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 文档编号:6954785
- 上传时间:2023-01-1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1.80KB
现代文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现代文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现代文阅读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科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们的开发呢?
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
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
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
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
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有就恼怒、狂躁。
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
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间,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
有两个原因:
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
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
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续别人用。
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就能源说,何苦呢,照就用我不更省事?
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
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
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
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
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
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
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
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
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
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
国家来管。
用什么方法来管?
用法律。
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靠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
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
“这有什么用?
”法拉第说:
“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
”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
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
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
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
当年
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
恩格斯回答: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
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
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
果(4分)
2、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5分)
3、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6分)
写作材料积累: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郭小川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
——冯学峰
东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雪莱
现代文阅读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王庆其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
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
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难点。
可以认为,《内经》是一部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
于是《内经》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
①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②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③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
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
《内经》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
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肌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
《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
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
员。
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
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
这对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
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选自《<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2010年1月2日《文汇报》,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解了“人”。
反之亦然。
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视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在诊治疾病时的具体运用。
C.《内经》中“人事”,是指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身心健康状况。
D.《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察“人”生活的社会、自然环境。
E.近年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
5、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
请简析。
(4分)
答:
6、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
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6分)
写作材料积累: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徐玮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
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吴玉章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
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秋瑾
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郭小川
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赫胥黎
生活就是战斗。
——柯罗连科
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罗丹
现代文阅读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
“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
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
这是她唯一的希望。
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人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
你能帮我吗?
”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
濒临死亡
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立夏,两岁,先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
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几乎不能找到它。
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
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
“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
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
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
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
“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宝贵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
”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
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
”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
那是下午4点钟。
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
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
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
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
其中一个走向汽车:
“是柯利蒂大夫吗?
给你青霉素。
”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
“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
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
“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
“也许是。
”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
大夫,靠你了。
”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他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松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
“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
”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
”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7、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的时间,有什么好处?
(4分)
8、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4分)
9、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
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
(4分)
10、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写作材料积累: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罗丹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布莱克
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普希金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朗费罗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屠格涅夫
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
---慨叹是弱者......——高尔基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罗曼·罗兰
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
——拉罗什福科
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林逋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
现代文阅读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5分)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
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
黄尊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至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
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随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
该书以“史家记述,务从实录”为主导思想,力求客观的向中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
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
书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
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它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揉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尊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
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
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
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
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
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
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疾。
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空白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
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
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
“日本国政府接受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
”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
他援
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平,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田珍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入”,“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的挫败了珍田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现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
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
又因为在弱肉强势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
他阐述说:
“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心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
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
”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
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
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
黄遵宪继续阐述说:
“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
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诘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
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
”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的目的。
(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B.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渡夫子
返国》一诗中,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荒蛮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C.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D.黄遵宪根据他几十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抵制执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
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
1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6分)
13、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请简要论述(6分)
1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写作材料积累: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吕坤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
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谢觉哉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海涅
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布莱希特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参考答案
阅读
(一):
1、【答案】①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出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开发。
②用反问手法强调了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不了解。
③用排比句式突出新能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了的重重阻力。
【考点】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之修辞的能力。
【解析】分析修辞方法需要我们把握常见修辞方法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考生要熟悉常见修辞手法的判定,并能结合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处,“满肚子委屈”,把阳光当人来写,是拟人。
②是反问。
③句式相同,是排比。
4分。
第1句,拟人1分。
赋予阳光、水等人的委屈情态,生动鲜明的表现了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局限。
1分。
第2句,反问1分。
增强语气,再次强调
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
1分。
第3句,排比1分,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发展受限制的现实原因。
1分
2、【答案】
(1)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许多阻碍,电力的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当初电力能源的开发利用也遇到了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②照应上文,与上文形成对比,说明新能源之所以无用武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人观念守旧,怕麻烦,怕承担风险。
(2)①引出下文有关新能源亟盼世人理解、社会支持、法律保护的内容,从而说明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的重要性。
②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解析】此题,先分析上下文各写了什么内容,再分析引用这个史实的作用。
(赋分:
5分。
作用为承上启下1分。
承上指法拉第刚发现电磁感应时不被人理解,和现在新能源现状接近。
2分;启下则为,电力现在对人类的贡献预示着新能源会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
2分)
【考点】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体特征。
3、【答案】“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指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论述:
①可再生能源不自
由,是指它得不到开发利用。
②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受科学认识的局限;受眼前利益的局限。
③只有通过立法突破眼前利益的局限,才能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保护人类的自由发展。
【解析】“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就是制定法律,保护可再生资源,确保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作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说明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现状,接着从人类认识有限和观念的固执守旧两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原因,然后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事例说明新能源亟需世人理解和社会支持,最后从立法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
(赋分:
标题含义为,人类通过立法来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分。
文章主要从新能源现状即为新能源立法的原因和2分。
立法的意义两大角度论述。
其中,现状包括人们对新能源认识有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上受限制。
阅读
(二):
4、【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A项理解过于绝对与僵化,这一点在文章第二段可以印证。
C项对“人事”的解释和原文第四段相对照可以看出太狭隘,不全面。
E项的内容纯属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对重点词语理解存在差距,并且不能忠实于原文,加上自己的理解造成误选。
【答案】B、D
5、【解析】本题考查了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对本题的解答紧扣文中对应点倒数第二段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误区警示】对对应点内容理解不到位易使答案流于肤浅,表述不准确。
【答案】依据《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健康就是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人体自身的和谐。
失去这种和谐,人体
就产生疾病。
因此,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与维护这种和谐。
(意思对即可)
6、【解析】本题考查了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作答时要把握住“启示”并且结合全文,从题目中的这句话出发。
只要是启示,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考生拿到题可能无从下手,要进行充分审题,才能找准作答角度。
此外还要注意启示与文本的结合,并且表述要完整规范。
【答案】示例一:
《内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从这样的经典文献中得新启迪。
我们要认真的整理、学习传统经典,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示例二:
《内经》这样的文献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们要大力宣传,让后代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要积极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中华民族的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文 阅读 实用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