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资料汇总.docx
- 文档编号:6939098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102
- 大小:3.34MB
病理学资料汇总.docx
《病理学资料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资料汇总.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学资料汇总
病理学资料汇总
鸣谢:
王宇轩 邬一凡 付单 王尹瑜 孙清磊 胡阳 李梦洋 钱芳菲 王者学术 周辰 耿岩 李勇君 毕冉沈烨青
-------------------------------------------------------------------------------------------------------------------
资料:
10级病理考前答疑分享
整张卷子以重点章节掌握内容为主,大题全是重点章节,名解可能有其它章节(如镜影细胞)选择有其它章包括熟悉,了解的(比例五六分的样子)题目以形态为主,可能结合病历但最终落在形态上;
具体老张提到的:
1肺癌肝癌,胃癌的细胞来源,
2描述粥样硬化时粥样斑块一定要具体描述;
3化脓性炎,磷癌,癌症的扩散可以大题(就要细致一点,包括具体淋巴节的转移,结合解剖吧)但是填空的话就四个啦;
4可能会有归纳横向的题比如引起纤维素性炎有哪些病变
老张说他没时间看卷子,所以他说的这些不一定会考,(按着大纲没错的,)只是参考,欢迎补充,祝大家明天好运!
2011临五病理切片考纲强化版!
!
!
这次能分享了。
。
祝先头部队一五大班考出好成绩!
!
2011临五病理切片考纲
切片部分:
1.心肌萎缩:
看到心肌就是心肌萎缩
2.肝脂肪样变:
脂滴是重点
3.脾细动脉玻璃样变性:
有小动脉玻璃样变
4. 淋巴结干酪样坏死:
干酪样的定义,一大片均匀红染,无组织五结构
5. 肉芽组织:
三种成分:
新生毛细血管(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成纤维细胞,炎性细胞
6.混合血栓:
只有肌肉和血栓
7. 肺淤血晚期:
心衰细胞即有褐色的块状物
8. 慢性肝淤血:
淤血和脂肪变性相间
9. 肾贫血性梗死:
凝固性坏死定义
10. 急性阑尾炎:
很明显的,看一遍就不会忘记了
11. 肺结核结节:
四个成分:
类上皮细胞,朗格罕斯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纤维细胞
12. 肝癌:
有癌巢
13. 食道鳞癌:
角化珠定义和特点
14. 乳腺纤维腺瘤:
有聚集的块状结构
15. 胃癌:
严重变形的管状结构
16. 骨肉瘤:
什么都看不出来的就是它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定义和形态特点
18. 慢性支气管炎:
粘液腺和浆液腺交替,运气好能看到软骨组织
19. 肺气肿:
很明显吧
20. 大叶性肺炎:
大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
21. 小叶性肺炎:
脓细胞,大量脓细胞聚集,运气极好的情况下有脱落的粘膜上皮
22. 胃溃疡:
四层结构:
炎性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疤痕组织层
23. 坏死后性肝硬化:
假小叶概念,形成机制
24. 急性肾小球肾炎
25. 绒癌
备注一:
加粗的是不仅需要知道还有可能写些描述和看图说话的,大致考点见冒号后的内容
大体部分:
1. 心脏萎缩:
体积小,弓形动脉
2. 心肌肥大:
有剖面,心肌璧增厚,可能有量尺
3. 脂肪肝
4. 肾脾贫血性坏死:
苍白,陈旧性疤痕
5. 肾结核:
空洞,结节
6. 足干性坏疽:
黑色烂脚
7. 肠湿性坏疽:
红烧大肠样
8. 肺淤血晚期:
又大又红
9. 慢性肝淤血
10. 静脉混合血栓:
剖开会有凝固的血栓条
11. 纤维素性心包炎:
心包打开,有突起绒毛,表面光滑
12. 急性阑尾炎
13. 肾脓肿:
小脓腔
14. 胃癌(溃疡型,浸润型)
15. 骨肉瘤
16. 畸胎瘤(皮样囊肿):
打开型的,有毛发,牙齿结构
17. 主动脉粥样硬化
18. 颗粒性固缩肾
19. 大叶性肺炎:
明显分隔,只有其中的一片坏死了
20. 小叶性肺炎:
实在看不出来就猜它
21. 肺癌(中央型,周围型)
22. 胃溃疡:
良性,恶性
23. 肝硬化:
大面积结块
24. 肝癌:
多个灰白色肿块
25. 急性肾小球肾:
炎大红肾,蚤咬肾,表面有小红颗粒
26. 慢性肾盂肾炎:
有剖面,有输尿管
备注二:
加粗的是其主要的鉴别特点
备注三:
欢迎及时补充和纠正,以上全是老师上课口述整理,但求攒点RP!
小孙献上
病理切片考 图+文字说明
九点开始看并敲了一整天总算完工了,与君共勉!
PS:
一:
有四张切片我手头没有资料,但是文字说明里标明了该切片在病理书上的页码,同志们直接去看病理书即可
二:
切片的图像是我自己病理课截的,个别可能没有代表性或者不明显,大家最好自己再核对一遍,以求万无一失
三:
部分图片的文字可能小了认不清,将图片另存为,放大,可以解决
废话不多说了,上图!
1:
大叶性肺炎
2:
肺褐色硬变(慢性肺淤血)
3:
肺气肿
4:
肝癌
5:
慢性肝淤血(槟榔肝)
6:
肝脂肪变性
7:
骨肉瘤
8:
混合血栓(这张图比较局限)
9:
急性阑尾炎
10:
急性肾小球肾炎
11:
肺栗粒性结核(肺结核结节)
12:
淋巴结结核(淋巴结干酪样坏死)(本来是一个超级大的甜甜圈形状的,视野太小只拍到了其中的一小口)
13:
慢性支气管炎(病变范围很大,此图比较局限)
14:
脾细动脉玻璃样变(脾包膜玻璃样变)
15:
绒癌(绒毛膜上皮癌)
16:
乳腺纤维腺瘤
17:
肾梗死
18:
食道鳞癌(这张图我觉得我八成找错地方了,理论方面可以和胃癌一起看,比较相似)
19:
胃癌(胃腺癌)
20:
小叶性肺炎
21:
心肌(褐色)萎缩
以下4个我手头缺图片
22:
肉芽组织
病理课本:
P30
1:
切片中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
2:
毛细血管间有许多成纤维细胞
3:
基质因有水肿,而比较疏松,伴有炎细胞浸润
2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P118(这张书上貌似也没图)
1:
多发于血管的心肌侧,新月形,管腔呈偏心性狭窄
2:
内膜纤维性增厚,玻璃样变
3:
内膜下局部红染均质或颗粒状物质沉积
4:
针形胆固醇结晶的裂隙
5:
少量紫蓝色钙盐颗粒
24:
胃溃疡
P172
1:
胃黏膜缺损
2:
溃疡底部分为四层:
炎性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曾,疤痕组织层
25:
坏死后性肝硬化
P184
1:
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
2:
假小叶形成,结节偏大(较大结节中还可找到正常肝小叶)
3:
假小叶内,肝细胞变性,并且胆汁沉着
4:
纤维间隔往往较宽,小胆管增生和炎细胞浸润比较显著
大家加油!
!
病理复习纲要完全版
病理问答题整理,今天发上来罢^_^比较多,比较长。
。
。
PS:
据说含金量超高的一套资料。
。
。
我总归把病理书已经扔到角落里了,复习完全看这个--
=======================================================
绪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名词解释:
人体病理学:
通过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或称外科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所获得的材料对疾病做出最后诊断。
实验病理学:
以疾病的动物模型或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为材料进行医学研究。
活体组织检查:
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穿刺和搔刮等手术方法,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外科病理学或称诊断病理学就是在活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适应:
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萎缩:
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除了因细胞内物质丧失导致细胞体积缩小外,还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组织器官的未曾发育和发育不全不属于萎缩范畴
肥大:
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可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也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增加。
增生:
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变性:
又称细胞可逆性损伤,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受损细胞形态改变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
或称水变性,因线粒体受损,Na-K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
脂肪变:
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
虎斑心:
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称为虎斑心
玻璃样变:
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HE染色呈现嗜伊红均质状
坏死:
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基本病变包括:
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凝固性坏死:
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与健康组织分解明显,好发于心,肝,脾,肾。
干酪样坏死:
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镜下为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是坏死更为彻底的特殊类型凝固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
坏死组织可凝固蛋白少或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镜下特点为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
酶解性\创伤性脂肪坏死:
急性胰腺炎时细胞释放胰酶分解脂肪酸,乳房创伤时脂肪细胞破裂,可分别引起酶解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属于液化坏死范畴
坏疽:
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干性、 湿性 、气性坏疽。
机化:
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地过程
病理性钙化:
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
营养不良性钙化:
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或异物中,体内钙磷代谢正常
凋亡:
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自溶,也不引起炎症反应。
形态:
核膜皱缩、染色质凝集、泡状胞浆膨隆、凋落小体形成。
问答题: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类:
(A)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包括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B)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包括动物实验和组织\细胞培养。
组织损伤时形态上表现出哪些变化?
组织适应性变化包括哪些?
损伤时形态变化:
一、细胞可逆性损伤,变性:
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淀粉样变;黏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胆红素);病理性钙化。
二、不可逆性损伤,坏死:
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蛋白样坏死;坏疽(干性、湿性、气性)
哪些原因造成病理性萎缩?
举例说明萎缩的肉眼及镜下形态。
原因:
1.营养不良性萎缩:
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过多血液供应不足。
2.压迫性萎缩:
组织与器官长期受压所致。
3.失用性萎缩:
器官组织长期工作负荷减少和功能代谢低下所导致。
4.去神经性萎缩:
运动神经元或者轴突损害引起的效应器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内分泌腺功能下降引起靶器官细胞萎缩。
此外细胞老化,细胞凋亡,慢性炎症也是常见原因。
状态:
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色泽变深。
心肌细胞和肝细胞等萎缩,胞质内出现脂褐色颗粒,是细胞内未被彻底消化的富含磷脂的膜包被细胞器残体。
萎缩细胞蛋白质合成减少,分泌增加,细胞器大量退化。
器官组织功能下降,并通过减少细胞体积与降低血供,使之在营养,激素,生长因子的刺激和神经递质的调节之间达到新的平衡。
化生有哪些类型?
常发生在哪些器官?
它的发生有何意义?
答:
1.上皮组织的化生:
鳞状上皮化生——最为常见,发生在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肠上皮化生——发生在胃黏膜上皮;假幽门腺化生——发生在胃窦胃体部腺体;胃型或肠型柱状上皮化生——发生在食道下段鳞状上皮。
2.间叶组织的花生:
间叶组织中幼稚的成纤维细胞在损伤后,可转变为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称为骨或软骨化生。
意义:
利弊兼有。
一方面对损伤产生良性适应性变化,强化局部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也可能失去原有类型细胞的某些能力);另一方面,如果引起化生的因素持续存在,可能导致细胞恶变,某些化生是与多步骤肿瘤细胞演进相关的癌前病变。
说明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的发生机制,病变特点。
细胞水肿:
(A)发生机制——细胞膜受损,通透性增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离子和水过多积聚。
(B)病变特点——光镜下细胞质内出现红染细颗粒状物,细胞肿大,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肿胀,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
肉眼可见受累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外翻,颜色变淡。
脂肪变性:
(A)发生机制——
(1)细胞质内脂肪酸增多
(2)甘油三酯合成过多(3)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
(B)病变特点——轻度脂肪变肉眼无明显变化,病情加重可见脂肪变的器官体积增大,淡黄色,边缘圆钝,切面呈油腻感。
电镜下细胞质内脂肪聚集成为脂肪小体,进而融合成脂滴。
光镜下可见细胞内出现球状脂滴,将细胞核挤到一侧。
简述含铁血黄素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答:
形成过程----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血红蛋白所产生的铁蛋白微粒集合体,系Fe3+与蛋白质结合而成,镜下呈金黄色或褐色。
意义----体现了红细胞的破坏和全身性或局限性含铁物质的生物。
简述玻璃样变的类型和特点。
答:
1.细胞内玻璃样变:
胞质内均质红染的圆形小体。
如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成玻璃样小滴,浆细胞粗面内质网中形成Rusell小体,酒精性肝病肝细胞中形成Mallory小体。
2.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胶原蛋白交联,变性,融合,增生的胶原纤维增粗,少有血管和纤维细胞。
肉眼灰白色,质韧半透明。
如萎缩子宫和乳腺间质,瘢痕组织,动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坏死组织机化等。
3.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血浆蛋白质渗入和基底膜代谢物质沉积,动脉管壁增厚,管狭狭窄,血压升高,脏器局部缺血。
常见于缓进型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肾,脾,脑等脏器的细动脉壁。
说明坏死的形态学诊断依据,坏死的类型及各型的主要形态特点。
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包括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一般来说,组织坏死后,颜色苍白,失去弹性,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血管无博动,切割无新鲜血液流出。
类型及各型的主要形态特点:
A.凝固性坏死:
细胞微细结构消失,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坏死区周围形成充血,出血和炎症反应带。
(干酪样坏死:
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甚至不见核碎屑)B.液化性坏死:
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
脂肪坏死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钙皂。
C.纤维素样坏死:
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
D.坏疽:
干性——坏死区干燥皱缩成黑色,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腐败变化较轻。
湿性——坏死区水分较多,肿胀呈蓝绿色,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气性——坏死区产生大量气体,按之有捻发感。
坏死的结局有哪些?
答:
溶解吸收(引发炎症反应);分离排出,形成组织缺损(糜烂,溃疡,窦道,瘘管,空洞);机化与包裹;营养不良性钙化
损伤的修复
名词解释:
完全性再生:
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修复,并完全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功能,称为完全再生。
修复:
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再生:
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纤维性修复:
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
不稳定细胞:
又称持续分裂细胞,这类细胞总在不断的增殖,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被覆细胞、淋巴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再生能力强
稳定细胞:
又称静止细胞,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殖现象不明显,但是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则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等。
永久性细胞:
又称非分裂细胞,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这类细胞在出生后都不能分裂增生,一旦遭受破坏则称为永久性缺失。
生长因子:
当细胞受到损伤因素的刺激后,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刺激同类细胞或同一胚层发育来的细胞增生,促进修复过程。
接触性抑制:
皮肤创伤,缺损部周围上皮细胞分裂增生迁移,将创面覆盖而相互接触时,或部分切除后的肝脏,当肝细胞增生达到原有大小时,细胞停止生长,不致堆积起来,这种现象称为接触抑制。
肉芽组织:
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瘢痕组织:
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一期愈合:
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这种创口只有少量的血凝块、炎症反应轻微,愈合速度快,最后形成一条白色线状瘢痕。
二期愈合:
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这种伤口炎症反应明显,愈合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较大。
暂时性骨痂:
又称纤维性骨痂,骨折后的2~3天,血肿开始由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
问答题:
人体组织细胞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分那三类,请举例说明
1。
不稳定细胞:
总在不断增殖,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
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
2。
稳定细胞:
生理状态下增殖不明显,处于G0期,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表现出较强的潜在再生能力。
如各种腺体和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
3。
永久性细胞:
不分裂增殖,一旦破坏则成为永久性缺失。
如:
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
描述上皮、血管、纤维组织和神经组织的再生过程,比较被覆上皮和腺上皮的再生过程
被覆上皮:
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形成单层上皮,后形成鳞状上皮。
腺上皮:
若基底膜未破坏,可由残存细胞分裂补充,完全再生;若腺体完全破坏,难以再生。
血管:
毛细血管----生芽方式。
酶解基底膜,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突芽,幼芽形成细胞索,出现管腔,形成新生毛细血管。
大血管----需手术吻合。
吻合处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互相连接。
肌层由结缔组织增生连接形成瘢痕修复。
纤维组织:
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分裂增生。
神经组织:
脑和脊髓内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由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纤维修补,形成胶质瘢痕。
外周神经受损时,如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则可完全再生。
简述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作用和结局
形态特点:
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肉芽。
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
作用:
抗感染保护创面。
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机化或包囊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结局:
肉芽组织--瘢痕组织。
间质水分减少,炎细胞减少消失,毛细血管部分转化为小动静脉,部分消失,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转化为纤维细胞。
试述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A.伤口早期变化:
局部坏死,炎症反应。
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白细胞游出,局部红肿。
B.伤口收缩:
边缘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伤口迅速缩小,意义在于缩小创面。
C.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D.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
基底细胞再生,形成单层上皮,覆盖于肉芽组织表面,接触抑制并分化为鳞状上皮。
比较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
根据受损程度和有无感染分一期和二期愈合。
一期愈合
二期愈合
组织缺损
少
较大
创缘
整齐,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
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
感染
无
有
伤口
小,血凝块少,炎症反应轻微
大,收缩明显,坏死组织多,局部变性,炎症反应明显
愈合时间
短
较长
瘢痕
小
较大
骨折愈合过程有分几个阶段?
简述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A.血肿形成:
骨折处大量出血,形成血肿,血肿凝固。
轻度炎症反应。
B.纤维性骨痂形成:
肉芽组织取代血肿并机化,纤维性骨痂形成。
C.骨性骨痂形成:
分化出骨母细胞,转变为编织骨,骨性骨痂形成。
D.骨痂改建或再塑:
编织骨进一步改建为成熟的板层骨,皮质骨。
恢复髓腔正常关系和骨小梁正常排列结构。
简述影响细胞再生的相关因素,并列举各自的主要成分。
细胞外基质成分(把细胞连接在一起,支撑和维持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胶原蛋白,弹力蛋白,黏附性糖蛋白和整合素,基质细胞蛋白,蛋白多糖和透明质酸素。
生长因子(刺激细胞增生,促进修复):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其他具有刺激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
抑素与接触抑制(抑制或限制细胞增殖增生):
上皮细胞抑素-TGFβ;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抑素-干扰素α,前列腺素E2,肝素;血管内皮细胞抑素-血管抑素,内皮抑素,血小板反应蛋白1。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名词解释
瘀血:
又称静脉性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心力衰竭细胞:
慢性肺淤血中,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
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为严重瘀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瘀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肺褐色硬化:
慢性肺淤血时,肺质地变硬,肉眼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血栓形成(血栓):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白色血栓:
常位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动脉内,白色血栓位于延续性血栓的起始部,肉眼观,呈灰白色小结节或赘生物状,表面粗糙、质实,与血管壁紧密黏着不易脱落,镜下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
透明血栓(微血栓):
发生于微循环的血管内,主要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构成,最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混合血栓:
延续性血栓的体部为混合血栓,镜下混合血栓主要由淡红色无结构的呈分枝状或不规则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和充满小梁间纤维蛋白网的红细胞所构成。
再通:
在血栓机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隙,周围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
栓塞: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栓子: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梗死: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贫血性梗死:
发生于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和脑组织。
梗死灶组织致密,故出血量不多,由于红细胞崩解,血红蛋白溶于组织液中被吸收,梗死灶呈灰白色。
镜下贫血性梗死呈凝固性坏死。
出血性梗死:
发生条件为严重瘀血、组织疏松,常发生于肠、肺等器官
血栓机化:
在血栓形成后的1~2天,已开始有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成肌纤维细胞从血管壁长入血栓并逐渐取代血栓,由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的过程称为血栓机化。
败血型梗死:
由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引起。
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梗死灶内可见有细菌团及大量炎细胞浸润。
问答题
何谓淤血?
简述引起淤血的原因。
瘀血:
又称静脉性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原因:
1.静脉受压,血液回流障碍。
2.静脉腔阻塞,血栓或瘤栓形成阻塞静脉血液回流,局部出现瘀血。
3.心力衰竭,心脏不能排出正常容量的血液进入动脉,心腔内血液滞留,压力增高,阻碍了静脉的回流,造成瘀血。
试述慢性肺淤血和慢性肝淤血的原因和病理形态改变。
慢性肺淤血:
原因----左心衰竭,腔内压力增高,阻碍肺静脉回流。
病理形态改变----肉眼:
肺体积增大,暗红色,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血性液体,晚期质硬,棕褐色;镜下:
肺泡壁增厚,纤维化,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间隔水肿,腔内有水肿液及出血并出现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慢性肝淤血:
原因----右心衰竭,肝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肝小叶循环的静脉端。
病理形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学 资料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