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docx
- 文档编号:6940625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53.04KB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docx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父亲的信》,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信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
“慧:
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
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
父。
”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
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报平安而已。
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
父亲的信很短,从没有超过一页纸,有时常常是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我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后面才载有殷殷的嘱托。
而且家里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
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
战友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没有这种感觉。
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
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
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
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
“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
”像把我丢了一样?
我一时怔在那里,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着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
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
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
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了父亲的名字。
我知道我也会经常给父亲写信的,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
(作者:
胡智慧选自《羊城晚报》)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说“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为什么?
(2)读第三、四段,请你从原文中找出最典型的四个词,概括作者笔下父亲写信的特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3)本文第3节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4节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否矛盾?
为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4)第四段中作者说读父亲信的感觉是________(引用原文)。
第五段作者认为父亲的信是________。
(5)谈谈对第六段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答案】
(1)因为读了父亲的信,知道老人在为自己担心,认识到自己对老人缺乏理解和关心,深深感到对不起老人。
(2)认真;主动;随意;马虎
(3)不矛盾。
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
角度不同,故不矛盾。
(4)“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
我总能平静第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值那几角钱的邮资的。
(5)①采用比喻,形象地、满含深情地描写了自己看了信封后,对朴实而真挚的父爱彻悟了。
②抒发了对老人的感念之情。
【解析】【分析】
(1)文中开篇出现了父亲的信“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
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虽然内容简单,但包含的信息很多,既有对孩子不写信报平安的批评,同时也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担心,这让“我”感觉到自己做的很不好,自己对父母理解的不够,所以“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据此理解作答。
(2)细读三、四段可以搜集到父亲的信:
“父亲却认真得很”,“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
据此概括作答。
(3)第③段中说“父亲却认真得很”,句中的“认真”体现在“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
第④段中有写到“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这是因为“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用纸很随意,“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用笔很随意。
因为这里的“认真”的“马虎”所指的内容不是一样的,所以不矛盾。
据此作答。
(4)第④段中因为父亲的信纸和所用的笔是随意的,“我”读父亲的来信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
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
因为这些,所以第⑤段“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我”觉得信实在没什么必要。
据此作答。
(5)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
“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运用比喻,将自己比作风筝,将父亲的信比作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父爱的理解,表现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⑴因为读了父亲的信,知道老人在为自己担心,认识到自己对老人缺乏理解和关心,深深感到对不起老人。
⑵①认真;②主动;③随意;④马虎
⑶不矛盾。
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
角度不同,故不矛盾。
⑷“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
我总能平静第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值那几角钱的邮资的。
(5)①采用比喻,形象地、满含深情地描写了自己看了信封后,对朴实而真挚的父爱彻悟了。
②抒发了对老人的感念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揣摩文中语言,发现答案就隐含在第三段中。
⑵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揣摩文中语言,发现答案就隐含在第三段中。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文意的把握,揣摩写作的角度,看是否矛盾。
⑷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第四、五段,找出表示作者感情的句子。
(5)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明确句子所用修辞方法,分析出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智者幽默心
孙燕华
①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双方摆摆手以示问候。
有一天,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做V字状,心想,先生92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
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
我问,这是什么意思?
她笑着说:
“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
”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
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
②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
我对我先生说:
“她老人家同钱钟书先生同舟共济数十载,经过那么多风雨坎坷,还有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
”先生说:
“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
”
③随后,我俩又回忆起1993年拜访冰心老人的一段往事。
④当时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终日坐在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接待客人。
她告诉我们,前几天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
“您瞧,您老多有福气,坐在椅子上,就等着来送钱!
”老人笑着说:
“我这是坐椅待币!
”
⑤启功先生的幽默也是出了名的。
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早就拜读过,每当想到文中的“瘫偏左,派曾右”,都会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笑起来。
前年夏天的一次拜访,让我又一次切实领悟到先生幽默的功夫。
⑥由于家中有一开山水小册页,没有图章,落款是“元白”——启功先生的字,于是便将册页带去,请老人补盖印章。
老人一看自己这件二十多岁时的画,笑逐颜开,连连说:
“是我画的,补个章吧!
”一方小小的印章刚盖完,老人又转身在窗台边上取了一个小铁盒,一边开着盒盖,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
“来点儿炭疽(一种病毒,可提炼成白色粉末状)!
”一听“炭疽”,我们全愣了,我伸长脖子看老爷子的铁盒子。
⑦“白色粉末!
”老人眼睛笑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往外倒。
“这到底是什么?
”我们急着问。
“滑石粉!
”老人抖了个大“包袱”。
我们全都大笑起来。
噢!
原来是他怕刚盖的印泥粘脏了对合的画面,照例撒上这种粉末来吸干印油。
⑧“嗬!
您老怎么还知道炭疽呢?
”我们逗乐儿地问。
⑨“今夭早晨看报,美国那儿不是发现有人往邮件里投放一种白色粉末一炭疽嘛……”
⑩智者的幽默之所以意味隽永而各具特色,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
(选自《北京晨报》)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①时髦________ ②恬静________
③册页________ ④隽永________
(2) 成语谐音往往会造成一种幽默的效果。
请还原第④段中“坐椅待币”这个成语。
(3) 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三位大师各自的幽默特点。
(4) 结合文章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
(5)在上册书中我们曾学过冰心的作品《________》,她的诗集《繁星》《春水》是饱含童真与母爱的智慧之作,其风格深受印度诗人________的影响。
【答案】
(1)máo;tián;cè;juàn
(2)坐以待毙
(3)示例:
杨绛:
童心未泯(或富有童心)冰心:
机智灵活(或反应敏捷)启功:
思想鲜活(或时尚新潮)
(4)示例:
首先要有“博大的学识”,其次要有“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
所以我们现在要博览群书,丰富学识,勇于实践,增加阅历,这样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
(5)荷叶·母亲;泰戈尔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词义分清读音,注意多音字辨析。
本题中,“恬”读tián,不要误读;隽读juàn,不要误读为jùn。
(2)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能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
“坐椅待币”是“坐以待毙”的谐音。
“坐以待毙”本义是指坐着等待死亡,形容在极端困难中,不积极想办法找出路。
在本文中,因为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坐在椅子上等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所以幽默地将“坐以待毙”的谐音化了。
(3)杨绛先生与人打招呼,是伸出手,食指和中指做V字状,这是年轻人常用的手势,可见杨绛先生的幽默是富有童心;冰心老人由于腿脚不好,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是坐在椅子上等着来送钱,老人笑着回答:
“我这是坐椅待币!
”可见冰心老人的幽默是机智灵活;启功先生给“我”补盖印章,幽默地说:
“来点儿炭疽!
”而“炭疽”这一新鲜词语是启功老人在早晨看报时从美国那儿发现的,可见启功老人的幽默是思想鲜活。
(4)纵观全文,第①-⑨段举了三位老人的事例来具体说明大师都具有幽默的特点,第⑩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总结了智者幽默的因素。
所以从第⑩段的“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这一句能快速找到“怎样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这一问题的答案,找到答案后,考生再联系自身实际从知识和生活两方面谈出感悟。
示例:
我们要多读书,充实自己的内心,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阅历,让自己拥有一颗善于幽默的心。
(5)我们学过冰心的作品仅一篇:
《荷叶·母亲》。
冰心是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的,1923年连续出版了《繁星》和《春水》两部“小诗”集。
故答案为:
⑴máo;tián;cè;juàn
⑵坐以待毙
⑶示例:
杨绛:
童心未泯(或富有童心)冰心:
机智灵活(或反应敏捷)启功:
思想鲜活(或时尚新潮)
⑷示例:
首先要有“博大的学识”,其次要有“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
所以我们现在要博览群书,丰富学识,勇于实践,增加阅历,这样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
⑸荷叶·母亲;泰戈尔
【点评】⑴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的读音,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
注意对字词的准确读音。
⑵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文章中找到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整理。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找准答题点,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
⑸本题考查考生自述的迁移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知识的掌握,注意知识的拓展。
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
“我,到处可以为家。
”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古人说:
“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
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⑦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
人问其故,他说:
“国土沦亡,根着何处?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⑧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
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
不是有人说:
“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
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
(1)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失根的兰花”的理解。
(2)“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与哪句话相照应?
(3)第②段末尾“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请你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流泪的原因。
(4)第④段中画线句中“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与“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
说说你的理由。
(5)第⑦段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标题中的“根”比喻自己的祖国;“兰花”比喻漂泊的游子。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就枯萎了。
离开国门的人就像“失根的兰花”,倍觉离国思乡之苦。
(2)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3)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禁不住潸然泪下。
(4)不矛盾。
“不爱看”写出了作者内心对与家乡不同的东西的排斥心理,体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身处异国,看到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自然会勾起思乡之情,但因国土沦亡,背井离乡,又怕睹物伤情,经受不住感情上的折磨所以“不敢看”。
这句话点出流落异乡的游子浓厚的思乡之情,是一种“思乡情切”的心态。
(5)①引用经典故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②点题,升华文章主题;③“国土沦亡,根在何处”的提问发人深思。
【解析】【分析】
(1)“失根的兰花”表层指的是“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即没有根基的兰花。
深层含义是:
兰花是像作者一样漂泊在外的人,根指的是祖国,“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表现了国的重要和作者对国的思念。
据此作答。
(2)“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意思是无论是花还是人,离开了祖国都让人感到不舒服。
前文中与之照应的句子是“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表现了作者对国的思念。
据此作答。
(3)从文中“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可以看出“我”由异国的花想到了祖国,从而产生了思念之情,所以才“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据此作答。
(4)“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是因为对祖国的思念,所以对于祖国之外的事物有一种排斥感,但是身处异国“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时又会不自觉的触发浓烈的思乡之情,所以作者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虽然都表现了对祖国的思念,但两种心情的触发点不同,所以不矛盾。
据此作答。
(5)文中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能照应标题“失根的兰花”,同时“国土沦亡,根着何处?
”一句引人思考,自然点明主旨:
表达对国的思念。
另外文中引用故事,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⑴标题中的“根”比喻自己的祖国;“兰花”比喻漂泊的游子。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就枯萎了。
离开国门的人就像“失根的兰花”,倍觉离国思乡之苦。
⑵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⑶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禁不住潸然泪下。
⑷不矛盾。
“不爱看”写出了作者内心对与家乡不同的东西的排斥心理,体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身处异国,看到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自然会勾起思乡之情,但因国土沦亡,背井离乡,又怕睹物伤情,经受不住感情上的折磨所以“不敢看”。
这句话点出流落异乡的游子浓厚的思乡之情,是一种“思乡情切”的心态。
⑸①引用经典故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②点题,升华文章主题;③“国土沦亡,根在何处”的提问发人深思。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文章结构照应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注意读懂题意,读懂句子的意思,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句子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读懂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注意答题要准确,语言要简洁。
⑷本题考查语言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句子间的差异,对句子要分别进行理解,同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文段的意思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表达能力。
考生要读懂题意,结合文段内容进行理解。
注意从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主题等进行理解。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洁
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
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
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
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
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
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
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
花人两相映。
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
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
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
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
“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
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
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
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
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
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
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
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
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
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
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
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
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
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
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
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⑧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
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
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⑨还有荷塘和竹林。
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
鸟儿也不甘寂寞。
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
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
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
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
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
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
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
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⑪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
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
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
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
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
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
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 初中 年级 语文 下册 课外阅读 理解 专项 训练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