吉祥,所以后来的春联都是用红纸书写。
除此之外,春联还有一些讲究,比如,门心、框对、春条、斗方等都有要求,这比原来的桃符有了很大的进步,它不再是单纯的将画像画于桃符上,而是将自己对来年的美好心愿写在纸上表达出来。
春联若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3、过年为什么要贴窗花?
“窗花”俗称剪纸。
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
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
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
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山西民间的剪纸,尤其是窗花剪纸,充满山西民间的乡土气息,浓郁的乡土风味。
什么“喜鹊登梅”、“二龙戏珠”、“孔雀开屏”、“天女散花”以及各种花、卉、虫、鱼、鸟的图案,表示了农民对未来生活寄托的美好希望。
过年为什么要贴窗花?
剪纸,与立春这个节令有着密切关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
诗中的“荆俗”、“晋风”就点明了这种风气。
而且明确言明了晋人的风俗。
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窗花多以当年生肖为主,也剪梅兰竹菊贴在明亮的窗子上,让厅堂、卧室增添几分新春喜庆的色彩。
春节贴窗花的传说我国民间有春节贴窗花的习俗,此俗始于远古,是由一个古代传说演变而成的。
相传,尧在位7年,有一种属于凤凰一类的吉祥而罕见之鸟叫鸾鹘鸟,年年飞到都邑栖息生活。
由于鸾鹘的到来,吓得麒麟跑到大泽的草丛里,不敢出来;鸱枭逃到了荒无人烟的森林中,瑟瑟发抖。
从此,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
后来,不知为什么,鸾鹘不再飞来了,为害黎民百姓的凶禽猛兽重又出现在都邑,到处横行无忌了。
人民感到很失望。
当时有个折支国,听了尧民十分崇敬鸾鹘鸟,鸾鹘鸟又不知飞往哪里去了,就主动献来一种“重明”鸾鸟。
因为这种鸟每一只眼内都有两个瞳孔,所以又叫“重睛”。
“重明”的形体很像公鸡,鸣叫的声音又十分像凤凰,人们都认为它是一种吉祥的神鸟。
刚献来的时候,羽毛已经全部脱掉,但它用肉翮照样飞翔。
“重明”十分凶猛,能够追赶猛虎,并勇敢的进行搏斗,老虎也常常成为“重明”的美味佳肴。
自从有了“重明”,凶禽猛兽和妖魔鬼怪都不敢危害百姓了。
因而百姓十分崇敬“重明”,对它爱护有加,每天都用美玉磨成细粉,做成流质饲料喂它。
“重明”有时一年几次飞临,有时几年也不飞来。
为吸引“重明”能经常飞来为民除害辟邪,广大的黎民百姓都把门户打扫得干干净净,为它准备停落栖息的场所。
但是,月月等,年年盼,“重明”一次也不飞来了,老百姓为此十分忧虑,怕那些凶禽猛兽邪魔外祟重新为害,各家各户都在动脑筋想办法,有的铸金鸟,有的刻木鸡,都放到窗户上。
说来也真灵验,凶禽猛兽和妖魔鬼怪见了这些木鸡金鸟,以为是“重明”又飞回来了,因而都吓得魂飞魄散,飞快地逃往远方,躲藏起来了。
于是,黎民百姓都在妖魔鬼怪集中出来作恶的新年期间,在窗户上悬挂栩栩如生的金鸟木鸡。
时间一长,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或刻或画金鸟木鸡,贴挂在窗上。
至隋唐时代,剪纸雄鸡取代了古代的金鸟木鸡,贴在窗上,就是后来的窗花了。
春节贴窗花还有一个传说,姜太公封神时,最后已经没有地方可封,只能将自己封为窗神。
有的人家过年时在窗户上贴上“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的红纸条,以图吉祥。
剪窗花有什么讲究剪窗花是旧时女子比赛心灵手巧的手工之一,每逢过年,巧手的女人就会挥舞着剪刀,在红纸上作画,那时候有功底的女子不需要画图样,一般都是即兴创作,随意性很强。
而现在的剪纸,也是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品,还可以在剪纸中获得乐趣。
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廓都没有什么限制。
由于适应一般的窗格,和避免影响照明,其尺寸都不太大,且要注意镂空透亮。
为了增强艺术效果,创造浓烈的气氛,一个窗子往往贴许多窗花,或在内容上配套,或在形式上呼应。
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
4、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
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
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
《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
”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
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
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是出于迷信,认为鞭炮能驱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
有关放鞭炮还有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过年时需要放鞭炮的原因,恐怕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叫“年”的怪物。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
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
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
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
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过年放鞭炮应做好护眼措施鞭炮声声辞旧岁,放鞭炮应该是春节期间最受小朋友欢迎的活动,但是每年的春节因为放鞭炮而导致眼部、手部炸伤的新闻都不会少见。
因此,小编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在给自己的小孩放鞭炮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护眼的措施。
由于眼睛非常柔软,强烈的爆炸冲击常会对眼睛造成严重伤害。
所以,为预防眼睛被鞭炮炸伤,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放鞭炮时佩戴一副眼镜。
但需要注意的是,佩戴的这副眼镜一定不能够是玻璃镜片的,因为一旦镜片被炸裂,对眼睛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树脂镜片是放鞭炮时佩戴眼镜镜片的最好选择,因为这种镜片即使被炸破裂也不会划伤眼睛。
一旦眼睛被鞭炮炸伤,来到医院之前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做任何处理。
与其他外伤不同的是,任何按、压、揉、碰的行为都会对炸伤的眼睛造成进一步损害,即便是用清水冲洗,家用消毒液涂抹,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
此时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尽快就近去医院请医生进行处理。
如果眼睛未受到明显伤害,没有出现疼痛、流泪、异物感等症状,则将眼周围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5、过年为什么要给压岁钱?
压岁钱,又称“押岁钱”、“守岁钱”等,是年俗的节物之一。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胜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儿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压岁钱历史起于汉代,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
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
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
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过年为什么要给压岁钱?
这里还有三个有趣的传说。
一说,源于古代“压惊”。
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
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
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
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
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二说,它最早出现于唐朝宫廷,当时宫中有散钱之风。
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云:
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
”王建在《宫词》中载:
“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
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
”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
至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
它与正月初一春节结合,形成早期的“压岁钱”。
但当时还没有流通的货币,而只是一种特制的“压岁钱”。
三说,传说古时候每到年三十的时候,就有野兽趁着大人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的孩子叼走吃了,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年三十晚上不睡觉的习俗,但是有一次,一位母亲把一枚铜钱装在红色的袋子里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结果发现野兽就不敢靠近小孩了,所以,从此以后每到年三十大人都会给小孩或者晚辈压岁钱。
那个“岁”据说就是野兽的名称,这就是红包的由来。
压岁钱的变化最早,压岁钱的“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专门铸成钱币的吉利品或避邪品,是小儿身上带的护身符。
因为“祟”与“岁”谐音,所以压岁钱有“厌胜鬼祟”的巫术作用。
宋代以来,人们用现实流通钱币作为压岁钱,明清时代广泛流行。
明清时代的压岁钱,由长辈用红线将铜钱串起来,吃过年夜饭后直接给予晚辈,或者在晚辈睡下后放置在床脚或枕边。
如果贪睡的小孩已入梦乡,长辈则要留一份,压在其枕边底下。
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后从枕下翻出,一番惊喜。
使用钞票后,家长们则喜欢选用号码相连(相联)的新钞票,因为“联”与“连”谐音,预兆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生”。
而红纸包钞票,这种压岁钱称为“吉利红包”压岁不仅用钱,跟压岁有关的还有压岁盘,压岁果子等。
压岁钱数多少不一,但能给小儿带来自主消费的喜悦。
6、春节为什么挂灯笼?
过年挂灯笼是民间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的春节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春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
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春节为什么挂灯笼?
民间有很多传说,主要有以下四个传说。
传说一:
“年”的怪物话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物总是在一年的前几天袭击所有村子里的人们。
所以村子里得人们想尽办法,想赶走那个怪物,一个村民说:
“不如我们在怪物袭击我们村子那几天挂一些红色的东西,比如:
红灯笼、红对联和红带子等等。
”村民门一口同声地说:
“太好了,你真聪明啊,就用你这个办法吧。
”说罢,村民们就各自回家里准备东西了。
到了第二天,也正是春天。
各家个户的门口和屋里都挂满了红灯笼。
红带子和贴满红对联。
这时,那个怪物来到村子里准备袭击村民门时,看见各家个户挂满了红灯笼,心里突然有点恐惧,像是看见了红色的火把在飘动。
因为怪物很怕火把所以就奔跑着离开了村子。
村民看见怪物离开了村子就高兴地手舞足蹈。
从此,人们就在春节挂上红灯笼。
贴上红对联。
春节挂灯笼就是这样来的。
传说二:
姜子牙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已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
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
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
传说三:
天帝的女儿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说四:
清代县太爷清代雍正年间河北省有一个老汉,此人心灵手巧,酷爱民间工艺,有一套做灯笼的手艺,每到年节,他都要做几对鲜艳夺目的灯笼挂在自家的门前,为新春佳节增添了祥和、喜庆的气氛,每年都吸引众街坊邻居围观欣赏。
有一年老汉做了几对灯笼到藁城集上来卖,恰巧被游集散心的县太爷看见了,便把所有灯笼都买下,挂在府邸整日观赏。
灯笼做工别致,富丽堂皇,县太爷视为珍品,爱不释手。
这年又到向皇上进贡日期,县太爷正苦思冥想送什么物品来取悦皇上,有人指点他送几对灯笼试试。
县太爷虽有点舍不得,但为讨好皇上只得忍痛割爱。
果然,皇上一眼看中,龙颜大悦,重赏藁城知县,并把灯笼定为贡品。
后来皇宫内外到处挂上了这大红的屯头灯笼。
河北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现在的“宫灯”。
7、过年为什么要吃八宝饭?
八宝饭分量足、味道甜,最适合全家人享用,象征团团圆圆,所以最有年味。
关于八宝饭的由来各有说法,一说是周王伐纣后的庆功美食,所谓“八宝”指的是辅佐周王的八位贤士。
相传武王伐纣的庆功宴会上,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骗八士,功勋赫赫,深为武王和人民称誉。
在武王伐纣的庆功宴会上,天下欢腾,将士雀跃,庖人应景而作八宝饭庆贺。
八宝象征有功的八士,使用山楂则寓意火化纣王。
不过更加靠谱的解释是八宝饭源自于江浙一带,经由江南师傅进京做御厨才传到北方。
如今宁波、嵊州、嘉兴也都保留着过年吃八宝饭的习俗。
传统的八宝饭,不过是糯米、豆沙和蜜饯,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为何总在过年过节才被端上餐桌?
除了它本身甜得喜庆热闹,主要是这道甜点做起来费时费力,但又卖不出好价钱。
做好一盘八宝饭,须得“八宝”用料讲究,用梁实秋的话来说,便是“不惜工本”。
在这位文人的描述里,糯米最为重要,事先要把糯米煮过,至少要煮成八分烂。
莲子“要选容易烂的”,台湾桂圆肉“不可或缺”,美国的葡萄干,“白的红的都可以用,兼备二种更好”,银杏白果要“剥了皮,煮一下,去其苦味”,红枣“可以用,不宜多,因为带皮带核,吐起来麻烦”,此外“如果有红丝青丝,做装饰也不错”。
八宝饭寓意吉祥平安早期,八宝饭的制作工艺相当繁复,用材讲究,淳朴的老百姓还纷纷赋予了更多深意,民间也称八宝饭与古代的八宝图渊源颇深。
所谓八宝,分别是玉鱼、和合、鼓板、磬、龙门、灵芝、松、鹤八种祥瑞之物,有祈求吉祥平安之意。
有民俗专家认为,八宝饭中的莲子就是由和合——蓬头笑脸的二位仙童转化而来,他们一个拿着荷花,一个手捧六角盒子,象征婚姻和谐。
依次下来,桂圆象征团圆,金橘象征吉利,红枣象征早生贵子,蜜樱桃、蜜冬瓜象征甜甜蜜蜜,薏仁米则为仙鹤转化而成,象征长寿、高雅、纯洁。
瓜子仁像鼓板的变体,象征生活有规律,平安无灾祸。
红梅丝与龙门系同色,含鼓励进取、祝福顺利之意。
绿梅丝也寓意长寿。
同时,“八宝饭”好似一只“聚宝盆”,祝愿在新的一年里,全家能够财源滚滚。
八宝饭的营养价值也很高:
糯米性质甘温,对补中益气有很好的效果,因较难消化,所以老年人、小孩及病人都不适宜进食过多。
莲子性平味甘,含有高蛋白质,有强心作用,有利于消除疲劳。
红枣含高蛋白质、糖类,枣酸,钙,磷,铁,维生素A、B2、C、P,除了补血、安心神,也有助增强食欲的效力。
葡萄干含有一些能降低胆固醇的成分,其纤维和酒石酸也能使食物快速通过直肠,减少致癌物质停留在肠中的时间,改善直肠健康。
上海八宝饭的做法材料:
熟糯米饭500克、豆沙馅200克、猪油50克、糖15克、熟鲜白果、莲子、红枣、葡萄干、核桃等、红丝绿丝等各色蜜饯适量。
做法:
1、将猪油和糖倒入糯米饭里,趁热拌匀备用。
在圆碗内壁抹上一层凝固的猪油。
将各色蜜饯在碗壁上贴出花样。
2、将糯米饭先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节 有关 习俗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