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与太极气功之关系探讨.docx
- 文档编号:6946645
- 上传时间:2023-01-13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70.86KB
老子思想与太极气功之关系探讨.docx
《老子思想与太极气功之关系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思想与太极气功之关系探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思想与太极气功之关系探讨
中国古代哲学期末论文
老子思想与太极气功之关系探讨
班级:
2011中医系境外班
学号:
2011111365
姓名:
詹彦杰
摘要
道家起源于老子的学说,道家学说也影响着中国文化。
尤其在武术、气功方面,更是把道家学说发掦光大。
老子思想中提出柔胜刚,弱胜强的观念也可以运用在武术上,道家哲学更演化出气功学的基础。
太极拳的拳理包含了道家老子思想中以柔胜刚的理论,也包含了气功吐吶的功法,因此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也可以锻炼气功,所以也可以称太极拳为太极气功。
关键字:
老子思想、太极气功、柔胜刚、气功、太极拳。
1.绪论
道家思想影响中国文化深远,中医、武术、气功,等都与道家思想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关系,道家思想起源于老子。
在武术方面,现代最有名的就是太极拳啦,也可以称为太极气功,因为太极拳练功的过程也包含了气功吐吶的部份。
而太极拳的招式理论,也与道家思相中的柔胜刚相关。
2.老子思想
老子(约前604-约前531)大约生活在与孔子(前551-前479)相同的时期,是道家思想的奠基者。
战国时人多称他为老聃。
根据《史记》的记载,他真正的姓名是李耳。
他的家本在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境内﹚,后来到了周的都城洛阳做了王朝的史官。
在这里,他曾经与孔子相遇,孔子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知识,所以说起来还可以算是孔子的老师。
现在洛阳还有一个「问礼巷」存在。
老子做了很长时间的史官,由于对周王室的衰败感到失望,所以辞官隐居。
据说他在西去出关之时,应关尹的请求,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2.1.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可说是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不加任何外在的意志去干涉它。
而事物的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在附加。
因而老子提出「自然」这一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
而「无为」的观念,就是只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至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自然无为」思想的说明。
「自然」,常是对天地运行的状态而说的;「无为」,常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说的。
「无为」的观念,可说是「自然」一语的写照。
「自然」和「无为」可说是二而一的。
「无为」此一观念,散布在老子的《道德经》中。
事实上,「好静」、「无事」、「无欲」就是「无为」思想的写状。
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曾提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于统治者的骚扰搅乱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于统治者的烦苛政举而提出的;「无欲」则是针对于统治者的扩张意欲而提出的。
由此可知,「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
2.2.柔胜刚,弱胜强
《老子道德经》第卅六章:
柔胜刚,弱胜强: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胜刚,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白话译文:
将要收缩歙合的,势必先申展扩张;将要删削减弱的,势必先加意增强;将要丢掷废弃的,势必先支持荐举;将要劫掠夺取的,势必先出让给予;这就叫做「隐微奥秘的真理」阴柔胜过阳刚,柔弱胜过刚强。
总要处在自然大道之中,如同鱼不能脱离渊深之水,如同国家锐利的武器不可以轻易示人,以免为人所夺!
后人在评论老子思想的时候,常常会强调其崇尚柔弱这一点。
的确,当一般人都以刚强为美德的时候,老子却发现了柔弱的价值。
《道德经》称:
「弱者道之用」,把柔弱视为「道」的性质和作用。
老子认为,「道」正因为其柔弱而能永恒长存。
与刚强相比,柔弱乃是生命的象征。
比如人活着的时候柔弱,死的时候便僵硬;草木生的时候柔软,死的时候则枯槁。
这在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中有提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又比如,舌头由于是柔的,故能长存;牙齿坚硬,则容易折断。
同时,老子还通过水的例子证明柔弱胜过刚强。
3.气功
气功是一种通过意识的自我调节、自我锻炼,将多种姿势和动作结合起来的医疗保健运动。
一般说来,气功利用深呼吸和思想集中来使心跳减慢,使平日不能休息的心肌减轻工作,深呼吸使二氧化碳大量排出,并纳入大量的氧。
气功强调,调身、调心和调息,使人神经放松,促使大脑功能区相互协调。
「调身」就是不论站姿、坐姿或卧姿,都要达到全身放松入静的境界;而「调心」就是脑中要屏除杂念、放空和放松;而「调息」就是吐纳,也就是现在所谓的「腹式呼吸」,呼吸要配合小腹的伸缩而达到细而匀、深而沉的境界。
3.1.老子书中的气
在中国哲学里,这个「气」是非常微妙的、复杂的。
它既是抽象而看不见的,如它为宇宙的原质;「气乃生死变化之源,天地间万事万物无不由气而生。
天地在气中,气在天地中。
日月星辰、雷雨风云、春夏秋冬、万物生长,皆出于气。
人之性命,全依赖于气。
」《内经》。
又是具体而可以捉摸的,如它为人体中的气息。
《老子》一书中谈「气」的地方并不多,只有三处: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第十章)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
「心使气曰强」(第五十五章)
其中「专气致柔」中的「专气」,乃是精神内敛,关注形体内的形质之气。
至于要如何去「专」这个「气」,后代的道教神仙之学把它发展成一套专门的修炼工夫,但老子此处并没有这样的复杂,尤其老子注重自然、素朴,所以此处的「专气」,应是指精神之气与形体之气的合一。
就形体上看,这个气是指我们的气息,也就是呼吸之气。
呼吸的深浅,虽然是生理的作用,但也关系到欲望的深浅,如庄子曾说: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大宗师>)所以老子此处是指由「专气」而使「气」达到极度柔和的境地,如婴儿般的柔软。
「冲气以为和」的气,指的是宇宙万物化生的道理。
「冲」是指「冲虚」,也就是使它虚的意思。
而就气化来说,气是「有」。
万物由阴阳相合而生,因此万物同具阴阳两种性能。
虚其气以使气转化,方能使阳转化为阴,阴转化为阳。
若气不能虚,则阴阳偏其锋而不能和谐的连续。
至于「心使气曰强」,意思是指用心去控制呼吸的气是只求外力的强悍。
老子认为这是肌肉的强,意志的强,而不是真正自然的强。
顺乎自然,心虚,气虚,这样的虚气,才是陶融万有的真正的强。
所以老子在此处中所提到的气,指的是人体内的气息。
3.2.气功之「气」的解释
相对于较抽象的「气」的概念,在实际应用「气」的观点上,则可能有较为深刻的解释。
3.2.1.中医学上的解释
气,又叫做「精气」、「元气」、「真气」、「炙气」,或者是「道」、「一」、「神」等。
气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
这种观点被引用到医学领域,产生中医学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人的生命活动。
如「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景岳全书》
中医学上对气功之「气」,释义为「锻炼人体之气」。
人体之气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基本的气称之为「真气」(又名元气、正气、精气、真元之气。
)据中医学的说法,真气是由肾中的精气(即指禀受于父母之精气)、脾胃吸收运化而来的水谷之气(由人吃进去的营养物质所化生)和肺吸入的空气三部份结合组成。
它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流行于全身,无处不在,无处不到。
此种运动,中医学称之为「气机」。
又因气的分布位置不同,而分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卫气和宗气。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如此看来,精、气、神三者其实是不一样的东西,各有所指。
但这三者在字面上的用法又时常混淆。
《素问》:
「精中生气,气中生神。
」《类经》:
「精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
」可知精、气、神三者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后来气功学理论的「积神生气,积气生精。
」即由此而来。
3.2.2.科学上的解释
十九世纪在欧洲如火如荼的科学万能论至今余烬未息。
后来有不少的学者即试着以科学的角度来检视「气」。
现仅举张绪通博士的说法为代表。
他指出,气是一种原动力,它不断运行,在整个人体内循环。
而且「气」与「命」之间的差异十分微小。
实际上,生命可以说是人体内精气的表现。
不论呼吸、谈话、睡觉、吃饭,甚至阅读、思考等等,都是因为体内有精气的缘故。
即使是无生命的东西,也是气在无生命物体中独立的原子核内使质子、中子、电子紧密相连,无生命物体只不过是与其他有生命的事物振动频率不同的气。
因此,气是宇宙间一切生命形式和物体的基础。
而所谓气功其实就是一种媒介,把气从大气中输送到体内,激起人体的自然能力,以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消耗的精气。
4.太极气功
4.1.道家与气功
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了道家学派。
老子并非为道家的创始人,只能说是前有所承而集其大成。
事实上在老子之前已有道家。
在道家中,「道」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道」代表着自然界的本体和它的规律。
「道」是「虚无」或「元气」,是万有的根源;它弥漫六合,无所不在;贯穿古今,无所不有。
而对「道」的思想实践则分为「体道」、「遵道」、「法道」三步。
其中的「法道」即为气功发源的一个来源。
根据杨福程先生的论点,《老子》中的「虚静其心,宽舒其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常自然」等,和气功的法则完全相符。
因此他们在「法道」的实践中,必然会有气功的种种感觉和效应。
这就使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有一个互为「因果」、互为「印证」的关系。
他们既认为「道」是「虚无」,是「元气」,能出入无间,贯穿一切,使人达到「明」的境界,避免一切危险,则他们在「法道」时,「虚静」或「养气」到了一定的程度,确实会有种似「无」、似「气」,和无所不通的感觉,增进了健康,发展了智慧,甚至还能感知一些在常态下所不能感知的东西,于是,他们便以为得道了。
也就是说,「道」的理论诱发或发展了古已有之的气功,气功的效应又印证了「道」。
这种互为「因果」,互为「印证」的关系,不但坚定了「法道」的实践,亦促进了气功的发生与发展。
以此推之,道家中应有为数不少有成就的气功家。
《吕氏春秋.重言》中就有詹何、田子方、老子能「听于无声,视于无形」的说法;在《列子.黄帝》中列子亦自言,学道九年之后,「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
」
4.2.太极拳与气功
《太极拳经》说: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对太极拳而言,动之则为阳,静之为阴;实者为阳,虚者为阴;攻者为阳,守者为阴;刚者为阳,柔者为阴。
因此,太极拳的精髓即是处于阴阳、动静、虚实之间的相互变化。
而其奥秘,则在于永远处于变动开合状态。
而这种状态,必须遵守平衡,即是“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道理。
正好符合老子所说,柔胜刚的概念。
太极拳与气功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顾名思义,太极拳属于武术的拳种之一,有人将其称作“柔性武术”,太极拳的产生来讲,它不仅综合吸收了武术多家拳法的长处,而且吸收了古代导引、吐呐等养生功法的精华,使气功锻炼的一些要领、方法成为太极拳基本功当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从理论上来讲,它们各自都运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作指导,并运用中医经络理论来解释各自锻炼中出现的现象。
虽然气功与太极拳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同,导致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首先,从形成和发展上来讲,太极拳是为了在战场上拼杀、取胜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不断的技击实践当中逐步发展起来;而气功主要是在医疗实践上为实现健身养生需要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从锻炼的方法和要领上来讲,气功主要是通过身体放松、精神放松而达到入静的气功态,从而实现健身的目的,调神是其核心内容;太极拳则从身体动作入手,经过“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的过程而锻炼出一种柔性的、连续不断的、具有穿透性的缠丝劲。
从它们的最终目的和作用上来讲,太极拳是通过“以意领气,以气引力”的不断练习,最终达到意、气、力完美结合的境界,从而做到在技击当中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气功的最终目的是医疗作用,是通过气功练习之后,强健身体,延年益寿。
总之,气功与太极拳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
气功成为太极拳基本功练习的重要内容,而太极拳的一些方法要领也成为气功界人士缔创太极气功的借鉴内容。
5.结论
太极拳虽然是一门武术,但其中富含道家的养身原理,一开始练形体的姿式,再学招式用途,修练时加上气功吐吶,以达到外练皮筋骨,内练一口气的功效。
也可以说它是太极气功。
但也有人把武术招式部份简化到只剩练气的部份,把这样的太极拳称太极气功,但我觉的那样就失去太极本身的完整性了。
不管如何演变,都还是离不开道家的思维,可见老子思想对于太极拳的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老子解读》 吴怡 着,三民书局,民国八十七年九月三版。
2.《道的养生学--科学的内功》 (美)张绪通博士 着,雷家瑞 译,四川大学出版社,民国八十四年八月初版。
3.Hudong互动百科:
太极拳
4.气功与太极拳有何异同?
5.其它相关网址:
http:
//club.ntu.edu.tw/~davidhsu/New-Lao-Chuang-Lecture/LAO/lao-paperG0010.htm
http:
//club.ntu.edu.tw/~davidhsu/New-Lao-Chuang-Lecture/LAO/lao-paperG001.ht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子 思想 太极 气功 关系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