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资料.docx
- 文档编号:6931111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4.35KB
丝绸之路资料.docx
《丝绸之路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丝绸之路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丝绸之路资料
丝绸之路资料
丝绸之路路线图
一、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正是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
在这条昔日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历史上遗留下的名胜古迹。
这里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千年前的地下军阵—秦兵马俑;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有“鸟的王国”之称的青海鸟岛;有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乡美称的吐鲁番盆地。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
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
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
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
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
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
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
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
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
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
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
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
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
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
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
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
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
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二、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
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
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
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
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
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
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
②南线由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邦(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
③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
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
中段。
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或怛罗斯(今江布尔)。
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
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
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为北道。
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
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
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阗;一是从龟兹(今库车)西行过姑墨(阿克苏)、温宿(乌什),翻拔达岭(别垒里山口),经赤谷城(乌孙首府),西行至怛罗斯。
由于南北两道穿行在白龙堆、哈拉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条件恶劣,道路艰难。
东汉时在北道之北另开一道,隋唐时成为一条重要通道,称新北道。
原来的汉北道改称中道。
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经伊吾(哈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萨尔)、轮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叶(托克玛克)至怛罗斯。
西段。
葱岭(或怛罗斯)至罗马。
丝路西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历史上的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因而路线常有变化,大体可分为南、中、北3道:
①南道由葱岭西行,越兴都库什山至喀布尔后分两路,一西行至赫拉特,与经兰氏城而来的中道相会,再西行穿巴格达、大马士革,抵地中海东岸西顿或贝鲁特,由海路转至罗马;另一线从白沙瓦南下抵南亚。
②中道(汉北道)越葱岭至兰氏城西北行,一条与南道会,一条过德黑兰与南道会。
③北新道也分两支,一经钹汗(今费尔干纳)、康(今撒马尔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与中道会西行;一经怛罗斯,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海、里海北岸,至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南方陆上丝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于横断山区,又称高山峡谷丝路。
大约公元前4世纪,中原群雄割据,蜀地(今川西平原)与身毒间开辟了一条丝路,延续两个多世纪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称它为秘密丝路。
直至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发现蜀布、邛竹杖系由身毒转贩而来,他向汉武帝报告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张骞打通“蜀·身毒道”。
先后从犍为(今宜宾)派人分5路寻迹。
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汉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宾西南)。
使者分别在氏、莋、昆明受阻。
汉武帝为征服西南夷,在长安西南凿周长40里昆明池,习水军以征伐,后由郭昌率数万巴蜀兵平定西南夷,并分土置郡县。
南方丝路由3条道组成,即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
丝路从成都出发分东、西两支,东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宾),过石门关,经朱提(今昭通)、汉阳(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叶榆(今大理),是谓五尺道。
西支由成都经临邛(今邛崃)、严关(今雅安)、莋(今汉源)、邛都(今西昌)、盐源、青岭(今大姚)、大勃弄(今祥云)至叶榆,称之灵关道。
两线在叶榆会合,西南行过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腾冲),经掸国(今缅甸)至身毒。
在掸国境内,又分陆、海两路至身毒。
南方陆上丝路延续2000多年,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出海通道被切断,沿丝路西南道开辟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运输空前繁忙,成为支援后方的生命线。
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
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番禺(后改称广州)、登州(今烟台)、扬州、明州(今宁波)、泉州、刘家港等。
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
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
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
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
泉州发端于唐,宋元时成为东方第1大港。
历代海上丝路,亦可分三大航线:
①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
②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
③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广州、泉州在唐、宋、元时,侨居的外商多达万人,乃至十万人以上。
丝路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交通路线,它是丝路沿线多民族的共同创造,所以又称之为友谊之路。
在丝路上起居间和转运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等对中国丝绸的西运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为争夺丝路贸易权发生多次争斗,尤以波斯与东罗马之间的斗争最激烈。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张骞西域问佛名的故事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中记述:
汉武帝元狩年(前122年至前117年)中,派遣大将军霍去病讨伐匈奴。
霍去病率军把匈奴从皋兰追击到居延海,斩杀了匈奴单于王之首。
匈奴部属首领发生内讧。
昆邪王杀了休屠王,率领他的部属五万余人,投降汉朝。
霍去病从战利品中获得匈奴的两尊金像。
霍去病班师回朝后,把这两尊金像奉献给汉武帝。
汉武帝以为是大神,就把这两尊身高一丈有余的金像陈设到甘泉宫里。
汉武帝并不大祀,但常率领群臣烧香礼拜。
这就是佛道东传的开始。
到了开通西域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赴大夏国〓去问金像名号。
张骞从西域归还后,对汉武帝说:
“在大夏国的旁边,有一个身毒〓国,另一名也叫天竺〓,那里有浮图像(佛陀)。
”从此中国始闻有浮图(佛陀)之教。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西侧,以全景式连环画详细地描绘了这一故事。
共五组画面,全幅画面呈凹字形,每组画面都有榜题,有的清晰尚存,有的亦漫漶不清。
第一组画面位于全图右侧下部:
有一王者,手敬香炉,跪拜顶礼;左右各立臣属三人,躬身合掌,持笏顶礼。
墨书榜题:
“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凶奴,并获得二金[人]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获得金像,同群臣礼拜的情景。
第二组画面,位于全图右侧上部:
一座宫殿,匾额上书“甘泉宫”三字。
殿内立金像两尊,头有肉髻,衣着袈裟,已是佛陀形象。
榜题仅存方框,文字亦漫漶不清。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把两尊金像,陈设在甘泉宫,时常礼拜的情景。
第三组画面,位于全图下层:
一王者骑于马上,左右臣属八人,后有侍者执曲柄伞盖。
王者对面,一人手持笏,跑拜辞行。
后有二侍从,持双节,牵四马。
马上驮着物品丝绸。
画面中间是榜题,上书:
“前汉中宗既得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题记中“前汉中宗”可能是画工笔误)。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向汉武帝辞行告别的情况。
第四组画面,位于全图的左侧下部:
一人骑马在先,二侍从持节骑马随后,穿行在荒无人烟的山峦中。
榜题仅存方框。
文字漫漶不清。
此组画面表现,张骞带领侍从人马,跋涉在去西域途中。
第五组画面,位于全图的左侧上部:
三人行至一西域方城,两人手持双节。
城内佛塔高耸,城外两僧人向城内观望。
榜题仅存四字:
“[至]大夏时”。
此组画面表现:
张骞带领侍从人马到达了大夏国,并见到了大夏国的僧人、寺院和佛塔。
[注释]①大夏国:
西域古国。
《史记·大宛传》说: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
《魏书》、《隋书》、新旧《唐书》皆说:
大夏即是吐火罗国,后被大月氏族所灭。
在今阿富汗一带,亦叫犍陀罗国。
②③身毒、天竺:
都是印度古时旧称。
[附记]
一、此故事依据《魏书》卷114《释老志》译写。
原文见中华书局标校本《魏书》第8册,第3025页。
二、此故事又见如下佛经资料:
(1)《历代三宝纪》卷2。
见《大正藏》第49册,第29页。
(2)《广弘明集》卷2。
见《大正藏》第52册,第101页。
(3)《佛祖统记》卷35。
见《大正藏》第49册,第328页。
三、研究此故事画的论著参见:
(1)马世长先生著《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见《敦煌研究》1981年试刊第1期。
(2)孙修身先生著《从〈张骞出使西域图〉谈佛教的东渐》。
见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组编《敦煌学辑刊》第2集,第128页。
(3)金维诺先生著《敦煌壁画里的中国佛教故事》。
见《美术研究》1958年第1期。
四、此故事画涉及到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问题。
对这一问题,从古到今都有争议,史家们争论的焦点是:
霍去病大败匈奴,获得两身金人是史实。
但这两身金人,是否就是佛像?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是史实。
但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否就是去问金人的名号?
大多数史家认为:
这是佛教徒伪造历史、杜撰的故事而已。
目的是为了提早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借此提高佛教的地位。
但在唐代时的历史著作中亦有佛教传入中国在汉武帝时,匈奴祭天金人就是佛像的论点。
详见马世长先生《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
敦煌研究院孙修身先生同意: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是汉武帝之时。
霍去病所获金人就是佛像。
它虽不是佛经传入中国之始,却是佛像传入中国之始。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2)隐藏其他相似回答
(2)liuyuezhu2008-9-229:
18:
50124.135.97.*举报张骞西域问佛名的故事《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中记述:
汉武帝元狩年(前122年至前117年)中,派遣大将军霍去病讨伐匈奴。
霍去病率军把匈奴从皋兰追击到居延海,斩杀了匈奴单于王之首。
匈奴部属首领发生内讧。
昆邪王杀了休屠王,率领他的部属五万余人,投降汉朝。
霍去病从战利品中获得匈奴的两尊金像。
霍去病班师回朝后,把这两尊金像奉献给汉武帝。
汉武帝以为是大神,就把这两尊身高一丈有余的金像陈设到甘泉宫里。
汉武帝并不大祀,但常率领群臣烧香礼拜。
这就是佛道东传的开始。
到了开通西域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赴大夏国〓去问金像名号。
张骞从西域归还后,对汉武帝说:
“在大夏国的旁边,有一个身毒〓国,另一名也叫天竺〓,那里有浮图像(佛陀)。
”从此中国始闻有浮图(佛陀)之教。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西侧,以全景式连环画详细地描绘了这一故事。
共五组画面,全幅画面呈凹字形,每组画面都有榜题,有的清晰尚存,有的亦漫漶不清。
第一组画面位于全图右侧下部:
有一王者,手敬香炉,跪拜顶礼;左右各立臣属三人,躬身合掌,持笏顶礼。
墨书榜题:
“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凶奴,并获得二金[人]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获得金像,同群臣礼拜的情景。
第二组画面,位于全图右侧上部:
一座宫殿,匾额上书“甘泉宫”三字。
殿内立金像两尊,头有肉髻,衣着袈裟,已是佛陀形象。
榜题仅存方框,文字亦漫漶不清。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把两尊金像,陈设在甘泉宫,时常礼拜的情景。
第三组画面,位于全图下层:
一王者骑于马上,左右臣属八人,后有侍者执曲柄伞盖。
王者对面,一人手持笏,跑拜辞行。
后有二侍从,持双节,牵四马。
马上驮着物品丝绸。
画面中间是榜题,上书:
“前汉中宗既得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题记中“前汉中宗”可能是画工笔误)。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向汉武帝辞行告别的情况。
第四组画面,位于全图的左侧下部:
一人骑马在先,二侍从持节骑马随后,穿行在荒无人烟的山峦中。
榜题仅存方框。
文字漫漶不清。
此组画面表现,张骞带领侍从人马,跋涉在去西域途中。
第五组画面,位于全图的左侧上部:
三人行至一西域方城,两人手持双节。
城内佛塔高耸,城外两僧人向城内观望。
榜题仅存四字:
“[至]大夏时”。
此组画面表现:
张骞带领侍从人马到达了大夏国,并见到了大夏国的僧人、寺院和佛塔。
[注释]①大夏国:
西域古国。
《史记·大宛传》说: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
《魏书》、《隋书》、新旧《唐书》皆说:
大夏即是吐火罗国,后被大月氏族所灭。
在今阿富汗一带,亦叫犍陀罗国。
②③身毒、天竺:
都是印度古时旧称。
[附记]一、此故事依据《魏书》卷114《释老志》译写。
原文见中华书局标校本《魏书》第8册,第3025页。
四、此故事画涉及到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问题。
对这一问题,从古到今都有争议,史家们争论的焦点是:
霍去病大败匈奴,获得两身金人是史实。
但这两身金人,是否就是佛像?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是史实。
但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否就是去问金人的名号?
大多数史家认为:
这是佛教徒伪造历史、杜撰的故事而已。
目的是为了提早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借此提高佛教的地位。
但在唐代时的历史著作中亦有佛教传入中国在汉武帝时,匈奴祭天金人就是佛像的论点。
详见马世长先生《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
敦煌研究院孙修身先生同意: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是汉武帝之时。
霍去病所获金人就是佛像。
它虽不是佛经传入中国之始,却是佛像传入中国之始。
93321480b2008-9-2221:
41:
3358.217.24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丝绸之路 资料