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学.docx
- 文档编号:6940554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05KB
保健学.docx
《保健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健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健学
第五章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
第一节儿童少年的体育卫生要求
体育锻炼对儿童少年的影响:
1.促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增强体质。
2.掌握与提高体育和健康有关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3.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品质、团队精神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4.是保证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1)对运动系统的影响a改善血液供应,加速造骨的过程b日照促进维生素的生成,加速钙化c增加毛细血管的数量d使关节韧带更加见人、结实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发育,提高其技能水平
(3)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促进呼吸系统的发育,提高其呼吸机能水平
(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改善肌肉工作的协调关系,提高他们从事运动队能力和技术水平
儿童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形态有小到大,由轻到重的改变,组织器官不断分化,机能不断成熟
(2)生长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婴儿出生后一年最快头>躯干>下肢
10—12岁生长加速下肢>躯干>头
(3)生长发育是不均衡的,但是又是协调统一的下肢长4上肢长3躯干长2头长1
一、儿少的身心特点
儿童少年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和营养,是促进身体发育的重要手段,其锻炼和营养的合理性必须以儿童少年的身心发育为基础。
(一)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
1、运动系统的发育特点
(1)骨的弹性与柔韧性好,但易弯曲或变形(骨化尚未完成)
(2)肌肉力量小(肌肉纤维细,肌肉收缩蛋白少)
(3)耐力差,易疲劳(肌肉中能源储备少,N调节不完善)
(4)动作的精确度和协调性弱(肌肉生长发育不均衡,大肌群快于小肌群)
(5)关节灵活,但稳固性差(关节面差度大,关节囊及肌肉韧带松驰,薄弱,伸展性大)
2、心血管系统的发育特点
(1)心收缩力弱(心肌f短而细,弹力f分布少)
(2)心率快,心输出量小1心收缩力弱2心脏瓣膜发育不完善,心容积小3交感N兴奋性高)
(3)血压低(1、血管内径宽2、血流长度短)
3、呼吸系统的发育特点
(1)肺活量小(肺泡量少,胸廓狭小)
(2)负氧债能力弱(运动时主要靠加快呼吸与心率来提高肺通气量和心输出量)
4、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1)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服均衡,兴奋占优势。
(2)第一信号系统(形象具体思维)占优势,第二信号系统(抽象思维)正在不断发展。
(3)神经细胞工作能力较弱,易疲劳,也易恢复。
(4)神经系统稳定性下降(性腺活动加强,内分泌活动变化)
(二)儿少的体育卫生要求。
1、依据儿少运动系统的特点进行健身运动
(1)养成正确的坐立、走、跑、跳的姿势,防止骨弯曲或畸形。
(2)注意身体各部分的全面锻炼(防止发育不均称)
(3)不宜在坚硬的地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练习
(4)避免从高处往下跳的练习(防止骨盆与下肢骨的发育变形)
(5)不宜过早从事力量练习(下肢骨化提前完成,腿变形,足弓下降)
(6)宜进行柔韧性练习
(7)注意预防运动损伤
2、依据心血管系统的特点进行健身运动
(1)运动强度与运动密度都不能过大
(2)应避免做过多的屏气动作
(3)不宜进行力量和耐力性练习
3、依据呼吸系统的特点进行健身运动
(1)呼吸方式,节奏应与动作协调配合
(2)注意呼吸卫生
4、依据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进行健身运动
(1)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生动活泼和多样化
(2)要注意直观教学和示范教学手段的配合
(3)不宜做过复杂、精细的技术动作(N系统分析综合能力差,小M肉群发育区)
(4)青春发育期,女生不要做平衡能力与协调能力高的动作(由于内分泌腺活动的改变N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平衡能力下降);而男生要加强防伤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教育。
第二节女子的体育卫生一、女子身体发育一般特点
(二)女子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1、运动系统的特点
(1)骨骼:
骨骼细短,骨密度较薄,骨骼水分及脂肪含量相对较多,无机盐含量较少,所以女子骨骼重量轻,抗弯、抗压能力弱。
(2)肌肉1肌肉含水分和脂肪较多,含糖少,故力量较男子弱,易疲劳。
2女子的肩带部和前臂肌肉力量较差,加上肩部较窄,所以做悬重,支撑,负重等动作较为困难。
3女子肌肉中慢肌纤维的比例高于男子,且皮下脂肪多,因此利于进行长距离运动。
(3)关节灵活,柔韧性好
女子的脊柱间软骨厚,各关节囊及韧带的弹性及伸展性较好,因此利于从事体操、舞蹈和武术等项目。
2、心血管系统的特点
(1)心脏体积小,重量轻,容积小,所以每搏输出量较男子少10%左右。
(2)心率快
女子心收缩力弱,调节心脏的N中枢兴奋性高,故心率比男子快2—3次/分钟。
(3)血压低
女子血压比男子低10%左右(收缩压低10.5mmHg,舒张压低5.1mmHg),运动时上升幅度较小,运动后恢复时间较长。
(4)运输氧能力弱
女子全身血量,血液内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低于男子,故血液运输氧能力较男子弱
3、呼吸系统的特点
胸廓和肺脏容积小———呼吸频率快
呼吸肌力量较小————肺通气量小供氧能力低
胸廓活动较小————肺活量小
4、生殖系统的特点
女子的腹壁肌,盆底肌和横隔膜,三者对维持一定的腹腔,盆腔内压力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可使盆底肌与腹肌变得强而有力,可以维持和承受正常的压力,这对日后的生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女子的一般体育卫生要求
1、中学体育课应男女分班教学
2、运动负荷应相对比男子小(选用的器械、锻炼标准等应不同于男子)
3、做悬垂支撑及大幅度摆动动作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和给予必要的保护
4、宜进行平衡木和艺术体操等活动(身体重心低、平衡能力强、柔韧性好)
5、不宜过多地做从高处往下跳的练习,(避免剧烈震动引起子宫移位)
6、要根据青春期女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引导和启发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女子月经期的体育卫生
1、月经正常的女子,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通过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从而减轻全身的不适反应)
2、月经期的运动负荷应小,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3、月经期不宜游泳或盆浴,同时避免冷刺激
4、月经期应避免做剧烈的、大强度的或震动大的跑跳动作,以及使腹压明显增高的憋气动作和静力性动作。
(易造成经血过多或子宫移位)
5、对月经紊乱以及经期下腹部疼痛和患的内生殖器类症的女子,应暂停体育活动
6、身体健康,月经正常,又有一定运动训练水平的女子,可进行一定量的训练,(但开始阶段应减量)
7、对月经期的比赛应慎重对待。
第三节中年人的体育卫生
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的影响:
1运动系统使骨骼增粗,骨皮质增厚、毛细血管增加,肌纤维变粗
2心血管系统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液流量改善心肌营养,每搏输出量增大
3呼吸系统保持肺组织的弹性提高呼吸肌的收缩能力,提高摄氧量
4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脑细胞营养代谢大脑皮层兴奋性、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
一、中年人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一)运动系统
1、骨骼
(1)骨骼开始脱钙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
(2)骨软骨开始发生纤维性变和钙化。
由于骨软骨开始发生纤维性变和钙化,使骨脆性加大、韧性减少,所以易发生软骨骨折、颈椎病、肩周炎、和腰腿痛。
2、关节由于关节的滑液变性,使软骨基质减少,弹性下降,导致关节活动幅度明显下降。
3、肌肉研究证明:
人在25—30岁时肌力最强,35岁后肌力每年递减10%—20%。
(二)心血管系统
1、心脏由于脂质沉着,心功能减弱,心输出量减少。
2、血管由于血管壁脂质沉着,管腔变窄,血流阻力加大,以及血管硬化,弹力下降,所以血压增高。
3、心血管调节机能下降
(三)呼吸系统
由于呼吸肌肌力下降、胸廓变形,以及肺泡减少,气管发生退行性改变或钙化,使肺功能下降。
(四)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1、神经系统神经传导速度慢,记忆力下降;中枢神经抑制过程减弱,睡眠时间短,不易入睡,且易醒。
2、内分泌系统内分泌腺萎缩,内分泌减少,尤其是性腺功能减退,中年妇女易出现更年期综合症。
二、体育锻炼对中年人的防病健身的意义。
(一)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1、防止因骨脱钙引起的骨质疏松和骨折。
2、防止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
3、防止肌萎缩,增强肌力。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改善心肌营养,增加心肌力,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
2、防止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运动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
(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体育运动能提高呼吸肌的收缩力,增强肺的弹性,减缓肺和支器管的退行性病变。
(四)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的影响
1、体育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细胞的营养,延缓中枢神经的衰老。
2、体育运动能改善内分泌系统,防止因内分泌系统失调而引起的疾病。
三、中年人的体育卫生要求
1、体育锻炼前要进行体格检查。
2、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
(1)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
运动方式要广泛,力求使全身各部位都参与运动,如步行、散步、慢跑
(2)确定适宜的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遵循力而行,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原则,一般运动强度应达最大心率的70%—85%或最大摄氧量的50%—70%为目标心率
(3)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每周3—5次,每次20—45min,心血管病人要注意运动的时间与项目科学化,以防危险。
(4)选择适宜的锻炼环境和时间
尽量选择人少宁静,空气清新的运动环境,心血管病运动时间尽量安排在下午4—5点钟。
3、加强医务监督,防止过劳或意外损伤。
第四节老年人的体育要求
一、老年人各器官、系统的生理特点
(一)运动系统
1、骨骼骨萎缩,骨质疏松,弹性,韧性↓,脆性↑,易骨折。
2、肌肉肌肉萎缩,肌力下降
3、关节关节软骨萎缩,关节面粗糙变形,骨质增生,关节囊僵硬,韧带弹性↓,骨关节退行性变或畸形。
(二)心血管系统
1、心肌萎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收缩力下降
2、血管弹性↓管壁硬化,管腔窄狭,外围阻力↑,BP↑
3、每分输出量↓,P↓,各器官血流量↓,易疲劳
(三)呼吸系统
肺组织弹性↓,氧弥散功能障碍,呼吸肌力量↓,胸活动度减小,通气量↓,换气功能↓,肺活量↓,呼吸功能↓
(四)神经系统
大量神经细胞萎缩,死亡,神经纤维退行性变,脑血管硬化,脑血流阻力↑,血循环减慢,脑血量↓,耗氧量↓,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对各器官系统的调节功能↓,反应迟钝,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困难。
二、老年人的体育卫生要求
1、体育锻炼前要进行体检
2、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负荷由小到大
3、老年人不宜参加速度项目和力量性项目
4、呼吸自然,动作缓慢有节奏
5、活动中适当安排短暂休息
6、了解自我的脉搏频率及血压等,以便进行自我监督
7、遇到疾病,身体劳累时应当暂停锻炼
第八章体育教育的医务监督
一、体育课的医务监督
(一)体育课的健康分组
1、健康分组的依据
①健康状况②身体发育状况
③生理功能状况④运动史和身体素质状况
2、健康分组的方法根据健康状况、身体发展水平、功能状况以及运动史
(1)基本组
(2)准备组(3)医疗体育组
3、健康分组的注意事项转组的方法:
经体格检查和一定时期的锻炼后,可根据学生健康状况和功能水平进行调整
(二)体育课的医学观察
体育课的医学观察的内容与方法主要有:
1、观察教学过程学生机体反应。
主要内容有:
(1)课前询问学生的自我感觉,测定脉搏、血压、肺活量和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
(2)在课的各个部分结束后,或某个练习开始前或结束后,测量脉搏等指标,并观察某些外部表现(如面色、神情、动作和出汗量等),以确定疲劳程度。
(3)课结束后立即进行检查各项相关指标,同时询问学生在运动过程和运动后的自我感觉。
(4)课后10-15分钟,可进行补充负荷试验。
2、观察课的组织和教法
主要内容有:
(1)了解课的任务、内容和组织教法,记录课的时间、学生人数、纪律情况和运动成绩等。
(2)观察是否遵循体育锻炼卫生原则。
(3)是否进行健康分组教学。
(4)是否注意安全教育。
(5)是否测量课的生理负担量。
3、观察和检查运动环境、场地设备的卫生条件。
主要内容有:
(1)运动环境是否卫生。
(2)运动场地和器械是否合理和安全。
(3)学生着装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4)室内场馆的通风、照明、温度和湿度等情况。
(三)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评定
侧脉率,随机抽选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素质
1.进行脉率测定,注意课前安静的脉搏,排外界因素
2.脉搏180次/min<最大心率,运动时间>20min
T细胞免疫下降,需要12小时才能恢复,一般学校体育脉搏不超过180次/min
二、早锻炼和课间操的医务监督
(一)早锻炼
1、早锻炼的目的:
(1)消除大脑因睡眠而形成的抑制,活跃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迎接新一天的生活。
(2)通过锻炼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2、早锻炼的内容:
广播操、慢跑、武术、健美操等
3、早锻炼的时间与负荷量:
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运动负荷不宜过大。
(二)课间操
1、课间操的目的:
消除学习过程的疲劳,改善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2、课间操的内容:
广播操、眼保健操、游戏、健美操等。
3、课间操的时间与负荷量:
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运动负荷以心率不高于150次/分钟。
三、下午课外活动的医务监督
目的: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或运动技术水平,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内容:
可视具体情况安排。
运动时间与负荷:
时间为每周至少两次,每次以一小时左右为宜。
医务监督的基本内容
1.体育测试与健康检查
2.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医学观察
3.运动训练和比赛期间的保健指导
4.与动性损伤的防治
5.对学生运动营养状况进行监督
6.建立自我监督制度
7.日常的体育卫生宣传教育
第九章运动训练和比赛期的医务监督
一、自我监督
作用:
1.运动员,教练员,调整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2.指导人们合理地进行体育教育训练比赛3.预防伤病
自我监督主要包括两方面:
1、主观感觉2、客观检查
(一)主观感觉
1、精神状态2、运动心情3、不良感觉4、睡眠5、食欲6、排汗量
(二)客观检查
1、脉率2、体重3、运动成绩
二、运动训练医务监督的常用指标
一、脉率
正常人脉率为60-100次/分钟,低于60次/分钟为心动徐缓,高于100次/分钟为心动过速。
1、晨脉
(1)晨脉不变或稍下降,说明身体功能良好。
(2)晨脉明显上升,说明身体功能状况不良。
(3)定量负荷后,即刻与恢复期脉率的恢复情况:
①利用运动即刻测得的脉率判断运动强度的大小。
(一般180次/分钟为大强度,150次/分钟为中等强度,144次/分钟以下为小强度)
②利用运动后脉率的恢复情况来判断运动量大小。
Ⅰ.小运动量5-10分钟脉率可恢复。
Ⅱ.心率较运动前快2-5次/分钟属中等运动量
Ⅲ.心率较运动前快6-9次/分钟属大等运动量
二、血压
正常人血压为12-18.7Kpa(90-140mmHg)/8-12Kpa(60-90mmHg)
早晨血压:
1、运动员血压稍低于正常人。
2、训练期若晨压较平时高出20%,或收缩压在18-20Kpa以上时,可能为过度训练。
3、训练期若出现短期血压波动,可能是对运动量暂时不适应。
①心功指数②尿蛋白③血红蛋白④心电图⑤最大摄氧量⑥肺活量和肺通气量
三、比赛期的医务监督
(一)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医务监督
1、赛前健康检查
运动会前要对参赛学生进行健康检查,身体健康有一定训练基础者,均可参赛。
对参加中长跑者,赛前应做体检,重点放在心血管系统,不允许伤病者或身体不合格者参赛。
2、合理的组织安排
(1)安排竞赛项目和比赛程序上应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和心理特点
(2)每个学生参加的比赛项目不能超过规定的限额
(3)合理安排比赛项目之间的时间间隔
(4)检查场地、设备的安全和卫生条件,以及运动员的服装、鞋子是否符合田径比赛的要求
(5)做好比赛期间的伙食管理和膳食供应
3、监督赛前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其强度和时间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员赛前状态和气候等因素而定。
4、赛中医务监督现场应设有医疗急救站,对比赛中出现的伤害进行及时处理。
5、赛后医务监督
(1)赛后体格检查
(2)消除赛后疲劳
第十章运动性病症
一、过度训练
概念:
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过于不相适应,以致疲劳连续积累而引起的一些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
常于力量、速度、耐力和协调为主的项目中出现。
原因:
训练不当是主要原因。
1.训练安排不合理2.训练方法单调、枯燥无味3.生活规律破坏
4.运动员身体机能不良情况下5.饮食营养不合理6.各种心理因素
一)发病机理:
可能机制是:
1.神经系统过于紧张兴奋与抑制失调皮层和皮层下组织功能紊乱;
2.神经-内分泌系统兴奋和抑制不平衡;
3.体内应激系统发生衰竭。
症状:
早期症状:
无力、头晕、睡眠欠佳、记忆力差,体重稍有下降,晨脉稍有增加,机能检查、心电图、脑电图无异常。
中期症状:
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心律不齐,晨脉增加10次以上,舒张压上升,脉率和血压的恢复其延长,联合机能试验多呈梯形反应,T波改变,S-T段下降,恶心呕吐、肝区疼痛。
注意:
根据运动员的自我感觉、运动史和机能试验结果进行判断。
要注意和以下几种病症相区别:
神经衰弱、运动疲劳、肺结核、慢性肝炎、高血压病、血尿。
1、处理方法
原则:
消除病因,调整训练内容,改变训练方法,对症治疗。
早期:
减小强度、时间和负荷,减少速度、力量练习和比赛次数。
中期:
停止专项训练和比赛,进行小强度练习、放松性练习和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从事医疗体育。
补充蛋白质、维生素(B族、C、E)糖和ATP
2、预防⑴合理安排运动训练⑵最佳训练负荷的原则⑶及时发现过度训练的早期表现
二、运动应急综合症
概念: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力而发生的生理紊乱或病理现象。
常于中长跑、马拉松、自行车、中距离滑雪、足球和篮球项目中。
2、原因:
1.锻炼较少2.训练水平低3.比赛经验不足4.长期中断训练后突然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5.强烈的精神刺激
3、类型和症状:
⑴单纯虚脱型
症状:
赛后出现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淋漓
通常由于训练水平低或长时间中断训练后突然参加比赛引起。
⑵晕厥(另讲)
⑶脑血管痉挛
症状:
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一侧肢体麻木,动作不灵,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
可能和脑血管先天性畸形有关,也可能与运动时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有关
⑷急性胃肠道综合症
症状:
运动后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面色苍白、腹部压痛、脉搏稍快等
可能原因有:
剧烈运动或情绪紧张—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血管收缩—胃肠供血量减少—粘膜缺血缺氧—受损、炎症、溃疡
⑸运动中心血管意外
症状:
呼吸困难、憋气、胸痛、心跳加快、心律不齐,严重者会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和死亡。
可能原因:
原有的心血管疾患
4、预防:
训练和比赛前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排除运动禁忌症患者
通过询问家族史排除有潜在性疾病者,如家族中有心血管意外和猝死者
科学训练,并密集注意运动员在运动中的各种症状,特别注意晕厥、胸闷和胸部压迫感等症状。
5、比较过度训练和过度紧张
过度训练长期大运动负荷引起的多位主观人为因素造成运动是直接原因。
难以预防,不具危险疲劳积累因其功能紊乱。
过度紧张短时间大运动负荷效应多位客观自身条件引起的运动多位诱发因素;容易疏忽,危险较大;
心脑缺血引起功能紊乱
三、运动与晕厥
1、概念:
由于脑血流暂时降低或血中的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丧失。
2、原因:
⑴精神和心理状态不佳广泛性周围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缺氧。
⑵重力性休克:
运动中的下肢血量分配—运动后如果停下来血管失去肌肉的挤压,加上血液的重力作用—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脑缺氧。
⑶胸内压和肺内压高:
胸内压增高会阻止心脏的扩张,血液滞留于静脉中-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脑缺氧。
⑷直立位低血压:
体位突然变动—肌肉泵和血管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脑缺氧。
⑸血液中化学成分的改变:
血糖降低至水平时,脑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减少,对氧的利用能力下降
⑹心源性晕厥:
老年人运动时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而发生晕厥。
运动员中暑晕厥:
身体大量出汗,循环血液减少,引起对脑组织的供血减少和意志丧失
症状
全身无力,头晕眼花,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出冷汗,强烈的饥饿感突然晕倒,意识丧失,手足发凉、恶心、呕吐、脉率细而弱
4、处理
平卧---抗休克、人工抢救---下肢向心重推摩、防止呕吐。
5、预防
⑴运动员应该进行定期检查
⑵坚持科学训练的原则,避免发生过度疲劳
⑶剧烈运动后要慢慢停下来,继续慢跑调整呼吸
体育教师、运动员、教练元应有预防和简单的技能
运动员贫血
概念:
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低于正常范围。
它不是疾病,而是有多种原因和疾病引起的症状。
判断贫血的标准:
男120g/L、女105g/L低于上述数值即为贫血。
一)贫血发生的原因
1、长时间剧烈运动血糖大量消耗和减少2、运动饥饿,体内肝糖原储备不足
3、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糖代谢的功能紊乱,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4、情绪紧张或身体有并发性诱因
运动员贫血发生的发病原理
1、血浆稀释引起的相对贫血:
运动—高血容量反应,主要是增加血浆容量,其增加大于血红蛋白的增加---红细胞压积降低---相对贫血2、溶血和红细胞破坏增加:
运动,肌肉牵拉挤压----红细胞膜的结构完整性受破坏---红细胞变形性改变—抵抗力降低。
运动---红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摩擦、红细胞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红细胞的破坏增加—贫血。
3、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运动—新陈代谢旺盛,物质消耗增加—蛋白质、铁、维生素和叶酸减少—贫血。
三)症状
中期出现明显症状:
头晕、眼花、头痛、乏力、疲倦、食欲不正、恶心或便秘。
如果运动则会出现心悸、气粗、心跳加快、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因为运动员贫血与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如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出现贫血,则休息或减小运动负荷一个月,就可出现血红蛋白升高。
五)处理和预防
当血红蛋白低于100g/L(男),90g/L(女)则应停止正常训练进行治疗。
如贫血者高于此值,可以边训练边治疗。
运动员或贫血易感人群补充蛋白质、铁、维生素(B类)、叶酸(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有造血维生素之称,从菠菜中提取,美国人称之为“天然园”营养补充剂)可有效地防止贫血。
五、运动性腹痛
概念:
在无疾病的情况下,运动者在运动中出现的腹部疼痛现象。
常出现在中长距离跑,马拉松,竞走,自行车,篮球,射击等项目中。
一)原因和发病原理
1、肝瘀血
准备活动不充分—以心血管为主的器官功能没有提高到与运动相适应的水平—心肌收缩力弱,下腔静脉压升高—回流受阻,肝脾瘀血,脏器表面张力增加,牵扯神经—疼痛。
呼吸肌痉挛
呼吸表浅缺乏节奏—疲劳---缺氧---痉挛—疼痛。
3、胃肠痉挛或功能紊乱
血量分配—胃肠缺血缺氧—痉挛—牵扯壁上或肠系膜上神经—疼痛。
症状右上腹,或左上腹,或下腹,性质为钝痛,于运动负荷、强度成正相关。
三)处理减小运动强度,调整呼吸,压住疼痛部位。
如无效则停止运动。
四)预防1.全面身体素质练习2.充分准备活动3.科学训练
六、肌肉痉挛
一)原因和发病机理
1.寒冷刺激寒冷---神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