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docx
- 文档编号:6957834
- 上传时间:2023-01-1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05KB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docx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
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以下是的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课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
同学们,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有没有注意到在树杆上、竹子上、柱子上和墙壁上有些什么东西?
学生说出“某某到此一游”……
2、师:
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
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条途径呢。
古代的酒楼、驿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
(板书课题)
3、大家看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来跟我们说一下课题的意思呢?
学生答复。
4、师:
大家说得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的古诗说了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庐山的风景录像。
看了这段录像,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
学生说出“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断、上下起伏”……
2、师:
大家观察仔细,说得不错。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眼里的庐山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请大家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反复自由诵读,划词语。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说出来。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思考:
作者是站在一个地方来观察庐山的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学生答复:
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
3、师: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谁能明白这种现象呢?
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照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模样。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该诗句的意思。
4、学生想象“远近上下各不同”的画面。
5、分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然后交流:
⑴庐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始终看不出呢?
⑵从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大家想想看,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师:
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诗,我们是不是应当把它背诵下来呢?
背诵的诀窍就是多读,在读的时候,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
如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上下”都是重音,但也要读出起伏;“真”、“只”要读重音。
2、分组竞赛背诵古诗。
3、抄写古诗,提醒学生要书写正确、标准。
然后试着默写课文。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
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
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
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一、激趣,感悟诗的意境,形成对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
学古诗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
谁来背首古诗?
(二)出示:
过渡:
老师也带来了写古诗句,请你读读!
感受古诗的美!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
《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
《鹿柴》)
注意适当解释
(三)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
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山
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步感悟苏轼眼中的庐山。
(一)揭示所学内容
1、大家谈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诗人也想谈谈自己眼中的山,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2、出示课件:
苏轼(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写实型的)
3、他写了一首诗叫做:
《题西林壁》
(二)初读诗句,正音
1、出示古诗
2、他游览的是什么山呢?
他想跟大家谈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
3、自由读诗。
(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4、请学生读。
(1)单个举手积极地读
(2)男女生比读
(3)上下句1、2组与3、4组接读
注意用上鼓励的评价语,同时正音
(三)初步释疑
1、明白所写的山和题诗的地点等根本常识。
(1)过渡:
有句格言叫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说书读着读着就知道其中的东西了。
你们也读了好几遍了那么你读懂什么了呢?
(2)随机交流。
2、师相机补充:
(1)诗是苏轼49岁写的
(2)这首诗是写庐山这十几首中最后的一首。
三、探索庐山的真面。
(一)见识庐山的多面性
1、苏轼见到了怎样的庐山?
(引导用现代语言表达)
2、诗句是怎样写的?
3、出示诗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4、释字解词:
(1)横看——正面看
(2)岭(圆)——峰(尖险)
5、苏轼怎样去感受庐山的?
(引导答复:
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有正面看、侧面看、远处看、近处看、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二)感受庐山多面的美
(1)这样的山你见过吗?
美美地自由读前两句
(2)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
(引导读者的心情的词语——百看不厌、心旷神怡
等词)
(3)齐读诗句
四、解疑明理
(一)明诗意
1、你们喜欢这样多情的庐山吗?
2、苏轼也跟大家一样,真的想一览庐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吗?
3、齐读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渡:
诗中哪两句告诉我们他不能?
4、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注意字意
5、苏轼在叹息啊,你读出来了吗?
品悟读
(二)明事理
1、提升庐山的真面:
过渡:
苏轼见到了如此变化无穷的庐山,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
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2、苏轼见到庐山的真面?
3、小结归纳:
从整体上看,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
四副图——描写同一样东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过这样因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体而犯了错的事情吗?
我们对待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
五、练情稳固
(一)今天在诗人苏轼的带着下,你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啊?
齐读古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
这是()的庐山,只有()才能见到庐山真面!
过渡:
苏轼眼中的山可和别人眼中的山一样吗?
诗人苏轼想通过诗来告诉我们——
六、小结:
历来写山的人不计其数,而苏轼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让我们在生活中好好品悟这一座座真实而神奇的山吧!
作业:
观察一处景物或一样物品,并记录观察时的感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1课时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
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
(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翻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
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
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
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上下各(重读)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设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看到说一句话吗?
(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
(识:
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
(“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
老师有一个问题:
作者要描写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
刚刚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
作者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
)
三、总结
师: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
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
(并介绍“题壁诗”)
(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
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能告诉我们横着吗?
?
那什么是山岭?
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
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
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确实很美。
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
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
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
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刚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
(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方法,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
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
像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
是看他的优点呢?
还是看缺点呢?
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
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1、想一想苏轼怎样才写出这首古诗的?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根底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
(目的:
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目的:
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稳固认识。
)
师: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欣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诗题)
三、讲解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
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
卷舌音、平舌音)
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那么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
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
(配乐)
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
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
(鼓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
课堂预计:
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决方法:
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假设干个局部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
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
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
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6、稳固:
师:
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
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
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快乐,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7、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
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局部──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局部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局部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呢?
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提示:
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
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局部)
8、背诵:
师:
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9、总结:
师: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
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0、结束:
师:
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
诗人苏轼通过欣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题西林壁 四年级 西林 教学 设计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