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
- 文档编号:6944974
- 上传时间:2023-01-1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98KB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感恩于心,感恩于行》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感恩,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呼唤感恩回归,呼唤感恩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
上海市教委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这正是教育顺应时代要求、服务社会的体现。
那么如何唤回曾经已被忽视在角落里的感恩教育呢?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目前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觉得家长以及他人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懂关心;甚至骄横、自私、懒惰。
1、通过研究,探索出新形势下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2、通过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
3、通过研究,使学生发自内心感激生活,学会感恩。
三、感恩教育的内涵
(一)明确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在牛津字典中的定义是:
“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感恩与“图报”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关爱他人,培养他们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回报。
千百年来,先哲谆谆教诲我们,感激生活,知恩图报。
只有心存感恩的人,才懂得生活、懂得幸福。
当人们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询问当代科学大师霍金,是什么精神使他被困在轮椅上30多年却始终未停止过深邃的科学思考,并在科学领域创造了辉煌业绩时,霍金缓缓抬起手臂,用不灵便的手指,艰难地敲击着胸前的键盘,在宽大的投影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这样一行字:
“我有一颗感恩的心。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一生只享受了19个月的光明,较之一般人,她遭遇了更多的不幸。
可她却时时心存感激,感受生活一丝一缕的给予,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感恩之心可以催生理想的火焰和奋斗的精神。
感恩之心让我们常思戒勉,拥有了感恩之心,就拥有了豁达的人生。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名利心神疲惫不堪,怨天尤人,总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也还有一些人,惟我独尊,自私任性,牢骚满腹,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冷漠无情,推诿责任……这些人的感恩意识萎缩,自私心理膨胀,带给社会和家庭的是灾难与祸害。
心存感恩是一种明朗的心境,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我们要自觉培养和树立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感恩意识,常怀感恩之情、树立感恩之德、履行感恩之责。
做到从细微之处规范自己,对祖国报忠心,对社会献爱心,对集体要关心,对父母尽孝心,对自我树信心。
(二)探究感恩教育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实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的方法选择也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切忌一味灌输或责备批评。
2、系统性原则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注意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
同时,感恩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须与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结合起来。
3、持久性原则
感恩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感恩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之中。
4、情感性原则
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枯燥、无情的说教。
(三)探索感恩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感恩教育是让学生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学会施恩。
因此,实施感恩教育需要教育者探寻有效的方法。
一、积极开展宣传动员,营造浓烈氛围,让学生感受爱
首先,为使感恩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我们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公民道德建设相关材料文件,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意义。
再结合实际,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其次,为营造浓烈的教育氛围,我们通过升旗仪式、板报、橱窗等,向学生积极宣传本次活动的意义,并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台播放《烛光里的妈妈》、《五星红旗》等感恩歌曲,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
1、剖析亲情理念
学校德育部门和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等形式讲亲情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他们,给了他们生活和条件,给了他们受教育的条件,在他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付出了代价,要使他们理解父母艰辛的关爱,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
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义,鸟兽都能如此,何况人呢?
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
告诉学生,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又怎能对他人、对社会感恩?
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
子不嫌母丑,时代发展的今天,父母的观念固然与子女有矛盾,但这不是父母的错,有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因素。
但不管如何,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由衷、执着、真诚无私的。
我还常把自己对子女的爱和感受告诉学生,学生因对教师有崇拜的心理,更容易接受亲情教育。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名人、伟人(如岳飞、朱德等)给学生做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实施亲情行动
学校的亲情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
学校可从以下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
(1)作亲情观察。
我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
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时的呵护,自己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
父母那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将会使他们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中去。
(2)作亲情沟通。
父母与子女产生代沟,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缺少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爱好等,了解自己成长的历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
每天跟父母说说学校发生的事,也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缩小代沟。
(3)作亲情体验。
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学校可以让学生抽机会和父母互换角色,如:
在假日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米问题和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4)作亲情回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
如:
给父母一份惊喜,在父母生日时送上自己制作的贺卡,用自己的零花钱为父母在电台或电视台点歌;写一封感谢父母的信;为父母做一件他们早已忽略的事;帮父母做家务:
每天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分担家务劳动。
另外,让学生明白,取得优异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
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也是学校要强调的。
3、进行亲情熏陶
“德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
”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找到切入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亲情教育。
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亲情赞歌,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进行亲情熏陶,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我非常注意做到这一点。
如:
《小巷深处》就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母爱的赞歌,一个靠卖冰棍为生的盲阿姨收养了一个女婴,含辛茹苦将其养大供其读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养女内心的虚荣与自私渐渐膨胀,竟然嫌弃母亲,这对母亲是多么大打击和伤害,但母亲默默地忍受,依然深爱着女儿。
难怪人们说,比大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母亲的胸怀。
通过欣赏此美文,学生体会到了圣洁无私的母爱,沐浴在浓浓的母爱之中,还学会感恩与回报。
同时我还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因虚荣心作祟而嫌弃父母的现象,让学生对照本文谈谈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亲情的震撼和洗礼。
推荐、引导学生阅读这样的优美亲情作品,其作用往往胜过老师的循循说教。
4、争取家长配合
亲情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或变异,因此学校的亲情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现实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布置了亲情作业,可家长总是以各种理由阻止孩子去做,慢慢地孩子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爱,却从未想过回报,这样学校的亲情教育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教师应利用家访或家长学校等机会,和家长共同商讨亲情教育的良策,经常和家长沟通,把学生对家长的不满告诉家长,使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能引起注意,渐渐缩小代沟,增进亲情。
另外,对学校布置的亲情作业,教师要与家长及时联系,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家长的满意程度,从而使亲情教育落到实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愿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到亲情教育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点亮学生感恩的心灯,让学生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爱,拥有感恩之心。
要让丰富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萌发真情。
我们具体开展了“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感谢祖国培养我”的“四感谢”活动。
1、感谢父母养育我
活动目标:
让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也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学会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爱。
(1)中、高年级开展《父亲、母亲,我想对你说——》的征文演讲活动;
(2)开展“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多做孝心事”的活动:
一、二年级开展“三送”活动,即在家里向父母长辈送上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至五年级开展“三做”活动,即学做一件家务、学做一回家长、学当一天家。
换位体验父母长辈的辛苦,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
(3)四、五年级开展主题为“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班会。
发动学生向父母了解从进入小学起家长为自己的经济投资和精力投资,并谈谈自己如何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恩。
2、感谢老师教育我
活动目标:
让学生懂得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人生旅程的引路人,要以实际行动尊敬老师,报答老师博大的爱。
(1)一、二年级开展“我对老师说句感谢话——”活动;在三至五年级开展“征集感谢老师的格言”活动。
(2)开展“我当一天班主任”的体验活动;
(3)一、二年级开展“送给老师一句问候、送给老师一张自制的贺卡、送给老师一张满意的答卷”的活动,中高年级开展《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的征文演讲活动。
3、感谢同学帮助我
活动目标:
让学生体会同学是心中最纯最真的朋友。
朝夕相处,心存感谢,也许从没表达。
通过活动,使大家学会感谢同学,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
(1)开展“我为同学做件事”、“送给同学一句鼓励话”的活动;
(2)开展“牵手同学,共同进步”的征文演讲活动;
(3)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一名同学,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和恩情,通过电话或信件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4、感谢祖国培养我
活动目的:
让学生懂得爱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爱国是当代民众的精神需求,爱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激发学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的爱国情。
(1)收集“祖国之最”、“祖国的世界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图片资料;
(2)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征文活动;
(3)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扫墓活动。
三、促进家校互动,引导学生将感恩之心付诸于实际行动之中。
感恩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十分注重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
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举办家长学校等活动形式,让家长理解当前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密切配合学校开展此项活动,努力形成齐抓共育的良好局面。
在活动中,引导家长注意做好“感恩”的榜样,让孩子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
不再一味过度呵护自己的孩子,超越爱的边界,剥夺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表达感恩的机会。
同时,要求家长善于将感恩教育与教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春节等节庆活动结合起来。
如:
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提醒孩子给老师送一张自制的小贺卡,说声:
“老师辛苦了!
”;在重阳节来临时,让孩子为爷爷奶奶送上一份小礼物等,将感恩教育于细微之处。
四、感恩教育研究成效
(一)教师教学
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也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可见公德教育并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圣人之举,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行为,首先要教师摆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身示范,以言引领,循循善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行为。
(1)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加强学习研讨,促进教师转变观念。
课题组遵循“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师的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各种类型的学习研讨活动,如沙龙研讨,经验交流,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等,充实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拓展了课题研究的思路。
(2)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观念最终要落实到行为,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活动观摩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研究过程,它是我们行动研究的生命力。
每学期每人开放一次课题观摩的制度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课题组教师共开放各类课题观摩活动30人次,每次活动都经历了观摩——研讨——反思等碰撞的过程,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3)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会研究的过程,我们课题组教师经常共同研讨研究方法,一起找出研究工程中的存在问题,制定调整方案,让教师亲自参与研究过程。
鼓励教师不断总结,写好科研论文或课题研究体会。
不断的总结有助于教师的反思,反思的结果能提高教师研究的水平。
(二)学生成长
1.学生自身道德行为的养成
课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转变达到明显化,课题与课程的结合,通过丰富的课程主题活动,学生学得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
待人有礼貌,热情招呼别人,做好班级小主人;洗手入厕有秩序;爱护环境,节约不浪费,尊老爱老,关心别人,感恩拥有……等等使学生渐渐从“自我”为中心中走出来,做到“心中有他人”。
2.培养自信,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结合课题我们开展了系列的大型活动,如“三八节”的活动;“道德宣传日的公德宣传签名活动”;“环境日的布袋伴我行”;“让感恩伴成长爱心募捐活动”等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会与人交往,学生从刚开始的胆怯,到后来的主动大方,从开始的被动参与活动,到主动参与活动的设计与活动用品的制作,处处体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3.爱心教育,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感恩是做人的支点,我们通过爱心宣传,爱心募捐等系列活动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感恩教育,让孩子明白,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心中永远要有他人,一个不懂得善待别人的人也就不懂得善待自己,不懂感恩的人便没有快乐……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家庭,社会的影响
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受益的不仅仅的我们的老师和孩子,还有更多的家庭和社会人,我们看到的不但是孩子和老师的成长,还有家长自身行为的转化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行为的转变,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孩子们的活动触动了社会,小手的力量不断强大,强大的力量不段转化,小手越拉越有力,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五、几点思考与体会
1、感恩教育必须纳入到学校常规教育之中,要与学科教学、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才能得到深化,取得实效。
2、感恩教育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内容、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做到知、情、意、行统一,以情陶冶人、以境培育人。
3、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点,以家庭为依托,做到家校互动,一以贯之,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感恩教育必须重实践、重体验,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把被动教育变成主动教育,方能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感恩于心,感恩于行》结题报告
草河口中心学校
梁学娟
2012-9-2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生 感恩 教育 实践 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