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建设与维护期末作业.docx
- 文档编号:6939243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7.83KB
网站建设与维护期末作业.docx
《网站建设与维护期末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站建设与维护期末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站建设与维护期末作业
贵州旅游资源网站设计方案
系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班级:
电子商务09—1班
姓名:
李爽
学号:
10604091017
指导教师:
余先昊老师
目录
前言
一、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1、发展速度加快,产业规模逐年扩大
2、产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3、旅游产品开发成效显著
4、宣传力度加大,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5、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形成
6、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强化了贵州旅游优势
7、加快推进旅游商品开发,不断延伸旅游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业产业规模不大
2、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程度较低,旅游交通仍然是“瓶颈”因素
3、旅游产品开发整体水平不高,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精品项目少
4、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单一,缺乏龙头企业。
5、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创新意识不强。
6、旅游宣传营销还需要继续加强。
7、旅游人才匮乏,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8、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二、贵州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比较优势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二)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2、气候优势
3、产品优势
4、区位优势
5、后发优势
三、加快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旅游规划工作,提升旅游开发水平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夯实旅游业发展平台
(三)、培育壮大旅游龙头企业,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
(四)大胆探索,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五)加强旅游区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高中低档接待设施
(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贵州旅游品牌
(七)加大对重点旅游工艺品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
(八)深度挖掘黔文化内涵,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
(九)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旅游业的强劲发展
(十)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前言
贵州旅游资源网采用现代化统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旅游管理的网络化,各类信息有序地进行存储,同时采用了权限认证的方式,经过了系统权限认证之后,可进入系统主控界面,进行信息管理,信息查询,在线预定,留言簿等功能的使用。
实现了各种业务系统的数据集成和信息集成,对旅行社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协同集中管理。
利用ASP技术建立动态网站,实现旅游信息快速发布及接受游客的网上预定。
贵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宜人的气候著称。
境内溶洞、瀑布、峡谷、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数量多、分布广、观赏价值高。
全省拥有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旅游景区(点)1千多处,有黄果树、龙宫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贵阳、花溪、百花湖等40个省级风景区,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淮河麻阳、道真大沙河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遵义、镇远2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开发4条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不仅在全国旅游市场占有一定优势,还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旅游科研价值。
随着“泛珠三角”创新联合体系的建设,区域协作内容的扩展,贵州与滇、桂、川将会形成旅游片区优势,建立起西南区域旅游资源的大系统,合作推出旅游品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旅游业的独特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一、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1、发展速度加快,产业规模逐年扩大
近年来贵州旅游业不断加快发展。
2004年至2007年,全省旅游收入分别为12.74亿元、251.14亿元、387.05亿元和 512.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7.41%、49.9%、54.1%和32.36%。
2008年,全省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190.23万人次,同比增长30.77%;实现旅游总收入653.13亿元,较2007年净增140亿元,增长27.50%。
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排名由18位上升至17位。
“十五”规划以来,全省旅游投资105.01亿元,其中国家旅游国债3.25亿元,占总投资的3.09%;国家红色旅游专项投资0.562亿元,占总投资的0.54%;国家自然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投资的0.14亿元,占总投资的0.13%;国家旅游发展基金0.207亿元,占总投资的0.197%;省级财政投资1.31亿元,占总投资的1.31%;相关行业及社会投资99.47亿元,占总投资的94.73%。
旅游业加快发展,对扩大经济总量、推进对外开放、带动服务业发展、增加劳动就业和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产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一是旅游立体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推进。
尤其是经过“十五”以来的努力建设,基本形成了飞机、铁路、公路、航运立体交通网络,长期制约贵州发展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突破性发展,旅游可进入性和通达性得到根本性改善。
全省9个市州地,有了6个机场,对发展旅游极为有利。
贵阳至遵义、贵阳至黄果树景区等主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城市的高速公路相继投入使用,全省高等级公路骨架初步形成,多条调整公路贯通,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与周边省区市的交通接口逐步改善,实现总体顺畅。
二是全省旅游服务接待设施有了较大改善,旅游接待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旅游区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截止2008年底,全省共开发高价值的旅游品牌景区景点有:
世界自然遗产一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个、5A级旅游区2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9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座等。
3、旅游产品开发成效显著
一是通过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全省已基本形成了观光旅游产品和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专项旅游相结合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二是根据全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精心营造旅游热点,突出发展会议旅游、温泉旅游、节庆活动等能充分体现贵州自然气候、民族文化特色的各种专项旅游产品,有效地提升了旅游产品竞争力。
初步建立起了功能齐备、种类齐全的旅游产品体系,整体上构成了贵州旅游产品布局合理、品种多样和容客能力较强的格局。
三是根据贵州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广大农村地区、贫困山区、民族村寨的特点,以及发展旅游业能够较快带动部分旅游地区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特点,在工作中努力适应旅游市场对自然生态、特色文化和休闲度假的需求,推出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民族文化观光、地质奇观探秘,与当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紧密结合,扶贫作用和带动功能都很显著。
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正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4、宣传力度加大,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通过各种方式促销,不断加大省外、国外旅游市场开拓力度。
以“2008中国奥运旅游年”主题为主线,通过举办“奥运旅游牵手多彩贵州”等大型节庆和活动,加强了对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节庆旅游以及各种专项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有效地拉动了客源市场的持续增长。
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
结合四川省启动恢复旅游市场的举措和机遇,与四川省、重庆市联手打造川黔渝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业共同发展。
加强与媒体合作,为旅游发展营造出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5、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形成
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旅游管理体制逐步得到理顺。
6、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强化了贵州旅游优势
近年来,全省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加快融合,高起点规划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了旅游发展品位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一是加强旅游景观和项目的文化内涵建设,提高了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二是开发和推出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特色文化体验。
三是创作多彩贵州旅游演艺文化,形成了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新产业。
四是大力开发民族民俗产品,不断推出旅游文化节事活动。
五是精心打造红色旅游基地,丰富了革命传统文化教育。
7、加快推进旅游商品开发,不断延伸旅游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贵州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商品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底蕴深厚。
全省近年来的旅游商品开发,把贵州旅游信息和旅游文化传播到了全国和世界各地,成为贵州旅游市场异军突起的一支宣传大军;不仅丰富全省旅游资源,还进一步增加了全省旅游的可观、可赏、可品性;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极大的增加了旅游业的收入,从而为全省旅游业进一步向纵深和高层面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既带动对贵州文化和旅游文化的探讨和丰富,又反过来促进了贵州旅游景点、景区的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业产业规模不大。
产业结构不合理,其发展过多地依赖资源,依赖景区景点,粗放式经营突出,依靠先进科技进行深度开发滞后,产业链短,关联度不高,组成旅游产业各部分之间只是形成了一种松散的结合和简单的数量叠加,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手段,加上体制机制的制约,与资源禀赋和现有条件相适应的旅游经济体系尚未形成。
2、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程度较低,旅游交通仍然是“瓶颈”因素。
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康、教八个方面。
目前,贵州省各地旅游服务设施的综合配套程度较低,旅游交通问题尤为突出。
特别是通往主要旅游景区(点)的公路条件较差,许多待开发的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更差,制约了旅游开发。
另外,在旅游旺季时,旅游住宿的问题依然比较严峻。
3、旅游产品开发整体水平不高,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精品项目少。
从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看,围绕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开发的旅游产品低档次重复开发严重,依托森林、湖泊等开发的旅游产品均体现民族风情这一主题,但在开发中对苗、侗、布依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表现在各旅游景区(点)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单一,低水平重复;普遍缺少展现苗、侗、布依族日常生活的内容或只注重形式忽略内涵;体现民俗文化的方式过于程式化,参与性较低。
4、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单一,缺乏龙头企业。
贵州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现象突出,现有的企业综合素质低、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总体来看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还没有形成能够带动全省旅游各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5、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创新意识不强。
制作水平不高,包装、宣传、营销不够好,生产规模比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缺少独具特色、品位高、易携带、有保存价值的旅游纪念品。
6、旅游宣传营销还需要继续加强。
多彩贵州的品牌虽然已初步打响,但还需要继续深化这个品牌建设,还需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诠释和演绎它的内涵特点。
7、旅游人才匮乏,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旅游业规划、经营、管理等方面高级人才不多,不少相关从业人员还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
8、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贵州省自然生态环境本底十分脆弱,不合理的过度开发或忽视必要的保护,不仅会失去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而且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目前,一些地方存在不经科学规划,一哄而上,过度开发的现象;还有一些地方在开发过程中,急功近利,不注意保护自然环境,为贵州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贵州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比较优势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游产业作为我省产业发展趋势而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从产业基础来看,全省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康、教”等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其规模经济效益已初露端倪。
从旅游业自身的产业特质来看,旅游业既是一个关联作用强大的产业,又是一项开放性强的产业,它本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将向世界开放。
贵州旅游业将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总体稳定和国内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繁荣安定,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的宏观环境下,全省旅游业必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并成为贵州新的支柱产业,贵州也将发展成为全国旅游经济大省。
届时,全省旅游业发展趋势将在以下方面体现:
旅游需求普遍化;发展模式完善化;旅游产品系列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旅游促销多样化;技术配备高度现代化;产业组织集团化;宏观管理法制化;行业管理现代化;经济运行有序化等。
(二)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有着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态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资源。
从其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状况等来看,其优势具体体现在:
环境的多样性、景观的独特性、气候的宜人性、资源的丰富性、民族风情的多彩性、地域分布的广泛性、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性、同纬度上的原生态性、开发潜力的巨大性等。
2、气候优势
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
而且,雨量充沛,紫外线强度低,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有“天然氧吧”、“天然空调”的美誉。
依托独特的气候优势,贵阳成为全国闻名的“避暑之都”,六盘水也成为“凉都”,对旅游者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3、产品优势
贵州旅游资源不仅非常丰富,而且十分独特,最大的特色是“原生态”,可依托原生态的自然山水风光、民族文化风情以及历史文化。
这里不仅有荔波这样的世界自然遗产,有黄果树瀑布、织金洞等一流自然景观,而且有遍布全省的乡村旅游点。
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为旅游者提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体验,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市场优势。
4、区位优势
贵州处于大西南的东南部,属近海内陆省份,周边省市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快,旅游消费能力强,客源充足。
既便于接待东南沿海和港澳台地区游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又是内地游客赴沿海开发地区旅游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发展过境旅游。
特别是贵州省高速公路”六横七纵八联”交通骨架的规划和近期贵广高速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将使贵州的区位优势大大提升。
同时贵州处于广西桂林、云南石林、四川九寨沟、重庆三峡等旅游热点的中心区,有利于加强横向联合,建立高端旅游网络系统。
5、后发优势
贵州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景观独特等,是贵州具有后发优势的特色优势产业。
全省可在此基础上,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少走弯路,加快速度,扬长避短,迎头追赶,创造创新,形成制度创新新优势,促使全省旅游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实现历史性跨越。
三、加快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旅游规划工作,提升旅游开发水平
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有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大手笔的旅游规划。
全省旅游规划制定要体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
把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小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强化旅游功能,要加强旅游发展规划与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化等产业规划及新农村整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
当前,要根据我省“十一五”规划和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整合度假区及周边区域规划,加强对重点景区、核心景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严格抓好规划的实施,确保各类重点核心景区开发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夯实旅游业发展平台
旅游业是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就难以形成旅游发展的规模和品牌。
同样,没有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旅游招商引资工作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全省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项目建设安排上要优先支持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基础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省重点景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夯实旅游项目招商引资的平台。
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包装,多渠道拓展融资渠道,将有吸引力、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推向市场,加快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步伐。
(三)、培育壮大旅游龙头企业,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
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形成具有优势的旅游集团,在信贷、融资、财政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培育一批在西南知名的"黔"字号饭店经营集团、景区经营集团、旅行社集团,在此基础上,整合组建跨行业的旅游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我省旅游企业竞争力。
(四)大胆探索,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旅游管理与行政管理体制的融合,理顺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与景区所在县乡镇村以及旅游景区的关系。
整合力量,强化职能,有效促进景区开发的有序推进。
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要结合机构改革,加快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旅游管理体制。
加大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力度,逐步理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国家规定允许的条件下,可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大胆探索适应旅游发展要求的新模式。
(五)加强旅游区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高中低档接待设施
重点旅游城市(景区)要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旅游酒店,满足高端游客的需求。
加快建设集旅游信息咨询、出行服务、质量投诉、产品展示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游客接待中心。
完善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道路、码头、停车场、给排水、公厕、垃圾及污水处理、供电、通信、消防、水资源保护、景区地质灾害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
口岸、车站、码头、城区及主要景区(点)要设置规范的、中外文对照的各类标识牌。
加强口岸食品卫生监督,保障航空食品安全。
鼓励在旅游城镇、旅游区周边发展符合规划的特色居民客栈。
重点旅游区的游客接待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要优先规划,重点发展。
(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贵州旅游品牌
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宣传投入,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建立旅游宣传促销保障机制,加强贵州旅游整体形象广告宣传、主体旅游产品推广、旅游宣传信息化建设、鼓励旅游企事业单位开展宣传营销。
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宣传贵州旅游。
重大外宣、招商、对外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等活动要与旅游宣传有机结合,统筹安排。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开辟旅游宣传栏目,加强策划,提高旅游宣传活动的整体效果和水平。
各市州地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七)加大对重点旅游工艺品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
旅游商品是旅游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制作生产、推介营销水平如何,事关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备,事关旅游产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事关旅游发展的全局。
全省旅游商品的开发应充分注重以本地的资源与文化优势为依托,紧密联系市场,加强创新,改进包装,引入文化开发理念,使旅游商品的开发成为当地文化旅游、文化宣传、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
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的指导,以黔绣、黔烟、黔酒、黔茶、黔药等传统旅游商品为基础,大力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寓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纪念性于一体的休闲产品。
鼓励各种经济成分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和销售。
扶持和培育旅游商品产业集群。
建设和完善重点旅游区游客集中购物场所。
(八)深度挖掘黔文化内涵,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
合理开发利用全省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立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良性互动机制。
充分利用各种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旅游资源,结合自然、人文资源,展示文化魅力,提升旅游审美价值。
充分发挥和调动文化专业队伍、民间艺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中介机构等方面的积极性,创作编排大型专题文艺节目,全力打造我省旅游文化的知名品牌。
(九)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旅游业的强劲发展
全省要从其自身的实际出发,高度重视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支持学校办好相关专业,促使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并且积极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抓好行业管理和从业人员培训。
对从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采用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外派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人员服务技能、服务水平。
全面启动人才兴旅战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旅游培训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旅游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旅游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总体水平,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务工培训、干部培训等形式,全方位培训领导、管理、经营、导游、传承、服务等人才。
(十)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
开发贵州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应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环境,使贵州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站 建设 维护 期末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