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docx
- 文档编号:6949240
- 上传时间:2023-01-13
- 格式:DOCX
- 页数:54
- 大小:1.83MB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docx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
∙
索引号:
00000731/2009-142285
发布日期:
2009-10-18
主题词:
规划
所属题栽:
中长期规划
所属机构:
市国土资源局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根据《中华人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中“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提高土地利用率,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的原则,以保护耕地为重点,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的要求,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为长沙市所辖全部土地,面积1181946公顷。
规划以1996年为基期年,2000年为规划阶段目标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
一土地利用现状与问题
全市土地总面积1181946公顷,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996年土地结构为:
农用地9851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35%,其中耕地面积287729公顷(431.5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34%,园地面积355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1%,林地面积5957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40%,水面661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0%;建设用地1305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05%,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054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92%,交通用地106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0%,水利设施用地144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4%;未利用土地662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0%(其中田、土坎占未利用土地的64.42%)。
(一)土地利用特征
1.人均土地数量少开发利用程度高
1996年,全市人均土地面积0.21公顷(3.15亩),为全国人均量的26.92%、全省人均量的63.70%;全市人均耕地0.051公顷(0.76亩),为全国人均量的46.36%,全省人均量的82.90%。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
1996年土地利用率为94.40%,比全国均值高20.18个百分点,比全省均值高4.01个百分点;土地垦殖指数为24.34%,为全国均值的1.78倍,为全省均值的1.3倍;复种指数为2.11;单位面积国内生产总值为338万元/平方公里,为全省均值的2.7倍。
2.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比重较大
长沙市平地:
岗地:
丘陵:
山地的比例为2:
3:
2:
3。
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3.35%,林地为市域内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居第二位。
城镇村、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1.05%,比全国平均值高3.17倍,比全省平均值高65%。
同时,以长沙市建成区为主体的城镇群体仍在不断向外扩展,京珠、长常、石长、长浏等交通网线在规划期内将相继建成,这些势必会更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在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
3.土地利用圈层结构明显
全市土地利用可分为三大圈层。
第一圈:
以长沙市建城区为中心的城市区。
建筑、网络密度大,人口稠密,农业用地比重小,是全市工业、商业、金融的核心和重要交通网线密集区。
第二圈:
城郊区。
建筑、网络、人口密度仅次于城市区,但小城镇多,属以农林用地为主的城乡用地混合区,主要商品农产品基地多集中于此。
第三圈:
市域东西两侧的远郊区。
建筑、路网、人口密度相对最小,小城镇少且规模小,是以林农为主,垂直差异较大的山丘地区。
以上三圈层,以长沙市为中心向外辐射,城建、交通用地逐渐减少,农林用地逐渐增加,圈层利用分明。
全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加速了农用地向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演化,导致农副产品基地面积锐减,加剧了非农业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使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整治严重失衡,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同时,待开发土地量少质劣,可垦耕地后备资源贫乏;农业比较利益低,保护耕地缺乏内在动力。
土地利用管理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二规划目标和方针
(一)规划目标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目标是:
稳定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并努力做到耕地质量逐步提高;农用地得到有效保护;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点用地总规模逐步缩小;土地后备资源得以适度开发;村镇土地整理由点到面展开,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向集约转变,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具体目标是:
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
规划期内,减少耕地控制在9181公顷以内,其中,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总量控制在6202公顷以内,2000年前控制在2575公顷以内;生态环境建设退耕和预计灾毁耕地2979公顷以下。
补充耕地面积在9195公顷以上,占补相抵,耕地净增14公顷。
到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287743公顷,基本农用保护面积248000公顷。
2.建设用地目标。
到2010年,城镇人均用地由1996年的111.1平方米调减到101.5平方米以内,村镇人均用地由1996年的205平方米减少到172.8平方米,城乡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总规模减少8751公顷,交通用地总规模增加4553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增加1961公顷。
各项建设占用土地总量控制在21170公顷以内,其中2000年前控制在7844公顷以内。
建设用地总量减少2237公顷。
3.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目标。
土地利用率由1996年的94.40%分别提高到2000年的94.56%和2010年的94.81%,土地产出率由1996年每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338万元分别提高到2000年的541万元和2010年的1100万元。
4.土地生态环境改善目标。
规划期内,积极推进江湖河流综合治理,大力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及垃圾对土地和水体的污染。
到2010年,水土流失面积从200370公顷减少到100300公顷,退田还湖1159公顷,废除所有阻洪的巴垸、江心洲;退耕还林930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的43.90%提高到48.00%,自然保护区面积533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45%。
(二)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
1.全面保护农用地,特别注重对耕地的保护,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将质量好的农地优先用于农副产品生产,禁止将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随意转为建设用地。
2.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坚持以供给引导制约需求,在保障国家、省级等重点工程建设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3.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城镇村及工矿建设用地占地规模,提高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利用效率。
4.积极推进土地整理,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5.正确处理地面建设用地与开发利用煤炭等地下资源的关系。
6.注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土地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结合,坚持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根据土地利用目标、方针和省级规划控制指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见表一、表二)。
(一)农用地
在保护好现有耕地和保持土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布局,因此制宜发展农、业、渔各业。
2010年,农用地面积为992231公顷,比1996年增加7049公顷。
1.耕地确保国家级商品粮、猪、油基地的用地需求,重点建设好长沙、望城、浏阳、宁乡四县(市)22万元公顷商品粮基地和0.7万公顷城郊蔬菜基地;1997年—2010年,全市耕地减少面积控制在9181公顷之内,其中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6202公顷以内,退田还湖(还水)1159公顷,退耕还林930公顷,预计灾毁耕地890公顷。
同期通过土地整理和开发复垦补充耕地9195公顷。
到2010年保有耕地面积287743公顷,长沙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控制指标见表三:
在对耕地实行全面保护的基础上,严格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下列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
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蔬菜生产基地;
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
规划期内,除确定为建设用地、农业结构调整用地、以及生态建设退耕还湖还林所必须占用的耕地外,0.67公顷以上集中连片的水田、专业菜地以及其它生产条件较好的耕地原则上均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特殊保护。
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48000公顷,保护率为86.2%。
长沙市基本农田保护控制指标见表四。
2.园地规划期间,在适当扩大规模的基础上,着重抓好现有园地的品类结构调整和挖潜改造。
2010年园地增加到39228公顷,比1996年增加3682公顷。
3.林业用地林地面积2010年为599261公顷,比1996年增加3548公顷。
期间各项建设占用10573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占用399公顷。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村镇土地整理和开发未利用地补充14520公顷。
为切实保护环境,各项建设及农业结构调整占用林地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保护,要在不断改善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林业经营,充分发挥林业用地的综合效益。
4.水面及水产养殖用地规划期内,全市水面面积新增1443公顷,其中,退耕还湖(水)新增1159公顷,其他原因增加284公顷。
同期内,建设占用减少水面1258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水面380公顷。
到2010年,全市水面面积为65999公顷,比1996年减少195公顷。
养殖水面着重挖潜改造,提高单产。
水产养殖面积2010年规划为2.8万公顷,比1996年略有增加。
(二)建设用地
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其他各类建设用地以内涵挖潜为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期间,各类建设新增用地规模控制在21170公顷以内,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6202公顷以内,平均每年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443公顷以内。
见表五。
1.城镇村工矿用地按照严格控制大城市、适度发展中小城市(镇)的方针和城镇用地规模扩大以农村居民用地缩并为前提的基本原则,规划布局好由一个中心城市、四个县级市(镇)、80个建制镇组成的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三级城镇网络。
安排好浏阳、东方红、远大三个独立工业小区和较大独立工矿用地。
同时,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规划布局村镇用地。
至规划期末,建立起2000个左右具有一定规模的村镇。
城镇工矿用地中,优先保证国防军工、科教和公益基础设施用地,妥善规划旅游业非农业建设用地。
2010年城镇村工矿用地调整为96699公顷,比1996年减少8751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增加1097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减19721公顷。
城镇、工业小区、农村居民用地规模控制见表六、表七、表八。
2.交通用地规划期内,以陆路交通网线建设为主体,以“一机场”(黄花机场)、“四铁路”(石长、娄益、长浏、武广客运专线),“三横八纵”公路和霞凝千吨级港口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内路网配套建设和技术等级改造,形成水陆空协调,网线布局合理的交通网络。
1997年至2010年规划增加用地455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712公顷。
3.水利设施用地着重加强堤防工程,提高塘库灌溉能力,抓好渠系配套建设。
1997年至2010年增加水利建设用地1961公顷,占用耕地816公顷。
在各类建设用地中,优先安排重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1997年—2000年全市重点建设用地项目42项,其中交通21项,用地1811公顷,水利21项,用地928公顷。
2001—2010年交通27项,用地1642公顷,水利21项用地1033公顷(见长沙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
(二)土地整理和农用土地开发复垦
规划期内,按照“同一规划、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推进土地整理,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土地整理以村镇缩并改造腾地还耕为重点,结合小城镇规划、村镇规划和农田基本建设进行。
农村居民建房向小城镇、中心村集中,乡村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零星耕地向连片集中同步实施。
至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地整理面积23407公顷,整理补充耕地6042公顷,农地整理面积67140公顷,整理补充耕地609公顷。
规划期间,土地整理的主要区域是中心城市发展区和中部农业综合发展区。
在中心城市发展区,土地整理要与城市建设规划衔接,在整地还耕的同时,注意为城市发展提供用地。
中部农业综合发展区的土地整理要与小城镇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丘陵地改造同步实施,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东部林农综合利用区和西部农林水保区土地整理应因地而异,综合治山治坡,促进农村居民点相对集中。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符合“适度”原则,重点是浏阳东部、北部,宁乡县西部及长沙、望城两县的部分乡镇,至2010年,全市开发复垦补充耕地2544公顷。
土地整理和开发复垦控制指标见表九。
以下区域列为禁止开垦区域:
1.地面坡度25度以上地区及土层厚度80厘米以下、地面坡度20度以上的花岗岩、砂砾岩、紫色页岩地区。
2.规划确定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地区。
3.政府确定的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
四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
(一)长沙市区土地利用规划
重点安排好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对长沙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如下:
1.长沙市城市规模与布局(含坪塘和泉塘)
长沙城市建设突出人文、山水特色,在用地布局上以控制主体与发展组团相结合。
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区控制范围19800公顷。
建设用地控制在18000公顷,比1996年增加4400公顷,见表十。
具体布局如下:
河东主体:
全市商业、金融、贸易中心及物流、商流、人流的中心。
96年用地面积8820公顷,2000年、2010年规划用地面积9294公顷和10420公顷。
规划控制范围是湘江以东,浏阳河与107国道以西,南绕城公路以北,浏阳河以南。
河西主体(含长沙市高桥新技术开发区、望城坡经济开发区):
长沙市文化教育、旅游休闲、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和未来的行政中心。
96年用地面积2820公顷,2000年、2010年规划用地面积分别为3190公顷和4060公顷。
规划控制范围是:
东至湘江,西至规划经一路,南至二、三环连接线,北低二环路。
捞霞组团(长沙市经济开发区):
长沙市重工业发展基地,城市中转港口、仓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基地。
96年用地面积621公顷。
2000年、2010年规划用地面积分别为751公顷和1370公顷。
控制范围是:
湘江以东,捞刀河以北,沙河子以南,东北在京广线附近,绕成线以内。
张公岭组团(含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
长沙市东部工业小区及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
96年用地面积495公顷,2000年、2010年规划用地面积分别为595公顷和880公顷。
控制范围是北至星沙开发区,南抵浏阳河,西至107国道,东与长沙县接壤。
坪塘村组团:
96年用地面积240公顷,2000年、2010年规划控制面积分别为260公顷和400公顷。
其他零星建设用地区除原单位扩建外,原则上不安排用地,2010年规划期内,规划新增用地266公顷。
规划期内,长沙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为近期完善河东地区,发展河西地区,远期沿湘江呈组团向北发展。
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区内,保留奎塘河两侧黎托乡花桥村、黎托村农田,岳麓山、秀峰山、灯笼坡等绿地,咸家湖、岳麓山乡渔场、岳麓渔场水面,以调节市区生态环境。
2.长沙市内五区土地利用调整
根据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并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衔接,调整市内五区土地利用结构。
1996到2010年,耕地由12823公顷调整为11160公顷,比例由占土地总面积的23.05%调整为20.26%;园地由2624公顷调整为2696公顷,比例由4.72%调整为4.85%;林地由10052公顷调整为8204公顷,比例由18.07%调整为14.75%;水面由7307公顷调整为6997公顷,比例由13.13%调整为12.5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由18255公顷调整为21500公顷,比例由32.81%调整为38.65%;交通用地由1140公顷调整为1451公顷,比例由2.05%调整为2.61%;水利设施用地由902公顷调整为1389公顷,比例由1.62%调整为2.04%;未利用土地由2534公顷调整为2236公顷,比例由4.56%调整为4.01%。
3.长沙市内五区土地利用分区
按照对土地利用实行用途管制的要求,根据土地利用主导用途、限制条件、土地保护管理措施的一致性,将市区范围土地划分为耕地区、园地区、林地区、城镇及独立工矿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及其它用地区六个用途区。
(1).地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田区。
根据下达指标,规划期内除确定为非农业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需占用的耕地划为一般农田区外,其他0.67公顷以上的耕地和后备耕地均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规划耕地区面积为15500公顷。
(2).地区指10公顷以上集中连片的果园、茶园等种植园用地,宜园后备土地资源及上述范围内的其它类型零星土地。
园地区面积为2600公顷。
(3).林业用地区指10公顷以上有林地、灌木林和苗圃;宜林后备土地资源及上述范围内的其它类型零星土地。
规划林地区面积为8400公顷。
(4).城镇及独立工矿用地区包括城市、建制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建设用地区域,经国家、省政府批准的独立于城市之外的工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以及规划期间不改变用途的独立工矿用地区域。
规划面积为20550公顷。
(5).村镇建设用地区指规划的集镇、村庄建设用地区。
2010年面积为2779公顷。
(6).其它用地区以上五区范围以外的用地划入其他用地区。
2010年,面积为5804公顷。
(二)长沙市四县(市)城市(县城)规模控制
1.长沙县城(星沙镇、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湖南省星沙特别招商区)位于长沙市东北角,107国道与319国道相交点。
2010年规划人口10万,规划控制面积1200公顷。
新增用地250公顷,新占耕地控制在92公顷内。
规划控制范围为:
南至马泉组团、长浏公路;北抵捞刀河,西接107国道。
2.望城县城(高塘岭镇)长沙市区重要卫星城,2010年规划人口10万,规划控制面积950公顷。
新增用地294公顷,新占耕地控制在97公顷内。
规划控制范围为:
东起魏家垅;南经罗家冲、何家屋场;西至艳群村、金塘村、秧田村,沩水河(包括团山湖);北至湘江沿河到湘江化工厂。
3.宁乡县城(玉潭镇)市域西部重镇,规划县级市,位于319国道与沩水河相交出。
2010年规划人口13万,规划控制面积1300公顷。
新增用地520公顷,新占耕地控制在180公顷内。
规划控制范围为:
东起历经铺曾家河;西至城关镇鲁家桥;北起城郊乡锁西村;南抵白马桥乡五福桥村。
4.浏阳市县级建制市,市域东部重镇。
2010年规划人口15万,规划控制面积1500公顷。
新增用地705公顷,新占耕地控制在170公顷内。
规划控制范围为:
东起复兴、占佳、水佳、长乐村;西至淮川办事处城西村及集里办事处圳口、蔬菜两组;北起集里、道吾、长青、平水、禧河,南抵荷花、掌山、唐家州三村全部和杨家、古家村部分。
五、区域土地利用方针
根据市域内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向,将全市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区范围见表一)。
(一)中心城市发展区包括长沙市内五区,长沙县6个乡镇,望城县三个镇。
土地面积12049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19%。
本区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长沙市目前经济发展最快地区。
区内土地利用率高,人口、经济密度高,交通发达。
但区内人多地少,城镇扩展与农地保护矛盾突出。
闲置、浪费和污染土地的现象不容忽视。
土地利用方针是:
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特别是城外和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大,各类建设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充分利用闲置和存量土地,满足必需的城市扩展用地;保护城郊优质农田,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结合城市、村镇、交通及水利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土地整理,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等项目的建设用地,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单位产品、产值资源能源消耗低、排污系数小的产业,提高居民燃气气化率,加强对酸雨污染、工业“三废”及生活污水和垃圾的防治,抓好环境综合整治。
(二)中部农业综合发展区包括长沙县14个乡镇,望城县16个乡镇,浏阳市6个乡镇,宁乡县21个乡镇。
该区域环绕于中心城市区外广大岗平地区。
土地面积5165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德43.7%。
本区交通便捷,小城镇数量多,农业土地条件好,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商品基地集中,是全市粮、油、猪、果、茶的主产区;但近年来,城镇交通占用耕地剧增,城市外迁工业带来土地污染加重。
土地利用方针是:
严格控制县城及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对耕地的占用,保障各项重点工程建设用地。
强化耕地、园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建立稳固的成郊副食品生产基地。
以交通干道沿线为重点积极推进村镇土地整理,开展田、水、路、林、村和农业环境的综合整治,严防土地污染。
(三)东部林农综合利用区包括浏阳市市区及所辖30个乡镇,土地面积4415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35%,是全市重要的水果和用材林基地。
该区地处市域东部,交通不便,山地面积大。
地形和交通条件对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制约较大。
土地利用方针是:
切实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改善交通条件;提高耕地质量,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稳步推进土地整理,努力增加耕地面积;切实抓好水源涵养,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建立以用材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林、粮、经、牧全面发展的土地利用格局。
(三)西部农林水保区包括宁乡县西部11个乡镇。
土地面积1033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75%。
该区地处市域西部最外围,地表起伏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利用方针是:
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发展以水保林、薪炭林为重点的林业生产,实行封山育林,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加强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严控水土流失,建立林、农结合的土地利用结构。
六、土地生态保护与整治
(一)土地生态建设
采取综合措施,强化以洞庭湖、湘江干流沿江区域国土综合整治和浏阳河、沩水中上游山丘区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的土地生态保护。
严格防治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水、酸雨、农药、化肥、地膜等对土地的污染。
在洞庭湖、湘江干流沿江区域,实施“蓄泄并重,标本兼治”的治水战略,按照“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加固干堤,清淤疏浚”的方针,着力抓好湘江及湘江一级支流浏阳河、沩水、捞刀河、靳江河、八曲河中下游堤岸建设,疏浚傅家洲、龙洲、洪家洲等8个江心洲,将望城县靖港镇、格塘乡、坪塘镇、开福区捞刀河镇、霞凝乡、宁乡县朱良桥乡等共7个沿江大小把垸退田还湖。
在山丘区域,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抓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切实治理水土流失。
坚持陡坡退耕与建设基本农田相结合,营造水保林草与建设用材林、茶果桑商品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沙市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